《東晉門閥政治(精)》由田餘慶所著,本書講述的是從公元4世紀初年至5世紀初年的百餘年間,江左幾傢僑姓門閥士族與司馬氏皇權結閤而運轉的政治曆史。雖不是全麵的東晉政治史,但從東晉門閥士族的興替和門閥政治的發展以至消亡,偏重於政治史方麵的研究,它以江左幾傢僑姓士族的興衰為綫索進行考察,但也不同於各個士族門戶的個案研究。書中亦旁及軍事、地理、文化、經濟諸問題,卻也隻限於闡明門閥政治的需要。
田餘慶(1924-2014),曆史學傢。湖南湘陰人。北京大學教授。兼任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成員等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編輯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東晉門閥政治》、《秦漢魏晉史探微》等。
釋“王與馬共天下”
一 西晉諸王與王國士人
二 司馬越與王衍
三 司馬睿與王導 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
四 關於“不與劉、石通使”問題
論郗鑒
——兼論京口重鎮的形成
一 小 引
二 郗鑒的密謀
(一)東晉初年的兵力狀況
(二)流民與流民帥
(三)用流民帥平王敦之亂
三 郗鑒與王導
(一)郗、王傢族的結閤
(二)蘇峻亂平後的江州
(三)郗鑒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
四 郗鑒與京口經營
(一)三吳的戰略地位
(二)會稽——三昊的腹心
(三)建康、會稽間的交通綫
(四)京口和晉陵地區的環境與流民
(五)京口在政治、軍事上的作用
(六)郗氏傢族在京口的影響
五 餘論
庾氏之興和庾、王江州之爭
一 庾氏之興庾亮鞏固門閥政治
二 庾亮齣都以後的政治形勢
三 庾、王江州之爭
四 襄陽的經略
桓溫的先世和桓溫北伐問題
一 桓溫先世的推測
(一)桓溫先世的隱情
(二)桓溫是桓範後裔
(三)桓範的郡望問題
(四)旁證
(五)小 結
二 桓彝事跡雜考
(一)中朝桓彝無令譽
(二)桓彝過江後躋身“八達”而又誌在立功
(三)桓彝族單勢孤
(四)桓氏傢族不為時人所重
(五)小 結
三 永和政局與永和人物
四 桓溫北伐與東晉政爭
五 簡文帝遺詔問題
陳郡謝氏與淝水之戰
一 謝鯤、謝尚與謝安
二 北府兵
三 淝水之戰前後的陳郡謝氏
四 淝水之戰與滅吳之戰的比較
五 北方民族關係與淝水之戰性質問題
門閥政治的終場與太原王氏
一 小 引
二 “齇王”世傢
三 孝武帝與皇權政治
四 主相相持與太原王氏
(一)主相相持的開端。太元九年至十四年(384—389)
(二)上下遊的爭奪——王忱與王恭。太元十四年至十七年(389—392)
(三)殷仲堪入荊與孝武帝得勢。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396)
(四)孝武帝死後王恭、殷仲堪連兵叛亂——兩藩與中樞之爭。太元二十一年至隆安二年(396—398)
(五)太原王氏的覆滅。隆安二年至三年(398—399)
五 小結
劉裕與孫恩
——門閥政治的“掘墓人”
一 晉末的北府兵
二 北府將樂安高氏
三 道術與政治
四 孫恩、盧循、徐道覆的傢族背景
五 孫恩、劉裕與次等士族
後 論
一 舊族門戶和新齣門戶
二 東晉僑姓門閥士族的主要來源
三 門閥政治——皇權政治的變態
四 門閥政治和流民
五 門閥士族的經濟基礎
六 門閥士族的文化麵貌
七 題記
我最近讀瞭《東晉門閥政治(精)》這本書,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彆開生麵的曆史探索之旅。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不像一般的曆史書那樣按部就班地講述事件,而是將筆觸深入到東晉社會的核心——那些強大的門閥士族,並以此為切入點,勾勒齣那個時代政治格局的全貌。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讓我看到瞭“權力”是如何在東晉那個特殊的時代運作的。我本來以為朝堂上的爭鬥就是政治的全部,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在那背後,是無數個世傢大族在默默地影響著朝政,他們的聯姻、他們的門客、他們對朝臣的舉薦,構成瞭東晉政治最真實的麵貌。作者對這些“幕後玩傢”的刻畫,既有宏觀的分析,也有微觀的細節,讓我對當時社會的權力分配有瞭全新的認知。 書中對一些曆史人物的解讀,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人物貼上標簽,而是深入挖掘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例如,書中對桓溫的描寫,既展現瞭他的雄心壯誌,也揭示瞭他最終未能統一中國的深層原因。這種多層次的解讀,讓曆史人物變得更加立體和真實。 此外,這本書對於東晉時期社會文化與政治的相互影響,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瞭解到,當時的清談之風、玄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瞭門閥士族維護其統治地位的一種文化手段。這種跨領域的分析,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形態有瞭更全麵、更係統的認識。 總的來說,《東晉門閥政治(精)》是一本充滿智慧和見地的曆史著作。它不僅讓我對東晉的政治史有瞭更深入的瞭解,更引發瞭我對權力、傢族、文化在曆史進程中相互作用的深刻思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讀者跳齣傳統的曆史敘事框架,從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曆史。
評分讀完《東晉門閥政治(精)》,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敘事方式可以如此多樣。以往我閱讀的史書,往往側重於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而這本書則在更廣闊的視角下,探討瞭權力的形成、流轉以及對社會的影響。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使得原本可能沉重枯燥的曆史內容,變得引人入勝,充滿畫麵感。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門閥”概念的解讀。作者不僅僅將其視為一個簡單的曆史詞匯,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基礎、權力結構以及文化根源。我得以瞭解到,東晉時期的士族並非僅僅依靠血統,他們還通過掌握土地、經濟資源,以及培養政治人纔,來構建其龐大的權力網絡。書中對這些具體運作方式的描寫,比如“九品中正製”在士族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各大傢族之間的聯姻策略,都讓我茅塞頓開。 此外,書中對東晉時期幾個關鍵政治人物的刻畫,也十分精彩。作者並沒有將他們塑造成簡單的英雄或奸臣,而是展現瞭他們復雜的人性,以及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我尤其被書中對謝安的描寫所吸引,他如何從一名隱士成長為國傢的棟梁,其政治智慧和個人魅力,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 書中對政治鬥爭的描寫,也讓我大開眼界。東晉王朝雖然偏安一隅,但內部的政治鬥爭卻從未停止。從初期的王導攝政,到後來的桓溫專權,再到最後門閥的衰落,每一個階段的權力轉移,都伴隨著復雜的博弈和深刻的變革。作者對這些鬥爭的分析,不僅關注瞭錶麵的權力更迭,更深入到瞭權力背後的利益驅動和意識形態衝突。 總而言之,《東晉門閥政治(精)》是一部視角獨特、內容翔實、文筆生動的曆史著作。它不僅僅是對東晉政治史的梳理,更是對權力、傢族、文化在曆史進程中相互作用的深刻反思。這本書讓我對“門閥政治”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啓發瞭我對曆史研究的更多思考。
評分《東晉門閥政治(精)》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一直以為曆史書要麼是嚴謹的學術論文,要麼是通俗的野史雜談,但這本書卻恰好介於兩者之間,既有深刻的學術分析,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讀起來讓人感覺像是在品味一部精彩的古代權謀劇。 我最受觸動的是書中對東晉時期士族階層如何塑造曆史的論述。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描述那些傢族的名字和頭銜,而是深入探討瞭他們是如何通過復雜的社會網絡、傢族製度以及政治運作,一步步建立起強大的影響力。我這纔明白,為什麼那個時代的國傢大事,往往是這些傢族共同商議的結果,而非簡單的皇帝說瞭算。 書中對各個重要傢族之間的關係,比如王、謝、桓、郗等,都有細緻的梳理和分析。我得以瞭解到,這些傢族之間並非鐵闆一塊,而是既有閤作,也有競爭,有時甚至為瞭爭奪權力而明爭暗鬥。作者通過對這些微妙關係的描寫,讓我看到瞭一個真實而立體的東晉政治舞颱,而不是一個簡單化的朝代史。 而且,《東晉門閥政治(精)》對曆史事件的解讀,也十分獨到。比如,書中對於“五鬍亂華”後,士族如何扮演起維護中原文化和秩序的角色,以及他們在南渡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都進行瞭詳細的論述。這讓我對那個動蕩的時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瞭士族在曆史發展中的積極意義。 另外,這本書在細節上的考究也令人稱贊。書中對一些政治製度、官職設置、以及士族生活方式的描寫,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這種細節的呈現,讓曆史變得鮮活起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總而言之,《東晉門閥政治(精)》是一本能夠引發讀者深度思考的佳作,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
評分這本《東晉門閥政治(精)》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本來以為門閥政治聽起來會很枯燥,充其量是一些權臣爭鬥的記載,沒想到作者的筆觸如此生動,將那個時代鮮活的人物和錯綜復雜的政治格局展現在我眼前。讀起來不像是在啃史書,更像是觀看一部情節跌宕起伏的權謀大戲。 首先,書中對東晉士族階層的刻畫極其細膩。我仿佛能看到王導、謝安這樣的名士,他們如何憑藉著顯赫的傢世和深厚的學養,在亂世中支撐起搖搖欲墜的王朝。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他們描繪成高高在上的貴族,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內心的掙紮、彼此間的微妙關係,以及他們對傢族榮耀、國傢命運的復雜情感。那些關於傢族聯姻、門客培養、清談玄理的細節,都讓我對這個時代的“上層社會”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其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政治鬥爭的細緻描寫。東晉的政治舞颱,絕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明爭暗鬥、暗箱操作。書中對桓溫北伐的屢次失敗、殷浩北伐的倉促齣兵,以及後來祖逖、陶侃等重要人物的崛起與沒落,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分析。作者不僅講述瞭事件的經過,更揭示瞭背後的原因,比如士族內部的利益衝突、朝廷與地方勢力的博弈,以及皇權與相權的製衡。讀到這些地方,我常常會感到驚心動魄,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風雲變幻的政治漩渦之中。 而且,《東晉門閥政治(精)》也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們常說“曆史是人民創造的”,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在特定曆史時期,“門閥”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曆史的走嚮。那些擁有巨大權勢和影響力的傢族,他們的每一次決策,都可能對國傢産生深遠的影響。作者並沒有迴避這種“精英主義”的色彩,而是坦然地展現瞭這種力量,並分析瞭它對社會結構、文化發展乃至民族融閤所帶來的多方麵影響。這種對曆史力量源泉的深度挖掘,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最後,這本書的敘事邏輯清晰,語言流暢,即使是對於曆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讀懂。作者在引經據典的同時,也穿插瞭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釋,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曆史事件變得生動有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性格分析,比如謝安的“謝公東山”的典故,以及他如何憑藉智慧和謀略化解危機,這些都讓我對這位名士有瞭更立體的認識。總而言之,《東晉門閥政治(精)》是一本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曆史讀物,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代政治史感興趣的朋友。
評分這部《東晉門閥政治(精)》給瞭我一種全新的曆史閱讀體驗。我一直覺得曆史研究需要嚴謹考據,但有時也難免顯得枯燥乏味。這本書卻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以一種近乎文學創作的方式,將東晉那個獨特的時代背景和政治生態呈現在我眼前,讓人讀來欲罷不能。 書中對士族在國傢政治中的作用的探討,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不同於以往隻關注皇帝和朝堂上的鬥爭,這本書將目光投嚮瞭那些隱身於幕後,卻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傢族。我這纔瞭解到,東晉的政治權力並非完全掌握在皇室手中,而是與這些門閥士族之間存在著一種復雜而微妙的互動關係。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分析,揭示瞭這些傢族是如何通過世代聯姻、人纔培養,以及對朝廷官員的安插,來鞏固和擴張自身權力的。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士族簡單地臉譜化,而是呈現瞭他們內部的派係鬥爭、利益博弈,以及在麵對國傢危難時的不同選擇。例如,書中對王導與庾亮之間的矛盾,以及後來桓溫崛起過程中,士族內部所經曆的權力洗牌,都描寫得十分精彩。讀到這些地方,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能感受到士族子弟們在高壓政治環境下,為瞭傢族的榮耀和個人的前程所做的努力和犧牲。 此外,這本書對當時社會文化與政治的相互影響也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東晉時期,玄學盛行,士人們熱衷於清談,而這種文化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瞭門閥士族維護其統治地位的一種方式。書中對此的解讀,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理解瞭為何門閥政治能夠在那個時期得以延續。 總的來說,《東晉門閥政治(精)》是一本極具學術價值又不失可讀性的曆史著作。它不僅讓我對東晉的政治格局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瞭解,也讓我對曆史的運作方式有瞭更深刻的思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讓讀者在瞭解曆史事件本身的同時,也能洞察到隱藏在事件背後的深層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