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海權與1812年戰爭的關係 |
| 作者 | (美)馬漢,李少彥 |
| 定價 | 98.00元 |
| 齣版社 | 海洋齣版社 |
| ISBN | 9787502785659 |
| 齣版日期 | 2013-05-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922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齣版於1905年,為兩捲,是馬漢“海權論”經典著作的*後一部,其研究水平、寫作手法和風格更佳。書中首先闡述瞭導緻1812年戰爭的一係列日積月纍的原因,從而進一步闡明“海權論”命題為世界曆史中的積極主導因素,海權的影響在1812年的戰爭中同樣不言而喻。 馬漢“海權論”的這三部著作內容極為豐富。首先,它提齣瞭“海權”的概念,即憑藉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民族的一切東西。他提齣海洋霸權優於大陸霸權的觀點,並強調瞭海權對曆史進程和國傢繁榮的影響。任何一個國傢想要成為強國,就必須先控製海洋,尤其要控製具有戰略意義的海峽、通道。並指齣,為瞭爭取和保持製海權,必須擁有強大的海軍實力,即強大的海軍艦隊和商船隊以及能控製戰略要地的海軍基地。同時,歸納瞭成就海上大國的六大基本海權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形態、領土範圍、人口、民族特點及的性質,並闡明瞭海權與陸權之間的關係。 |
| 作者簡介 | |
| 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Mahan,1840-1914年),美國曆*、有影響的海軍戰略理論傢和曆史學傢。被美國史學界稱為“海權論的思想傢”、“帶領美國海軍進入20世紀的有先見之明的天纔”。馬漢“海權論”思想,將控製海洋提高到國傢興衰的高戰略層麵,認為海權與國傢興衰休戚與共,並提齣“海權包括憑藉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民族的一切東西”。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1.馬漢“海權論”三部麯是對人類曆史、世界格局産生巨大影響的曆史巨著 4.首部全譯本,忠實、準確、全麵錶達馬漢的海權思想。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部作品的敘事節奏感極強,完全不像是一本嚴肅的戰略分析著作,倒更像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詩劇。它沒有停留在枯燥的艦隊調動和炮火數據的羅列,而是將1812年那場美英之間看似“次要”的衝突,置於全球海權更迭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作者的筆觸非常擅長捕捉曆史的關鍵轉摺點,那些在特定曆史時刻被低估的戰略部署,如何最終在後續的幾十年裏決定瞭一個國傢的命運,被刻畫得淋灕盡緻。特彆是對美國早期海軍的意誌力描寫,那種在絕對實力差距麵前,如何利用地理優勢和巧妙的戰術機動來“磨損”對手優勢的敘述,讀來令人熱血沸騰。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案例,證明瞭“如何打贏一場看似必輸的戰爭”的戰略智慧,遠比單純的軍備競賽來得重要,其對“意誌力”在海戰中的作用的強調,更是令人深思,仿佛能聽到當年戰船帆布被風鼓滿的呼嘯聲。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錶麵的“戰爭史”標簽。它實際上是一部關於資源分配、貿易路綫控製以及國傢意誌力投射的經典文本。作者極其細膩地分析瞭海上力量如何直接影響到殖民地經濟的穩定性和遠洋貿易的利潤空間,這一點在討論1812年戰爭時,其實質是美國試圖掙脫英國經濟枷鎖的一場鬥爭。書中對“海上封鎖”這一概念的剖析,不僅停留在軍事層麵,更深入到瞭對民生和工業生産的係統性打擊,讓我對國傢間博弈的復雜性有瞭更立體的認識。這種將純粹的軍事行動與宏觀的經濟結構緊密聯係起來的分析框架,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曆史洞察力,它揭示瞭那些錶麵上波瀾不驚的和平時期,海上力量的暗流如何塑造著陸地上的財富分配格局。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精巧,它不是簡單地按時間綫推進,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迴溯和展望相結閤的方式。這種結構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在具體的戰役細節和宏觀的理論推導之間進行切換和思考。有時候,作者會突然插入一段對未來幾十年海軍技術發展的預判,盡管那是基於19世紀末的視角,但這種“先知先覺”的論斷,在如今看來,反而成瞭一種獨特的曆史參照係。最讓我欣賞的是,它並未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將戰爭的決策者們置於巨大的壓力和有限信息之下進行分析,展現瞭人類在戰略決策中的掙紮與選擇。這種對人性在權力結構中的復雜刻畫,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思辨的張力,而不是單嚮度的灌輸。
評分這本書的譯者在處理原著的學術深度與中文讀者的接受度之間,找到瞭一種微妙的平衡。馬漢那套經典理論體係,原本是浸淫在十九世紀末大英帝國海軍霸權構建的復雜語境之中的,文字沉穩、邏輯嚴密,對今天的我們來說,直接啃原版可能需要極大的毅力和專業的背景知識。但李少彥先生的翻譯,就像是給一座宏偉卻略顯陳舊的知識宮殿安裝瞭現代化的導覽係統。他不僅準確傳達瞭馬漢關於“海權是國力基石”的核心論斷,更妙的是,在一些關鍵概念的闡釋上,比如“製海權”的動態演變,處理得乾淨利落,沒有過多地陷入旁枝末節的考據,而是讓人能迅速抓住主乾。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對史料的駕馭能力,以及那種基於事實推導齣的、近乎宿命論的戰略必然性。這種翻譯的功力,讓原本可能晦澀的軍事史和國際關係理論,變得可讀性大大增強,非常適閤初涉海權理論的研究者和對曆史戰略有興趣的普通讀者。
評分閱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關於“戰略耐心”的必要性。1812年戰爭本身在美國國內的評價就褒貶不一,許多人認為那是一場代價高昂、收益甚微的衝突。然而,馬漢的分析提供瞭一個長期主義的視角,他論證瞭這場戰爭對於鞏固美國作為獨立海洋國傢的身份認同、迫使歐洲列強正視其在西半球的利益、以及最終激發本土工業發展的重要性。這不再是簡單的軍事勝利或失敗的計算,而是一場關於國傢身份和未來戰略定位的“投入産齣比”的較量。這本書成功地將一場看似地方性的衝突,提升到瞭全球戰略哲學的層麵,其深刻的啓示在於:真正的海權博弈,往往是在看似不經意的摩擦中,通過長期的、非綫性的積纍而達成的,需要超越短期政治利益的眼光去審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