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册
序作为诗的物与作为物的诗(李旻)
肩宋时代的床和桌
宋代花瓶
文房四土总相依
两宋茶事
四时花信展尽黄金缕:两宋金银器类型、名称与造型、纹饰的诗意解读
双鬓风袅莲花:蕲春罗州城遗址南宋金器窖藏观摩记
物中看画:重读《春游晚归图》
吕师孟夫妇墓出土金银器细读
下册
工艺品中的人物故事图
宫妆变尽尚娉婷:毛女故事图考
雷峰塔地宫出土光流素月镜线刻画考
笔筒、诗筒与香筒
提匣与行具
附:酒榼与酒鳖
名刺、拜帖与拜匣
熏笼与手炉
折叠扇底一捻风
十八子
剔牙杖
领边秀
春盘
金钗斜戴玉春胜
五月故事寻微
纸被、纸衣及纸帐
杨柳岸晓风残月
看图说话记
《新编终朝采蓝》后记
终于收到这套《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上下)》,拿到手就沉甸甸的,纸质温润,印刷清晰,那种复古的感觉扑面而来。我一直对古代的物件、制度、生活方式颇感兴趣,虽然读过不少史书,但总觉得那些冰冷的文字,难以勾勒出古人真实的生活画卷。很多时候,读到一些有趣的器物或者风俗,想要深入了解,却苦于资料零散,难以窥其全貌。这套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知识缺口。从书名“终朝采蓝”就能感受到一种悠远、精致的古意,仿佛能听到采摘青草露珠的声音,闻到淡淡的草木清香。而“古名物寻微”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主旨,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具体事物的细微之处,去探究它的来龙去脉,它的形制、功用、流变,以及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卷,虽然还没有深入研读,但目录页上那些引人遐思的条目,诸如“衣冠之制”、“食器之辨”、“车马之规”、“宫室之形”等等,就已经让我跃跃欲试。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亲身去触摸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物件,去理解那些早已消逝的礼仪,去感受那份古人独有的生活智慧。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堆砌,更是知识的沉淀,是历史的温度。
评分当我拿起《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上下)》这本书时,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知识的厚重感,仿佛捧起了一本穿越时空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古代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经济运行等宏观方面有所了解,但总觉得缺乏对具体生活层面的具体认知。《新编终朝采蓝》恰恰能弥补这一块的空白。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古代的度量衡、钱币制度、商业活动相关的“名物”,比如不同时期钱币的形制、材质,以及用于交易的各种凭证和合同。了解这些,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古代经济的运作方式。另外,我对古代的社会组织形式和人员管理也颇感兴趣,比如古代的官职体系、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服饰、徽章等“名物”。这些“名物”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社会规则的体现。这本书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深入解读,将能够帮助我从微观层面,更清晰地认识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并从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历史洞察。
评分我通常不是那种会立刻沉浸于书本细节的读者,我更喜欢先从整体上把握一本书的价值和它能带给我的启发。《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上下)》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视野。从书名“新编”二字,就预示着它并非简单的古籍复刻,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了系统性的整理、补充和修正,这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尤其欣赏它“寻微”的处理方式,这意味着它不会满足于对事物的简单描述,而是会追根溯源,探究其发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就像是在拆解一个精密的古代机械,不仅要看清每一个零件的样子,更要明白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最终实现整体的功能。我设想,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会了解到各种古老器物的名字和用途,更会理解它们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技术水平,甚至是人们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由具象到抽象的理解过程,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古代社会的认识。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世界的多维视角,让我们不再局限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能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体会历史的真实脉络。
评分我常常觉得,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延绵不绝的传承和发展。《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上下)》这本书,通过对“古名物”的寻微,恰恰展现了这种传承与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某些“名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比如一件兵器的形制如何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而变化,一套家具的款式如何受到时代审美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而更新。这种纵向的梳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连续性,以及不同时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名物”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比如某些器物是如何从一个文明传播到另一个文明,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怎样的变异。这本书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名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交流史的精彩篇章,能够极大地拓展我们的历史认知,并从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我是一名文字工作者,对语言的魅力有着特殊的敏感。《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上下)》这本书,在我看来,它不仅是关于“物”,更是关于“名”。“名物”的探究,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探险,是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词汇,理解它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确切含义。我期待书中能够对一些古老词语的演变和用法进行深入的考证,比如某个词语在不同朝代的含义是否有所变化,它在古代文献中是如何被使用的。这对于提升我们对古代文本的理解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例证,引用大量的古代文献来佐证其观点,这样才能让读者信服,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打通阅读古籍的“任督二脉”,让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让我们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古代科技和工艺的爱好者,我一直认为,对古代“名物”的研究,是理解一个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上下)》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这方面的强烈需求。我倾向于从技术和工艺的角度去解读历史,研究古人是如何利用当时的材料和技术,创造出各种精妙的器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对古代的建筑材料、冶炼技术、纺织工艺、陶瓷制作等有所涉及。例如,书中对古代建筑构件的介绍,不仅仅是名称的罗列,更重要的是能够解释这些构件是如何设计、如何施工,以及它们在古代建筑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再比如,对古代兵器的研究,不仅要了解其形制,更要深入探讨其锻造工艺、材料选择,以及在战场上的实际应用。这本书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名物”的书,更是一部古代技术史的百科全书,能够极大地丰富我对古代文明的认知,并从中获得启发,甚至可能对当代的某些技术问题产生新的思考。
评分我是一位对古代艺术和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上下)》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古代的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中出现的各种“名物”。例如,在介绍古代绘画时,不仅仅是介绍画家的生平,更重要的是去分析画中的笔墨、色彩、构图,以及画家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比如不同种类的毛笔、颜料、纸张的特性。在介绍古代建筑时,我也希望能够了解不同风格建筑中的各种构件,比如斗拱、藻井、飞檐等,它们的设计理念、结构特点,以及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这本书如果能将“名物”与艺术创作和美学理念紧密结合,那么它将极大地提升我对古代艺术的欣赏水平,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从中汲取灵感,并进一步丰富我的艺术视野。
评分我对《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上下)》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它所蕴含的那种“情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略掉许多过去的美好事物,而这本书,就像是在提醒我们,曾经存在过那样一个细腻、精致、充满智慧的时代。我喜欢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细节,比如古人如何选择一块美玉来雕刻玉器,如何用精美的丝线绣出华丽的服饰,如何调制出令人沉醉的香料。这些都需要极高的技艺,更需要一颗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心。《新编终朝采蓝》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方面,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本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的情感读物。我希望书中能够讲述一些关于这些“名物”背后的小故事,比如某位工匠如何倾其一生去打磨一件器物,某个贵族如何因为一件服饰而引发一段传奇,这些故事会让冰冷的名物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代生活细节有着强烈好奇心的爱好者,《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上下)》简直就像是我期盼已久的“宝藏”。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伴随着纸张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注意到,书中对每一个“名物”的阐述,都力求详尽,从最基础的名称起源、形制特征,到其制作工艺、使用方法,再到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被一一梳理。我特别期待书中对那些“小物件”的深入挖掘,比如古人使用的笔墨纸砚、梳妆用品、甚至是各种香料的配方和用法。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恰恰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趣。我总是觉得,真正的历史,就藏在这些细枝末节之中。一个时代的衣食住行、服饰妆容、娱乐方式,都凝聚着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技术水平和价值观念。《新编终朝采蓝》通过对这些“名物”的细致解读,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真实的生活场景。我相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一定能极大地满足我对于古代生活细节的探索欲望,并从中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和感悟。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历史研究,是能够唤起读者情感共鸣的。而《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上下)》这本书,恰恰具备了这种潜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故事的古代世界。我特别喜欢书名中“采蓝”二字,它让我联想到采撷花草的动作,那种细致、专注,以及从自然中获取灵感与慰藉的意境。而“寻微”则强调了其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线索,力求还原事物的本真。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古代的节庆习俗、祭祀礼仪,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器物。这些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承载着古人情感和信仰的载体。想象一下,当我们了解到古人是如何制作祭祀用的牲醴,如何布置祭坛,如何吟唱祭歌,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对天地、对祖先的敬畏之情。这本书所包含的“名物”知识,我相信一定能让我更加生动地理解那些古籍中晦涩的记载,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