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活在别处 01:天堂,是因为有足够的地方闲浪
定价:68.00元
作者:黄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10-01
页码:34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ISBN:9787508667058
中国国家地理“生活在别处”系列辑
每个人都受这个城市的山水滋养,又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份滋养。
亘古存在的土地上,我们借地而居
每一个不同的故事,才组成城市
在这里,多重的生活方式此消彼长
这里的生活参差多元——
念哲学的会做餐饮,也会建书院;
一个建筑师常在山里修行,而出家人正在都市里建大课堂;
茶人谙熟古玩,画家研究植物,互联网创业者爱旅行和跑步……
这里的生活充满创意——
艺术家从废品里设计出自然美学,
一个工科男正在像艺术家一样设计如何游玩杭州……
序一 天堂,是因为有足够的地方闲浪
序二 如果你崇尚自然、享受生活,杭州就是你的天堂
柳本 由布子 没有比这里更安静的城市,也没有比这里更温暖的山林 050
吴 强 山水是我所有的笔墨 066
念 顺 法师 大自然是好的庙宇 082
肖 勇强 / 朱 宝华 人生不过三件事——喝酒、饮茶、抚琴 098
吴 建伟 以艺术家的方式幽赏杭州 118
丁 丰 杭州,谢谢你给了我创业者的乐土 138
王 旭 一片龙井茶,唤醒杭州满山的绿 154
戴 建军 食物是我的信仰 166
姜 爱军 / 朱 钰芳 为一座城市养一个女儿 186
蔡 志忠 不必拥有世界,只需西溪一角 206
郑 捷 / 赵 思霓 山林水石,我们的烟云供养 218
李 庆华 一个读书人的自觉 246
庞 颖 请把西湖山水喝下去 270
徐 黎晓 以跑鞋为行李 294
崔 晓滨 / 於 薇 废品与野花的自然美学 310
老 极 “江浙沪包邮”时代一个环球旅行者的归处 322
黄菊(Daisy),
撰稿人,定居成都。
曾就职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现为微信公众号“行李”(TravellingWith)主编,“瓦舍”旅行酒店媒体总监。
如果你崇尚自然、享受生活,杭州就是你的天堂葛剑雄
20多年来,我虽未在梅家坞品新茶,在虎跑汲泉水,但每年都少不了友人馈赠的上品龙井,连在东航航班的万米高空也能享受我预订的龙井茶水。我也曾在西湖畔小住,孤山间探梅,阮公墩夜游,河坊街观光,文澜阁访书,西泠社读碑。近年有机会泛舟西溪,更觉别有一番滋味。
我1945年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的南浔镇(今属湖州市南浔区),祖籍是绍兴。1950年年初,父亲带着不满5岁的我回绍兴,往返都途经杭州,并住过两三天。这是我见到的个城市,至今印象中还有当年的拱宸桥、城站(火车站)、钱塘江大桥、六和塔、西湖、灵隐寺、岳坟等。上学后有了些地理知识,知道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省长周建人是鲁迅的弟弟,他们又都是我们绍兴人。还有浙江大学,听说中学老师中有读过浙大的,小学生自然没有机会认识他们。大人们提得多的还是上海,去得多的也是上海,连我的父母也先后去上海谋生,在稍能安居后就将我迁至上海上学。不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却是镇上人普遍认同并不时提及的,这也是我自幼形成的观念。
重访杭州已是20世纪80年代,我成了大学教师,当了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的助手。先师祖籍嘉兴,但谭氏的祖坟在杭州灵隐寺后的山上,先师年少时每年都会随族人去杭州扫墓兼游玩。1940年3月他应聘到播迁贵州的浙江大学,与浙大的不少教授做了10年同事,患难与共,感情深厚。1946年他随浙江大学复员杭州,家住长寿路1号,到1951年秋转复旦大学任教。几次陪他去杭州开会、做报告或主持答辩,只要稍有余暇,他都会访友怀旧。谈及往事,不胜今昔之感。20多年来,我虽未在梅家坞品新茶,在虎跑汲泉水,但每年都少不了友人馈赠的上品龙井,连在东航航班的万米高空也能享受我预订的龙井茶水。我也曾在西湖畔小住,孤山间探梅,阮公墩夜游,河坊街观光,文澜阁访书,西泠社读碑。近年有机会泛舟西溪,更觉别有一番滋味。
尽管我一直在体验“天堂”的生活,但明白“天堂”的来历,还是在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特别是读了先师的相关论著之后。
……
这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大道理,也没有给我设定任何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相反,它以一种近乎耳语的方式,引导我走向一个更深层次的自我对话。书名“生活在别处:天堂,是因为有足够的地方闲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极大的智慧。它挑战了我对“天堂”的既有观念,让我开始思考,真正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的外在条件?或者,它仅仅是一种内心的状态,一种与自己和谐相处的能力?“闲浪”这个词,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它不再是消极的代名词,而是积极的追求,是对生活本质的回归。我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微小的瞬间,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而动人。我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每一次波动,每一次释然。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宁静和自由的渴望。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繁忙的生活,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在心灵深处为自己开辟一片“别处”,那里有足够的地方,让我们去“闲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堂”。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精神上的“喘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压力裹挟着,很少有时间能够真正地停下来,倾听自己的内心。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得以逃离喧嚣,进入一个属于自己的“别处”。书名中的“天堂,是因为有足够的地方闲浪”,点明了核心主题。它并没有描绘一个奢华、梦幻的“天堂”,而是将“天堂”的定义,落脚于“有足够的地方闲浪”这种看似简单,却极其珍贵的精神状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对自由的向往,对慢节奏生活的赞美。它不是鼓吹逃避现实,而是倡导一种更加积极、更加自主的生活态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描绘的场景,想象自己置身其中的感觉。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也跟着主人公一起,在那个“别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自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闲浪”的意义,它并非无所事事,而是身体和心灵得到充分释放后的从容与淡然。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独特的书名所吸引,“生活在别处:天堂,是因为有足够的地方闲浪”。这个书名就自带一种引力,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别处”,才能称之为“天堂”?而“闲浪”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跳脱出常规生活模式,寻找内心平静与自由的人们的故事充满好奇。这个书名暗示着一种对当下生活状态的反思,对“天堂”的重新定义。也许,天堂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它就隐藏在我们尚未抵达的某片土地,或者更重要的是,隐藏在我们尚未开启的某种生活方式里。而“闲浪”,在我看来,是一种积极的“无为”,是一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智慧。它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主动地去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节奏。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足够的地方闲浪”这个概念具象化,是否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来展现这种“别处”的生活图景?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激发我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闲浪”空间,体验那种不被打扰的宁静与自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萦绕着一种久违的宁静感。它不像那些跌宕起伏、情节跌宕的小说那样刺激,也没有那些深刻的哲学论断那样沉重。这本书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我的心田,带来一种温润的舒展。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别处”的描绘,那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真实存在。那种“足够的地方闲浪”的感觉,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每一个细致入微的场景,每一个生动的人物描绘,一点点渗透到读者的心里。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花香,听到远处传来悠扬的鸟鸣,感受到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平凡的生活场景,渲染出一种诗意的光辉。这种诗意,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源于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幸福并非总是在远方,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它。这本书,像是一位温柔的朋友,在我心浮气躁的时候,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提醒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闲浪”。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令人遐想的艺术感,淡淡的蓝色调,仿佛置身于一片辽阔的天空之下,又带着一丝海洋的深邃。书名“生活在别处:天堂,是因为有足够的地方闲浪”本身就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它挑战着我们对“天堂”的传统认知,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圣地,而是与“闲浪”这种看似慵懒却充满自由的状态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瞬间点燃了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我一直觉得,真正的“闲浪”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一种摆脱束缚、随心所欲的状态。而“别处”的概念,更是引人深思。它可能是地理上的空间转移,也可能是心灵的某种超脱。这本书是否能描绘出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别处”?是否能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那种“足够的地方闲浪”的悠然自得,转化为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作者笔下的那片属于“闲浪”的天堂,去感受那种别样的生活哲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能带来一种感官的沉浸,一种思想的启迪,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当下的生活,并从中找到更多属于自己的“闲浪”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