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學方法 李德新 科學齣版社

病毒學方法 李德新 科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德新 著
圖書標籤:
  • 病毒學
  • 醫學
  • 生物學
  • 方法學
  • 實驗室技術
  • 李德新
  • 科學齣版社
  • 病毒檢測
  • 分子生物學
  • 免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南源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58844
商品編碼:2679490457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7-12-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病毒學方法 作者 李德新
定價 85.00元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 9787030358844 齣版日期 2017-12-01
字數 頁碼 304
版次 3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病毒學方法的入門讀物,我們希望藉本書的編寫和齣版為高等院校學生、科研人員提供參考,為各部門在基因組學科學、技術和産業發展的戰略決策和實施規劃製訂上提供參考,並希望藉此書引導人們去思考中國基因組學及其産業體係的創新發展。

   作者簡介

   目錄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病毒學探索:從基礎到前沿》 目錄 第一部分:病毒世界的奧秘 第一章:病毒的起源與演化 1.1 病毒起源的假說:生命起源的另一條途徑? 1.1.1 基因搶奪假說 1.1.2 還原假說 1.1.3 細胞起源假說 1.1.4 病毒世界的獨立起源 1.2 病毒在生命演化中的角色 1.2.1 基因水平轉移的驅動者 1.2.2 生物多樣性的塑造者 1.2.3 宿主進化的推動力 1.3 病毒傢族的劃分與特徵 1.3.1 根據核酸類型(DNA/RNA,單鏈/雙鏈) 1.3.2 根據復製策略 1.3.3 根據形態學特徵 1.3.4 經典病毒分類係統與新一代分類方法 第二章:病毒的結構與組成 2.1 核心:遺傳物質的載體 2.1.1 DNA病毒:基因組的穩定與多樣 2.1.2 RNA病毒:易變性與適應性 2.1.3 基因組的組織形式:綫性、環狀、分段 2.2 核心外:衣殼——病毒的保護傘 2.2.1 衣殼蛋白的結構與對稱性:二十麵體、螺鏇、復雜 2.2.2 病毒形態的決定因素 2.3 某些病毒的“外衣”:包膜——侵入宿主的關鍵 2.3.1 包膜的來源:宿主細胞膜的“竊取” 2.3.2 包膜上的病毒糖蛋白:識彆與結閤的鑰匙 2.3.3 包膜的穩定性與易感性 第三章:病毒的復製周期:侵襲與繁衍的精妙舞蹈 3.1 吸附與識彆:鎖定宿主細胞 3.1.1 病毒錶麵分子的特異性結閤 3.1.2 宿主細胞受體的多樣性與選擇性 3.2 穿入宿主細胞:多樣的“破門而入”策略 3.2.1 直接穿膜 3.2.2 胞吞作用 3.2.3 融閤進入(針對有包膜病毒) 3.3 脫衣:釋放病毒遺傳物質 3.3.1 機械作用 3.3.2 酶促作用 3.4 復製與閤成:病毒基因組的“翻版”與蛋白的“生産綫” 3.4.1 DNA病毒的復製機製 3.4.2 RNA病毒的復製機製:逆轉錄、RNA復製酶 3.4.3 蛋白質的閤成:利用宿主細胞的機器 3.5 裝配:新一代病毒顆粒的組裝 3.5.1 基因組與衣殼蛋白的有序結閤 3.5.2 包膜的形成(有包膜病毒) 3.6 釋放:從宿主細胞中“破繭而齣” 3.6.1 裂解宿主細胞 3.6.2 齣芽(有包膜病毒) 3.7 潛伏感染與慢病毒感染:病毒與宿主之間微妙的平衡 第二部分: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病毒對宿主細胞的影響 4.1 細胞病變效應(CPE):病毒感染的直接證據 4.1.1 形態學改變:圓化、融閤、細胞死亡 4.1.2 功能性改變:代謝、信號傳導 4.2 細胞轉化與腫瘤發生:病毒的“不請自來” 4.2.1 原癌基因的激活 4.2.2 抑癌基因的失活 4.2.3 病毒緻瘤蛋白的作用機製 4.3 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調節 4.3.1 逃避免疫監視:免疫逃逸機製 4.3.2 誘導免疫抑製 4.3.3 誘導免疫病理 第五章:宿主免疫係統對抗病毒的策略 5.1 先天性免疫:病毒的第一道防綫 5.1.1 乾擾素:抗病毒的“緊急警報” 5.1.2 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識彆與殺傷 5.1.3 巨噬細胞與樹突狀細胞:吞噬與抗原呈遞 5.2 適應性免疫:精準打擊與記憶 5.2.1 細胞免疫: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病毒感染細胞的“狙擊手” 5.2.2 體液免疫:B細胞與抗體——阻斷病毒與中和病毒 5.2.3 免疫記憶:快速響應,持久保護 第六章:病毒性疾病的臨床錶現與發病機製 6.1 呼吸道病毒感染:從感冒到肺炎 6.1.1 流感病毒:季節性流行與全球大流行 6.1.2 呼吸道閤胞病毒(RSV):嬰幼兒的“噩夢” 6.1.3 冠狀病毒:從SARS到COVID-19 6.2 消化道病毒感染:胃腸道的“入侵者” 6.2.1 輪狀病毒:兒童腹瀉的“罪魁禍首” 6.2.2 諾如病毒:急性胃腸炎的“隱形殺手” 6.2.3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食物與水源的傳播 6.3 血液傳播性病毒感染:沉默的威脅 6.3.1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與肝癌 6.3.2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免疫係統的“顛覆者” 6.4 神經係統病毒感染:攻入大腦的“敵人” 6.4.1 狂犬病毒:緻命的神經毒性 6.4.2 腸道病毒:腦膜炎與腦炎 6.5 皮膚與黏膜病毒感染:可見的“印記” 6.5.1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宮頸癌與皮膚疣 6.5.2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童年與成年兩次感染 6.6 病毒感染的慢性化與潛伏:難以根除的“尾巴” 第三部分:病毒學研究的前沿與應用 第七章:病毒分離、培養與鑒定 7.1 樣本采集與處理:獲取病毒的“第一步” 7.2 病毒分離與培養:在實驗室中“復活”病毒 7.2.1 細胞培養法:模擬宿主環境 7.2.2 動物接種法:經典但有倫理考量 7.2.3 雞胚接種法:特定病毒的分離 7.3 病毒鑒定:確認“身份” 7.3.1 基於細胞病變效應(CPE)的觀察 7.3.2 顯微鏡技術:電子顯微鏡下的“真實模樣” 7.3.3 血清學方法:抗原-抗體反應的應用 7.3.4 分子生物學技術:核酸檢測的“精準定位” 第八章:分子病毒學技術:深入基因層麵 8.1 核酸提取與檢測:病毒基因組的“解碼” 8.1.1 PCR(聚閤酶鏈式反應):擴增目標基因片段 8.1.2 qPCR(實時熒光定量PCR):量化病毒載量 8.1.3 測序技術:全基因組測序與變異分析 8.2 基因剋隆與錶達:研究病毒蛋白功能 8.2.1 重組DNA技術:構建病毒基因的錶達載體 8.2.2 病毒樣顆粒(VLPs):用於疫苗研發 8.3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改造病毒基因組 8.3.1 研究病毒基因功能 8.3.2 潛在的抗病毒治療策略 第九章:病毒與公共衛生:預防、診斷與控製 9.1 流行病學監測:追蹤病毒的“行蹤” 9.1.1 病例報告與調查 9.1.2 病原體監測網絡 9.1.3 基因組流行病學:分析病毒變異與傳播路徑 9.2 疫苗研發與應用:構築免疫屏障 9.2.1 滅活疫苗 9.2.2 減毒活疫苗 9.2.3 亞單位疫苗 9.2.4 新型疫苗技術:mRNA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 9.3 抗病毒藥物的開發與應用:與病毒“賽跑” 9.3.1 抑製病毒復製的關鍵酶 9.3.2 阻斷病毒進入宿主細胞 9.3.3 增強宿主免疫反應 9.4 病毒的生物安全:實驗室防護與風險評估 9.4.1 分級防護體係 9.4.2 應急響應機製 第十章:病毒學在生物技術與醫學中的應用 10.1 基因治療:利用病毒作為“遞送載體” 10.1.1 靶嚮遞送基因 10.1.2 治療遺傳性疾病 10.2 腫瘤病毒學:病毒與癌癥的“雙嚮奔赴” 10.2.1 病毒治療腫瘤(Oncolytic Virotherapy):選擇性地殺死癌細胞 10.3 噬菌體療法:對抗細菌感染的新希望 10.3.1 噬菌體的“特異性殺戮” 10.3.2 應對抗生素耐藥性 10.4 病毒在環境科學中的作用:生態係統的“隱形力量” 結語 病毒,這個微小而強大的生命形式,以其獨特的生存策略和對宿主細胞的深刻影響,深刻地塑造著地球的生命進程。從理解病毒的起源、結構與復製,到探索其與宿主的復雜互動,再到運用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和流行病學手段進行防控,病毒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瞭生命最基本的奧秘,更在疾病預防、治療和生物技術創新等方麵展現齣無限的潛力。麵對層齣不窮的病毒威脅,持續深入的病毒學研究將是我們應對挑戰、守護人類健康的關鍵。 (請注意:此簡介旨在概括病毒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不涉及任何特定書籍的細節。內容涵蓋瞭病毒學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臨床應用及未來展望,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瞭解。)

用戶評價

評分

在我接觸到一些關於免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時,經常會遇到與病毒感染相關的免疫應答。雖然我沒有直接閱讀《病毒學方法》這本書,但它讓我想到瞭很多研究免疫係統如何對抗病毒的關鍵技術。我推測,這本書可能會詳盡地介紹如何設計實驗來研究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例如,如何通過流式細胞術分析T細胞和B細胞的活化情況,如何通過ELISA檢測不同類彆的抗體水平,以及如何進行細胞因子檢測以評估免疫細胞的功能狀態。這些都是理解病毒如何被清除,以及免疫係統如何産生記憶的關鍵。就像我們在研究疫苗的有效性時,需要精確評估人體産生的免疫應答是否能夠有效中和病毒,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嚴謹的免疫學檢測方法。一本專注於病毒學方法學的著作,必將為免疫學研究者們帶來極大的啓發。

評分

我在學習生物醫學影像技術時,接觸到瞭一些關於病毒感染如何影響細胞形態和組織結構的研究。雖然我沒有親自閱讀《病毒學方法》這本書,但它的名字讓我聯想到瞭許多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技術。比如,在觀察病毒感染細胞的過程中,電子顯微鏡、熒光顯微鏡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猜測,李德新教授在科學齣版社齣版的這本書,很可能會詳細闡述這些成像技術在病毒學研究中的具體應用,包括如何製備樣本、如何進行圖像采集和分析,以及如何從顯微圖像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例如,當我們想要瞭解病毒如何入侵細胞,如何在細胞內復製,以及如何導緻細胞病變時,精細的顯微成像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的齣現,或許能夠為想要深入瞭解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的讀者,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研究方法指導。我希望有一天能閱讀這本書,看看它是否能為我理解那些精妙的生物醫學影像背後所蘊含的病毒學原理,提供更清晰的解釋。

評分

近期,我參與瞭一個關於傳染病防控的科普項目,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接觸到瞭關於病毒傳播和檢測的諸多信息。雖然我沒有直接閱讀《病毒學方法》這本書,但它給我帶來瞭關於研究深度和廣度的思考。例如,在解釋某種病毒的流行病學特徵時,往往需要迴顧大量的曆史數據和研究報告,而這些數據和報告的産生,都離不開背後精密的病毒學研究方法。我想象著,這本書大概會詳細介紹如何從樣本采集、分離鑒定,到基因測序、抗體檢測等一係列關鍵步驟。這就像我們為瞭準確預測流感的季節性爆發,需要精確掌握病毒的變異速度和傳播途徑,而這一切的根源,都建立在紮實的病毒學研究方法之上。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緻力於病毒學研究的科研人員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參考。我推測,書中對於一些前沿技術的介紹,例如CRISPR-Cas9在病毒研究中的應用,或是新型病毒載體的構建,都會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一本優秀的學術專著,其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本身的知識體係,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對相關領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

評分

我最近讀到一本名為《病毒學方法》的書,雖然它沒有直接涉及,但我卻在閱讀過程中,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性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的作者,李德新,在科學齣版社齣版的這部著作,雖然我還沒能親自拜讀其內容,但僅憑其學術聲譽以及齣版方在科學領域的影響力,我就能想象到其學術價值。我在學習其他與病毒相關的課程時,時常會遇到各種實驗技術的描述,比如PCR、ELISA、細胞培養等等。這些技術本身就承載著大量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而一本專門探討“方法”的書,想必會以一種更為係統和深入的方式來解析這些核心工具。我猜想,書中可能不僅僅是羅列實驗步驟,更會深入剖析每種方法的原理、優缺點、適用範圍,以及在不同研究情境下的創新應用。就像我最近在研究一種新的抗病毒藥物時,就迫切需要理解其作用機製,而很多時候,這些機製的揭示都離不開精密的實驗設計和高超的技術操作。一本好的方法學書籍,就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導師,能夠引導讀者少走彎路,快速掌握研究的精髓。我期待有一天能有機會翻閱這本書,看看它是否能為我正在進行的科研工作提供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

評分

最近,我在準備一個關於基因工程的報告,其中會涉及到病毒載體的應用。雖然我尚未有機會翻閱《病毒學方法》這本書,但它的存在讓我聯想到瞭許多在基因治療和分子生物學領域至關重要的研究手段。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如何利用病毒作為工具,將外源基因遞送到宿主細胞中。這包括對不同種類病毒載體的特性分析,例如腺病毒、慢病毒、AAV等的選擇,以及它們在轉導效率、安全性、免疫原性等方麵的權衡。就好像我們在進行基因編輯實驗時,需要選擇最適閤的病毒載體來高效地將CRISPR係統遞送到目標細胞,以期達到預期的基因修飾效果。一本係統介紹病毒學方法的書籍,對於從事基因工程、病毒治療研究的科學傢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我希望能閱讀此書,以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神秘的病毒載體技術,在科學前沿的實際應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