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与维修
作 者:于增信 等编著
I S B N :9787111452201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2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4年2月第1次
字 数:329000
页 数:205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原 价:29.80元
目录
前言
第1章发动机基本工作过程与总体构造
1.1能量转换与发动机的分类
1.1.1能量转换
1.1.2发动机的分类
1.1.3汽车用发动机
1.2发动机的基本结构
1.3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参数
1.4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分类
1.5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1.5.1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1.5.2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过程
1.5.3工作循环中的几个重要参数
1.5.4发动机运转的平稳性
1.5.5柴油机与汽油机的比较
1.6二冲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1.6.1二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1.6.2二冲程柴油机的工作过程
1.6.3二冲程发动机与四冲程发动机的比较
1.7发动机的总体构造
1.8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发动机性能与评价
2.1发动机性能指标
2.1.1动力性指标
2.1.2经济性指标
2.2机械损失与机械效率
2.2.1机械损失
2.2.2机械效率
2.3发动机使用性能特性
2.3.1发动机工况
2.3.2速度特性
2.3.3负荷特性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3章机体组与曲柄连杆机构
3.1机体组
3.1.1机体组的组成及作用
3.1.2气缸体
3.1.3气缸盖
3.1.4气缸垫
3.1.5油底壳
3.1.6机体组的常见损伤
3.1.7机体组的检修
3.2活塞组
3.2.1活塞
3.2.2活塞环
3.2.3活塞销
3.2.4活塞组的损伤
3.2.5活塞组的检修
3.3连杆组
3.4活塞连杆组的装配
3.5曲轴飞轮组
3.5.1曲轴
3.5.2曲轴主轴承与轴向定位
3.5.3飞轮
3.5.4曲轴扭转减振器
3.6曲轴飞轮组的检修
3.6.1曲轴常见损伤形式
3.6.2曲轴裂纹的检修
3.6.3曲轴弯曲的检验与校正
3.6.4曲轴扭曲的检验与校正
3.6.5轴颈磨损的检修
3.6.6轴承(瓦)的选配与修理
3.6.7飞轮的检修
3.7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3.7.1曲轴主轴承异响
3.7.2连杆轴承异响
3.7.3活塞敲缸响
3.7.4活塞销响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4章换气过程与配气机构
4.1发动机换气过程
4.1.1发动机换气过程与配气相位
4.1.2充气效率
4.2配气机构的组成与类型
4.2.1配气机构的组成
4.2.2凸轮轴的布置形式
4.2.3凸轮轴驱动(正时机构)方式
4.2.4配气机构工作过程与气门间隙
4.2.5每缸气门数
4.3气门组件
4.3.1气门
4.3.2气门座与气门座圈
4.3.3气门导管与气门油封
4.3.4气门弹簧与弹簧座
4.3.5气门旋转机构
4.3.6气门组的检修
4.4气门传动组件
4.4.1凸轮轴
4.4.2挺柱
4.4.3推杆
4.4.4摇臂组
4.4.5气门传动组零件的检修
4.5配气机构的检查与调整
4.5.1气门间隙的调整
4.5.2配气相位的检查与调整
4.6可变配气技术
4.6.1概述
4.6.2几种可变配气机构
4.7配气机构故障的诊断
4.7.1气门和挺柱异响
4.7.2气门漏气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5章汽油机燃油系统与燃烧
5.1汽油机燃油系统的作用与组成
5.2可燃混合气的形成
5.2.1混合气浓度
5.2.2化油器式汽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
5.2.3电控燃油喷射式混合气的形成
5.3汽油机的燃烧过程
5.3.1正常燃烧
5.3.2不正常燃烧
5.3.3使用因素对汽油机燃烧的影响
5.3.4汽油机典型工况时混合气的形成、燃烧特点与控制策略
5.4汽油机燃烧室
5.5化油器
5.5.1供油装置
5.5.2化油器的类型
5.6汽油喷射系统
5.6.1汽油喷射系统的特点
5.6.2汽油喷射系统的分类
5.6.3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组成
5.7其他供油装置
5.7.1汽油箱
5.7.2汽油滤清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6章柴油机燃油系统与燃烧
6.1柴油机燃油系统的作用与组成
6.2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6.2.1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6.2.2柴油机燃烧过程
6.2.3使用因素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6.3柴油机燃烧室
6.3.1直接喷射式燃烧室
6.3.2分隔式燃烧室
6.4喷油器
6.4.1喷油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6.4.2喷油器的检修
6.5喷油泵
6.5.1柱塞式喷油泵
6.5.2分配式喷油泵
6.5.3喷油泵的检修
6.6调速器
6.6.1调速器的作用及分类
6.6.2两极式调速器
6.6.3全程式调速器
6.6.4调速器的检修
6.7喷油泵与调速器的调试
6.7.1供油时刻的调试
6.7.2调速器的调试
6.7.3供油量的调试
6.8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6.8.1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分类
6.8.2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功能
6.8.3柴油机喷(供)油量控制
6.8.4柴油机喷(供)油正时控制
6.8.5共轨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时间·压力控制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6.9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常见故障的原因
6.9.1起动困难和不能起动
6.9.2动力不足
6.9.3转速不稳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7章进、排气系统
7.1进气系统
7.1.1空气滤清器
7.1.2进气歧管
7.2排气系统
7.2.1排气管
7.2.2消声器
7.2.3排气净化装置
7.3发动机增压和增压器
7.3.1增压度、增压比和增压的分类
7.3.2增压发动机的特点
7.3.3废气涡轮增压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8章冷却系统
8.1冷却系统的作用与组成
8.1.1冷却系统的作用
8.1.2冷却方式
8.1.3水冷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8.1.4冷却强度的调节
8.2水冷系统的主要零部件
8.2.1散热器
8.2.2散热器盖和膨胀箱
8.2.3水泵
8.2.4风扇和风扇离合器
8.2.5节温器
8.3冷却液
8.4水冷系统的检修
8.4.1散热器的检修
8.4.2水泵的检修
8.4.3节温器的检修
8.5冷却系统故障的诊断
8.5.1发动机过热
8.5.2冷却液渗漏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9章润滑系统
9.1润滑系统的作用与组成
9.1.1润滑系统的作用
9.1.2润滑方式
9.1.3润滑系统的组成及油路
9.2润滑系统的主要零部件
9.2.1机油泵
9.2.2机油滤清器
9.2.3机油冷却器
9.3曲轴箱通风
9.4润滑系统的检修
9.4.1机油泵的检修
9.4.2机油滤清器的检修
9.5润滑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
9.5.1机油消耗过多
9.5.2机油压力过高
9.5.3机油压力过低
9.5.4油位升高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发动机的装配、磨合及验收
10.1发动机装配的基本要求
10.1.1发动机装配前的准备
10.1.2发动机装配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10.2发动机的装配与调整
10.2.1安装曲轴
10.2.2安装(下置)凸轮轴
10.2.3安装活塞连杆组
10.2.4安装正时齿轮室盖及曲轴带轮
10.2.5安装机油泵、油底壳和集滤器
10.2.6安装气门组和气缸盖
10.2.7安装顶置凸轮轴
10.2.8安装飞轮、飞轮壳和离合器
10.2.9其他
10.3发动机的磨合
10.3.1概述
10.3.2冷磨合规范
10.3.3热磨合规范
10.4发动机大修竣工验收标准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内容介绍
《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与维修》以四冲程水冷发动机为主,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原理、拆装、检修、调整等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发动机基本工作过程与总体构造,发动机性能与评价,机体组与曲柄连杆机构,换气过程与配气机构,汽油机燃油系统与燃烧,柴油机燃油系统与燃烧,进、排气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发动机的装配、磨合及验收。
本书可作为本科和高职高专学校汽车类专业教材,也适合汽车维修、汽车运用、汽车制造等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阅读。
我对这本书中关于“维护”和“保养”的理念非常认同。作者认为,最好的维修就是“不维修”。他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解如何通过日常的细心维护,来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这与我过去“坏了再修”的观念完全不同。书中提供的许多维护建议,都非常接地气,例如如何正确地清洁汽车内饰,如何避免长时间暴晒,如何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等等。这些看似与机械维修无关的内容,却对汽车的整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细节决定成败”的论调,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螺丝松动,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对汽车维护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呵护我的爱车。
评分这本书在“保养技术”方面的阐述,让我看到了“用心”的痕迹。作者并没有把保养简单地理解为“换零件”,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保养,来提升汽车的整体性能和驾驶体验。例如,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机油的特性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解释了为什么选择合适的机油对发动机的寿命和燃油经济性至关重要。这一点让我对过去随意选择机油的行为感到懊悔,也更加理解了“专业”二字的含义。此外,书中还讲解了如何通过清洁节气门、更换火花塞等看似常规的保养项目,来改善发动机的怠速不稳、加速无力等问题,让我觉得保养不仅仅是为了“维持”,更是为了“提升”。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及了一些高级的保养技巧,例如如何对进气系统进行深度清洁,如何优化燃油添加剂的使用,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汽车保养的无限可能性,也让我对自己的爱车有了更精细化的呵护。
评分这本书的维修和保养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过去,我对汽车保养的理解仅限于定期换机油、检查轮胎气压,总觉得那些复杂的维修工作是技师的专利,我根本插不上手。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非常详细的步骤和图示,讲解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可以自行完成的维护项目,比如如何清洁空气滤清器、如何检查刹车片磨损程度、甚至是如何更换雨刮器。这些看似微小的保养,却能有效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避免一些小问题演变成大故障。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针对一些常见的故障现象,提供了简单易行的诊断方法和解决方案。例如,当发动机出现异响时,书中会列举出可能的原因,并指导我如何通过听觉和触觉来初步判断问题所在。这让我不再对汽车发出的“不寻常”声音感到恐慌,而是能够冷静地分析,甚至在必要时向维修人员提供更准确的信息。这种“赋能”的感觉非常好,让我觉得我也可以成为自己爱车的小“管家”,而不是完全依赖他人。书中的一些实用技巧,比如如何正确使用千斤顶、如何安全地拆卸轮胎,也让我对汽车维修有了更安全的认知,知道哪些操作是危险的,哪些是可以尝试的。
评分对于我这样对汽车维修完全是“零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明灯。我之前甚至连扳手和螺丝刀的区别都不太清楚,对汽车内部的任何一点了解都几乎为零。但是,这本书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循序渐进,完全没有给我带来压迫感。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发动机部件,而是先从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讲起,例如底盘、车身、传动系统等等,让我对整个汽车的框架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才逐渐深入到发动机的核心部分。对于一些关键术语,比如“内燃机”、“四冲程循环”等等,书中都有非常清晰的解释,并且配以通俗易懂的插图,让我能够一目了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原理”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为什么汽油机会比柴油机更安静?为什么需要冷却系统?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详尽的解答,让我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即使是那些我之前完全没有概念的部件,比如凸轮轴、连杆、曲轴等等,通过书中的讲解,我也能逐渐理解它们在整个发动机运转中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汽车修”这一核心主题,在各个章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又不是那种粗暴的“拆卸”和“组装”教程。它更像是“懂它,然后才能修它”的哲学。作者在讲解每一个部件的工作原理时,都会预埋一些“故障点”的思考,让读者在理解工作原理的同时,也能够提前意识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讲解燃油泵的工作原理时,作者会顺带提及燃油泵常见的故障现象和原因,这让我感觉知识是连贯的、发展的。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的汽车维修误区,也进行了纠正和澄清,让我避免走弯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诊断”的强调,它不是让你凭感觉去猜测问题,而是教你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来精准定位故障。这一点对于提高维修效率和准确性至关重要,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汽车爱好者,我对汽车的内部运作一直充满了好奇,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本既通俗易懂又足够深入的读物。而这本《正版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与维修 汽车维修书籍 修车维护与保养技术 汽修入门基础知识 汽车修》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为发动机构造复杂得像天书,但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精密的零件和复杂的流程一一拆解。比如,他将曲轴比作心脏的搏动,将活塞比作肺部的呼吸,让我瞬间理解了发动机如何将燃料的能量转化为动能。书中对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描述也非常到位,不仅仅是罗列名词,而是真正地解释了“为什么”和“如何”。我尤其喜欢关于点火系统和燃油喷射系统的章节,以前总觉得这些东西遥不可及,现在却能清晰地勾勒出它们的工作流程,甚至能想象出火花塞点燃混合气的瞬间。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过多生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汽车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再是单纯的驾驶者,而是对它有了更深的敬畏和喜爱。我甚至开始跃跃欲试,想要亲手去摸一摸那些我只在书本上见过的零件,感受它们的质感,体会它们在大机器运转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汽修入门基础知识”部分印象深刻,因为它真的做到了“入门”。我过去对汽车维修的印象,就是满身油污、各种工具堆积的混乱场景,感觉离我这种“白领”生活太遥远了。但这本书却用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那些基础知识一一呈现。从最基本的工具识别和使用,到基本的安全操作规范,书中都做了详细的讲解。我喜欢书中关于“安全第一”的强调,它详细地列举了在进行任何维修操作前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比如如何正确地支撑车辆,如何避免触电等等,这让我对汽车维修有了更科学、更安全的认知。而且,书中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讲解了如何阅读汽车的维修手册,如何理解各种警示灯的含义,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入门知识,让我觉得我不再是一个“门外汉”,而是开始具备了理解汽车语言的基础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维修”本身,它更在于培养读者的“汽车思维”。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原理和构造时,都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种思考方式,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理解。即使是一些我暂时还无法完全掌握的技术细节,但通过作者的讲解,我能够清晰地知道它们在整个汽车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为我将来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汽车发展史、发动机技术演变等方面的知识,这让我对汽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当下,而是能够看到它背后漫长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在学习具体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汽车工程的魅力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非常高,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汽车构造至关重要。我常常发现,即使文字描述再详尽,也抵不过一张清晰的剖面图。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彩色插图和示意图,将每一个发动机部件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喜欢书中对发动机内部结构的细致描绘,例如活塞在气缸内的运动轨迹,气门是如何开启和关闭的,火花塞是如何工作的,这些细节通过图片得以完美呈现。而且,这些图示并不仅仅是静止的画面,有些还带有箭头指示,表明了气流、油液的流动方向,或者是部件的运动方向,这大大增强了图示的动态感和信息量。我还注意到,书中在讲解某个部件的功能时,通常会配上一张该部件的实际照片,这让我更容易将书本上的理论与现实中的零件联系起来,增加了学习的直观性。即使是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汽车维修的人来说,通过这些精美的插图,也能对发动机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感知。
评分我尤其赞赏这本书的“维修”部分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讲解如何“修理”已经坏掉的零件,更是强调“预防”和“早期发现”。书中列举了许多容易被忽视的维护细节,例如定期检查各种油液的液位和颜色,观察排气管的颜色来判断发动机的工作状态,甚至是通过聆听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声音来判断是否存在潜在问题。这些看似细微的观察,却能帮助车主在故障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而且,书中提供的维修指导,并不是那种“一锤子买卖”式的解决办法,而是会讲解清楚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修复后可能出现的后续影响,让我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制动系统维修的部分,书中不仅讲解了更换刹车片的步骤,还强调了更换刹车片后需要进行的磨合,以及注意事项,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是非常负责任的,不仅仅是教会我“怎么做”,更是教会我“如何做得更好、更安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