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药真诀(上中下,全三册)

上药真诀(上中下,全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圆明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学
  • 药物学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古籍
  • 医学
  • 中医经典
  • 全套书籍
  • 医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满苑逞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0184
商品编码:2700279809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上药真诀(上中下,全三册)

定价:198.00元

作者:郑圆明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80901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什么是上药?上药三品即:精、气、神。

以此为主要内涵方可调理与提升身心及生命的状态与层次。

正真的中华道医真诀:引德开道,调理自身的神与精气。

本书精心辑录了中国历代道籍与古典珍贵医籍中真正有关“上药”的理论与实践的典籍一百多种,为当代各界人士学习与研究“中华道医”提供一批珍贵的资料与理论的指导。

内容提要


本书从中国历代典籍中辑录了有关传统医学经典数十种,系统整理了传统医学中健康调理的主要理论和实践经验。全书内容包括《抱朴子论》《存神炼气铭》《叩齿诀》《临目诀》等典籍,内容按古籍整理方法进行了新式标点校勘,为当代各界人士研习与研究传统健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典籍。本书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目录


目 录

(上 册)

绪 论

玉皇本行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3

高上玉皇满愿宝忏 /22

篇 通说

摄生养性

抱朴子养生论 /55

养性延命录 /56

洞真西王母宝神起居经 /73

枕中记 /83

保生铭 /104

存神炼气铭 /105

孙真人摄养论 /106

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 /109

千金方选 /111

禁 经 /143

太清道林摄生论 /175

太上保真养生论 /191

上清三真旨要玉诀 /193

上清太极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经 /203

摄生纂录 /206

保生要录 /222

混俗颐生录 /229

三元延寿参赞书 /241

长生诠经 /294

太清导引养生经 /314

养生咏玄集 /325

四气摄生图 /343

彭祖摄生养性论 /359

显道经 /361

道生旨 /368

养生辨疑诀 /373

下元歌 /375

第二篇 修真

诸经旨要

黄素内法 /379

八朝三元内礼隐法 /379

内除罪籍 /380

三元隐谢解秽内法 /380

大帝开结经法 /381

祝太一帝君法 /381

慎忌法 /382

帝君捕神祝 /382

遏邪大祝 /382

三天正法祝魔神 /383

思三台厌恶法 /384

帝一烧香祝 /384

魂胎受馨祝 /384

理发祝 /385

大帝隐祝 /385

厌恶梦咒 /386

挥神内咒 /386

太帝寝神灭鬼除凶咒 /386

又灭鬼除恶咒 /387

澡秽除凶七房祝法 /387

除六天隐咒 /387

太帝制魂伐尸神咒 /388

太帝辟梦神咒 /389

三元八节朝隐祝 /389

杂 法 /390

诸类咒诀 /392

行持要领

老君明照法叙事明照法 /405

宝照法 /406

摩照法 /406

拂童法 /407

神枕法神杖法 /408

帝君明灯内观求仙上法 /409

按天庭法 /410

服雾法 /411

守 一 /411

三一诀 /412

玄门大论三一诀金阙帝君五斗三元真一经口诀 /417

守五斗真一经口诀 /418

三一九宫法 /420

四宫雌一内神宝名玉诀 /424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诀 /425

八道命籍 /429

八道秘言 /430

太上曲素五行秘符 /432

玉珮金铛流金火铃符图事法

九真行事诀 /440

升玄行事诀 /442

方诸洞房行事诀 /444

五神行事诀 /445

二十四神行事诀 /446

五辰行事诀 /447

回元行事诀 /448

五帝杂修行乘龙图 /450

太上隐书八景飞经八法 /452

太上丹景道精隐地八术 /456

太清玉霞紫映观上法 /458

存玄白法 /459

三素云法 /460

五岳真形图 /461

洞玄灵宝三部八景二十四住图 /473

五称符二十四真图 /486

元览人鸟山形图 /487

安守魂神

说魂魄 /490

拘三魂法 /492

制七魄法 /493

对日存三魂法 /494

朝礼九天魂魄求仙上法 /495

魂精法 /495

上清飞步七星魂魄法 /496

思神诀 /496

存身神法 /498

受生天魂法 /499

精 神 /500

入室思赤子法 /501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 /503

论庚申存童子去玄灵诀三尸篇 /513

日用方术

导引杂说 /524

神炁养形说 /525

将摄保命篇 /526

明 补 /526

禁 忌 /527

方 便 /527

化身坐忘法 /528

胎息法 /529

影 人 /529

服紫霄法 /529

至言总 /530

玄鉴导引法 /534

按摩法 /536

食气法 /536

食气绝谷法 /537

摄生月令 /538

沐 浴 /543

沐浴七事获七福 /545

沐浴吉日 /546

栉沐浴 /548

解秽朝 礼 /550

太素真人隐朝礼愿上仙法 /551

朝 极 /551

朝玉晨君 /553

朝青童君 /553

隐朝胎元法 /554

朝礼九天魂魄帝君求仙上法 /554

朝太素三元君 /555

秘要法诀

序事性情明正一箓避忌殗秽忌解秽汤方旦夕烧香旦夕卫灵神咒朝真仪入靖法烧香法存思诀叩齿诀临目诀稽首诀再拜诀诚惶诚恐诀明二人同奉本命日入室对席制三尸日常存识己形寝卧时祝服日月光芒孟先生诀恶梦吉梦祝明耳目诀青牛道士存日月诀栾巴口诀服食忌

(中 册)

第三篇  守一

守一至真

太平经圣君秘旨 /577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 /580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584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占候入定妙诀 /587

上玄高真延寿赤书 /592

玄珠心镜注 /601

第四篇 存神

存思身神

太清中黄真经 /621

混元八景真经 /639

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666

上清黄庭五脏六腑真人玉轴经 /681

上清黄庭养神经 /689

黄庭遁甲缘身经 /695

渊源道妙洞真继篇 /701

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 /726

太清真人络命诀 /750

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 /755

三十九真法 /771

存思三洞法 /791

老君存思图十八篇 /793

思修九宫法 /802

太一帝君太丹隐书 /808

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 /814

三九素语玉精真诀存思法 /817

紫书存思元父玄母诀 /819

紫书存思九天真女法 /821

第五篇 服气

服气导引

元气论 /825

服气精义论 /840

胎息根旨要诀 /856

尹真人服元气术 /857

服元气法 /859

中山玉柜服气经 /860

服五方灵气法 /867

谷神妙气诀 /869

辨杂呼神名 /871

三一服气法 /872

服三气法 /872

延陵君炼气法 /873

太清王老口传法 /874

太清调气经 /885

太上老君养生诀 /896

太上养生胎息气经 /899

高上玉皇胎息经 /905

胎息经注 /905

胎息精微论 /907

胎息秘要歌诀 /911

庄周气诀解 /914

嵩山太无先生气经 /916

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 /927

太清服气口诀 /941

神仙食炁金匮妙录 /945

太清经断谷法 /955

太初元气接要保生之论 /964

气法要妙至诀 /967

说五厨经注 /974

五厨经气法 /977

胎息抱一歌 /980

真气还元铭 /982

诸真圣胎神用诀 /992

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诀 /1003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诀 /1012

(下 册)

第六篇 道枢

至游玄览

玄轴篇 /1019

五化篇 /1022

坐忘篇 /1025

集要篇 /1029

碎金篇 /1030

容成篇 /1031

阴符篇 /1032

西升篇 /1036

内德篇 /1037

玄纲篇 /1038

玉芝篇 /1039

周天篇 /1049

黄帝问篇 /1050

轩辕问篇 /1051

百问篇 /1053

虚白问篇 /1063

真诰篇 /1065

黄庭篇 /1069

太极篇 /1075

火候篇 /1076

水火篇 /1076

坎离篇 /1077

甲庚篇 /1078

昆仑篇 /1080

服气篇 /1081

服雾篇 /1081

内景篇 /1082

外景篇 /1086

神景篇 /1089

颐生篇 /1090

平都篇 /1092

炼精篇 /1095

纯阳篇 /1096

华阳篇 /1097

观天篇 /1100

观空篇 /1101

太清篇 /1102

金丹篇 /1103

泥金篇 /1104

金碧篇 /1108

还金篇 /1111

还元篇 /1112

玉壶篇 /1114

大丹篇 /1115

归根复命

指玄篇 /1119

归根篇 /1121

鸿蒙篇 /1122

呼吸篇 /1124

枕中篇 /1125

内想篇 /1126

心镜篇 /1126

胎息篇 /1130

圣胎篇 /1132

元气篇 /1135

血脉篇 /1136

调气篇 /1137

灵源篇 /1139

中源篇 /1140

中黄篇 /1141

运火篇 /1146

混元篇 /1147

契真篇 /1153

修真篇 /1156

悟真篇 /1157

洞真篇 /1160

崇真篇 /1161

返真篇 /1162

修真指玄篇 /1164

真一内丹篇 /1170

还丹参同篇 /1171

金丹明镜篇 /1173

大还金丹篇 /1176

金书玉鉴篇 /1176

修真要诀篇 /1180

修炼金丹篇 /1182

金液还丹内篇 /1184

金丹泥金篇 /1186

金玄八素篇 /1190

金碧龙虎篇 /1194

九转金丹篇 /1195

肘后三成篇 /1203

准易系辞篇 /1208

日月玄枢篇 /1214

九真玉书篇 /1217

金液龙虎篇 /1220

太白还丹篇 /1222

太清养生篇 /1226

上清金碧篇 /1239

金虎铅汞篇 /1241

参同会真

铅汞五行篇 /1249

真一篇 /1250

正一篇 /1252

二关篇 /1253

三元篇 /1253

三住篇 /1255

四神篇 /1255

五戒篇 /1257

五行篇 /1257

七神篇 /1258

七返篇 /1259

八琼篇 /1260

九仙篇 /1261

参同契篇 /1266

众妙篇 /1302

大还丹篇 /1317

入药镜篇 /1322

会真篇 /1330

传道篇 /1345

灵宝篇 /1367

第七篇 道医

成仙秘方五十种 /1383

黄帝外经 /1402

奇经八脉考 /1469

作者介绍


郑圆明,出身于中医世家,家传深厚;自幼学习传统中医学和道家养生文化,精研道家养生学,是的中医学和健康调理专家。为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海峡医药文化研究会理事。精通传统医学和健康调理,多年来于各地进行健康讲学,对促进传统中医学和养生文化文化走向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文摘


序言



《丹道初窥:炼气凝神》 卷一:气感启蒙 炼丹之术,博大精深,其根本在于“炼气”。本书《丹道初窥:炼气凝神》卷一“气感启蒙”,正是为初涉丹道者量身打造的入门指南,旨在引领学徒感受、引导并初步凝聚体内之气。 第一章:识气与感气 何为“气”? 在丹道修行中,“气”并非寻常意义上的呼吸之气,而是生命内在的能量,是构成万物最基础的元动力。它弥漫于人体,游走于经络,维系着生命体的生机与活力。古人称之为“真气”、“元气”、“先天之气”等,皆指向此种至关重要的生命能量。 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释“气”的本质,区分其与俗世概念的差异,让初学者建立正确的认识。我们将探讨“气”在人体中的分布、运行规律,以及其对身体健康、精神状态的影响。 如何“感气”? “感气”是修行的第一步,是建立与自身生命能量连接的桥梁。许多初学者因为心念散乱、身体僵滞,难以感知体内的微弱律动。 本章将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感气”方法: 静坐调息法: 从最基础的呼吸调整入手,学习如何放松身心,专注于呼吸的进出,逐渐体悟腹部的起伏,感受气息流转带来的细微变化。我们将讲解正确的坐姿、呼吸技巧,以及如何克服初期的杂念纷扰。 意念导引法: 引导初学者运用柔和的意念,如同轻轻拨动水面,去触碰、去感知身体各部位的“气感”。我们将设计一系列简单的意念练习,例如将意念集中于丹田、劳宫穴等气感较易集中的部位,体会温暖、酥麻、跳动等不同感觉。 身体舒展法: 结合缓慢、流畅的肢体动作,如八段锦、易筋经等简化动作,通过肢体活动带动气血运行,更容易激发身体的“气感”。本章将介绍几个易于掌握的基础动作,并讲解其配合呼吸与意念的方法。 环境感应法: 引导学徒观察自然界中“气”的存在,如风的流动、阳光的温度、水流的活力等,通过对外界“气”的感悟,反过来激发对体内“气”的感知。 第二章:气之运转与导引 认识经络: “气”在人体内的运行并非随意,而是沿着特定的通道——经络。经络是气的运行网络,遍布全身,连接脏腑,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系统。 本章将介绍人体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气血运行中的作用。我们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徒对经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认识到疏通经络对气的顺畅运行至关重要。 初步导引之法: “导引”即是引导气的运行。在感知到“气”的存在后,下一步便是学习如何对其进行初步的引导。 意念微调: 学习如何通过意念的转移,将已经感受到的“气”从一个部位引导至另一个部位。例如,将丹田之气微调至双手,体会掌心的温热或胀满感。 呼吸配合: 学习如何利用呼吸的深浅、长短、频率来配合气的运行。吸气时将气吸入,呼气时将气送往特定方向,实现初步的“呼吸吐纳”。 特定穴位导引: 介绍几个关键穴位,如涌泉穴、百会穴、劳宫穴、足三里等,并讲解如何通过意念和呼吸,将气导引至这些穴位,达到温养、疏通的效果。 微循环体验: 引导学徒通过导引,体会“气”在身体局部的微循环,例如在四肢末端感受到气流的温暖或轻微的搏动。 第三章:丹田初炼:气之凝聚 丹田的奥秘: “丹田”,是炼丹术中的核心概念,位于人体下腹部(脐下三寸),被认为是气的汇聚、积蓄与转化的重要场所。初学者需要理解丹田的重要性,以及为何要在此处进行气的凝聚。 本书将详细阐述丹田在丹道修行中的地位,以及“炼气”为何首先要着眼于丹田。 凝聚之法: “凝聚”是将分散的“气”汇聚在一起,使其能量密度增加,为后续的更高层次的炼化奠定基础。 意守丹田: 这是最核心的凝聚方法。学习如何排除杂念,将意识集中于丹田,如同将注意力集中在一处灯火,使其逐渐明亮。我们将详细讲解“意守”的要领,包括如何放松、如何专一,以及如何应对过程中出现的“幻象”或“不适感”。 小周天雏形: 在意守丹田的基础上,配合特定的呼吸节奏,尝试将丹田之气沿着任脉(腹部中线)向上,再通过督脉(脊柱中线)向下,形成一个初步的、极其微弱的“小周天”循环。本章将介绍此循环的初步路线和感受,并强调初期以“养”为主,切忌强行搬运。 气感强化: 通过持续的意守丹田和初步导引,进一步强化丹田区域的气感,使其从微弱的跳动、温热,逐渐发展为更明显的充实、胀满感。 克服瓶颈: 初学者在凝聚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瓶颈,如感觉气无法聚集、丹田空虚、心浮气躁等。本章将针对这些常见问题,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和心理调适方法。 卷二:凝神聚念 卷一“气感启蒙”侧重于对“气”的感知与初步引导,而卷二“凝神聚念”,则将重点放在“神”的修炼。“神”在丹道中与“气”同等重要,甚至被认为是“气”的统帅。本卷旨在帮助学徒理解“神”的本质,掌握“凝神”的方法,并学习如何将“神”与“气”初步结合,为“炼气化神”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章:认识“神”与“心” “神”的界定: 在丹道语境下,“神”并非泛泛之辈,而是指生命的元神,是人的灵性、意识、智慧的本质。它与“气”一同构成生命体。若“气”是生命的动力,那么“神”便是生命的“舵手”。 我们将深入探讨“神”与“心”、“意”、“识”之间的关系,辨析其细微差别,帮助学徒理解“神”在人体的地位与作用。 “心”的束缚与解放: 现代人的“心”——即思虑、妄念、情绪——常常是阻碍“神”与“气”修炼的最大障碍。心念如猿,四处奔腾,难以安住。 本章将分析“心”的散乱如何影响“气”的凝聚和“神”的安宁,并提出初步的“收束”心念的方法,为“凝神”做准备。 第二章:凝神之法 “凝神”的意义: “凝神”是将散乱的心念聚焦、收敛,使其集中于一点,恢复其本来的清明与安定。“凝神”是“炼神”的起点,也是“神气合炼”的必要前提。 收摄心念的技巧: 观呼吸入静: 重温并深化卷一的静坐调息法,将呼吸作为收摄心念的“锚点”。通过每一次呼吸的进出,将游离的思绪拉回到呼吸本身。 听心(听息): 引导学徒从“看”呼吸转移到“听”呼吸,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的声音(或感觉),以此来减少杂念的生发。 数息法: 对于心念散乱者,数息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从一数到十,再循环计数,通过数字的流动来占据一部分心念的空间,使其不易被其他念头侵扰。 静心观照: 学习如何“旁观”自己的念头,而非被念头牵着走。理解念头来去如云,不追逐、不压抑,只是如实地感知它们的存在,然后将注意力温和地拉回。 第三章:神气初步交融 “神气合炼”的端倪: “神气合炼”是丹道修行的重要环节,意为将“神”与“气”结合起来进行锻炼。初步的“神气合炼”,是为了让“神”能够指挥“气”,让“气”能够受“神”的引导,从而实现更精微的调控。 引导与配合: 意念与气感的统一: 在感知到丹田气感后,学徒可以尝试将“凝定”的“神”引导至丹田。感受“神”与“气”在丹田的交汇,如同将光照亮了能量的源泉。 以神驭气: 学习如何用意念去“触碰”和“推动”丹田内的“气”。例如,用意念想象将丹田的“气”轻轻推向任脉,配合呼气,感受“气”随“意”而动。 周天初步尝试(神意引导): 在卷一基础上,尝试用“神意”引导“气”完成更完整的“小周天”运行。不再仅仅是机械的搬运,而是注入“意念”的活力。学徒会发现,当“神”参与进来后,气的运行会更加顺畅、有力。 感觉的升华: 随着“神”与“气”的初步结合,学徒可能会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感受:不仅仅是局部的热感,而是全身的一种“通透”感;不仅仅是精神的集中,而是心灵的“宁静”和“喜悦”。 炼神返光: 当“神”足够凝定,并且与“气”形成初步的联动后,学徒可能会在“神”的层面,体会到一种“内视”的能力,能够“看见”体内“气”的流转,或是感受到一种“光明”的出现,这便是“炼神”的早期迹象。 卷三:炼气化神:初窥门径 本卷“炼气化神:初窥门径”是《丹道初窥:炼气凝神》三册中的高潮部分。在前两卷打下的基础上,学徒将开始接触丹道中最为核心的“炼气化神”理论与实践。本卷并非要求学徒真正达到“化神”的境界,而是侧重于揭示其原理,并提供一些能够初步体验“炼气化神”特质的实践方法,让学徒对丹道的更高追求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与向往,并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炼气化神”的理论解析 “炼气化神”的本质: “炼气化神”并非简单的将气转化为神,而是指通过不断的炼化、提纯体内的“真气”,并以“神”作为引导和熔炉,将物质性的“气”升华为能量更纯粹、更精微的“神”的能量。这是一个能量层级的跃升,是生命内在潜能的开发与蜕变。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解析“炼气化神”的含义: 能量的转化: 解释“气”作为物质能量,如何通过炼化,其“质”发生改变,变得更加纯净、活跃,趋向于“神”的层面。 意识的升华: 阐述“神”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它不仅是引导者,更是炼化过程的“觉察者”与“整合者”。“炼神”的过程,也是意识从散乱到高度集中的升华过程。 生命信息的提纯: 将“气”视为承载生命信息的载体,“炼气化神”便是对这些生命信息进行筛选、提纯,去除驳杂,保留精华,使生命体回归最本源、最精纯的状态。 “内丹”的雏形: 探讨“炼气化神”与“内丹”形成的关系。初步的“化神”体验,往往与“内丹”的初步形成息息相关,它是“内丹”形成过程中,物质能量向精神能量转化的关键一步。 “炼气化神”的阶段性: 强调“炼气化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本书所讲的“初窥门径”,是指初步触及到其奥秘,体验到其特质,而非达到最终境界。 我们将解析“炼气化神”可能出现的各种征兆和现象,帮助学徒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修行中的体悟。 第二章:导引炼神:微观世界的探索 “神”的微观运作: 当“神”逐渐凝定时,学徒会发现,“神”在微观层面有着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它并非固化,而是具备一种“渗透”与“感应”的能力。 本章将指导学徒如何运用这种“神”的微观运作能力,去探索和影响体内的“气”。 精微导引术: 神念渗透法: 学习如何将高度集中的“神念”如同“细针”一般,渗透到体内较为微细的经络、络脉,甚至是细胞层面,去感知那里“气”的状态。这种感知不再是粗略的温度或胀感,而是更加精细的“流动感”、“振动感”。 意念“采药”: 将体内某些特定部位聚集的、相对精纯的“气”,通过“神念”进行“采收”,如同收集珍贵的药材,然后将其汇聚于丹田,进行更进一步的“炼化”。例如,用意念将脊柱中部分布的“阳气”采收,汇聚于丹田。 “火”的运用: 在丹道中,“火”常用来比喻炼化的能量。本章将指导学徒如何用意念模拟“火”的加热过程,在丹田或特定部位,对汇聚的“气”进行温和而持续的“炼化”。这种“火”是内在的、温热的,而非外在的炽热。 “水”的运用: “水”则象征着温润、滋养与下降。学徒需要学习如何用意念引导“水”的能量,滋养丹田,使炼化的过程更加柔和,并帮助“化神”过程中的能量下沉、稳定。 “沐浴”与“淘洗”: 引导学徒用意念,如同用清水“沐浴”和“淘洗”体内的“气”,去除其中的杂质和能量的滞涩,使其纯净化。 第三章:神气合炼:内丹初生之象 “小周天”的升华: 在“炼气化神”的过程中,“小周天”的运行将不再仅仅是气的循环,而是“神”与“气”的深度融合与共振。 学徒将体验到,当“神”与“气”在周天运行中高度统一时,气的流动会变得异常顺畅,甚至产生一种“自行运转”的奇妙感受。 “内丹”的模糊感知: “内丹”是丹道修行的终极目标之一,它并非一个实体,而是能量高度凝聚、精纯化后的一种生命体。本书所讲的“内丹初生之象”,是指在“炼气化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内丹”形成相关的一些早期征兆。 丹田“圆陀陀”之感: 在丹田区域,学徒可能会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饱满”感,甚至有“一个小球”在丹田内形成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能量高度凝聚的体现。 “光明”与“景象”: 随着“神”的进一步提纯,学徒可能在内在的“静定”中,体验到不同层次的“光明”现象,如微光、点点星光,甚至初步的“内视”能力,能够“看到”体内能量的流动。这些是“神”的觉醒与显化的迹象。 “消息”的出现: “消息”在丹道中是指能量运行的特殊信号,例如体内出现奇特的振动、酥麻、暖流、甚至是一种“吞吐”的感觉。这些“消息”是“神”与“气”互动,能量正在发生微妙转化的表现。 “乾坤”的内感: 在极度精定的状态下,学徒可能会体会到一种超越个体生命体限制的宏大感受,仿佛自身融入了天地万物,这便是“神”开始与“宇宙能量”产生感应,是“内丹”形成初期,个体生命能量与宏观宇宙能量初步融合的体现。 结语: 《丹道初窥:炼气凝神》三卷,从“气”的感知,到“神”的凝定,再到“神气”的交融与炼化,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条清晰、可行、安全的丹道入门之路。本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避免拔苗助长。愿本书成为诸位有志于探寻生命内在奥秘者的良师益友,引你迈出修行的第一步,窥见那神秘而博大的丹道之门。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拿到《上药真诀》这本书,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不仅仅是纸张和装帧带来的物理重量,更是内容本身所预示的精神分量。我一直深信,真正的智慧往往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反复的打磨,而厚重的书籍,往往承载着这样的底蕴。这本书的命名,也极富哲思。“上药”二字,即点明了其探讨的领域,暗示着其所追求的是药物的最高境界,或是治病的最高境界。“真诀”二字,则透露出其中蕴含的可能是真正、秘传的法门,而非流于表面的泛泛之谈。这种命名方式,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充满了好奇。我期望在这三册书中,能够找到那些真正能够解决根本问题,而不是仅仅缓解症状的疗法。我更希望,它能让我理解到,治病救人,不仅仅是与疾病的对抗,更是与生命的对话,与自然的和谐。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个等待被开启的宝藏,一个通往未知领域的钥匙。

评分

《上药真诀》这套书的封面设计,与其说是一种装饰,不如说是一种“引子”。它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水墨晕染和一些古朴的纹饰,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又暗藏玄机的氛围。这种视觉语言,恰恰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我厌倦了那些充斥着浮夸色彩和煽情标题的书籍,我更倾向于那种低调而内敛,却能引人深思的设计。这本书的封面,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大道至简”的哲学,它没有过多的雕饰,却能在细节处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设计,也与我对传统医学的理解不谋而合。真正的医学,应该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追求和谐,而不是过度干预和对抗。我期待着,在这如诗如画的封面之下,所蕴含的,也同样是这样一种深刻而宁静的智慧,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生命,更好地维护健康。

评分

翻阅《上药真诀》的初体验,仿佛踏入了古人精心搭建的一座知识殿堂。这本书的体量着实不小,厚重的三册,本身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我特别欣赏它的结构安排,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字,但从目录和章节的划分来看,它似乎有着清晰的脉络和递进的关系。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传统医学仅有初步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巨大的福音。我不用担心会迷失在庞杂的信息海洋中,而是可以循序渐进地去探索。我注意到书中似乎包含了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方剂运用等多个层面,这让我对它能够提供系统性知识充满了信心。而且,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字里行间似乎透露着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智慧,这才是医学的精髓所在。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自我调理,如何更好地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以及如何运用古老而有效的自然疗法来应对疾病。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一位沉默而智慧的伙伴,它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陪伴我一同探索生命的奥秘。

评分

当我翻开《上药真诀》这套书的第一个字,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这种熟悉感,并非源于我曾读过这本书,而是源于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古老而亲切的气息,仿佛是与我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在悄然共鸣。我一直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医学文化,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宝贵财富,只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我们常常与之疏远。而这本书,恰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这种连接。它让我感受到,那些古老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只要我们愿意去倾听,去感受。我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重新找回与祖先智慧的连接,能够理解那些流传千年的养生之道和治疗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我的生活中,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回家,一次与自身文化根源的对话。

评分

《上药真诀》这套书,从其“上、中、下,全三册”的规模来看,就足以说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一本完整的著作,往往比零散的文章更能系统地展现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学问,是需要系统地去学习和理解的。碎片化的知识固然方便,但却难以构建起坚实的知识根基。《上药真诀》的这种完整性,恰恰满足了我对于系统学习的渴望。我希望能够通过这套书,建立起一个关于健康、关于生命、关于医学的完整认知框架。我不只是想了解一些零散的养生技巧,我更想明白,这些技巧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它们是如何作用于人体的,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健康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规模,让我看到了它承载的雄心,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医书,更像是一部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一部关于如何“上达天人合一”的奥秘宝典。我期待着,它能引领我走上一条更深刻、更全面的健康探索之路。

评分

《上药真诀》这套书的封面设计,无疑是吸引我的第一要素。它选择的颜色和纹理,都带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质,仿佛是从尘封的古籍中走出来的,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种设计,恰恰迎合了我对于传统文化的迷恋,以及我对传统医学知识的渴望。在我看来,一本好的书,不仅内容要充实,外在的呈现方式同样重要。一本设计粗糙、毫无美感的书,即使内容再好,也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不用说深入体会其中的奥义了。而《上药真诀》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它用视觉语言告诉读者,这是一部值得尊重、值得认真对待的作品。当我轻轻拂过封面的纹理,感受着纸张的质感,我的内心就涌起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源于我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热爱,源于我对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古籍的敬仰。我期待着,在这如诗如画的封面之下,隐藏着的是同样令人惊叹的医学智慧,能够指引我走向健康,走向生命的更高境界。

评分

《上药真诀》这套书的命名,充满了古韵和哲思。“上药”二字,首先就让我联想到“上医治未病”的理念,这是一种预防为主,注重身心整体和谐的最高境界。“真诀”二字,则暗示着其中蕴含的,并非是普通常见的知识,而是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真正有效,甚至可以说是秘不外传的精髓。这种命名,极大地激发了我探索书中奥秘的兴趣。我总觉得,那些真正能够治愈人于无形,养护人于未患的医道,一定蕴含着某种深刻的生命哲学和宇宙观。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阐释“上药”的真正含义,它将揭示哪些“真诀”,能够帮助我超越疾病的困扰,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健康状态。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智慧的百科全书,一本关于如何活出精彩人生的指南。

评分

拿到《上药真诀》这套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那种“手感”。现代社会,电子书盛行,实体书的阅读体验似乎被大大削弱了。然而,这套书却恰恰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实体书的魅力。纸张的厚度、韧性,字体的清晰度,以及整体的重量,都恰到好处。翻阅时,纸页发出的沙沙声,仿佛是来自遥远时空的低语,引人入胜。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触觉的享受,一种与物质世界连接的真实感。我喜欢那种捧着一本书,沉浸其中的感觉,那种可以随时在书页间留下自己的印记,可以触摸到历史温度的体验。这套书的这种“质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与经典的对话,一次与古代先贤的灵魂交流。它传递的信息,不仅仅是文字的内容,更是作者或编者对待知识的严谨态度,对待读者的尊重。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智慧。

评分

初次接触《上药真诀》这套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诚意”。所谓的“诚意”,体现在它极其考究的装帧和排版上。我拿到的是全三册的精装版本,每一册都采用了古色古香的封面设计,细腻的纹理,搭配着沉静内敛的色彩,让人一眼便知其非凡。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粗糙,也不会显得廉价,是一种非常适合阅读的厚度与触感。字体大小适中,间距疏朗,即使是厚厚的古籍,读起来也不会觉得吃力。更重要的是,它延续了传统书籍的装订方式,结实耐用,仿佛是为了让它能够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流传下去。这种对细节的追求,让我立刻感受到作者或编者在对待这部作品时所抱有的敬畏之心。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快速迭代的时代,能够看到如此用心制作的书籍,实属难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一件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阅读”这件事本身,它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仪式,一种与过去对话,与智慧连接的方式。我甚至在想,这样的制作工艺,本身就传递了一种“慢下来,去感受”的哲学,与书中可能蕴含的养生之道,或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朴的韵味,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搭配上沉稳的字体,仿佛穿越了时光,直接将人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医林。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重感让人心生敬畏,也预示着里面内容的深邃与博大。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总觉得里面蕴藏着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现代医学难以企及的独特视角。这本书的名字《上药真诀》更是让我心动不已,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召唤,一种对至高医道奥秘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那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勾起了我年少时在书房里翻阅古籍的回忆。我期待着在这浩瀚的篇章中,能够寻找到那些失传已久,却又至关重要的养生之道和治疗秘法,能够领略到古人对于生命、健康最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场关于生命真谛的追寻。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出迷茫,找到一条通往身心健康的更纯粹、更有效的道路。从这本书的装帧和命名,我就可以预感到它非同一般的价值,它不是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慢慢领悟的珍宝。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当我沉浸其中,与古人的智慧对话时,那种宁静而充实的感受,这将是一次多么美妙的旅程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