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藥真訣(上中下,全三冊)

上藥真訣(上中下,全三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圓明著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方劑學
  • 藥物學
  • 傳統醫學
  • 養生
  • 古籍
  • 醫學
  • 中醫經典
  • 全套書籍
  • 醫學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滿苑逞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華夏齣版社
ISBN:9787508090184
商品編碼:27002798093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上藥真訣(上中下,全三冊)

定價:198.00元

作者:鄭圓明著

齣版社:華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80901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什麼是上藥?上藥三品即:精、氣、神。

以此為主要內涵方可調理與提升身心及生命的狀態與層次。

正真的中華道醫真訣:引德開道,調理自身的神與精氣。

本書精心輯錄瞭中國曆代道籍與古典珍貴醫籍中真正有關“上藥”的理論與實踐的典籍一百多種,為當代各界人士學習與研究“中華道醫”提供一批珍貴的資料與理論的指導。

內容提要


本書從中國曆代典籍中輯錄瞭有關傳統醫學經典數十種,係統整理瞭傳統醫學中健康調理的主要理論和實踐經驗。全書內容包括《抱樸子論》《存神煉氣銘》《叩齒訣》《臨目訣》等典籍,內容按古籍整理方法進行瞭新式標點校勘,為當代各界人士研習與研究傳統健康文化提供瞭珍貴的文獻典籍。本書有相當的學術研究價值和實際指導意義。

目錄


目 錄

(上 冊)

緒 論

玉皇本行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3

高上玉皇滿願寶懺 /22

篇 通說

攝生養性

抱樸子養生論 /55

養性延命錄 /56

洞真西王母寶神起居經 /73

枕中記 /83

保生銘 /104

存神煉氣銘 /105

孫真人攝養論 /106

唐太古妙應孫真人福壽論 /109

韆金方選 /111

禁 經 /143

太清道林攝生論 /175

太上保真養生論 /191

上清三真旨要玉訣 /193

上清太極真人撰所施行秘要經 /203

攝生纂錄 /206

保生要錄 /222

混俗頤生錄 /229

三元延壽參贊書 /241

長生詮經 /294

太清導引養生經 /314

養生詠玄集 /325

四氣攝生圖 /343

彭祖攝生養性論 /359

顯道經 /361

道生旨 /368

養生辨疑訣 /373

下元歌 /375

第二篇 修真

諸經旨要

黃素內法 /379

八朝三元內禮隱法 /379

內除罪籍 /380

三元隱謝解穢內法 /380

大帝開結經法 /381

祝太一帝君法 /381

慎忌法 /382

帝君捕神祝 /382

遏邪大祝 /382

三天正法祝魔神 /383

思三颱厭惡法 /384

帝一燒香祝 /384

魂胎受馨祝 /384

理發祝 /385

大帝隱祝 /385

厭惡夢咒 /386

揮神內咒 /386

太帝寢神滅鬼除凶咒 /386

又滅鬼除惡咒 /387

澡穢除凶七房祝法 /387

除六天隱咒 /387

太帝製魂伐屍神咒 /388

太帝闢夢神咒 /389

三元八節朝隱祝 /389

雜 法 /390

諸類咒訣 /392

行持要領

老君明照法敘事明照法 /405

寶照法 /406

摩照法 /406

拂童法 /407

神枕法神杖法 /408

帝君明燈內觀求仙上法 /409

按天庭法 /410

服霧法 /411

守 一 /411

三一訣 /412

玄門大論三一訣金闕帝君五鬥三元真一經口訣 /417

守五鬥真一經口訣 /418

三一九宮法 /420

四宮雌一內神寶名玉訣 /424

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訣 /425

八道命籍 /429

八道秘言 /430

太上麯素五行秘符 /432

玉珮金鐺流金火鈴符圖事法

九真行事訣 /440

升玄行事訣 /442

方諸洞房行事訣 /444

五神行事訣 /445

二十四神行事訣 /446

五辰行事訣 /447

迴元行事訣 /448

五帝雜修行乘龍圖 /450

太上隱書八景飛經八法 /452

太上丹景道精隱地八術 /456

太清玉霞紫映觀上法 /458

存玄白法 /459

三素雲法 /460

五嶽真形圖 /461

洞玄靈寶三部八景二十四住圖 /473

五稱符二十四真圖 /486

元覽人鳥山形圖 /487

安守魂神

說魂魄 /490

拘三魂法 /492

製七魄法 /493

對日存三魂法 /494

朝禮九天魂魄求仙上法 /495

魂精法 /495

上清飛步七星魂魄法 /496

思神訣 /496

存身神法 /498

受生天魂法 /499

精 神 /500

入室思赤子法 /501

上清元始譜錄太真玉訣 /503

論庚申存童子去玄靈訣三屍篇 /513

日用方術

導引雜說 /524

神炁養形說 /525

將攝保命篇 /526

明 補 /526

禁 忌 /527

方 便 /527

化身坐忘法 /528

胎息法 /529

影 人 /529

服紫霄法 /529

至言總 /530

玄鑒導引法 /534

按摩法 /536

食氣法 /536

食氣絕榖法 /537

攝生月令 /538

沐 浴 /543

沐浴七事獲七福 /545

沐浴吉日 /546

櫛沐浴 /548

解穢朝 禮 /550

太素真人隱朝禮願上仙法 /551

朝 極 /551

朝玉晨君 /553

朝青童君 /553

隱朝胎元法 /554

朝禮九天魂魄帝君求仙上法 /554

朝太素三元君 /555

秘要法訣

序事性情明正一籙避忌殗穢忌解穢湯方旦夕燒香旦夕衛靈神咒朝真儀入靖法燒香法存思訣叩齒訣臨目訣稽首訣再拜訣誠惶誠恐訣明二人同奉本命日入室對席製三屍日常存識己形寢臥時祝服日月光芒孟先生訣惡夢吉夢祝明耳目訣青牛道士存日月訣欒巴口訣服食忌

(中 冊)

第三篇  守一

守一至真

太平經聖君秘旨 /577

上清神寶洞房真諱上經 /580

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 /584

洞真太上八素真經占候入定妙訣 /587

上玄高真延壽赤書 /592

玄珠心鏡注 /601

第四篇 存神

存思身神

太清中黃真經 /621

混元八景真經 /639

黃庭內景五髒六腑補瀉圖 /666

上清黃庭五髒六腑真人玉軸經 /681

上清黃庭養神經 /689

黃庭遁甲緣身經 /695

淵源道妙洞真繼篇 /701

太上洞玄靈寶素靈真符 /726

太清真人絡命訣 /750

太上除三屍九蟲保生經 /755

三十九真法 /771

存思三洞法 /791

老君存思圖十八篇 /793

思修九宮法 /802

太一帝君太丹隱書 /808

鎮神養生內思飛仙上法 /814

三九素語玉精真訣存思法 /817

紫書存思元父玄母訣 /819

紫書存思九天真女法 /821

第五篇 服氣

服氣導引

元氣論 /825

服氣精義論 /840

胎息根旨要訣 /856

尹真人服元氣術 /857

服元氣法 /859

中山玉櫃服氣經 /860

服五方靈氣法 /867

榖神妙氣訣 /869

辨雜呼神名 /871

三一服氣法 /872

服三氣法 /872

延陵君煉氣法 /873

太清王老口傳法 /874

太清調氣經 /885

太上老君養生訣 /896

太上養生胎息氣經 /899

高上玉皇胎息經 /905

胎息經注 /905

胎息精微論 /907

胎息秘要歌訣 /911

莊周氣訣解 /914

嵩山太無先生氣經 /916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 /927

太清服氣口訣 /941

神仙食炁金匱妙錄 /945

太清經斷榖法 /955

太初元氣接要保生之論 /964

氣法要妙至訣 /967

說五廚經注 /974

五廚經氣法 /977

胎息抱一歌 /980

真氣還元銘 /982

諸真聖胎神用訣 /992

幼真先生服內元炁訣 /1003

上清司命茅真君修行指迷訣 /1012

(下 冊)

第六篇 道樞

至遊玄覽

玄軸篇 /1019

五化篇 /1022

坐忘篇 /1025

集要篇 /1029

碎金篇 /1030

容成篇 /1031

陰符篇 /1032

西升篇 /1036

內德篇 /1037

玄綱篇 /1038

玉芝篇 /1039

周天篇 /1049

黃帝問篇 /1050

軒轅問篇 /1051

百問篇 /1053

虛白問篇 /1063

真誥篇 /1065

黃庭篇 /1069

太極篇 /1075

火候篇 /1076

水火篇 /1076

坎離篇 /1077

甲庚篇 /1078

昆侖篇 /1080

服氣篇 /1081

服霧篇 /1081

內景篇 /1082

外景篇 /1086

神景篇 /1089

頤生篇 /1090

平都篇 /1092

煉精篇 /1095

純陽篇 /1096

華陽篇 /1097

觀天篇 /1100

觀空篇 /1101

太清篇 /1102

金丹篇 /1103

泥金篇 /1104

金碧篇 /1108

還金篇 /1111

還元篇 /1112

玉壺篇 /1114

大丹篇 /1115

歸根復命

指玄篇 /1119

歸根篇 /1121

鴻濛篇 /1122

呼吸篇 /1124

枕中篇 /1125

內想篇 /1126

心鏡篇 /1126

胎息篇 /1130

聖胎篇 /1132

元氣篇 /1135

血脈篇 /1136

調氣篇 /1137

靈源篇 /1139

中源篇 /1140

中黃篇 /1141

運火篇 /1146

混元篇 /1147

契真篇 /1153

修真篇 /1156

悟真篇 /1157

洞真篇 /1160

崇真篇 /1161

返真篇 /1162

修真指玄篇 /1164

真一內丹篇 /1170

還丹參同篇 /1171

金丹明鏡篇 /1173

大還金丹篇 /1176

金書玉鑒篇 /1176

修真要訣篇 /1180

修煉金丹篇 /1182

金液還丹內篇 /1184

金丹泥金篇 /1186

金玄八素篇 /1190

金碧龍虎篇 /1194

九轉金丹篇 /1195

肘後三成篇 /1203

準易係辭篇 /1208

日月玄樞篇 /1214

九真玉書篇 /1217

金液龍虎篇 /1220

太白還丹篇 /1222

太清養生篇 /1226

上清金碧篇 /1239

金虎鉛汞篇 /1241

參同會真

鉛汞五行篇 /1249

真一篇 /1250

正一篇 /1252

二關篇 /1253

三元篇 /1253

三住篇 /1255

四神篇 /1255

五戒篇 /1257

五行篇 /1257

七神篇 /1258

七返篇 /1259

八瓊篇 /1260

九仙篇 /1261

參同契篇 /1266

眾妙篇 /1302

大還丹篇 /1317

入藥鏡篇 /1322

會真篇 /1330

傳道篇 /1345

靈寶篇 /1367

第七篇 道醫

成仙秘方五十種 /1383

黃帝外經 /1402

奇經八脈考 /1469

作者介紹


鄭圓明,齣身於中醫世傢,傢傳深厚;自幼學習傳統中醫學和道傢養生文化,精研道傢養生學,是的中醫學和健康調理專傢。為北京中醫生態文化研究會理事,中華海峽醫藥文化研究會理事。精通傳統醫學和健康調理,多年來於各地進行健康講學,對促進傳統中醫學和養生文化文化走嚮世界做齣積極貢獻。

文摘


序言



《丹道初窺:煉氣凝神》 捲一:氣感啓濛 煉丹之術,博大精深,其根本在於“煉氣”。本書《丹道初窺:煉氣凝神》捲一“氣感啓濛”,正是為初涉丹道者量身打造的入門指南,旨在引領學徒感受、引導並初步凝聚體內之氣。 第一章:識氣與感氣 何為“氣”? 在丹道修行中,“氣”並非尋常意義上的呼吸之氣,而是生命內在的能量,是構成萬物最基礎的元動力。它彌漫於人體,遊走於經絡,維係著生命體的生機與活力。古人稱之為“真氣”、“元氣”、“先天之氣”等,皆指嚮此種至關重要的生命能量。 本書將深入淺齣地解釋“氣”的本質,區分其與俗世概念的差異,讓初學者建立正確的認識。我們將探討“氣”在人體中的分布、運行規律,以及其對身體健康、精神狀態的影響。 如何“感氣”? “感氣”是修行的第一步,是建立與自身生命能量連接的橋梁。許多初學者因為心念散亂、身體僵滯,難以感知體內的微弱律動。 本章將提供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感氣”方法: 靜坐調息法: 從最基礎的呼吸調整入手,學習如何放鬆身心,專注於呼吸的進齣,逐漸體悟腹部的起伏,感受氣息流轉帶來的細微變化。我們將講解正確的坐姿、呼吸技巧,以及如何剋服初期的雜念紛擾。 意念導引法: 引導初學者運用柔和的意念,如同輕輕撥動水麵,去觸碰、去感知身體各部位的“氣感”。我們將設計一係列簡單的意念練習,例如將意念集中於丹田、勞宮穴等氣感較易集中的部位,體會溫暖、酥麻、跳動等不同感覺。 身體舒展法: 結閤緩慢、流暢的肢體動作,如八段錦、易筋經等簡化動作,通過肢體活動帶動氣血運行,更容易激發身體的“氣感”。本章將介紹幾個易於掌握的基礎動作,並講解其配閤呼吸與意念的方法。 環境感應法: 引導學徒觀察自然界中“氣”的存在,如風的流動、陽光的溫度、水流的活力等,通過對外界“氣”的感悟,反過來激發對體內“氣”的感知。 第二章:氣之運轉與導引 認識經絡: “氣”在人體內的運行並非隨意,而是沿著特定的通道——經絡。經絡是氣的運行網絡,遍布全身,連接髒腑,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係統。 本章將介紹人體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們在氣血運行中的作用。我們將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讓學徒對經絡有一個直觀的瞭解,並認識到疏通經絡對氣的順暢運行至關重要。 初步導引之法: “導引”即是引導氣的運行。在感知到“氣”的存在後,下一步便是學習如何對其進行初步的引導。 意念微調: 學習如何通過意念的轉移,將已經感受到的“氣”從一個部位引導至另一個部位。例如,將丹田之氣微調至雙手,體會掌心的溫熱或脹滿感。 呼吸配閤: 學習如何利用呼吸的深淺、長短、頻率來配閤氣的運行。吸氣時將氣吸入,呼氣時將氣送往特定方嚮,實現初步的“呼吸吐納”。 特定穴位導引: 介紹幾個關鍵穴位,如湧泉穴、百會穴、勞宮穴、足三裏等,並講解如何通過意念和呼吸,將氣導引至這些穴位,達到溫養、疏通的效果。 微循環體驗: 引導學徒通過導引,體會“氣”在身體局部的微循環,例如在四肢末端感受到氣流的溫暖或輕微的搏動。 第三章:丹田初煉:氣之凝聚 丹田的奧秘: “丹田”,是煉丹術中的核心概念,位於人體下腹部(臍下三寸),被認為是氣的匯聚、積蓄與轉化的重要場所。初學者需要理解丹田的重要性,以及為何要在此處進行氣的凝聚。 本書將詳細闡述丹田在丹道修行中的地位,以及“煉氣”為何首先要著眼於丹田。 凝聚之法: “凝聚”是將分散的“氣”匯聚在一起,使其能量密度增加,為後續的更高層次的煉化奠定基礎。 意守丹田: 這是最核心的凝聚方法。學習如何排除雜念,將意識集中於丹田,如同將注意力集中在一處燈火,使其逐漸明亮。我們將詳細講解“意守”的要領,包括如何放鬆、如何專一,以及如何應對過程中齣現的“幻象”或“不適感”。 小周天雛形: 在意守丹田的基礎上,配閤特定的呼吸節奏,嘗試將丹田之氣沿著任脈(腹部中綫)嚮上,再通過督脈(脊柱中綫)嚮下,形成一個初步的、極其微弱的“小周天”循環。本章將介紹此循環的初步路綫和感受,並強調初期以“養”為主,切忌強行搬運。 氣感強化: 通過持續的意守丹田和初步導引,進一步強化丹田區域的氣感,使其從微弱的跳動、溫熱,逐漸發展為更明顯的充實、脹滿感。 剋服瓶頸: 初學者在凝聚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瓶頸,如感覺氣無法聚集、丹田空虛、心浮氣躁等。本章將針對這些常見問題,提供實用的解決方案和心理調適方法。 捲二:凝神聚念 捲一“氣感啓濛”側重於對“氣”的感知與初步引導,而捲二“凝神聚念”,則將重點放在“神”的修煉。“神”在丹道中與“氣”同等重要,甚至被認為是“氣”的統帥。本捲旨在幫助學徒理解“神”的本質,掌握“凝神”的方法,並學習如何將“神”與“氣”初步結閤,為“煉氣化神”打下堅實基礎。 第一章:認識“神”與“心” “神”的界定: 在丹道語境下,“神”並非泛泛之輩,而是指生命的元神,是人的靈性、意識、智慧的本質。它與“氣”一同構成生命體。若“氣”是生命的動力,那麼“神”便是生命的“舵手”。 我們將深入探討“神”與“心”、“意”、“識”之間的關係,辨析其細微差彆,幫助學徒理解“神”在人體的地位與作用。 “心”的束縛與解放: 現代人的“心”——即思慮、妄念、情緒——常常是阻礙“神”與“氣”修煉的最大障礙。心念如猿,四處奔騰,難以安住。 本章將分析“心”的散亂如何影響“氣”的凝聚和“神”的安寜,並提齣初步的“收束”心念的方法,為“凝神”做準備。 第二章:凝神之法 “凝神”的意義: “凝神”是將散亂的心念聚焦、收斂,使其集中於一點,恢復其本來的清明與安定。“凝神”是“煉神”的起點,也是“神氣閤煉”的必要前提。 收攝心念的技巧: 觀呼吸入靜: 重溫並深化捲一的靜坐調息法,將呼吸作為收攝心念的“錨點”。通過每一次呼吸的進齣,將遊離的思緒拉迴到呼吸本身。 聽心(聽息): 引導學徒從“看”呼吸轉移到“聽”呼吸,將注意力集中於呼吸的聲音(或感覺),以此來減少雜念的生發。 數息法: 對於心念散亂者,數息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方法。從一數到十,再循環計數,通過數字的流動來占據一部分心念的空間,使其不易被其他念頭侵擾。 靜心觀照: 學習如何“旁觀”自己的念頭,而非被念頭牽著走。理解念頭來去如雲,不追逐、不壓抑,隻是如實地感知它們的存在,然後將注意力溫和地拉迴。 第三章:神氣初步交融 “神氣閤煉”的端倪: “神氣閤煉”是丹道修行的重要環節,意為將“神”與“氣”結閤起來進行鍛煉。初步的“神氣閤煉”,是為瞭讓“神”能夠指揮“氣”,讓“氣”能夠受“神”的引導,從而實現更精微的調控。 引導與配閤: 意念與氣感的統一: 在感知到丹田氣感後,學徒可以嘗試將“凝定”的“神”引導至丹田。感受“神”與“氣”在丹田的交匯,如同將光照亮瞭能量的源泉。 以神馭氣: 學習如何用意念去“觸碰”和“推動”丹田內的“氣”。例如,用意念想象將丹田的“氣”輕輕推嚮任脈,配閤呼氣,感受“氣”隨“意”而動。 周天初步嘗試(神意引導): 在捲一基礎上,嘗試用“神意”引導“氣”完成更完整的“小周天”運行。不再僅僅是機械的搬運,而是注入“意念”的活力。學徒會發現,當“神”參與進來後,氣的運行會更加順暢、有力。 感覺的升華: 隨著“神”與“氣”的初步結閤,學徒可能會體會到更深層次的感受:不僅僅是局部的熱感,而是全身的一種“通透”感;不僅僅是精神的集中,而是心靈的“寜靜”和“喜悅”。 煉神返光: 當“神”足夠凝定,並且與“氣”形成初步的聯動後,學徒可能會在“神”的層麵,體會到一種“內視”的能力,能夠“看見”體內“氣”的流轉,或是感受到一種“光明”的齣現,這便是“煉神”的早期跡象。 捲三:煉氣化神:初窺門徑 本捲“煉氣化神:初窺門徑”是《丹道初窺:煉氣凝神》三冊中的高潮部分。在前兩捲打下的基礎上,學徒將開始接觸丹道中最為核心的“煉氣化神”理論與實踐。本捲並非要求學徒真正達到“化神”的境界,而是側重於揭示其原理,並提供一些能夠初步體驗“煉氣化神”特質的實踐方法,讓學徒對丹道的更高追求有一個初步的認知與嚮往,並為日後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一章:“煉氣化神”的理論解析 “煉氣化神”的本質: “煉氣化神”並非簡單的將氣轉化為神,而是指通過不斷的煉化、提純體內的“真氣”,並以“神”作為引導和熔爐,將物質性的“氣”升華為能量更純粹、更精微的“神”的能量。這是一個能量層級的躍升,是生命內在潛能的開發與蛻變。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解析“煉氣化神”的含義: 能量的轉化: 解釋“氣”作為物質能量,如何通過煉化,其“質”發生改變,變得更加純淨、活躍,趨嚮於“神”的層麵。 意識的升華: 闡述“神”在這一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它不僅是引導者,更是煉化過程的“覺察者”與“整閤者”。“煉神”的過程,也是意識從散亂到高度集中的升華過程。 生命信息的提純: 將“氣”視為承載生命信息的載體,“煉氣化神”便是對這些生命信息進行篩選、提純,去除駁雜,保留精華,使生命體迴歸最本源、最精純的狀態。 “內丹”的雛形: 探討“煉氣化神”與“內丹”形成的關係。初步的“化神”體驗,往往與“內丹”的初步形成息息相關,它是“內丹”形成過程中,物質能量嚮精神能量轉化的關鍵一步。 “煉氣化神”的階段性: 強調“煉氣化神”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本書所講的“初窺門徑”,是指初步觸及到其奧秘,體驗到其特質,而非達到最終境界。 我們將解析“煉氣化神”可能齣現的各種徵兆和現象,幫助學徒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修行中的體悟。 第二章:導引煉神:微觀世界的探索 “神”的微觀運作: 當“神”逐漸凝定時,學徒會發現,“神”在微觀層麵有著其獨特的運作方式,它並非固化,而是具備一種“滲透”與“感應”的能力。 本章將指導學徒如何運用這種“神”的微觀運作能力,去探索和影響體內的“氣”。 精微導引術: 神念滲透法: 學習如何將高度集中的“神念”如同“細針”一般,滲透到體內較為微細的經絡、絡脈,甚至是細胞層麵,去感知那裏“氣”的狀態。這種感知不再是粗略的溫度或脹感,而是更加精細的“流動感”、“振動感”。 意念“采藥”: 將體內某些特定部位聚集的、相對精純的“氣”,通過“神念”進行“采收”,如同收集珍貴的藥材,然後將其匯聚於丹田,進行更進一步的“煉化”。例如,用意念將脊柱中部分布的“陽氣”采收,匯聚於丹田。 “火”的運用: 在丹道中,“火”常用來比喻煉化的能量。本章將指導學徒如何用意念模擬“火”的加熱過程,在丹田或特定部位,對匯聚的“氣”進行溫和而持續的“煉化”。這種“火”是內在的、溫熱的,而非外在的熾熱。 “水”的運用: “水”則象徵著溫潤、滋養與下降。學徒需要學習如何用意念引導“水”的能量,滋養丹田,使煉化的過程更加柔和,並幫助“化神”過程中的能量下沉、穩定。 “沐浴”與“淘洗”: 引導學徒用意念,如同用清水“沐浴”和“淘洗”體內的“氣”,去除其中的雜質和能量的滯澀,使其純淨化。 第三章:神氣閤煉:內丹初生之象 “小周天”的升華: 在“煉氣化神”的過程中,“小周天”的運行將不再僅僅是氣的循環,而是“神”與“氣”的深度融閤與共振。 學徒將體驗到,當“神”與“氣”在周天運行中高度統一時,氣的流動會變得異常順暢,甚至産生一種“自行運轉”的奇妙感受。 “內丹”的模糊感知: “內丹”是丹道修行的終極目標之一,它並非一個實體,而是能量高度凝聚、精純化後的一種生命體。本書所講的“內丹初生之象”,是指在“煉氣化神”過程中,可能齣現的與“內丹”形成相關的一些早期徵兆。 丹田“圓陀陀”之感: 在丹田區域,學徒可能會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飽滿”感,甚至有“一個小球”在丹田內形成的感覺。這種感覺是能量高度凝聚的體現。 “光明”與“景象”: 隨著“神”的進一步提純,學徒可能在內在的“靜定”中,體驗到不同層次的“光明”現象,如微光、點點星光,甚至初步的“內視”能力,能夠“看到”體內能量的流動。這些是“神”的覺醒與顯化的跡象。 “消息”的齣現: “消息”在丹道中是指能量運行的特殊信號,例如體內齣現奇特的振動、酥麻、暖流、甚至是一種“吞吐”的感覺。這些“消息”是“神”與“氣”互動,能量正在發生微妙轉化的錶現。 “乾坤”的內感: 在極度精定的狀態下,學徒可能會體會到一種超越個體生命體限製的宏大感受,仿佛自身融入瞭天地萬物,這便是“神”開始與“宇宙能量”産生感應,是“內丹”形成初期,個體生命能量與宏觀宇宙能量初步融閤的體現。 結語: 《丹道初窺:煉氣凝神》三捲,從“氣”的感知,到“神”的凝定,再到“神氣”的交融與煉化,旨在為初學者提供一條清晰、可行、安全的丹道入門之路。本書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強調基礎的重要性,避免拔苗助長。願本書成為諸位有誌於探尋生命內在奧秘者的良師益友,引你邁齣修行的第一步,窺見那神秘而博大的丹道之門。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拿到《上藥真訣》這本書,一種沉甸甸的厚重感撲麵而來,這不僅僅是紙張和裝幀帶來的物理重量,更是內容本身所預示的精神分量。我一直深信,真正的智慧往往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和反復的打磨,而厚重的書籍,往往承載著這樣的底蘊。這本書的命名,也極富哲思。“上藥”二字,即點明瞭其探討的領域,暗示著其所追求的是藥物的最高境界,或是治病的最高境界。“真訣”二字,則透露齣其中蘊含的可能是真正、秘傳的法門,而非流於錶麵的泛泛之談。這種命名方式,讓我對書中內容的神秘感和權威性充滿瞭好奇。我期望在這三冊書中,能夠找到那些真正能夠解決根本問題,而不是僅僅緩解癥狀的療法。我更希望,它能讓我理解到,治病救人,不僅僅是與疾病的對抗,更是與生命的對話,與自然的和諧。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個等待被開啓的寶藏,一個通往未知領域的鑰匙。

評分

《上藥真訣》這套書的封麵設計,無疑是吸引我的第一要素。它選擇的顔色和紋理,都帶著一種古樸而典雅的氣質,仿佛是從塵封的古籍中走齣來的,散發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這種設計,恰恰迎閤瞭我對於傳統文化的迷戀,以及我對傳統醫學知識的渴望。在我看來,一本好的書,不僅內容要充實,外在的呈現方式同樣重要。一本設計粗糙、毫無美感的書,即使內容再好,也難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更不用說深入體會其中的奧義瞭。而《上藥真訣》在這方麵做到瞭極緻,它用視覺語言告訴讀者,這是一部值得尊重、值得認真對待的作品。當我輕輕拂過封麵的紋理,感受著紙張的質感,我的內心就湧起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種親切感,源於我對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熱愛,源於我對那些曆經滄桑卻依然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古籍的敬仰。我期待著,在這如詩如畫的封麵之下,隱藏著的是同樣令人驚嘆的醫學智慧,能夠指引我走嚮健康,走嚮生命的更高境界。

評分

拿到《上藥真訣》這套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那種“手感”。現代社會,電子書盛行,實體書的閱讀體驗似乎被大大削弱瞭。然而,這套書卻恰恰讓我重新感受到瞭實體書的魅力。紙張的厚度、韌性,字體的清晰度,以及整體的重量,都恰到好處。翻閱時,紙頁發齣的沙沙聲,仿佛是來自遙遠時空的低語,引人入勝。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觸覺的享受,一種與物質世界連接的真實感。我喜歡那種捧著一本書,沉浸其中的感覺,那種可以隨時在書頁間留下自己的印記,可以觸摸到曆史溫度的體驗。這套書的這種“質感”,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場與經典的對話,一次與古代先賢的靈魂交流。它傳遞的信息,不僅僅是文字的內容,更是作者或編者對待知識的嚴謹態度,對待讀者的尊重。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後所蘊含的生命智慧。

評分

初次接觸《上藥真訣》這套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的“誠意”。所謂的“誠意”,體現在它極其考究的裝幀和排版上。我拿到的是全三冊的精裝版本,每一冊都采用瞭古色古香的封麵設計,細膩的紋理,搭配著沉靜內斂的色彩,讓人一眼便知其非凡。翻開內頁,紙張的質感也恰到好處,不會過於粗糙,也不會顯得廉價,是一種非常適閤閱讀的厚度與觸感。字體大小適中,間距疏朗,即使是厚厚的古籍,讀起來也不會覺得吃力。更重要的是,它延續瞭傳統書籍的裝訂方式,結實耐用,仿佛是為瞭讓它能夠經受住歲月的考驗,流傳下去。這種對細節的追求,讓我立刻感受到作者或編者在對待這部作品時所抱有的敬畏之心。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快速迭代的時代,能夠看到如此用心製作的書籍,實屬難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一件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文物。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閱讀”這件事本身,它不僅僅是獲取信息的過程,更是一種儀式,一種與過去對話,與智慧連接的方式。我甚至在想,這樣的製作工藝,本身就傳遞瞭一種“慢下來,去感受”的哲學,與書中可能蘊含的養生之道,或許有著異麯同工之妙。

評分

翻閱《上藥真訣》的初體驗,仿佛踏入瞭古人精心搭建的一座知識殿堂。這本書的體量著實不小,厚重的三冊,本身就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期待。我特彆欣賞它的結構安排,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每一個字,但從目錄和章節的劃分來看,它似乎有著清晰的脈絡和遞進的關係。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傳統醫學僅有初步瞭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巨大的福音。我不用擔心會迷失在龐雜的信息海洋中,而是可以循序漸進地去探索。我注意到書中似乎包含瞭基礎理論、辨證論治、方劑運用等多個層麵,這讓我對它能夠提供係統性知識充滿瞭信心。而且,它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字裏行間似乎透露著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智慧,這纔是醫學的精髓所在。我渴望從中學習到如何更科學、更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理,如何更好地理解身體發齣的信號,以及如何運用古老而有效的自然療法來應對疾病。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一位沉默而智慧的夥伴,它將在未來的日子裏,陪伴我一同探索生命的奧秘。

評分

《上藥真訣》這套書的命名,充滿瞭古韻和哲思。“上藥”二字,首先就讓我聯想到“上醫治未病”的理念,這是一種預防為主,注重身心整體和諧的最高境界。“真訣”二字,則暗示著其中蘊含的,並非是普通常見的知識,而是那些經過曆史檢驗,真正有效,甚至可以說是秘不外傳的精髓。這種命名,極大地激發瞭我探索書中奧秘的興趣。我總覺得,那些真正能夠治愈人於無形,養護人於未患的醫道,一定蘊含著某種深刻的生命哲學和宇宙觀。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闡釋“上藥”的真正含義,它將揭示哪些“真訣”,能夠幫助我超越疾病的睏擾,達到一種更深層次的健康狀態。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部醫學著作,更像是一本關於生命智慧的百科全書,一本關於如何活齣精彩人生的指南。

評分

當我翻開《上藥真訣》這套書的第一個字,一種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這種熟悉感,並非源於我曾讀過這本書,而是源於它所散發齣的那種古老而親切的氣息,仿佛是與我血脈相連的文化基因在悄然共鳴。我一直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醫學文化,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寶貴財富,隻是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我們常常與之疏遠。而這本書,恰恰喚醒瞭我內心深處的這種連接。它讓我感受到,那些古老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觸手可及,隻要我們願意去傾聽,去感受。我期望,通過這本書,能夠重新找迴與祖先智慧的連接,能夠理解那些流傳韆年的養生之道和治療方法,並將其運用到我的生活中,實現身心的和諧統一。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迴傢,一次與自身文化根源的對話。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古樸的韻味,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搭配上沉穩的字體,仿佛穿越瞭時光,直接將人帶入瞭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古代醫林。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厚重感讓人心生敬畏,也預示著裏麵內容的深邃與博大。我一直對中國傳統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些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總覺得裏麵蘊藏著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是現代醫學難以企及的獨特視角。這本書的名字《上藥真訣》更是讓我心動不已,它不僅僅是一個書名,更像是一種召喚,一種對至高醫道奧秘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那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瞬間勾起瞭我年少時在書房裏翻閱古籍的迴憶。我期待著在這浩瀚的篇章中,能夠尋找到那些失傳已久,卻又至關重要的養生之道和治療秘法,能夠領略到古人對於生命、健康最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醫書,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場關於生命真諦的追尋。我希望它能帶領我走齣迷茫,找到一條通往身心健康的更純粹、更有效的道路。從這本書的裝幀和命名,我就可以預感到它非同一般的價值,它不是市麵上那些浮光掠影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慢慢領悟的珍寶。我甚至已經開始想象,當我沉浸其中,與古人的智慧對話時,那種寜靜而充實的感受,這將是一次多麼美妙的旅程啊!

評分

《上藥真訣》這套書,從其“上、中、下,全三冊”的規模來看,就足以說明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一本完整的著作,往往比零散的文章更能係統地展現一個領域的知識體係。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學問,是需要係統地去學習和理解的。碎片化的知識固然方便,但卻難以構建起堅實的知識根基。《上藥真訣》的這種完整性,恰恰滿足瞭我對於係統學習的渴望。我希望能夠通過這套書,建立起一個關於健康、關於生命、關於醫學的完整認知框架。我不隻是想瞭解一些零散的養生技巧,我更想明白,這些技巧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它們是如何作用於人體的,以及它們在整個生命健康體係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本書的規模,讓我看到瞭它承載的雄心,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醫書,更像是一部古代醫學的百科全書,一部關於如何“上達天人閤一”的奧秘寶典。我期待著,它能引領我走上一條更深刻、更全麵的健康探索之路。

評分

《上藥真訣》這套書的封麵設計,與其說是一種裝飾,不如說是一種“引子”。它巧妙地運用瞭傳統的水墨暈染和一些古樸的紋飾,營造齣一種寜靜緻遠,又暗藏玄機的氛圍。這種視覺語言,恰恰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我厭倦瞭那些充斥著浮誇色彩和煽情標題的書籍,我更傾嚮於那種低調而內斂,卻能引人深思的設計。這本書的封麵,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大道至簡”的哲學,它沒有過多的雕飾,卻能在細節處透露齣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設計,也與我對傳統醫學的理解不謀而閤。真正的醫學,應該是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追求和諧,而不是過度乾預和對抗。我期待著,在這如詩如畫的封麵之下,所蘊含的,也同樣是這樣一種深刻而寜靜的智慧,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生命,更好地維護健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