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1837年-1848年1月)
定价:52.00元
作者: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010036762
字数:637000
页码:79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8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卷是书信部分的首卷,收入1837年至1848年1月底以前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他们在1844年8月在巴黎会面并开始合作以前的书信,分别收在本卷、2部分;;1844年8月至1848年1月的书信收在第3部分;附录收入这一时期马克思的父母等家人给你的信。
这些书信内容极为丰富,涵盖面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其中许多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补充、丰富和发展。不省书信对某些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提出一些有待进一步发挥的闪光思想,具有独立的理论价值。
目录
前言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 1837年11月-1848年1月
部分 马克思书信 1938年11月1844年8月
1937年
1 马克思致享利希·马克思(11月10-11日)
2 马克思致阿道夫·鲁腾堡(1937年或1838年10月10日)
1841年
3 马克思致卡尔·费里德希·巴赫曼(4月6日)
4 马克思致奥斯卡尔·路德维希·伯恩哈德·沃尔弗(4月7日)
1842年
5 马克思致隐尔诺德·卢格(2月10日)
6 马克思致隐尔诺德·卢格(3月5日)
7 马克思致隐尔诺德·卢格(3月20日)
8 马克思致隐尔诺德·卢格(4月27日)
9 马克思致隐尔诺德·卢格(7月9日)
10 马克思致达哥贝尔特·奥本海姆(大约8月中-9月下半月)
11 马克思致尤斯图斯·威廉·爱德华·冯·沙培尔(11月12日-17日)
12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1月30日)
1843年
13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月25日)
14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2月)
15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3月13日)
16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3月)
17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5月上半月)
18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9月)
19 马克思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0月3日)
20 马克思致尤利乌斯·福禄培尔(11月21日)
1844年
21 马克思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8月11日)
第二部分 恩格斯书信 1838年7月——1844年4月
第三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书信 1844年10月-1848年1月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老实说,当我开始接触这个时期的思想文献时,最初感到的是一种巨大的知识密度带来的压迫感。那个年代的论述方式充满了严谨的逻辑推导和对形而上学基础的执着探讨,与现代快餐式的阅读习惯格格不入。你需要放慢节奏,像解码一样去逐句拆解作者的论证结构,去体会被淹没在冗长论述背后的核心关切。这考验的不仅仅是智力,更是耐心和毅力。但一旦你成功地穿透了那些复杂的句法和特定的历史背景语境,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强迫你重新审视那些你自以为早已了然于胸的观念,发现它们底色是何等的复杂与深邃。
评分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这批文献是理解十九世纪中期欧洲社会剧变的绝佳窗口。它们不仅仅是哲学或经济学的探讨,更是对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底层民众生活状态、新兴工业阶级的崛起、以及旧有权力结构崩塌前夜那种普遍焦虑的直接反映。你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从对现实的敏锐观察中生发出来的,又是如何试图为那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一套新的解释框架。阅读这些文本,就像是站在历史的现场,聆听那些关于未来、关于公正、关于人类解放的初次呼喊。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激昂与彷徨,是任何后来的历史总结都难以完全捕捉的。
评分我最近重温了一批早期的思想家的著作,深刻体会到理解思想的演进脉络是多么关键。想要真正把握一个理论体系的成熟形态,就必须回到其萌芽和早期探索的阶段,看看那些尚未被后世定论所束缚的原始思考是何等鲜活而富有争议。这些早期文本往往能揭示出那些在后期总结中被简化或忽略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们展现了思想家在面对时代困境时,那种摸索前行、不断自我批判与修正的真实过程。对于任何想要进行严肃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直接面对第一手资料的原始语境,远比阅读二手解读来得更为可靠和深刻。这种追溯源头的阅读,总能带来一种拨云见雾的清爽感,让人对“经典”二字有了更具动态的理解。
评分这套书的印刷质量真是令人赞叹,纸张厚实,装帧精美,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典藏版本。每一页的排版都清晰、考究,无论是字体选择还是行间距的把控,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献的尊重。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历史文献的影印件或手稿的还原部分,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当然,作为一套重要的思想遗产汇编,其内容的学术价值自然毋庸置疑,但从物质载体的角度来说,它绝对是值得收藏的实体书。看着这沉甸甸的一卷,就知道里面蕴含了多少思想的重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陈列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知识的密度。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进入这些宏大叙事确实有一定门槛,但好在出版方在注释和导读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这对我们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和特定的历史典故帮了大忙。虽然主要内容仍是原著的严谨表达,但辅助性的资料有效地降低了入门的难度,让普通读者也能借此一窥思想殿堂的壮丽景象。与其泛泛地阅读那些被高度浓缩的二手概括,不如鼓起勇气啃一啃原始文本的“硬骨头”,哪怕慢一些,但收获的扎实感是完全不同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相对友好的入口,去触碰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观的基石性思想,体验原汁原味的智力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