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1837年-1848年1月) 978701003676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1837年-1848年1月) 978701003676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历史
  • 哲学
  • 政治
  • 经济学
  • 德国
  • 19世纪
  • 著作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联文化传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36762
商品编码:2701584902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1837年-1848年1月)

定价:52.00元

作者: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010036762

字数:637000

页码:79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8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卷是书信部分的首卷,收入1837年至1848年1月底以前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他们在1844年8月在巴黎会面并开始合作以前的书信,分别收在本卷、2部分;;1844年8月至1848年1月的书信收在第3部分;附录收入这一时期马克思的父母等家人给你的信。
这些书信内容极为丰富,涵盖面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其中许多精辟的见解、深邃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补充、丰富和发展。不省书信对某些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新的探索,提出一些有待进一步发挥的闪光思想,具有独立的理论价值。

目录


前言
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 1837年11月-1848年1月
部分 马克思书信 1938年11月1844年8月
1937年
1 马克思致享利希·马克思(11月10-11日)
2 马克思致阿道夫·鲁腾堡(1937年或1838年10月10日)
1841年
3 马克思致卡尔·费里德希·巴赫曼(4月6日)
4 马克思致奥斯卡尔·路德维希·伯恩哈德·沃尔弗(4月7日)
1842年
5 马克思致隐尔诺德·卢格(2月10日)
6 马克思致隐尔诺德·卢格(3月5日)
7 马克思致隐尔诺德·卢格(3月20日)
8 马克思致隐尔诺德·卢格(4月27日)
9 马克思致隐尔诺德·卢格(7月9日)
10 马克思致达哥贝尔特·奥本海姆(大约8月中-9月下半月)
11 马克思致尤斯图斯·威廉·爱德华·冯·沙培尔(11月12日-17日)
12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1月30日)
1843年
13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月25日)
14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2月)
15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3月13日)
16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3月)
17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5月上半月)
18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9月)
19 马克思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0月3日)
20 马克思致尤利乌斯·福禄培尔(11月21日)
1844年
21 马克思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8月11日)
第二部分 恩格斯书信 1838年7月——1844年4月
第三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书信 1844年10月-1848年1月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思想的洪流:早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奠基与激荡(1837-1848年1月)》 本书并非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的特定卷册,而是对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837年至1848年1月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内,思想萌芽、发展与初步汇聚的深度梳理与解读。这段时期,是两位伟大思想家各自走向成熟,并最终携手共创划时代理论体系的起点。它是一部关于思想的洪流,关于理想的探索,关于社会变革的孕育。 第一章:青年黑格尔派的回响与哲学反叛(1837-1840年) 1837年,年轻的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初涉法律,却被哲学深深吸引。他沉浸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遗产中,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然而,时代的激流与对现实的敏锐观察,让他无法满足于纯粹的思辨。他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这个以挑战传统、批判宗教和国家权威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团体。在他们的影响下,马克思开始了他的哲学反叛之路。 本章将重点探讨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哲学探索,包括他对黑格尔哲学的初步解读与批判,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吸收与超越。我们将深入分析马克思如何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中,逐渐转向对现实世界物质条件的关注,并开始孕育出唯物主义的萌芽。同时,我们也考察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思潮涌动,例如鲍威尔兄弟的激进批判,以及施特劳斯对宗教的“神话学”解读,这些都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参照系。 恩格斯在这一时期,也同样经历了思想的转变。他从一个普鲁士军官的视角,近距离观察了德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尤其是在曼彻斯特的商业活动,让他深刻体验了资本主义的残酷与工人阶级的苦难。本章也将触及恩格斯早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他如何通过文学和评论,表达对不公正现实的不满。 第二章:走向唯物史观的初步尝试(1840-1844年) 1840年至1844年,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马克思在《莱茵报》的工作,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例如摩塞尔河林木盗窃案的辩护,让他看到了国家法律与私有财产的内在矛盾。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早期构想中,已经开始尝试将哲学批判与社会经济分析相结合。 本章将聚焦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论》、《论犹太人问题》和《〈神圣家族〉》的写作过程。我们将分析马克思如何从“政治解放”的局限性中,认识到“人的解放”才是根本,以及他如何逐渐将唯物主义原则应用于历史分析。特别是对“市民社会”的考察,预示着他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初步认识。 恩格斯在这一时期,通过《英国状况·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马克思提供了大量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刻洞察。本章将详细阐述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如何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以及工人阶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两位思想家之间的书信往来,也将成为我们理解他们思想碰撞与相互启发的重要线索。 第三章:历史的必然与革命的呼唤(1844-1847年) 1844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实现了历史性的会面,他们的思想在此刻找到了最契合的共鸣,并迅速走向联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被视为唯物史观的真正奠基之作。 本章将深入剖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我们将详细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位思想家如何从对“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中,进一步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 同时,本章也将考察他们在这一时期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批判,例如魏特林的“平均主义”、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魏斯林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与恩格斯如何清晰地划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并强调了无产阶级作为革命主体的重要性。 在这一时期,随着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与恩格斯积极参与到工人组织的活动中。他们参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筹建,并为其起草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本章将聚焦《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过程,分析其精炼的语言背后蕴含的深刻理论,以及它如何向全世界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第四章:理论与实践的交汇:走向1848年(1847年-1848年1月) 1847年至1848年1月,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理论成果走向实践准备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完成了对唯物史观的阐释,更开始积极地将这些理论应用于指导工人运动。 本章将重点关注马克思在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这不仅仅是一份政治纲领,更是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运用唯物史观指导革命实践的生动体现。我们将分析这份《要求》如何清晰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明确的政治目标。 同时,本章也将考察恩格斯在这一时期的活动,例如他参与起草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及他如何积极地在工人团体中进行理论宣传和组织工作。两位思想家如何通过理论的普及,提升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为即将爆发的欧洲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本章的叙述将以1848年1月为节点,正是《共产党宣言》即将公之于世的前夕。这标志着马克思与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的顶峰,也预示着他们将与欧洲的革命浪潮一起,共同书写历史的新篇章。 结语:思想的火种,时代的先声 《思想的洪流:早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奠基与激荡(1837-1848年1月)》并非仅仅是对史料的堆砌,而是对两位伟大思想家思想成长轨迹的深度挖掘与人文关怀。它试图还原那个充满激荡与变革的时代,展现马克思与恩格斯如何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出发,通过艰苦卓绝的理论探索,最终构建起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书所展现的,是思想的火种如何在历史的土壤中孕育,如何在实践的浪潮中燃烧,最终成为照亮人类解放道路的灯塔。这段时期,是两位思想家智慧的源泉,是他们对未来社会蓝图的初步勾勒,更是他们与工人阶级并肩前行,为实现一个更公正、更自由的世界而奋斗的时代先声。通过对这段早期思想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以及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不朽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当我开始接触这个时期的思想文献时,最初感到的是一种巨大的知识密度带来的压迫感。那个年代的论述方式充满了严谨的逻辑推导和对形而上学基础的执着探讨,与现代快餐式的阅读习惯格格不入。你需要放慢节奏,像解码一样去逐句拆解作者的论证结构,去体会被淹没在冗长论述背后的核心关切。这考验的不仅仅是智力,更是耐心和毅力。但一旦你成功地穿透了那些复杂的句法和特定的历史背景语境,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强迫你重新审视那些你自以为早已了然于胸的观念,发现它们底色是何等的复杂与深邃。

评分

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这批文献是理解十九世纪中期欧洲社会剧变的绝佳窗口。它们不仅仅是哲学或经济学的探讨,更是对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底层民众生活状态、新兴工业阶级的崛起、以及旧有权力结构崩塌前夜那种普遍焦虑的直接反映。你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从对现实的敏锐观察中生发出来的,又是如何试图为那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一套新的解释框架。阅读这些文本,就像是站在历史的现场,聆听那些关于未来、关于公正、关于人类解放的初次呼喊。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激昂与彷徨,是任何后来的历史总结都难以完全捕捉的。

评分

我最近重温了一批早期的思想家的著作,深刻体会到理解思想的演进脉络是多么关键。想要真正把握一个理论体系的成熟形态,就必须回到其萌芽和早期探索的阶段,看看那些尚未被后世定论所束缚的原始思考是何等鲜活而富有争议。这些早期文本往往能揭示出那些在后期总结中被简化或忽略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们展现了思想家在面对时代困境时,那种摸索前行、不断自我批判与修正的真实过程。对于任何想要进行严肃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直接面对第一手资料的原始语境,远比阅读二手解读来得更为可靠和深刻。这种追溯源头的阅读,总能带来一种拨云见雾的清爽感,让人对“经典”二字有了更具动态的理解。

评分

这套书的印刷质量真是令人赞叹,纸张厚实,装帧精美,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典藏版本。每一页的排版都清晰、考究,无论是字体选择还是行间距的把控,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献的尊重。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历史文献的影印件或手稿的还原部分,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当然,作为一套重要的思想遗产汇编,其内容的学术价值自然毋庸置疑,但从物质载体的角度来说,它绝对是值得收藏的实体书。看着这沉甸甸的一卷,就知道里面蕴含了多少思想的重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陈列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知识的密度。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进入这些宏大叙事确实有一定门槛,但好在出版方在注释和导读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这对我们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和特定的历史典故帮了大忙。虽然主要内容仍是原著的严谨表达,但辅助性的资料有效地降低了入门的难度,让普通读者也能借此一窥思想殿堂的壮丽景象。与其泛泛地阅读那些被高度浓缩的二手概括,不如鼓起勇气啃一啃原始文本的“硬骨头”,哪怕慢一些,但收获的扎实感是完全不同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相对友好的入口,去触碰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观的基石性思想,体验原汁原味的智力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