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解放战争(华北卷)
定价:114.00元
作者:袁德金,刘振华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7-01
ISBN:978701003284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1.1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华北解放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出击察南绥东,攻取运城、应县,降伏“卧牛”,鏖战晋中,围困太原,进军绥远。新保安之战全歼敌“”第35军,张家口解放,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华北后一战,总攻太原开始了!
目录
总序 张震
章 “保卫华北”
第2章 反击傅作义侵犯
第3章 昙花一现的和平
第4章 大同、集宁战役失利
第5章 撤离张家口
第6章 转战平汉路
第7章 三战三捷(一)
第8章 三战三捷(二)
第9章 个大歼灭战
0章 攻克石家庄
1章 庄疃之战
2章 出击察南绥东
3章 攻取运城、应县
4章 降伏“卧牛”
5章 建立华北军区
6章 转战热西冀东
7章 鏖战晋中
8章 围困太原
9章 进军绥远
第20章 傅作义偷袭石家庄
第21章 决战平津前夕
第22章 包围张家口
第23章 新保安之战
第24章 兵临北平城下
第25章 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第26章 天津激战
第27章 次和谈
第28章 再次和谈
第29章 第三次和谈
第30章 北平和平解放
第31章 解放华北的后一伏
第32章 “绥远方式”的实现
参考书目
华北解放战争各战略阶段国共双方序列表
作者介绍
袁德生,1951年生,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刘振华,1952年生,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华北解放战争的书,在战役的宏观叙事之外,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人物的微观视角,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人性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几位基层指挥官的描绘,他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制定战术,一起分享战利品(即使是很少的)。有一次,书中提到一位连长在攻打一座小镇时,为了减少伤亡,亲自带领几个侦察兵潜入敌后,冒着生命危险去破坏敌人的通讯设备。这个细节让我对战争的“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在宏大的战略之下,是无数个这样冒着生命危险的“小动作”在起作用。书中还描写了一些普通农民在战争中的角色,他们是如何支持解放军的,又是如何在战乱中艰难求生的。有一段关于一位老奶奶,在炮火纷飞中,偷偷给前线送水送饭的描写,非常打动我。她并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但她的行为却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对革命的支持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人的付出和牺牲。
评分我一直对军事史很感兴趣,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华北作为重要的战场,其进程的复杂性和战略意义非同一般。这本书在梳理了华北战场的大体脉络之后,更深入地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我之前以为对那段历史已经比较熟悉了,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有很多地方是我之前忽略了的。比如,书中对于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地区的政治动员和思想工作,也有一定的篇幅进行分析。这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不仅仅是枪炮的较量,更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作者引用了一些当年的报纸、电报和回忆录,使得论述非常有说服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土改”在华北地区推行情况的描写很感兴趣,这部分内容解释了为什么解放军能够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以及这种支持是如何转化为军事上的优势的。书中对当时一些战役的地理环境分析也相当到位,让我更能理解为什么某些战术会成功,而另一些则会失败。这本书的内容,无疑为我理解华北解放战争的全局,提供了更深厚的土壤。
评分这本书我翻了好几遍,简直是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书里对华北战场的描绘,细节之处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某个章节里,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某次关键战役的部署,从部队的调动、粮草的准备,到战士们出发前的誓师大会,每一个环节都写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满脸风霜的战士们,背着沉重的装备,冒着严寒或酷暑,在荒芜的土地上跋涉。书中对于不同兵种的配合,特别是步兵、炮兵和骑兵之间的协同作战,有着非常生动的刻画。当读到某个连队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地绕过敌军的碉堡,最终取得突破时,我脑海里就浮现出电影画面般的场景,甚至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和战士们压抑但坚定的呼吸声。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那些牺牲的烈士,那些失去家园的百姓,都被赋予了真实的情感和故事。读到一些关于伤亡的描写,我真的会为之动容,甚至会停下来,回味一下自己所处的和平年代是多么来之不易。这本书不仅仅是战争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命运的深刻注视。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华北解放战争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维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军事胜利,更是在解析一个社会变革的发生过程。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铺陈,比如,在描写某次战役时,会先介绍当时华北地区的经济状况、民众的情绪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结合,使得战争的进程更加合乎逻辑,也更加容易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战争动员和宣传策略的分析很感兴趣。作者引用了一些当年的口号、标语和宣传画,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思想是如何被引导和激发,从而形成巨大的合力。书中对于解放军内部的纪律和作风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这解释了为什么在艰苦的条件下,部队能够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战斗力。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华北解放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比较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战争的残酷和壮烈更加凸显。我喜欢书中对于一些战役的还原,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强烈。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在战场上的士兵,感受着枪林弹雨,感受着战友的生死离别。书中对于不同作战单位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也有着非常细致的描述,有时候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在描写某次攻坚战时,作者花了很大篇幅讲述了侦察兵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地渗透到敌人的防线去侦察地形和敌情。这种“侦察”的工作,在宏大的战役叙事中常常被忽略,但在这本书里,它却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让我明白了,每一场胜利的背后,都有无数默默无闻的付出和牺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不仅仅是英雄主义的浪漫,更是无数普通人在严酷环境下生存和战斗的真实写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