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学大家钱穆《国史大纲》课堂版,历经六十载传奇面世!
2. 源于北大盛况空前的课堂、修订于西南联大、完备于香港新亚书院;被顾颉刚和牟宗三评价“课讲得很精彩”“极得学生欢迎”。三度开讲,影响千万人。
3. 此书以钱穆于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为底本,也是*为成熟完善的版本。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4. 与国史扛鼎之作《国史大纲》相副相应,各有互补,而篇幅精简,堪称“《国史大纲》课堂版、极简版”!大家讲述,通史经典。
5. 通贯超识,多有创见,其秦汉史研究几被各家奉为圭臬。
6. 一贯以“航拍”视角审视中国民族文明,有大格局。
7. 论述精到,通俗易懂;一本书领略原汁原味的现场感!
8. 简体横排版本,裸背锁线装帧,阅读体验更佳!"
内容简介
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
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
尘封多年的讲义,更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钱 穆(1895—1990)
史学大家、一代通儒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6年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专著丰富,达80多种,逾1700万言。
叶 龙(1982— )
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
曾任香港能仁书院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教授及所长。
目录
序
第一篇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分期
第二章 黄帝与殷墟文化
第三章 夏、商、周三代
第二篇
第四章 古代史之文字记载与器物发掘
第五章 周代历史已非传疑
第六章 东周时期
第七章 春秋时期
第八章 战国时期
第三篇
第九章 秦 代
第十章 西汉时期
第十一章 秦汉对外政策
第十二章 东汉时期
第十三章 东汉之士风
第十四章 东汉末年
第四篇
第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十六章 北 朝
第十七章 五胡汉化
第十八章 南 朝
第十九章 宗教信仰
第五篇
第二十章 隋代政经状况
第二十一章 唐代政经状况
第二十二章 唐玄宗
第二十三章 唐代衰落
第二十四章 唐代异族之乱
第二十五章 五代十国
第六篇
第二十六章 宋代对外关系
第二十七章 宋 代
第二十八章 宋代之文艺复兴
第二十九章 宋太祖与仁宗
第三十章 王安石变法
第三十一章 女真族金国兴起
第三十二章 金灭北宋
第三十三章 南宋与金之交往
第七篇
第三十四章 蒙元入主中国
第三十五章 元代税收与经济政策
第三十六章 元代军政及军民争地
第三十七章 元政府赐田及设官政策
第三十八章 元代之宗教信仰
第三十九章 元代之科举制度
第八篇
第四十章 明太祖严刑施政
第四十一章 明代之政事
第四十二章 明代太监弄权
第四十三章 明代之党祸
第四十四章 明代之教育制度
第四十五章 明代之吏治
第四十六章 明代之政制
第九篇
第四十七章 自唐至明南北经济之变动
第四十八章 中国经济文化南移之原因
第四十九章 南方水利农业之发展
第五十章 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第十篇
第五十一章 满洲兴起至入关
第五十二章 南明之兴亡
第五十三章 清代之政制
第五十四章 清代之军事
第五十五章 明末遗民与清初学风
第五十六章 清代之政风与洪杨之乱
第五十七章 咸同中兴
第五十八章 晚清之政局
第五十九章 晚清之政治改革
第六十章 辛亥革命后之政局
我一直认为,学习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而不是将其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片段。《国史大纲》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条理清晰。这次的“课堂版”,我更加期待它在“课堂”这个定位上能够做得更加出色。这意味着,它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引导性,比如在解释某个历史概念时,能够提供更详实的背景资料;在讲述某个历史事件时,能够给出更清晰的因果分析;在介绍某个历史人物时,能够更全面地展现其性格特点和历史作用。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有助于理解的辅助工具,比如一些对比性的表格,或者是一些概念性的图解,来帮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知道”了历史,更是“理解”了历史,能够感受到中国历史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韧性。它能否成为一本我愿意反复翻阅,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新启发的读物,是我非常关注的一点。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优秀的史学著作,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发生了什么”,更能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意味着什么”。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正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次的“课堂版”,我更加期待它能在“课堂”的定位上有所突破,能够以一种更具引导性和启发性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国历史的奥秘。我希望书中能够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复杂的历史概念和政治制度,并且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来佐证观点。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宝库”,能够解答我在阅读历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关于“六十年后完整面世”,我对此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此前未曾了解过的历史细节或深刻见解。这本书能否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顿悟”般的体验,是我非常渴望的。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历史的叙事方式颇感兴趣,不同学者在解读同一段历史时,往往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素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温情与敬意”的人文关怀而著称,这次的“课堂版”更是让我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我特别关注的是,作为“课堂版”,它是否能够更有效地将钱穆先生的思想精髓传递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我希望书中在保持钱穆先生原有的深刻洞见的同时,能够通过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增加一些图表、大事年表等辅助性内容,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比如,在讲述某个朝代的兴衰时,我希望能看到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思潮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清晰阐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政治斗争的层面。同时,我非常期待书中是否能够突出钱穆先生“温情与敬意”的史观,引导读者去发现历史人物的善与美,以及民族精神中那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一本通史,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的优秀读物。我希望它能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悠久和韧性有更深的感悟,从而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深知《国史大纲》的价值,但往往因为其艰深而却步。这次的“课堂版”,特别是“六十年后完整面世”的宣传,极大地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将钱穆先生深厚的史学思想传递给更广泛的读者。我希望书中能够更加注重历史叙事的流畅性和逻辑性,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流动感”。比如,在讲述朝代更迭时,我希望能看到对前因后果的清晰梳理,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深入分析。我更期待“课堂版”能够提供一些有助于理解的辅助材料,例如,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名词,能否有简单的注释;对于一些复杂的事件,能否有简洁的图示。这本书能否成为我进入中国历史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并且让我从此对中国历史产生更加持久和深入的兴趣,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长期以来,我都对《国史大纲》的宏大叙事和深刻洞见心生向往,但总觉得原著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这次的“课堂版”,特别是“六十年后完整面世”这一说法,让我对其内容有了更多的遐想。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更加“教学化”的方式,来呈现中国历史的脉络。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史实性的陈述,更应该包含对历史事件之间逻辑联系的深入剖析,对历史人物的复杂心理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我希望书中能够多一些“讲解”的成分,比如在介绍某个重要的历史制度时,能够给出清晰的解释和背景;在评价某个历史人物时,能够展现其多面性,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希望这本“课堂版”能够成为我理解中国历史的“敲门砖”,它能否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中国历史认知体系,是我最为关注的。
评分这本《中国通史 史学大家钱穆〈国史大纲〉课堂版》的问世,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的一场盛宴,尤其对于我这种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厚兴趣,但又常常被浩瀚史料和繁杂观点搞得晕头转向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拿到这本书,首先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上“钱穆”二字所吸引。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早已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但一直以来,总觉得原著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某些解读上会显得有些晦涩,或者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才能融会贯通。这次的“课堂版”,顾名思义,一定是对原著进行了更具教学意义的梳理和注解,更加贴近实际的课堂教学逻辑,力求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否有针对性的点拨,比如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能否有更深入的分析,指出其背后的多重因素,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去理解中国历史的“势”,而不是仅仅罗列事件。那种“温故知新”的阅读体验,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读历史,我更看重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钱穆先生恰恰是最擅长从宏观层面把握中国历史精神的大家。因此,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史学著作,更像是一次与民族智慧的对话。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系统、更深刻的中国历史认知框架,让我不再是零散地记住几个朝代和皇帝,而是能够理解整个中华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和生命力。这本书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更多的是源于对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探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之所以能成为传世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展现出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内核。这次的“课堂版”,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在保留钱穆先生原有的文化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同时,以一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去领略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去感受历代先贤的智慧与情怀。我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的“故事性”,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生命力的画卷。同时,对于“课堂版”的定位,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有助于学习和理解的内容,比如清晰的章节划分,关键概念的解释,以及一些引发思考的引导性问题。这本书能否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且从中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带我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著作。《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我一直对它心向往之,但碍于其原著篇幅和深度,总觉得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这次《中国通史 史学大家钱穆〈国史大纲〉课堂版》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易于亲近的版本。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更为“课堂化”的方式,来解读中国历史的宏大画卷。这意味着,书中可能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而是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梳理,对历史人物的动机剖析,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预判。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资深的老师,在授课时能够循循善诱,抓住重点,化繁为简,让我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快速掌握中国历史的精髓。尤其是我对“课堂版”中的“六十年后完整面世”这一说法感到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书中包含了一些更早期的、未曾公开发表的珍贵内容,或者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全面的修订和补充?这些未知的内容,无疑增加了这本书的神秘感和收藏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拨云见日”的阅读体验,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历史的长河是如何流淌至今的,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评分说实话,对于《国史大纲》这样的经典巨著,我一直心存敬畏,但也感到有些难以企及。这次的“课堂版”,特别是“六十年后完整面世”的宣传语,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这本书可能包含了比以往版本更丰富、更全面的内容,也许是钱穆先生的一些未公开的讲稿,或是对原有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我非常期待它能以一种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将钱穆先生深邃的史学思想传达给普通读者。我希望它在保持原著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能够更加注重语言的通俗性和叙事的流畅性。比如,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是否能够通过更生动的笔触,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物的抉择?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能够体现出一种“大历史观”,让我能看到中国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以及其中所经历的辉煌与曲折。这本书能否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在阅读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是我最为期待的。
评分读中国史,我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厚重感,但有时也伴随着一种困惑,即如何才能真正地把握住这条历史长河的内在逻辑。《国史大纲》无疑是一部深刻的著作,而这次的“课堂版”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普适性的可能。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更具教育意义的方式,来解读中国历史。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对历史事件的逻辑关联进行梳理,对历史人物的动机进行剖析,并且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走向和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的“点拨”之处,比如,在解释某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时,能否给出一些更易于理解的比喻,或者将其与现代社会进行一些有趣的对比?“六十年后完整面世”的表述,也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全新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课堂版”能够让我以一种更轻松、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能够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