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研究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
| 作者:毛亦可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115.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2012216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清代卫所机构及其下辖军户、屯田、税粮归并州县关系的转变过程的论著。本书在认真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利用了一千八百余种地方志,以及明清两代的典章志书、题本奏折、文集乃至契约文书等各类史料,并考察辨析各类史料的优缺点,从而深入系统地梳理了清代卫所制度的演变与卫所机构裁革、归并州县的具体过程等。
毛亦可 浙扛杭州人,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 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 学历史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清史,在<中 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清 史研究》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绪 论/1
第一章 清代卫所制度及其演变/26
第一节 清初卫所/26
第二节 一般卫所的演变/39
第三节 特殊卫所的演变/58
第二章 卫所裁撤与归并州县/71
第一节 卫所裁并的阶段与类型/71
第二节 顺治、康熙年间的卫所裁并/80
第三节 雍正、乾隆年间的卫所裁并/104
第三章 屯田:数额与所有制/122
第一节 归并州县屯田的数额/123
第二节 屯田所有制的变迁/141
第四章 屯粮:数额、科则与支用/178
第一节 清代接收屯粮的数额与科则/179
第二节 屯粮科则的调整/189
第三节 屯粮的支用/204
第五章 屯户与屯丁:户籍编制与徭役编派/214
第一节 屯户户籍的编制/214
第二节 屯丁与屯丁银的编征/236
第三节 屯民杂差的合并/257
结 论/277
参考文献/285
附录一 福建省屯田契约文书目录/316
附录二 清代都司卫所裁并一览表/320
索 引/388
后 记/393
这本书在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论述卫所归并州县的过程中,采用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方法。他不仅仅关注制度层面的变化,更深入地考察了这些制度变革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例如,在分析卫所人口的流动和土地的兼并问题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具体案例,通过对个别卫所的细致考察,来折射出整个清代卫所制度变化的普遍趋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所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对不同史料进行甄别和辨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书中关于卫所与州县的界限模糊、权力交叉的论述,更是切中要害。在清代,随着卫所制度的式微,其原有的军事职能逐渐淡化,而其所辖的土地和人口,则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到传统的州县行政体系中。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涉及到地方官员的权力博弈、税收体系的调整以及社会结构的重塑。作者通过对这些复杂关系的梳理,为我们理解清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流畅而又不失学术的严谨,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其蕴含的思想却十分深刻。作者在行文中,避免了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问题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生动性和画面感。例如,在描述某个地区卫所归并过程中的争议和冲突时,作者通过引用的史料和自己的分析,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书中关于卫所制度在地方财政和税收体系中的作用的讨论,更是发人深省。在明朝时期,卫所往往拥有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可以自行征收赋税,而随着卫所的归并,这些税收的来源和征收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仅是关于清代卫所制度变迁的历史叙述,更是一部关于制度演变、社会转型以及历史研究方法的思想性力作。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研究态度以及独特的历史洞察力,都令人钦佩。我会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经常翻阅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相信它将会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它填补了学界在清代卫所归并研究方面的一些空白。作者在书中,不仅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卫所归并对民间社会组织的影响的探讨感到新颖。在卫所归并的过程中,原有的卫所组织及其相关的社会关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新的州县行政体系又会如何与民间社会力量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社会组织模式?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我们理解清代基层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评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清代基层行政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读之作。作者在书中,不仅梳理了卫所归并的制度性变迁,更重要的是,他考察了这些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实际影响。我读到关于卫所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方式在归并后的变化时,深感内容之丰富。在卫所时期,土地的使用往往与军户的身份挂钩,而归并到州县后,这些土地的权属和使用方式,则会受到州县的法律法规和地方习俗的影响。这种由军事属性向民事属性的转变,对于当时的农业生产、赋税征收以及农民的生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这些具体细节的描绘,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脉动。
评分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清代的历史画卷之中,亲眼见证着卫所制度如何一点点地融入到州县的版图之中。作者在书中对这一过程的描绘,细致入微,引人入胜。他并没有止步于宏观的制度介绍,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地域和时间段,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例如,在分析某一个地区卫所归并州县的具体模式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人口构成、经济特点以及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该地区卫所归并的独特性。这种“小中见大”的研究方法,使得作者的论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卫所土地“地权”转移的讨论感到兴趣。在卫所归并的过程中,卫所土地的性质和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对当时的农民生活和地权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充满了学术的深度和历史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古朴的色调,再加上精心挑选的隶书字体,瞬间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清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清朝,它承袭明制又有所革新,其间涉及的卫所制度的变迁更是耐人寻味。这本书的题目《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研究》,直指核心,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作者在开篇部分,就对清代卫所制度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清朝初期的情况做了清晰的梳理,这为后续的卫所归并州县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文献,揭示了卫所制度在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在论述卫所数量的增减、兵员的构成以及土地的分配等方面,作者旁征博引,引用的史料既有官方档案,也有地方志和文人笔记,显得十分全面。我想,对于那些对明清军事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基层行政管理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更深入到微观的细节,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制度的演变过程。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打破了以往对清代卫所制度的刻板印象。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将卫所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军事单位,忽略了它在社会经济层面的复杂互动。而这本书,则将卫所的归并过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展现了卫所与州县之间盘根错节的联系。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卫所归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充满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的政策、地方官僚的运作、甚至是民间社会的力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反复阅读了关于卫所人员身份转变的章节,探讨了原先的卫所军户在归并后,其身份、权利和义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结构的重塑。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下提供深刻的启示。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通过对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的研究,作者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基层行政体系的演变规律,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思考当代的行政管理、土地制度以及社会整合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书中关于卫所与州县的界限模糊所带来的管理困境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当前一些行政区划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优化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历史的深入解读,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十分清晰,作者在分析卫所归并问题时,充分借鉴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没有简单地套用现有的理论模式,而是根据史料的特点,构建了适合研究清代卫所制度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复杂性方面的能力。卫所归并州县,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吞并”过程,而是涉及到各种利益主体的相互作用和妥协。作者在书中,对这些复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展现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多面性。例如,在论述中央政府推动卫所归并的政策意图时,作者分析了其在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考虑。同时,他也揭示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员的阻力、民间社会的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