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辆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原书第2版)(上册) | ||
| 定价 | 168.00 |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4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111582557 | |
汽车动力学主要研究汽车在各种力的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并讨论这些动态特性及其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汽车通过车轮与地面相接触,由于汽车和地面的相对运动而使车轮受到来自地面的力,这个力就是使汽车运动的力。汽车的各项性能,即汽车的动力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及平顺性等,就是汽车对所受各种力的响应。因此,汽车动力学就是要研究这些力的产生机理及其性质。
译者序
第2 版前言
前 言
本书说明
1 轮胎和轮辋基础1
1. 1 轮胎和轮胎侧壁信息1
1. 2 轮胎组成7
1. 3 子午线轮胎和非子午线轮胎10
1. 4 胎面12
1. 5 轮胎接地印迹13
1. 6 车轮和轮辋14
1. 7 车辆分类16
1. 7. 1 ISO 和FHWA 分类16
1. 7. 2 乘用车分类18
1. 8 小结19
1. 9 主要符号20
习题20
Ⅰ 车辆驱动
2 正向车辆动力学25
2. 1 水平路面上停放的汽车25
2. 2 倾斜路面上停放的汽车30
2. 3 水平路面上加速的汽车34
2. 4 倾斜路面上加速的汽车38
2. 5 侧倾路面上停放的汽车46
2. 6★ *优驱动力和制动力分配50
2. 7★ 多于两个车轴的车辆54
2. 8★ 在外弧形道路和内弧形道
路上的车辆57
2. 8. 1★ 外弧形道路上的车辆57
2. 8. 2★ 内弧形道路上的车辆60
2. 9 小结63
2. 10 主要符号63
习题64 3 轮胎动力学68
3. 1 轮胎坐标系和轮胎力系68
3. 2 轮胎刚度70
3. 3 有效半径74
3. 4★ 静止轮胎的接地印迹力85
3. 4. 1★ 静止轮胎, 法向应力85
3. 4. 2★ 静止轮胎, 切向应力87
3. 5 滚动阻力88
3. 5. 1 速度对滚动摩擦系数的影响91
3. 5. 2 充气压力和载荷对滚动摩擦
系数的影响93
3. 5. 3★ 侧偏角对滚动阻力的影响95
3. 5. 4★ 外倾角对滚动阻力的影响96
3. 6 纵向力96
3. 7 侧向力102
3. 8 外倾力110
3. 9 轮胎力114
3. 10 小结117
3. 11 主要符号118
习题120 4 动力传动系统动力学122
4. 1 发动机动力学122
4. 2 动力传动系统及其效率128
4. 3 变速器和离合器动力学131
4. 4 变速器设计137
4. 4. 1 等比级数传动比变速器设计138
4. 4. 2★ 递增传动比变速器设计149
4. 5 小结151
4. 6 主要符号152
习题153
Ⅱ 车辆运动学
5 应用运动学161
5. 1 绕全域笛卡儿坐标轴的旋转161
5. 2 绕全域笛卡儿坐标轴的连续旋转164
5. 3 绕局部笛卡儿坐标轴的旋转166
5. 4 绕局部笛卡儿坐标轴的连续旋转169
5. 5 通用转换175
5. 6 局部旋转和全域旋转181
5. 7 轴- 角旋转182
5. 8 刚体运动186
5. 9 角速度188
5. 10★ 时间导数与坐标系194
5. 11 刚体的速度201
5. 12 角加速度204
5. 13 刚体的加速度208
5. 14★ 螺旋运动210
5. 15 小结220
5. 16 主要符号222
习题222 6 应用机构学226
6. 1 铰链四杆机构226
6. 2 滑块- 曲柄机构241
6. 3 反向滑块- 曲柄机构247
6. 4 瞬时旋转中心252
6. 5 连杆点曲线260
6. 5. 1 铰链四杆机构的连杆点曲线261
6. 5. 2 滑块- 曲柄机构的连杆点曲线262
6. 5. 3 反向滑块- 曲柄机构的连
杆点曲线264
6. 6★ 万向节265
6. 7 小结271
6. 8 主要符号271
习题272 7 转向动力学275
7. 1 运动学转向275
7. 2 多于两个车轴的车辆288
7. 3★ 带拖车的车辆290
7. 4 转向机构293
7. 5★ 四轮转向297
7. 6★ 道路设计310
7. 7★ 转向机构优化330
7. 8★ 拖车- 货车运动学337
这本书的排版,我得吐槽一下。虽然我知道学术书籍通常不以“美观”著称,但这本实在是……太朴素了,甚至可以说有些简陋。字号偏小,行距也比较紧凑,再加上大量使用黑色和白色的线条图,有时候看久了眼睛会特别疲劳。我最期待的部分,就是那些关于“操纵稳定”、“平顺性”等实际应用场景的讲解,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详细的图示,比如不同转向角度下车辆的轨迹变化,或者在颠簸路面上悬架系统的具体反馈。然而,书中的图例,虽然标注清晰,但大部分都过于概念化,很少有那种能够直观展现车辆实际运动状态的图片。我反复翻看了几遍,试图找到一些能够让我产生“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时刻,但大部分时候,我都只是对着那些抽象的几何图形和函数曲线发呆。尤其是在讨论制动性的时候,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ABS、EBD等辅助制动系统工作原理的详细图解,或者不同路面条件下制动距离的对比分析。但书中提供的,大多是关于制动力分配、制动响应时间等理论上的公式推导,虽然严谨,却缺乏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感受。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连接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鸿沟。作为一名对汽车性能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能够更轻松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不是被晦涩的文字和抽象的图表所困扰。如果能够增加一些实际的车辆测试数据、模拟仿真截图,或者多一些不同工况下的案例分析,我想这本书的易读性会大大提高。
评分坦白讲,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下“车辆动力学”这个概念,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在日常驾驶中是如何体现的。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能够用大白话解释清楚汽车为何能够灵活操控,为何在高速行驶时依然能够保持稳定,以及为何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能够带给我们相对舒适的体验。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里面扑面而来的专业术语、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深奥的理论推导时,我感觉自己好像一脚踏空,掉进了一个我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书中的内容,感觉更像是为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的教材,每一个概念的提出,每一个理论的阐述,都建立在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上。我试图去理解关于“动力性”的部分,比如发动机输出的功率如何转化为车辆的加速性能,但书中关于发动机特性曲线、传动系统效率的论述,让我感觉信息量过载,我很难从中提炼出我想要的那种“直观”的理解。同样,在“制动性”章节,我期待能了解到更多关于刹车系统的实际工作原理,比如不同类型刹车片的效果差异,或者在湿滑路面如何有效制动等。但书中充斥的,是关于制动力、制动压力、轮胎抓地力等理论公式的推导。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应用”层面,似乎留白过多,虽然理论足够扎实,但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受到的实际体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评分这本《车辆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在我手中,更像是一件我不太会使用的精密仪器。我被它的“原书第2版”和“应用”两个词吸引,以为它会是一本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于一体的佳作。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它更偏向于“理论”。书中的公式符号像密集的雨点,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着公式反复琢磨,才能勉强理解其背后的含义。我本以为在“操纵稳定性”这一章,会看到很多关于车辆转向不足、转向过度现象的图示和详细解释,比如通过方向盘输入,车辆会如何响应,底盘是如何工作的。但书中更多的是关于车辆的侧偏角、稳定性因子等抽象的数学参数的讨论,这些参数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无法与我在驾驶中感受到的“车感”直接关联起来。我对“平顺性”的部分也抱有很大期望,希望能够了解车辆如何过滤路面颠簸,悬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但我看到的,是关于簧载质量、非簧载质量、阻尼系数等一系列专业术语,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这些内容虽然可能对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但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在看一本关于烹饪的绝世秘籍,里面有最精准的配方和最复杂的烹饪技巧,但却没有一道我能亲手做出来的、简单的菜肴。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在讲述一种“语言”,而我,却还没学会这门语言的“字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那个银灰色的背景,搭配上黑色的标题文字,显得格外低调又不失专业感。翻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这瞬间就击中了我的“软肋”。我本来是抱着一种“随便看看,大概了解一下”的心态来选这本书的,毕竟“动力学”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唬人,再加上“原书第2版”的标签,我本以为会有一些更直观、更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我怎么说呢,感觉更像是为那些正在攻读汽车工程相关专业的学生或者已经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工程师准备的。里面的推导过程严谨到让人头皮发麻,每一个变量的引入,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好像经过了千锤百炼,严丝合缝,不留一丝“模糊”的余地。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轮胎接地力、悬架系统响应以及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表现的论述,但很多时候,我都会被突然出现的微积分、微分方程或者线性代数公式打断思路。这让我感到有些挫败,因为我原本是想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汽车为什么能跑,怎么跑得更稳,怎么跑得更顺畅”的通俗易懂的解释,而不是在这里苦苦钻研那些抽象的数学模型。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对于理论深度有极致追求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座宝藏,但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它更像是一本我无法翻越的高山,虽然知道上面风光无限,却苦于没有攀登的工具和技巧。我只能从那些寥寥无几的、相对容易理解的文字描述中,拼凑出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那些核心的、贯穿全书的理论体系,我却始终难以完全掌握。
评分这本书的“原书第2版”标签,让我以为它会包含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然而,我翻阅了“制动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章节,虽然理论上非常扎实,但总感觉缺乏一些与时俱进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实际应用。比如,在讨论制动性时,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中制动辅助功能的工作原理和实际效果分析,或者不同路况下,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是如何介入并发挥作用的。但是,书中对于这些前沿技术的提及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对基础理论的深入挖掘。同样,在“平顺性”方面,我希望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主动悬架系统,或者能够自适应路面情况的悬架技术是如何工作的。但书中的内容,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的悬架系统模型进行分析,虽然严谨,但似乎忽略了一些当前汽车行业正在蓬勃发展的创新技术。我尝试着在“动力性”部分寻找一些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分析,比如电动汽车的能量回收、电机控制策略等。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似乎仍然聚焦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动力学原理。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覆盖当前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经典的理论框架内。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学习车辆驾驶的科学原理”的心态。我希望通过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汽车的“动力性”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我的车在加速时会有那种推背感;“制动性”是如何保证安全的,为什么紧急刹车时车辆能保持稳定;“操纵稳定性”又是如何让我在过弯时充满信心的;以及“平顺性”是如何让我长途驾驶而不觉疲惫的。然而,当我打开书本,看到的却是一连串让我望而生畏的数学公式和物理定律。我本以为会有一些生动的图例,比如用动画模拟展示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轨迹,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受力分析。但书中大部分的图示,都是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和参数化的示意图,虽然标注得很清晰,但对我来说,就像是在看一张复杂的电路图,虽然知道里面有什么元器件,但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特别是关于“车辆动力学理论”的部分,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推导过程,我尝试着去理解,但每次都会被新的公式和定义弄得晕头转向。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科书”,而不是一本“说明书”。它提供了关于“汽车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原因,但却没有告诉我“我应该怎样做”的具体指导。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优化驾驶技巧,或者如何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车辆的反馈的实用建议,但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去解释这些问题。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大量的篇幅都集中在“理论”的阐述上,这让我有点意外。我本以为“应用”会占据更大的比重,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指导性的建议。比如,在“车辆动力性”方面,我期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调整驾驶模式来优化加速性能,或者如何理解发动机的“红线区”等实际驾驶中的概念。但这本书更多的是在探讨发动机的功率输出特性曲线,以及传动系统的效率模型。这些内容虽然是动力性理论的基础,但对我来说,就像是学习数学公式的证明过程,而我更想知道的是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制动性”章节,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不同刹车系统的工作原理,或者在雨天、雪地等恶劣路况下,如何安全制动的指导。但是,书中深入分析的是制动力的分配算法,以及轮胎在制动过程中的抓地力极限。这些内容对于工程师来说非常有价值,但对于普通驾驶者而言,可能过于抽象。我尝试着去理解“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的部分,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车辆的反馈来判断其行驶状态的线索。例如,我希望了解在高速转弯时,车辆的重心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悬架系统是如何支撑车轮的。但书中更多的是关于车辆的质心、转动惯量等概念的定义和计算。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学术论文集”,每一章节都像是一篇独立的、深入的理论研究,虽然内容严谨,但缺乏一种连贯的、能够引导读者逐步深入理解的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实在是太“理论”了,以至于我感觉它离我有点遥远。我买这本书,是想知道“汽车是怎么跑的”,是怎么做到“动力十足”,是怎么做到“稳如磐石”,又是怎么做到“丝滑舒适”的。我原本设想,它应该会像一本深入浅出的科普读物,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解,来解释这些汽车背后的奥秘。然而,当我翻开书页,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片由公式、符号和专业术语组成的“学术海洋”。比如在“车辆动力性”部分,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或者不同驾驶模式下动力输出的差异。但书中深入探讨的,是关于瞬态响应、动态特性等更深层次的理论,这些内容对我来说,就像是在解一道我完全没有思路的数学题。对于“制动性”的描述,我也抱有同样的期待,希望能了解到一些关于刹车系统的维护保养知识,或者在不同路况下的制动技巧。但书中分析的,是关于制动力的分配、制动系统的工作效率等,这些内容虽然是汽车设计的基石,但对我一个普通用户而言,显得过于专业和抽象。我尝试着去理解“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的章节,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感受和评价车辆操控的线索,或者在日常驾驶中如何体验到更舒适的乘坐感受。但书中更多的是关于车辆的动态响应模型、悬架系统的设计参数等。这些内容,就像是在拆解一个精密的钟表,我看到了所有的齿轮和弹簧,但我却不知道如何将它们组装成一个能够报时的装置。
评分从内容上看,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高阶菜单”。我本来是想学习一些基础的“烹饪技巧”,能够自己动手做出一些简单的“菜品”,比如了解汽车是如何保持平衡的,或者在急转弯时为什么不会侧翻。但这本书提供的,是关于食材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深度剖析。关于“车辆动力性”,我期待能了解到更具体的加速技巧,或者如何通过优化驾驶习惯来提升燃油经济性。然而,书中详细阐述的是发动机的功率曲线、扭矩输出,以及传动系统与车轮的动力传递效率。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车为什么跑得快”的理论根源很有帮助,但却很难直接转化为我能够运用到实际驾驶中的具体方法。同样,在“制动性”章节,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不同制动方式的优劣对比,或者在紧急情况下的制动技巧。但书中更多的是关于制动力的计算、制动蹄片的磨损模型等非常深入的理论。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应用”部分,更多的是指理论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而不是指导普通驾驶者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操控车辆。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操纵稳定性”的描述,比如什么是“俯仰角”,什么是“侧倾角”,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车辆的操控。但书中充斥的,是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图表,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学习一门新的科学,而不是在学习如何更好地驾驶我的汽车。
评分这本书的“区域包邮”和“正版现货”的描述,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可靠且易于获取的学术资源。我期待它能成为我在汽车动力学领域的“启蒙读物”。我原本设想,它会在“车辆动力学理论”的章节,为我勾勒出整个车辆动力学研究的宏观框架,然后逐一深入讲解“动力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这几个核心模块。我特别希望在“动力性”的部分,能看到关于不同发动机类型(例如涡轮增压、自然吸气)在动力输出特性上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然而,书中给我的感觉是,它直接跳过了“宏观框架”的介绍,而是直接深入到各个模块的“微观理论”分析。例如,在“动力性”章节,我看到的是关于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参数之间的复杂计算模型,而不是关于不同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直观解释。在“制动性”方面,我期待能了解到一些关于不同制动系统(如盘式刹车、鼓式刹车)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表现。但书中更多的是关于制动力的传递效率、制动盘的散热模型等理论推导。我尝试在“操纵稳定性”中寻找一些关于驾驶者如何通过方向盘感知车辆极限的技巧,但书中更多的是关于车辆的转向比、侧倾中心等工程参数的定义和计算。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给我提供了一份“零件清单”和“设计蓝图”,但却没有告诉我如何“组装”一辆车,或者如何“驾驶”一辆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