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杨嘉玲 著作 定 价:45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209 装 帧:平装 ISBN:9787559618351 ★哈佛大学80年研究结果表明:和我们人生度的联系很为紧密的是,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然而现实中,我们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重要的关系中,常常出现让我们为难的事:“我是你妈,我能害你吗?都是为你好!”“哎呀,反正你有空,帮个小忙怎么了?”“我是你的男/女朋友,看你手机不应该吗?”“为什么又加班!你不陪我吃饭,我也不吃了!”……在强调“忍”与“让”的文化氛围里,你是否经常选择妥协、忍耐,感觉自己的精力被掏空,私人空间受到侵犯,但想到拒绝,又会感到恐惧、罪恶和内疚。不设任何防线的亲情、爱情、友情、职场忠诚,等
●前言 为人着想。为什么让我们的心痛痛的
●辑一 无形的界限,有感的痛
●胸口卡卡的感觉,是怎么一回事,
●辑二 那些被伤害的人的样貌
●为什么不招摇、守本分,满足大家的要求,我还是受伤了……
●为什么我这么尽心尽力,你们还是觉得我做得不够好
●为什么多做,到变成我的错?我有一股闷气,不知道该对谁说!
●为什么付出真情,反而惹人厌?我付出了那么多,我该怎么办
●我只是想做得更好,但是讨好了别人,我却一点也不好?
●辑三 默默付出的背后,没被点亮的力量
●当你懂得设防线时,你的善良会更被珍惜
●学着说需求,让对方更容易靠近你
●适度距离,才能给对方成长的空间
●界限,是你的隐形防护罩,守护你的美好
●辑四 戒伤害练习:建立完整自我能量
●戒伤害练习之前:何谓健康的心理界限
●戒伤害练习一:由内而外,把体质调整好
●戒伤害练习二:由外而内,强化防御力
●后记 照顾你的当下,保护你的未来
内容简介
心理界限被踏线很常发生在伴侣、亲子、职场乃至各种人际关系之间,特别容易出现在“以和为贵”的华人社会里。我们从小就被教导“退让”是一种美德,做人要善良不计较,但是一旦这些付出的关系失去平衡,让我们一直处于讨好别人,自己却变得不好的状况里,失去自我的价值感,活得很累。
杨嘉玲心理咨询师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心理界限”故事,带领我们审视人际关系中存在已久的问题,并以精准、层次分明的角度,剖析心理界限的各种情境,带领我们戒掉不必要的人际伤害――以正确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并不会让你被他人指责自私,更不会让你失去重要的人。
杨嘉玲著的《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从4个人际相处的智慧提点切入,进行3道戒伤害练习,由内而外,带着你划出“心理界限”,找回你应得的快乐生活。因为,这是你的人生,你不该为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活。 杨嘉玲 著作 杨嘉玲,心理咨询师。热爱写作,喜欢通过文字让人感觉温暖、获得疗愈。启点文化负责人。她柔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冒险的心。政大经济系毕业,发现自己无法融入冰冷的数字世界,凭借一颗敏锐的心思,以及对人文哲理充满好奇心,毅然踏上心理辅导之路。
她创立了启点文化,通过经营公司,她更理解一般人在真实生活中须面临的考验。因此,总能用很浅显易懂的话语,帮助个案突破盲点。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带给世界优选的礼物,是将枯燥艰涩的专业知识,转化成简单、有温度的话语启发人们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生命的处境,找到前进的动力。 低姿态高掌控,入侵你的心理界限
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是仁华太过冷漠、不近人情,还是佳静太过积极、一厢情愿?这么贤淑、体贴的女孩是否应该离开这段关系,找一个更懂得欣赏她的人?
其实,有一种互动表面上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但是相处久了,被照顾一方的内心却丝毫没有快乐的感觉,反倒像是被困在厚厚的棉被里,无法动弹,到很后慢慢地窒息而死。
那就是用“付出”创造“控制”,用“牺牲”达成“软”。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有一方表示自己需要多一些个人空间,很容易就被解读成是不爱的证据。为了证明自己并非玩弄感情的骗子,很容易就会顺着对方的剧本走,否定自己的需求。
&n;等 前言:为人着想,为什么让我们的心痛痛的?你的人生,一直在忍让吗?之所以会动念写这本书,源自一个生活上的小插曲。有一次,我因公出差,搭乘高铁到外地。上了列车,我很快地就找到预先购买的对号座,但是两张并排的座椅上却已经有一位打扮朴素的妇人和看似智力发展迟缓的小女孩坐在那里,我猜测应该是母女关系。我拿着车票给妇人看,悄声地告诉她坐到我的位置了。妇人并没有出现任何惊讶的反应,她放下手中的早餐准备离席。只是她一边起身,嘴里却不断地碎念着:“唉!我好可怜,有位子变成没位子。”音量之大,全车厢的人都听得到。随后,她拿起手机打电话给友人,再次抱怨这件事。故事讲到这里,如果换成是你,在那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我本以为面对一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要做到态度温和,立场坚定,不理睬对方无理的反应,并非难事。直到我把这个经历分享出来之后,才发现不是每个人都能果断地在当下设立界限,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该处理的,哪些只要等
浮生一日:在时间的河流中寻找存在的锚点 《浮生一日》并非一本描绘宏大叙事的史诗,也不是一部充满戏剧性冲突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它是一曲献给日常的挽歌,一次对生命细微之处的深情凝望。本书的笔触,如同一位孜孜不倦的记录者,捕捉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隐匿的情绪,以及人与人之间无声的连接。它邀请你放慢脚步,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光景,并在其中发现令人心动的细节和深刻的洞见。 故事的主人公,暂且称他为“旅人”,并非一位拥有传奇经历的英雄。他可能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一位退休的学者,一位辛勤的农夫,又或者是一个刚开始探索世界的青年。他的生活轨迹,如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工作、家庭、社交和自我独处之间不断循环。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旅人并非刻意去寻找什么,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故事的开篇,或许是从一个寻常的清晨开始。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的缝隙,唤醒沉睡的城市,旅人也随之醒来。他没有急于起身,而是静静地躺在床上,倾听着窗外渐起的鸟鸣,感受着被窝里的温暖,以及内心深处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宁静。这个瞬间,没有宏大的目标,没有紧迫的任务,只有纯粹的存在感。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旅人此刻的感官体验:清晨特有的空气味道,被单轻柔的触感,以及脑海中零散飘过的念头。这些念头,或许是对昨夜梦境的回响,或许是对即将到来的这一天的简单期待,又或许是关于生命本质的模糊思考。 随着一天的时间推移,《浮生一日》将带领读者走进旅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他或许会走进一家熟悉的咖啡馆,点一杯温热的咖啡,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咖啡馆里的喧嚣,与旅人内心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他会注意到店员熟练地制作饮品的动作,情侣间低语的甜蜜,老人独自翻阅报纸的专注。在这些观察中,旅人并非带着评判,而是怀着一份好奇和理解。他看到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在这同一个空间里短暂地交汇,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 午后,旅人也许会走进一家尘封已久的旧书店。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特有的霉味和墨香,书架上排列着无数承载着思想和故事的载体。他会漫无目的地在书架间穿梭,指尖拂过一本本书的脊背,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也许他会偶然发现一本被遗忘的诗集,或是泛黄的旧杂志,里面记录着早已逝去的时代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片段。这些旧物,在旅人眼中,不再是简单的物品,而是时间的见证,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沉淀。他会沉浸其中,想象着曾经翻阅这些书的人的心情,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 工作场合的片段也会被捕捉进来。不是关于勾心斗角或业绩飙升的励志故事,而是关于那些在重复劳动中寻找意义的时刻。可能是与同事之间一次短暂而真诚的交流,一个解决技术难题时的顿悟,或者仅仅是在午休时,静静地望着窗外飘过的云朵,让紧绷的神经得到片刻的放松。这些片段,展现了普通人在现实压力下,如何努力维持内心的平衡,如何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价值。 傍晚时分,旅人或许会独自一人漫步在公园里。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金黄,树影拉长,晚风拂过脸颊。他会注意到孩子们嬉戏时的欢声笑语,情侣们依偎的身影,以及独自散步的老人们脸上岁月的痕迹。这些画面,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图景。旅人会在这片宁静中,反思一天的得失,梳理内心的思绪。他不会为过去的遗憾而懊悔,也不会为未来的不确定而焦虑,而是专注于当下的感受,让内心的波澜逐渐平息。 家庭生活中的点滴,也是《浮生一日》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可能是与家人共进晚餐时的温馨对话,听孩子们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或者与伴侣分享一天的疲惫与喜悦。这些平凡的时刻,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作者不会刻意渲染家庭的完美,而是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真实的互动,包括偶尔的摩擦,但更多的是包容、理解和爱。 在独处的夜晚,旅人会回到自己的小天地。他或许会点亮一盏台灯,阅读一本书,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这是属于他自己的时间,是内省和沉淀的时刻。他会回顾一天的经历,思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以及生命的意义。这些思考,并非哲学上的高谈阔论,而是源于对自身和世界的真切体验。 《浮生一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强加给读者任何既定的价值观或人生准则。它不提供“如何才能成功”的秘籍,也不贩卖“如何才能快乐”的鸡汤。它只是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生活中的真实面貌,让我们有机会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它鼓励读者在平凡的日子里,发掘那些被忽视的美好,理解人性的复杂,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 书中的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仿佛轻轻拂过读者的心田。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例如,对时间的流逝,可能被描绘成“指缝间悄悄溜走的金沙”,对回忆的珍藏,则像是“在心底珍藏的一枚泛黄的旧照片”。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浮生一日》读起来格外舒服,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浮生一日》的核心,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去感受”。它提醒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细节之中。一次不经意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独自的冥想,一顿精心烹饪的晚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都可能成为点亮我们生命的光芒。 这本书,最终想要传达的,是一种与生命和解的态度。它告诉我们,不必追求轰轰烈烈,不必执着于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拥抱生活的多重性,并在每一个“浮生一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意义。它是一场温柔的唤醒,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重新找回内心的锚点,坚定地站在时间的河流中,感受生命的脉搏,并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它并非要改变你的生活,而是希望通过让你看到“一样”的生活,却能“不一样”地去感受,去体会,去活出属于你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