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学习书法的困难是只能通过古人留下的作品复原古人书写的方法,即笔法。这个过程的准确与否决定了学习书法的效率以及能否掌握书法精华。《清 吴昌硕临石鼓文册》是《经典碑帖临析教程》的丛书之一,是《大学书法教材系列》配套普及书法教材。这套丛书从历代数千种碑帖中选出50余种,每种碑帖独立成册,每册分为两章和附录:第一章针对每一种碑帖笔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包括单钩摹、双钩摹、临写训练和综合练习;第二章为书法作品创作样式举例;附录为学习书法的必要准备及有关常识。书法家袁长新以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为基础,以自己的书法高度为着眼点,精准解析《清 吴昌硕临石鼓文册》笔法,为后来人学习清代吴昌硕篆书提供了一本**的教材。
袁长新,江西上高人,《江西教育》美术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侨联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理事,江西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陶博吾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南昌市书协常务理事,江右印社理事,洪亮工作室研究型书法家。作品数十次在中国书协、西泠印社等单位主办的全国书法大展中获奖。被西安碑林博物馆、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安徽省徽商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江西舒同博物馆、山东维坊“万印楼”、长江文明馆、沙孟海纪念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等单位珍藏。
前言
第一章 笔法解析与摹临
第一节 横
一、基本形
二、笔法图解
三、横画相关字的摹写举例
四、带横画字的单元练习
第二节 竖
一、基本形
二、笔法图解
三、竖画相关字的摹写举例
四、带竖画字的单元练习
第三节 斜
一、基本形
二、笔法图解
三、斜画相关字的摹写举例
四、带斜画字的单元练习
第四节 圆弧
一、基本形
二、笔法图解
三、弧画相关字的摹写举例
四、带弧画字的单元练习
第五节 S形
一、基本形
二、笔法图解
三、S形画相关字的摹写举例
四、带S形画字的单元练习
第六节 篆书笔画的书写顺序
一、笔画之间的衔接与书写
二、篆书笔画书写顺序举例
第七节 疑难篆字的书写
第二章 常用书法作品样式举例
一、中堂
二、横幅
三、条幅
四、斗方
五、对联
六、扇面
七、条屏
八、手卷
九、册页
附录 必要准备及有关常识
一、笔墨纸砚的选择
二、字帖的选择
三、执笔方法
四、执笔书写
五、书写方法
这本《清吴昌硕临石鼓文册/经典碑帖笔法临析教程》刚拿到手,就觉得分量十足,打开一看,果不其然,是那种沉甸甸的、能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经典。虽然我目前还没能完全沉浸其中,但仅仅是翻阅,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的无穷魅力。石鼓文本身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能够以吴昌硕这样一位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大师视角去临摹,本身就是一次极高的艺术享受。我尤其好奇的是,大师在临摹过程中,是如何处理那些古朴雄浑的线条,如何在保留石鼓文原貌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独特的金石气息和磅礴气势的?教程部分,我期待它能不仅仅是简单地描摹,而是能深入浅出地剖析吴昌硕在笔法上的独到之处,例如他的用笔力度、转折的技巧、线条的粗细变化等等。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去理解这些笔法的背后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本书的装帧也相当考究,纸质厚实,印刷清晰,无论是临摹还是收藏,都显得格外珍贵。我打算先从欣赏吴昌硕的临本入手,让自己的眼睛先熟悉那种感觉,然后再尝试去体悟教程里的分析,一步步地去临摹,去感受石鼓文的古韵和吴昌硕的功力。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揣摩、细细品读的艺术珍品,即便只是作为一本欣赏性的画册,也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评分刚拿到《清吴昌硕临石鼓文册/经典碑帖笔法临析教程》,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了。我一直认为,学习书法,尤其是碑帖的临习,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对笔法的理解和把握。石鼓文的线条,古朴而又富有变化,如何将其中的精髓通过临摹得以传承,这本身就是一项挑战。而吴昌硕大师的临本,更是将这种挑战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我非常期待书中“经典碑帖笔法临析教程”部分的内容。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细致地讲解吴昌硕在临摹石鼓文时,是如何处理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内涵的笔画。比如,在转折处,他是如何做到既圆润又不失棱角的?在运笔过程中,他的提按顿挫是如何表现出力量感的?教程里是否会涉及到笔毫的运用、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融会贯通,形成吴昌硕独特的风格?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讲解,而是能够结合吴昌硕的临本,进行细致的图示分析,让我们这些初学者也能看得懂,学得会。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石鼓文临习的很多困惑,我充满期待,希望能够通过它,真正领略到吴昌硕大师的书法艺术精髓,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开启了书法学习新世界的大门。《清吴昌硕临石鼓文册/经典碑帖笔法临析教程》,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吴昌硕临石鼓文,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珍贵的事情,他将自己独特的金石气和艺术造诣融入其中,让古老的石鼓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附带了“经典碑帖笔法临析教程”。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临”和“析”感到模糊,总觉得临摹是形似,而分析则是理论。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两者完美结合的可能性。我非常好奇,教程部分会以怎样的形式来展现吴昌硕的笔法奥秘?是会从每一个笔画的起止、力度、速度进行细致的剖析,还是会从整体的章法、结构布局来解读?我特别希望教程能够挖掘出吴昌硕在处理石鼓文的“圆”与“方”、“劲”与“柔”之间的微妙平衡。我渴望了解,他是如何做到既尊重原碑的韵味,又融入自己的个性,创造出既有古意又不失时代感的佳作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临摹范本,更是一本关于书法创作思路和艺术精神的启迪之作。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寻吴昌硕的笔法密码,去感受石鼓文的千年之韵。
评分这本《清吴昌硕临石鼓文册/经典碑帖笔法临析教程》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石鼓文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原帖的线条太过古奥,难以捉摸。而吴昌硕的临本,则是在保留石鼓文风骨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种磅礴的力量感和自家面貌,这恰恰是我所追求的。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吴昌硕的临本,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经典碑帖笔法临析教程”的部分。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教程会如何拆解吴昌硕的笔法。我是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我希望能从教程中看到对每一笔、每一个字的用笔力度、速度、角度的详细讲解,甚至是运腕、运指的微妙动作。我希望教程里能有图文并茂的示范,比如,通过动画演示或者清晰的局部放大图,来展示吴昌硕是如何做到笔笔有力、字字生动的。我更希望教程能告诉我,如何才能在临摹的过程中,真正“吃到”石鼓文的精髓,而不只是形似。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学习石鼓文的更有效、更有趣的途径,我充满信心,期待通过它,能够真正掌握吴昌硕的临写之道,进而深入理解石鼓文的艺术魅力。
评分不得不说,拿到这本《清吴昌硕临石鼓文册/经典碑帖笔法临析教程》着实给我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吴昌硕临石鼓文,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分量的艺术事件。石鼓文的古朴、浑厚,与吴昌硕刚劲、雄健的书风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近距离地接触、学习、感悟这段辉煌的书法史。我特别关注的是教程部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笔法解析,比如,在处理石鼓文那种圆转、隶意十足的笔画时,吴昌硕是如何运用他的“逆入平出”的技法的?他的起笔、行笔、收笔各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做到既有金石的苍劲,又不失灵动的韵味的?我期待教程里能有详细的线条分析,通过放大、局部特写等方式,揭示吴昌硕在用笔上的微妙之处,甚至是墨色变化和结构安排上的匠心独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临摹的范本,更是一次对中国书法美学精神的深度挖掘,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见证。我相信,通过认真研习这本书,我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更能对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