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图解未来简史 王宇琨 董志道著 人类如何从智人到智神

超图解未来简史 王宇琨 董志道著 人类如何从智人到智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未来学
  • 人类学
  • 科技
  • 历史
  • 智人
  • 智神
  • 进化
  • 社会
  • 未来趋势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29570
商品编码:2737564939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
《超图解未来简史》
作者 王宇琨 董志道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品牌 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8年4月
书号 978-7-201-12957-0
CIP分类 K02-64
定 价 69.90元
开本/尺寸 16开:170×235mm
印张/页数 19.5
印张,312页
建议上架 畅销 ? 历史?社科
同类参考 《超图解人类简史》
目标读者 大众读者、历史爱好者

人类如何从智人到智神
在极少数精英控制社会的未来时代到来之前,你该如何趁早成为他们?
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算法时代的先头军,
在未来,99%的人或将成为无用阶级,
前所 有的失业危机与个人价值危机已经快步来袭,你我该如何应对?
260余幅图片、100多张表格,
详尽图解人类未来发展趋向,让你具象化洞悉未来的求胜之道。


◎图文并茂:采用260余幅手绘图片以及100多张表格,图文融通地分析了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向,具象化洞悉未来趋势。
◎视角独特:本书对人类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结合现代基因学、人工智能以及未来学等方面的 新研究成果,提出了思考、探讨和揭示人类未来的新视角:数据主义或将人文主义。
◎装帧别致:超图解概念贯穿一体,透彻洞穿未来议题。封面以“钻孔镂空穿洞”设计,引 读者探讨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护封:200g高阶硬化+模切工艺,前沿设计让你用本书也能成为科技达人。模切与书名组成大写T(Tomorrow),镂空之处洞悉未来世界的趋势,为读者提供一种思考未来的可能性。
内封:210g白卡,手感 佳,触感光滑,高端豪华。
内文:高端胶版纸配以专属油墨印刷,色彩明亮艳丽,质感细腻光滑,让文字表现形式与内容质量相得益彰。

编辑推荐
※ 数据更新、内容更全:对人类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结合现代基因学、人工智能以及未来学等方面的全新研究成果,提出了思考、探讨和揭示人类未来的新视角。
※ 观点独到、全新视角:本书从微观到宏观,从过去到未来,高屋建瓴,深刻洞见了人类面临的前 未有的变局,算法或将取代意志,数据主义取代人文主义。本书让你具象化洞悉未来趋势,找出求胜之道,了解人类如何从智人到智神。
※ 图文并茂、清晰易读:采用260余幅手绘图片以及100多张表格,图文并茂地分析人们关注的关于未来的热点、难点、抽象点,完全科学图解,一书在手,让你读懂人类发展的未来法则,立足当下,决胜未来。
作者简介 王宇琨、董志道,畅销科普读物作者,长期从事自然社会科学科普读物创作,擅长用轻松幽默的文笔讲述严谨的科学知识,代表作品有《超图解人类简史》《图解时间简史》《图解时间简史大全集》《图解万物简史》等。
内容简介 21世纪,数据算法以及人工智能必将掀起一股人类社会的变革风暴,巨变之下,人类将如何自处?本书对人类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结合现代基因学、人工智能以及未来学等方面的全新研究成果,采用约260余幅手绘图片以及100多张表格,图文融通地分析了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思考、探讨和揭示人类未来的新视角,让你具象化洞悉未来趋势,找出求胜之道。
目 录
一部分

智人掌控下的世界
一章 前所 有的变局
关于未来,知道的越多恐怕越会让你感到恐惧。进入21 世纪,人类所面对的问题是前 未有的:饥荒、瘟疫与战争,曾经的三大课题似乎已被人类有效解决。曾经实现过许多不可能的人类,生物科技替代自然进化,算法打败人类思维。一个更大的问题摆在眼前:接下来,人类要做什么?
1. 曾经的三大课题:饥荒、瘟疫与战争/ 002
2. 比饥荒更严重:肥胖代替饥饿成为更大威胁/ 004
3. 曾被战胜的“杀手”:历史上的传染病/ 006
4. 流行病的终结: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 008
5. 基因编辑:人类或将亲手毁灭自己/ 010
6. 战争正在消失:“新和平”与“知识经济”的崛起/ 012
7. 新威胁:更具多样性的未来战争/ 014

第二章 人类的新课题
历史从来不会存在真空,当人类战胜了饥荒、瘟疫与战争,又必将面对新的课题。在未来,历史上所有战争和冲突的规模,可能都远不及“争夺青春的永恒”这场争斗更惨烈。人类 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不被自身力量所害。摇身一变成为绝 主宰的人类,却面对着一个似乎无解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快乐?
1. 迈向新时代:从祈祷到主宰/ 016
2. 绕不开的话题:到底什么是死亡/ 018
3 当死亡不再神圣:死亡已经变成一个技术性问题/ 020
4. 人类寿命的矛盾:在长寿与永恒之间/ 022
5. 永生的人更焦虑:永生一旦实现之后的雪崩反应/ 024
6. 服务对象的转变:为满足国家利益的幸福体系/ 026
7. 幸福快乐并不容易:经济快速增长与幸福感的原地踏步/ 028
8. 愉快的本质:快乐是如何产生的/ 030
9. 如果快乐能被掌控:就快乐而言,人类到底要过程还是要结果/ 032
10. 矛盾的欲望与快乐:刺激、兴奋感、幸福感/ 034
11. 改造快乐的双刃剑:是促进还是抑制/ 036
12. 彻底改变的人类社会:人类的自我改造/ 038

第三章 过去与未来之间
人类的文化一直基于全人类的共同经验。然而,人类一旦可以重新打造人类心灵,智人势必从此开始消失。但人类心灵重新打造的不确定性,让如今的人类已经无法预知未来的人类究竟是什么样子。智人的进化是渐进的,但人类对“超人类”的期待,让人类迷恋于对自身特质的改变,而这将会让人类不再是人类。更为惊悚的是,这个过程没有刹车。
1. 人类曾经和现在的情感基础正在崩塌:“共鸣”的谢幕/ 040
2. 对未来的恐惧: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未来更恐惧/ 042
3. 爆炸式的科技发展:未来的到来在加速/ 044
4. 登门槛效应:人类正在逐步接受“被改造”/ 046
5. 预言的威力:过度放大的预期直接塑造历史/ 048
6. 历史存在的意义:历史提供未来以可能性/ 050
7. 从一块草坪看历史:当草坪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052

第四章 人类角色的转变
人类已经成为过去7 万年以来全球生态变化中,唯 为重要的因素。与非人类动物相比,人类这种动物早已成为地球上的“神”。智人在突破地球上各个生态之间阻碍的同时,也让世界产生了前 未有的改变。人类与其为未来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之类的不确定因素而害怕,还不如害怕人类自己,因为人类角色的转变将更具未知性与颠覆性。
1. 人类彻底改变地球规则:人类独自改变全球生态/ 054
2. 只属于人类的时代:人类世/ 056
3. 人类与动物的差距:动物适应规则,而人类制定规则/ 058
4. 人类曾经的“悲悯”:泛灵论让万物皆有话说/ 060
5. 人是谁的孩子:伊甸园与各种神造人的故事/ 062
6. 人与动物关系的新阶段:被人类创造出来的全新生命形式/ 064
7. 被“饿怕了”的基因:当代人类身上祖先的影子/ 066
8. 情感与算法的相似性:哺乳动物存活的秘密/ 068
9. 燃烧的欲望:感觉、情感和思想运作下的算法/ 070
10. 母婴联结:哺乳动物中与食物同等重要的情感/ 072
11. 剥削者的自圆其说:宗教中人类、农作物与家畜之间的关系/ 074
12. 为人类而专设的有神论:让万物沉默的借口/ 076
13. 和神做个交易:毁天灭地的大洪水/ 078
14. 把生命和情感降格:动物在不同宗教体系下的不同地位/ 080
15. 人与动物关系的第二次革命:农业革命带来的信仰转变/ 082
16. 猎人、农民、科学家:人类与万事万物关系的变迁/ 084


第五章 人类有何特殊之处
人类宁可接受DNA 的突变,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灵魂。进化论相较于相对论更易让人厌恶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其触碰到了人类“宝贵”的信仰。时至今日如自动驾驶汽车或计算机,早就可以自己运作,但为何都没有发展出意识?蚂蚁和蜜蜂早于人类几百万年就学会了集体合作,为什么它们不能早早统治人类?赋予世界意义的虚构想象背后,到底反映了人类怎样的特殊性?
1. 无法被证实存在的灵魂:人类特殊地位的动摇/ 086
2. 达尔文和灵魂的矛盾:为什么人会不接受进化论/ 088
3. 意识和心灵的谜团:我们是否真的有别于动物/ 090
4. 如何解释意识:人类的主观体验是否就是意识/ 092
5. 多余的心灵:人类行为的神经学解释/ 094
6. 或许一开始我们就错了:意识可能不是人类所想的那样/ 096
7. 碳基与硅基:把生物类比成算法可能是个误导/ 098
8. 活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人类:重要的是别人认为你是谁/ 100
9. 精神医学实验室的信条:白鼠的行为与情感/ 102
10. 它们离人类到底有多远:动物的自我意识/ 104
11. 神奇的动物:动物在特殊情况下的惊人表现/ 106

第六章 人类社会:想象的共同体
如果你读过《超图解人类简史》,那你一定对“虚构”二字不会陌生。人类社会的基础,正是建立在这种全人类都相信的虚构之上,在此基础上,人类编织出一张符合全人类社会运行意义的网:政权、金钱、企业等等都包含在其中。只要人类共同相信,这张看不见的“网”就会一直存在并发挥效力。
1 人类何以拥有今天这样的地位:智力、制造工具与灵活的合作/ 108
2 人类大范围的合作:改革的胜利需要顺畅的合作/ 110
3 色情、暴力还是熟识:小范围合作产生的方式/ 112
4. 古典经济学理论式微:人类是否崇尚公平/ 114
5. 战争揭示了我们的本质:大批民众和小团体在合作上的巨大差异/ 116
6. 互为主体的事物:主观愿景构建了货币与价值/ 118
7. 大同世界:互为主体的现实/ 120

第二部分

智人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第七章 虚构的世界
建立在人类共同相信基础之上的虚构故事被人类掌握之后,就进入了一个“人类认为自己创造了历史”的阶段。文字与货币的出现,让人类得以用算法的方式组织整个社会,并让虚构的力量突破了人脑数据处理的限制。神圣 文的出现,更让文字的力量达到顶 。进入21 世纪,科技的加持让虚构的力量更为强大,区分虚构与真实将变得更加困难。
1. 想象中的神:给人以重组人类社会杰出组织技能的力量/ 124
2. 让虚构不再受限的文字:带来强大的虚构实体并给世界以秩序/ 126
3. 威力无穷的文字:塑造现实与重塑现实的双刃剑/ 128
4. 徘徊于真假之间:当文字虚构成为现实/ 130
5. 让虚构变得更有用:宗教与教育的真实目的与意义/ 132
6. 虚构与冲突:目的化的虚构/ 134

第八章 在科学与宗教之间
一直以来,神话都在主宰人类秩序走向,但当被神话放大的故事开始主宰现实时,就会产生“为了虚构主体”而努力却忽视感受生命本质的副作用。宗教与科学始终伴随着争论与相互依存,从而达到创造、维持和不断加强社会秩序的力量。21 世纪,科学的发展却不断在为神话增加力量。科学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契约,在未来是否会被打破,又会被什么打破呢?
1. 和而不同:宗教虚构与科学虚构/ 136
2. 自然还是超自然:宗教与秩序/ 138
3. 秩序还是反秩序:灵性与宗教/ 140
4. 是敌是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142
5. 科学与宗教的角逐:以宗教的历史为例(1)/ 144
6. 科学与宗教的角逐:以《圣 》的历史为例(2)/ 146
7. 终目标:神圣性与科学性的矛盾与调和/ 148

第九章 现代化意味着什么
科技的巨大进步,带给人类从未有过的富庶物质,并逐渐改变整个社会的供需法则。然而,优渥的物质条件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并没有把人类带入平静、安适的生活,却造成人类不得不继续加速发展的恶性循环。面对这种境况,人类是否只能祈求现代化后,靠人文主义获得救赎?
1. 人类追求的巨大变化:从追求意义到追求力量/ 150
2. 古代与现代对认知的不同:从平衡到增长/ 152
3. 信用的力量:古代不是没有信用,而是不相信增长/ 154
4. 越发重视“信任”的现代社会:信贷经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156
5. 自由资本主义如何取信:人人都相信的“追求增长”/ 158
6. 发展有瓶颈吗:日新月异的发展/ 160
7. 现代经济真正的敌人:生态危机可能带来的后果/ 162
8. 无意义的竞争:是什么带来了新的秩序/ 164

第十章 人文主义带来的变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加持,人类快步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扩大人类认知,人类似乎也不用再遵循一直存在于神话中的“神的安排”或所谓的自然发展。那现代社会靠什么力量来维持秩序?人文主义应时而生。它的出现,让人类角色实现大逆转。艺术、经济、教育制度、政治都被深深影响甚至彻底改变。问题是,人文主义可以解决现代社会的一切问题吗?
1. 人向“神”的迈步:人文主义重新赋予人以意义/ 166
2. 感觉远比立场重要:以个人感觉为标准所带来的问题/ 168
3. 人文主义影响下的政治:民主选举取代神的旨意/ 170
4. 艺术开始摆脱神和宗教的枷锁:“感觉对了,就做吧”/ 172
5. 被彻底改变的教育制度:从绝 服从到自我思考/ 174
6. 古往今来获得知识途径的变化:宗教逻辑、科学逻辑与人文逻辑/ 176
7. 科学与人文主义的联合:构建现代社会真实状态的根本/ 178
8.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战争的反思:看待战争的视角在变/ 180
9. 人文主义的传播与变异:人文主义的三大分类/ 182
10. 欣欣向荣:自由人文主义/ 186
11. 青出于蓝:社会人文主义/ 188
12.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进化人文主义/ 190
13. 新时代的冲突:人文主义的“宗教战争”(1)/ 192
14. 新时代的冲突:人文主义的“宗教战争”(2)/ 194
15. 关系全人类命运的19 世纪:生产方式区分下完全不同的亚欧世界/ 196
16. 承先启后:新认识与新时代/ 198

第三部分

智能时代:人类如何胜出

第十一章 科学已经动摇了自由主义哲学
科学发展至今,已給人类社会带来了前 未有的挑战,其中 大的挑战就是其正在破坏人类赖以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自由意志。科学实验已经表明,人可以被操控,情感可以被创造。人类选择不过是生物预设或随机出现,而绝非了出于“自由意志”的力量。几千年来神职人员及政客极力维系并通过“某种牺牲”让人相信的假想实体,正在加速崩溃。
1. 当科学推翻哲学:自由意志的动摇与消亡/ 202
2. 当大脑被控制:对自由意志的再次试探/ 204
3. 我的快乐是谁的快乐:用电流控制人脑/ 206
4. 我的两个小人在打架:左右脑的不同思考过程/ 208
5. 违背“自我”的自我:峰终定律显示出人对于自我的背叛/ 210
6. 迥异的叙事对应截然不同的结果:体验自我与叙事自我各司其职/ 212
7. 无悔的逝去:我们都很会“讲故事”/ 214
8. 虚构的故事:认知矛盾与自由意志/ 216

第十二章 超人类与无用阶级的分离
传统意义上的神和自由意志在21 世纪将会被无情碾碎,人类传统的三大就业市场(农业、工业、服务业)中,所做工作越有限的越将更快地被人工智能取代。算法取代宗教和意识形态成为绝 主宰。财富、权力乃至生命,都可能集中在掌握超强算法的极少数人手中。更让人沮丧的是,这些所谓的未来,其实已经来临。
1. 为什么男女是平等的:人权兴起的原因/ 218
2. 算法的优势:人类与算法相比的不足/ 220
3. 精英阶层会否继续承认人人平等:人权和自由面临的空前危机/ 222
4. 智能与意识孰轻孰重:智能与意识的重要性比较/ 224
5. 超级计算机“沃森”:智能与意识在处理数据时的区别/ 226
6. 作为类人的机器人:机器人对无用阶级的逐步取代/ 230
7. 全民失业危机:技术革新带来的压力/ 232
8. 挑战不可能:智能算法打破人类的自恋心态/ 234
9. 炙手可热的算法:算法的社会地位/ 236
10. 艺术圣殿的沦陷:算法能够进行艺术创作/ 238
11. 庞大而无用的阶级:对社会零贡献的人群/ 240
12. 个人主义的消亡:自由主义与生命科学针锋相对/ 242
13. 今时不同往日:算法比我们更了解自己/ 244
14. 数据的强大作用:利用数据指导生活/ 246
15. 追悔莫及的决定:算法可不会轻易被糊弄/ 248
16. 从向导到领主:机器算法为人类提供指导/ 250
17. 自由主义面临的第三大威胁:升级后的人类/ 254
18. 游戏方式从未改变:超人类与人类的分离/ 256

第十三章 科技人文主义的悖论
7万年前智人因为其DNA 的一点点变化,带来了地球上的 一次认知革命,使其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科技发展至今,有能力对人类DNA 进行主观干预,而这一次有意识的人类自我改造,将会直接引发第二次认知革命,即升值人类的身体和心理,成为更优秀的人类。但风险就是有可能让人类走向歧途,甚至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
1. 有限的研究:心智之间的巨大差距/ 258
2. 我们可能走上歧途:人类对待心智能力的偏颇/ 260
3. 如何聆听内心嘈杂的声音:科技人文主义面临的问题/ 262
4. 未来医学的发展:人类的福音和对伦理的挑战/ 264

第十四章 从以人为中心到以数据为中心
与科学人文主义同时存在的另一种新科技存在形式的数据主义者,笃信根据数据可以对不同模式的数据流(流感、金融、音乐等)进行分析。可能这种说法你不相信,但如今 为坚信这类说法的却是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而尤以生物学为甚。也许看到这里你还不以为然,而事实却是未来世界的改变,将更为难以想象。
1. 数据主义的设想:任何现象或实体都是在处理数据/ 268
2. 谁在操纵世界:人类社会的权力真空/ 270
3. 不断提高的系统效率:从数据角度看待人类历史/ 272
4. 新宗教的殉道士:信息的意志是自由/ 274
5. 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数据自由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自己/ 276
6. 数据永生:数据的未来会怎样/ 278
精彩内页




内文试阅 一场徘徊在推论与可能性之间的冒险
明日的世界会是怎样的?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例如,我们知道每隔四年将会举办一届奥运会,但我们并不知道下次奥运会各个比赛项目的奖牌将会花落谁家。我们也可以根据运动员们的表现推测出谁更有可能获取奖牌,不过我们并不能给出非常肯定的回答,甚至下一届奥运会也有非常非常低的概率会被取消。
与古代的预言家不同,如今的我们要预测未来,首先会回避莫名其妙的比喻。我们需要的是更有针对性的、更精确的预见,而不是一个模棱两可、可以随处套用,但却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预言。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能满足于模糊的预言,但如今的我们却越来越难相信预言,甚至觉得那样的预言有些可笑,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非常简单。人类 底层 共通的思想,在这几百年迎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古时的人类认为,世界是神的世界。我们可以认为,除去一些细节上的区别,即使有着不同的精神支柱,大多数古代人类依然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神是实际存在并且至高无上的,神的代言人或者代言组织应当享有社会权 。因此,人们认为神制定了规则,规定了秩序,即使是不成文的道德伦理也能拥有强大的约束力。在神明的引导下,人类就像一个巨大舞台上的主角,表演着剧本里的情节,走向一个确定的结局。
过去,人类由于自身的蒙昧,不得不将解释世界的权力委托给神。随着科学革命的开展,看似牢靠的秩序开始缓慢解体。尽管这种古老的思想是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体系,但是如果它推导得出的结论 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它自身是否可靠就变得十分可疑了。例如,既然神创造了这个世界,那么地球肯定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天体也都是为了地球而存在的。当这样一种认识被证伪的时候,当然会大大打击这种世界观给普通大众带来的吸引力。一个以错误事实为内容的思想当然无法继续发挥它的统制力。
于是,世界迎来了新的时代。独立的人类逐渐放弃了旧思想,尝试用新的方法重构秩序与伦理,并给失去旧意义的世界重新赋予意义。这种新的方法就是人文主义。摆脱了神的束缚,人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认为有人存在,事物的存在才有意义。
我们真的能够为世界赋予意义吗?今天,新的媒体与新的社交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就像科学技术在数百年前衰落了旧思想、繁荣了人文主义一样,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科学技术必定会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理念。人文主义或将被消解在数据的洪流之中,一去不返。
本书并不是一本作出预言的书籍。本书通过丰富的内容与生动的插图,分析世界的动态与趋势,目标是探讨未来的可能性。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在阅读与思考之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未来。


紫图 2018.4.18


跨越亿万年的探索:文明的潮汐与人类的未来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演化与意识的宏大史诗。它将我们带回到宇宙的黎明,探寻生命的起源,追溯人类文明跌宕起伏的足迹,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勾勒出我们迈向未知未来的壮丽图景。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非凡的想象力,将复杂的科学概念、深刻的哲学思考与引人入胜的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序章:寂静宇宙中的微光 故事的开端,是混沌初开的宇宙。在亿万年的寂静中,物质、能量和基本粒子以一种我们尚难完全理解的方式相互作用,孕育出星辰与星系。地球,这颗在浩瀚宇宙中偶然诞生的蓝色星球,成为了生命演化的温床。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多样的动植物,生命以一种令人惊叹的韧性和创造力,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繁衍生息,不断适应与进化。这段漫长的旅程,充满了偶然与必然,是无数次化学反应、物理定律以及环境压力的共同杰作。作者将带领我们穿越这亿万年的时光隧道,感受生命诞生的奇迹,理解地球环境如何塑造了生命的形态,以及生命自身如何反过来改造了地球。 第一篇:智慧的火种——从石器时代到文明的曙光 人类的出现,并非宇宙演化的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端。我们的祖先,一群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猿类,凭借着偶然的基因突变,逐渐发展出了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和复杂的大脑。火的发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飞跃。它不仅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更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加速了大脑的发育。语言的出现,是另一场革命。它使得知识得以传递,思想得以交流,从而产生了文化,催生了社会。 从散落在非洲大地的游牧部落,到遍布各大洲的早期人类群体,作者将详细描绘人类在工具制造、狩猎采集、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每一次进步。我们将会看到,早期的艺术、宗教和仪式如何萌芽,它们是如何帮助人类理解世界,建立社群归属感。当人类学会了农耕,便迈入了定居时代,村落随之兴起,人口开始增长。土地的耕耘和食物的剩余,催生了社会分工,也带来了阶级的分化。 文明的曙光,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等地依次点亮。城市拔地而起,文字应运而生,法律开始制定,宗教体系逐渐完善。这些早期文明,各自发展出独特的文化、科技和政治体系,它们之间时而交流,时而冲突,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向前。作者将以生动的笔触,重现这些文明的辉煌,也探讨它们孕育的矛盾与挑战,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奠定基础。 第二篇:知识的洪流——科学革命与工业浪潮 当人类的足迹遍布世界,对自然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以其理性的思辨,为科学奠定了基础。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科学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揭示了隐藏在自然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科学方法的建立,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系统而可靠,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性时代。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蒸汽机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工厂的建立,城市的扩张,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物质世界,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思想观念。启蒙运动的思潮,强调理性、自由与平等,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石。 随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内燃机、化工等技术的涌现,将人类带入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时代。通信技术的进步,如电报、电话、广播,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播的距离,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紧密。医学的飞速发展,延长了人类的寿命,提高了生活质量。然而,科技的进步也伴随着新的挑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社会不公等问题逐渐显现,人类开始反思科技的双刃剑效应。 第三篇:意识的疆界——思想的飞跃与认知的重塑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的思想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解放和重塑。达尔文的进化论,颠覆了人类关于自身起源的传统观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揭示了人类意识深处的隐秘角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挑战了我们对时空的直观理解。量子力学的诞生,更是将我们带入了微观世界的奇幻领域,那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概率。 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是人类社会又一次深刻的变革。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社交媒体的兴起,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但也带来了信息茧房、隐私泄露等新的问题。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更是让我们开始思考智能的本质,以及人类在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 作者将深入探讨这些思想革命如何挑战和重塑了我们对自身、对世界、对宇宙的认知。我们将看到,人类的思维模式是如何不断被更新,我们的价值观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从宗教的统治到科学的理性,从经验的束缚到批判的思维,人类的认知边界在不断拓展,我们对“存在”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第四篇:未来的回响——智能时代与星际的邀约 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人类文明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可能。人工智能的崛起,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的突破,使得机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我们将探讨,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思维方式。它会成为人类的助手,还是竞争者?我们如何才能与智能机器和谐共存,实现共赢? 基因编辑、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前沿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干预生命、改造物质的可能性。这些技术能否帮助我们克服疾病、衰老,甚至提升人类自身的智力和身体素质?我们是否应该拥抱这种“自我进化”,又该如何规避潜在的伦理风险? 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全球冲突等挑战,是人类文明面临的严峻考验。作者将审视这些危机,探讨人类是否有能力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这些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长远的来看,人类是否会走向星际?太空探索的意义何在?我们是否会在其他星球上建立新的文明?作者将以宏大的视野,展望人类在宇宙中的未来。 终章:超越与启示 这本书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回顾,更不是一个冰冷的科学论述。它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的深度思考,一次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一次对未来的勇敢展望。作者通过梳理人类从懵懂走向智慧,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地球走向宇宙的漫长历程,试图揭示驱动文明发展的核心力量,以及人类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 最终,我们会被引导去思考:作为智慧生命,我们的独特之处何在?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我们日益增长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在这场跨越亿万年的探索中,我们不仅会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更会深刻思考“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一部能够启发思考、激发想象,并为我们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提供深刻见解的力作。它将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下,并以更广阔的视野,迎接即将到来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舒适且富有启发性的。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究气,反而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极其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人类命运的重大议题。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一些关于社会形态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辩证思维,承认进步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其中潜藏的风险与代价。这种坦诚让整个叙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而不是一味地唱赞歌。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关于“选择”与“命运”的讨论,这促使我反思自己所处时代的意义,以及我们正在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将如何被后世铭记。

评分

读完这本《超图解未来简史》,我简直被作者的宏大叙事和细腻描摹所震撼,那种从远古洪荒到未来宇宙的跨越,让人仿佛置身于时间的长河之中,亲眼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关键飞跃。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把历史简单地描绘成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各种“岔路口”和“不确定性”。作者很擅长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和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生动图景。比如,在探讨早期人类如何学会协作时,那种从狩猎场景到部落构建的叙事张力,让人忍不住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火花”点燃了我们走向文明的引擎。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的不是冰冷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种看待世界和理解自我的全新视角,让我们对“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与好奇。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成功地将那些原本深埋在学术殿堂里的前沿思考,以一种极具亲和力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作者的文字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对于人类历史的把握精准而富有洞察力,总能在关键时刻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总结陈词。我注意到,在处理涉及伦理和未来科技的议题时,作者的笔锋变得尤为审慎和深刻,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复杂性背后的多重维度。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本关于“未来设计蓝图”的严肃探讨,引人深思,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一门艺术,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脉络与具体的科技突破穿插结合,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那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尤其是在描述信息革命如何重塑人类心智模式时,那种流畅的过渡和逻辑的严密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底。它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科普读物,而是充满了对“可能性”的探索欲。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捕捉到新的思考角度,仿佛作者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像是在为我们搭建一座通往未来的思想桥梁。这种叙事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让你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参与感,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都被拓宽了不少。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担心内容会过于艰深晦涩,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对话”,他选择的切入点总是能精准地抓住人们对自身起源和未来走向的好奇心。书中那种对人类潜能的坚定信念与对未知挑战的清醒认知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迷人的张力。每一次阅读体验都是一次精神上的“充电”,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不过是漫长演化史中的一瞬,而更宏大、更不可思议的未来或许正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去塑造。这绝对是一部能够激发深层思考,并带来持久阅读回味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