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為器 》
作者: 李欣倫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7/08/30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594345 叢書系列:我愛讀系列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簡介
一位母親驚心動魄的身體告白
一本所有女人都要讀,並且以身為女人為傲的書。--郝譽翔
「我的身體是個容器。這是我懷孕後開始意識到的……」李欣倫從女性出嫁當天盛裝的身體寫起,書寫懷孕後所有感官一觸即發的身體,生產、哺乳與育兒的身體,再到受傷、死亡的身體,寫盡肉體痛苦之極限與生之歡愉。
生產現場,是語言消失和修辭殆亡的荒原,她卻寫出關於疼痛豐富又針針見血的修辭。聯合副刊主任宇文正說:「〈踩著我的痛點前進〉,是我讀過關於生產之痛寫得好的篇章。」
本書共收錄23篇文章,〈一日〉是一部微電影,鏡頭跟隨小人兒,鉅細靡遺拍下所有畫面,育兒的磨難與快樂盡在其中。〈時光襤褸我繼續寫〉〈如同她們重返書桌〉呈現寫作者成為母親之後,如何在育兒的縫隙爭取時間讀書閱讀,甚至在月子中心修改論文。產後,她曾陷入憂鬱;而克服憂鬱,唯有持續書寫,她說:「寫作讓我活下來。」
〈不是旅行〉描寫女兒意外燙傷,對她而言,「是撕裂性的撞擊,是見血蝕骨的編年。」讀來令人錐心。
本書摘錄
◎寫結婚的身體:
為了架起紗裙,先得穿上又軟又有彈性的鋼絲罩,我接觸不到衣料,有種沒穿衣服的錯覺,上廁所尤其麻煩,得請女伴幫我又收又提這大而無當的裙擺,尤其後來擠進婚宴餐廳狹小的洗手間,收起來的白紗幾乎將我整個人包裹起來,好像一個綴滿亮片、懸掛珠串的大型快遞郵包。中空的蓬蓬裙將身體懸在微妙的平衡中:看起來白紗將我穩妥裹住,但雙腿始終感受不到冰涼的布料,感覺空空的。
◎寫懷孕的身體:
特別是進入後期腳板水腫,讓我看來真的就是隻攻擊性強的母熊,身形碩大,步履蹣跚,甚至走起路來腳底刺痛,加上腰疼、眠淺,難免沮喪和厭倦,感覺自己像首寫壞的詩。
◎寫生產的身體:
那個我見不到面的陌生女子,時而咆哮時而哭泣,她正大喊著娘,過了一會兒又發出混濁咒罵聲,好像聲帶被切掉但仍堅持發出恐怖的獸聲。……接下來的八個小時,是至今初次感覺身體被扭轉、重擊、切割、打磨,生的驅力帶著頑強意志,透過子宮愈來愈強烈的收縮,顯現金剛石般的堅硬質地。
◎寫燙傷的身體:
非要到現在才懂,光是皮膚妥貼覆蓋於身上,像溫柔躺臥於大地的植被,沒有叢聚的水泡、紅腫、破皮、流血,啊甚至沒有疼痛—大量的疼痛如夢魘咒詛般欺身而來—那多麼值得舉杯慶賀,那光潔細緻的皮膚,即使曬黑了或開始粗糙起來卻依舊完整的皮膚,那如常,噢,那如常本身,竟就是祝福。
作者簡介
李欣倫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寫作及關懷主題多以藥、醫病、女性身體和受苦肉身為主,出版散文集《藥罐子》、《有病》、《重來》與《此身》。
目錄
推薦序 她從戰場上凱旋歸來
今天是妳的大日子
輯一 看人
胎動
嗅覺像是
候診間的女性話語
踩著我痛點前進
月子中心十則
舊袍
落髮
新生與死亡就在隔壁
輯二 拼圖遊戲
一日
時光襤褸我繼續寫
如同她們重返書桌
純真年代
致那些被棄的
靜電
輯三 受傷之後
接下來發生的事
不是旅行
白色的謊
一封寫給母親的信
輯四 古早味
大雨
常常我想起那雙手
換母親去旅行
媽媽來的時候
後記
语言风格的成熟与多变,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享受。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用词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绝不拖泥带水。在描述宏大场景时,笔力遒劲,气势磅礴,仿佛能看到远山近水,听见风声呼啸;而在处理细腻情感时,笔触又变得极其轻柔,如同春日拂面,那种克制而又饱满的抒情,让人回味无穷。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能根据不同角色的身份和心境,瞬间切换不同的“语调”——有的是带着时代烙印的沉稳叙述,有的是充满青春气息的跳跃思绪,甚至还有一些段落,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冷峻与锐利。这种灵活多变的语言驾驭能力,保证了全书在保持核心调性的同时,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活力,绝不会让人感到审美疲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高明的音乐指挥家,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开篇部分,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所有线索,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人,带着读者缓缓走进一个层层叠叠的世界。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描写,实则暗藏着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齿轮,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场景转换,都像是精密的机械结构,悄无声息地咬合在一起。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转折点的方式,它们不像许多小说中那种突兀的“惊天逆转”,而是水到渠成、合乎情理的必然,但其带来的冲击力却丝毫不减。读到某些高潮部分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生怕一目十行就错过了作者精心编织的某一根细微的情感丝线。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仿佛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经历着命运的起伏,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种高超的叙事掌控力,绝对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出色的重要标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视觉的享受。厚实的纸张带着一种老派书卷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封面设计得极其巧妙,那种留白和留黑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仿佛透过文字的缝隙就能窥见故事背后的复杂人性。内页的排版也很考究,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带着一丝古典的韵味,尤其是一些章节的起始页,那种精心设计的标题和小插图,更增添了一种仪式感。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与作者的私密对话,而不是简单地扫过信息。书脊的工艺也做得非常扎实,即使是经常翻阅,也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这种对手工质感的执着,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感受那种油墨与纸张混合的独特气味。这本书的外在,已经为内在的精彩做了最完美的铺垫,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叙事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人物塑造的立体感和复杂性,是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地方。书中的角色绝非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可以概括,他们身上交织着光荣与阴影,动机往往是多重且充满矛盾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内心独白”的处理手法,它不是冗长地解释人物的“为什么”,而是通过细微的动作、犹豫的眼神,甚至是一些不经意的语言失误来暗示其深层的挣扎与渴望。比如那个看似洒脱不羁的配角,在某一个雨夜的场景中,他无意中流露出的脆弱,瞬间将这个人物的形象推向了新的维度,让我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共情。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活生生地站立在文字之外,带着他们特有的气味和缺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地修正自己对他们的初始判断,这种动态的认知过程,恰恰是优秀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醍醐灌顶。
评分探讨的主题深度和广度,无疑将这本书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抛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命题,关于选择的代价、关于身份的建构、关于时间河流中“真实”的流变。作者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将这些复杂的哲学困境,巧妙地融入到角色的命运抉择之中,让读者在为故事揪心的同时,也不得不进行自我反思。我发现自己读完一个章节后,常常会停下来,凝视窗外,思考书中人物面对的困境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射。这种能穿透故事表象,直击读者内心深处的思考力量,是衡量一部作品能否流传的关键。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开拓,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感受到思维的余温久久不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