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陶行知教育文集
:70元
作者:陶行知
出版社:四川教育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4084418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以民主、创造以求共各,进而为探索、推进中国现代化乃至全球现代化奋斗终生。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立志:“余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1923年,他在给妹妹陶文??的信中讲到他们共同肩负的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是我们对于千万年来祖宗先烈的责任,也是我们对于亿万年后子子孙的责任。”他不辱使命,躬亲实践,终生不渝,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论。为适应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特别是受教师教育者)的需要,特从四川教育出版社修订再版的《陶行知全集》(1—12卷)中精选出207篇编成这栖《陶行知全集教育文集》。文集的*前面选了两封信,用以表明陶行知的经历和终生志愿。其余均以时间为序分段编排。
目录
我的学历及终生志愿——致J.E.罗素(1916年2月16日)
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给文??的信(1923年11月13日)
1912年
金陵大学学生陶文?F的信仰自述(节选)(12月21日)
1913年
《金陵光增刊中文报》之缘起(2月)
为考试事敬告全国学子(5月)
1914年
呜呼某校(1月)
共和精义(6月)
1916年
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教育(节选)(11月)
1917年
中国在转变中(3月)
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下半年)我的学历及终生志愿——致J.E.罗素(1916年2月16日)
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给文??的信(1923年11月13日)
1912年
金陵大学学生陶文?F的信仰自述(节选)(12月21日)
1913年
《金陵光增刊中文报》之缘起(2月)
为考试事敬告全国学子(5月)
1914年
呜呼某校(1月)
共和精义(6月)
1916年
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教育(节选)(11月)
1917年
中国在转变中(3月)
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下半年)
1918年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1月15日)
师范生应有之观念(5月)
以科学之方新教育之事(9月27日)
1919年
教学合一(2月24日)
试验教育的实施(4月14日)
流的教育家(4月21日)
新教育(7月22日)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10月)
1920年
关于教育厅长产生问题的意见(11月25日)
1921年
地方教育行政为一种专门事业(7月)
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7月7日)
活的教育(8月)
1922年
中国女子教育之既往与将来(3月8日)
对于参与国际教育运动的意见(3月)
市乡教育分治与南京教育(11月5日)
1923年
教育与科学方法(1月15日)
《中国之教育统计》前言(5月)
清华教育的背景(5月15日)
学生与平民教育(11月13日一27日)
1924年
预备钢头碰铁钉——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1月5日)
谈诗——答吴立邦小朋友的信(2月6日)
..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附录: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活动记略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媒体推荐
暂无
初翻开这套文集,立刻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和深邃的思考所吸引。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故作深奥的理论著作,而是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对具体问题的关怀。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篇关于乡村教育和儿童心性的论述,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他正蹲下身子,与每一个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这种“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今天这个高度城市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及时。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中,是不是丢失了太多与“人”的本真连接的部分。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坦诚交流,他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不是凭空捏造的教条,而是浸润了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实践经验。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套文集似乎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领域进行划分,更像是一种智慧的自然流淌,将理念的萌芽、实践的困境、以及最终的总结融汇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编排方式,反而更贴近真实知识的构建过程——它不是一个等待被填充的表格,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这迫使读者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必须主动地在不同篇章之间建立联系。我尤其欣赏那些附录部分,它们提供了许多一手资料的佐证,让理论不再悬空。总的来说,这本书阅读体验是复合型的,它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深度回归,非常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我通常习惯于在阅读完某个章节后,会立刻合上书本,花几分钟时间消化和整理思路,这本书极大地强化了我的这种习惯。因为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作品,它需要你带着批判的眼光和实践的经验去审视。例如,关于“平民教育”的探讨,其中对资源分配和机会公平的论述,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方法论与我目前接触到的某些教育案例进行对照分析,发现许多看似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其实早在这部文集中就已经有了雏形和深刻的论证。这不能不让人惊叹于作者的远见卓识,他的思想仿佛穿透了时代的迷雾,为后来的教育者指明了方向,或者说,至少是提出了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心思的,封面用的是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流行小说那种感觉。字体选择上,正文的排版也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的,行距适中,字号大小也比较适合长时间阅读,对于我这种喜欢窝在沙发里一读就是一下午的人来说,非常友好。特别是章节标题的设计,简约而不失力量,一下子就能把读者的注意力拉到核心内容上。当然,作为一个资深读者,我更关注的是内容本身带来的震撼,但好的载体无疑是提升阅读体验的第一步。这本书的整体工艺,从纸张的韧性到油墨的均匀度,都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感觉就像是在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它没有过度使用花哨的插图或装饰,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了文字的呈现上,这种克制反而更显出内容的重量。
评分整套文集的行文风格变化多端,这大概也是其魅力所在。有时,它像一篇慷慨激昂的宣言,字里行间充满了变革的决心和对旧制度的批判,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即投身到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去。但紧接着,你又会发现一些篇章,语气变得异常温柔平和,如同涓涓细流,耐心剖析着教育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对学生心理阴影的关注,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这种文风上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过程丝毫没有产生单调感。我甚至在某些篇章中,读到了一些近乎诗意的描述,将教育的理想状态描绘得如梦似幻,却又脚踏实地地指出了实现的路径。这说明作者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富有文学素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