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 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应用

[按需印刷] 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波茨,[英] 斯察维奇著 著,谢新宇周建胡敏云等 译
图书标签:
  • 岩土工程
  • 有限元分析
  • 按需印刷
  • 工程地质
  • 土力学
  • 数值计算
  • 岩土力学
  • 工程应用
  • 计算方法
  • 岩土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76711
商品编码:2751205019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0-05-01
页数:349
字数:441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 应用
定价 120.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开本 16开
作者 [英] 波茨,[英] 斯察维奇 著;谢新宇 等 译
装帧 平装
页数 349
字数 441000
ISBN编码 9787030276711


内容介绍
  《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应用》系统介绍了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理论及相关知识,阐述了数值计算的优势及不足、限制和缺陷,帮助读者对数值分析结果作出准确判断。内容覆盖岩土参数的确定、隧道、挡土结构、挖方边坡、填方边坡、浅基础、深基础、程序基准测试、有限元的局限性及不足等方面。为使读者对有限元数值分析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理论》侧重工程应用,理论部分在《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应用》中介绍。
  《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应用》可作为岩土工程及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学习参考。


作者介绍
  David M.Potts,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岩土工程协会会员。在伦敦国王学院获得土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后又相继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在剑桥大学工作一段时间后,到荷兰shell Research Laboratories从事海洋岩土工程研究。1979年回到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作,现任土木及环境工程系副主任,岩土工程专业教授,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并荣获各种奖章和奖励。同时也是英国GCG计算有限公司经理,并在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及英国标准协会担任要职。

   Lidija Zdravkovic,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学士毕业,又在该校获得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从事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教学科研及咨询工作,1992年到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土体各向异性试验研究,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岩土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目前是高级讲师,英国岩土工程协会和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会员。

关联推荐
  本书基于作者30年来发展的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软件(ICFEAP),并结合了室内试验、本构模型研究,以及大量现场试验成果,开创了有限元分析在岩土工程实践中全面应用的先河。
  《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应用》主要介绍有限元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即具体如何运用,有哪些优缺点及存在的局限性,这不仅对软件使用者,而且对评价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工程师都非常重要。

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第1章 岩土参数的确定
1.1 引言
1.2 概述
1.3 室内试验
1.3.1 简介
1.3.2 固结试验
1.3.3 三轴试验
1.3.4 真三轴试验
1.3.5 直剪试验
1.3.6 单剪试验
1.3.7 环剪试验
1.3.8 空心圆柱试验
1.3.9 定向剪切试验
1.3.10 地球物理技术
1.3.11 渗透试验
1.4 原位试验
1.4.1 简介
1.4.2 标准贯入试验
1.4.3 圆锥贯入试验
1.4.4 旁压试验
1.4.5 平板载荷试验
1.4.6 抽水试验
1.5 小结

第2章 隧道
2.1 引言
2.2 概述
2.3 隧道施工
2.3.1 简介
2.3.2 敞开式盾构
2.3.3 隧道掘进机(包括泥水盾构和土压平衡(EPB)掘进)
2.3.4 喷射混凝土衬砌法
2.3.5 地基对隧道开挖的响应
2.4 隧道施工过程的模拟
2.4.1 简介
2.4.2 初始条件的设定
2.4.3 重要的边界条件
2.4.4 隧道开挖的模拟
2.4.5 隧道衬砌的模拟
2.5 时间相关特性的模拟
2.5.1 简介
2.5.2 设置初始边界条件
2.5.3 水力边界条件
2.5.4 渗透模型
2.5.5 透水与不透水隧道衬砌影响的参数研究
2.6 土体模型的选择
2.6.1 简介
2.6.2 参数研究的结果
2.6.3 提高地表沉降预测水平的方法
2.7 相互作用分析
2.7.1 建筑物刚度对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基位移的影响
2.7.2 财政部大楼——实例研究
2.7 3双隧道间的相互作用
2.8 小结

第3章 挡土结构
3.1 引言
3.2 概述
3.3 挡土墙的形式
3.3.1 简介
3.3.2 重力式挡土墙
3.3.3 加筋/加锚挡土墙
3.3.4 嵌入式挡土墙
3.4 一般考虑
3.4.1 简介
3.4.2 对称性
3.4.3 有限元模型的几何形状
3.4.4 支承系统
3.4.5 本构模型的选择
3.4.6 初始土层条件
3.4.7 施工方法和过程
3.5 重力式挡土墙
3.5.1 简介
3.5.2 由压实产生的土压力
3.5.3 有限元分析
3.6 加筋土挡土墙
3.6.1 简介
3.6.2 有限元分析
3.7 嵌人式挡土墙
3.7.1 简介
3.7.2 安装效应
3.7.3 墙的模拟
37.4 支承系统
3.7.5 长期性能和工后效应
3.7.6 邻近结构物
3.8 小结
附录Ⅲ.1 应力水平

第4章 挖方边坡
4.1 引言
4.2 概述
4.3 非软化分析
4.3.1 简介
4.3.2 非软化硬黏土中的挖方边坡
4.3.3 软黏土中的挖方边坡
4.4 渐进破坏
4.5 软化分析
4.5.1 简介
4.5.2 本构模型的选择
4.5.3 收敛的意义
4.5.4 伦敦黏土中的挖方边坡
4.6 水下挖方边坡施工
4.7 小结

第5章 填方边坡
5.1 引言
5.2 概述
5.3 堆石坝有限元分析
5.3.1 简介
5.3.2 典型应力路径
5.3.3 本构模型的选择
5.3.4 成层分析:层刚度和压实应力的模拟
5.3.5 实例:Road ford大坝分析
5.3.6 实例:夯实黏土心墙旧坝分析
5.4 土质堤坝的有限元分析
s.4.1 简介
5.4.2 填土的模拟
5.4.3 实例:伦敦黏土上的路堤
5.4.4 实例:carsington大坝的破坏
5.5 软黏土上路堤的有限元分析
5.5.1 简介
5.5.2 典型土体情况
5.5.3 本构模型的选择
5.5.4 土体加固模拟
5.5.5 实例:硬壳层的影响
5.5.6 实例:加固的影响
5.5.7 实例:分阶段修建
5.5.8 实例:各向异性土体特性的影响
5.6 小结

第6章 浅基础
6.1 引言
6.2 概述
6.3 基础形式
6.3.1 地表基础
6.3.2 浅层基础
6.4 土体模型的选择
6.5 地表基础有限元分析
6.5.1 简介
6.5.2 柔性基础
6.5.3 刚性基础
6.5.4 竖向荷载作用的例子
6.5.5 非均质黏土的不排水承载力
6.5.6 黏土上预压条形基础不排水承载力
6.5.7 强度各向异性对承载力的影响
……
第7章 深基础
第8章 程序基准测试
第9章 有限元的局限性及不足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由于室内试验试样的尺寸有限,这样得到的渗透系数无法代表原位渗透系数。例如,试样可能不会含有原位广泛存在的微裂隙。此外,粗粒土试样一般都是扰动土。基于这些原因,渗透系数原位试验结果与室内试验相比更具可靠性。但是,这种原位试验一般经济性较差。   原位土层的渗透性一般通过量测抽水井的排水量来确定。抽水井(钻孔)深入待测土层,试验中以恒定速率抽水。抽水过程降低了抽水井附近的水压,从而产生水力梯度使水流向抽水井。在离抽水井一定距离处设置观测井,当每个井内的水位达到稳定值时,记录此时的水位值,以此确定水压力场。根据这些结果,并利用达西定律就可以估计平均渗透系数。   然而,这种抽水试验只适用于透水性相对较高的土体,对一些黏土是不适用的。这种情况下,可将钻孔深入到黏土层,并对上覆土层作不透水处理,使水只从黏土层中渗流到钻孔中。量测钻孔内水位的增加率,再次利用达西定律,就可以确定渗透系数;或者,钻孔中可以注满水,通过量测水位的下降率,同样可以得到渗透系数。   ……
《岩土工程的计算力学基石:深入理解与实践》 引言 岩土工程,作为土木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学科,其核心在于理解和预测土壤、岩石等岩土介质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与稳定行为。从高耸的摩天大楼地基,到浩瀚的地下隧道网络,再到庞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岩土工程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对地下世界复杂力学特性的精准把握。然而,岩土介质的非均质性、非线性、各向异性以及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传统的解析方法往往难以应对实际工程中的复杂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值分析方法,特别是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为岩土工程师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它使得我们能够以更系统、更精细、更全面的视角来模拟和预测岩土体的响应,从而在设计阶段规避潜在风险,优化工程方案,确保工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本书并非直接介绍某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基础,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其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普适性应用逻辑。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逐步深入,直至掌握如何运用有限元方法应对岩土工程中的挑战。 第一部分: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石与岩土力学的融合 在深入岩土工程的有限元应用之前,理解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本部分将首先阐述有限元方法的核心思想,即“离散化”与“插值”。我们将探讨如何将连续的岩土体域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形状简单的单元,并在这些单元内部通过一组节点来描述整体的位移场。 绪论:岩土工程中的数值分析需求 解析方法的局限性与数值方法的兴起。 有限元分析在土木工程,特别是岩土工程中的独特优势。 本书的学习目标与结构概述。 连续体离散化与单元概念 什么是有限元?单元的种类(三角形、四边形、三棱柱、四面体等)及其特性。 单元的插值函数(形函数):位移的连续性与精度。 节点自由度:位移、转角等。 力学基本方程的弱形式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平衡方程、几何方程、本构方程)。 虚功原理与变分原理:引出弱形式的必要性。 伽辽金法(Galerkin Method)等加权残差法的基本思想。 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积分方程。 单元刚度矩阵与节点力向量的推导 应变-位移矩阵 ([B]矩阵) 的构建。 本构关系矩阵 ([D]矩阵) 的引入(弹性模量、泊松比等)。 单元刚度矩阵 ([k]e) 的计算:∫ BT D B dV。 单元等效节点力向量 ({f}e) 的推导:考虑体力、面力和分布力的等效。 整体刚度矩阵与整体方程的组装 单元刚度矩阵的组装:节点编号与整体坐标系的对应。 形成整体平衡方程:[K]{U} = {F}。 边界条件的施加:位移边界条件与力边界条件的统一处理。 方程组的求解 直接解法(高斯消元法、Cholesky分解法)与迭代解法(共轭梯度法等)。 矩阵的稀疏性与带宽优化。 应力与应变后处理 从节点位移计算单元应变。 基于单元应变和本构关系计算单元应力。 单元边界上的应力连续性问题与处理方法。 本构模型在有限元中的体现 线弹性本构模型:最基础的模型。 弹塑性本构模型:屈服准则(Mohr-Coulomb, Drucker-Prager等)、流动法则、硬化/软化准则。 非常规本构模型:考虑应力路径依赖、时间效应(蠕变)、固结(超固结)等。 本构模型对单元刚度矩阵和节点力向量的影响。 第二部分:岩土工程中的关键模拟技术 在掌握了有限元的基本分析框架后,本部分将聚焦于岩土工程领域特有的挑战,并介绍相应的模拟技术。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将岩土体的复杂行为(如塑性流动、渗流、固结、接触等)有效地纳入有限元模型中,以及如何处理工程中常见的边界和荷载。 接触分析与界面模拟 岩土体与结构(桩、墙、基础)之间的接触问题。 接触面的建模:高强度弹簧单元、滑移线模型、无摩擦/摩擦接触。 界面本构模型:剪切强度、法向刚度。 接触非线性处理的算法。 渗流-固结耦合分析 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与土体变形的相互作用(Terzaghi理论的数值体现)。 渗流控制方程(Darcy定律)与孔隙水压力。 固结过程中有效应力的变化与应力-应变关系。 耦合方程组的建立与求解策略。 渗流边界条件(恒定水头、单位流量、自由面)。 应力-应变路径与非线性行为 岩土体加载和卸载过程中应力-应变路径的非线性。 弹塑性模型的详细应用:应力状态的判断、屈服面的演化。 应力路径依赖性模拟:循环加载、卸载重载。 软化与硬化机制的模拟:边坡失稳、隧道塌方。 动力分析基础 运动方程:质量矩阵 ([M])、阻尼矩阵 ([C]) 与刚度矩阵 ([K]) 的关系。 瞬态动力响应:地震波传播、冲击荷载。 模态分析: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解。 时程分析:中心差分法、Newmark-β法等。 断裂与破坏模拟 岩体裂缝的产生与扩展。 断裂力学概念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基于位移或应力的破坏准则。 连续介质中的粗糙化模拟(Cohesive Zone Model)。 大型岩土工程的建模策略 几何模型的简化与特征提取。 网格划分的技巧与质量控制。 本构模型的选择与参数确定。 荷载与边界条件的合理设置。 并行计算与大规模问题的处理。 第三部分:工程问题的建模与解读 本部分将聚焦于岩土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前面介绍的理论与技术,详细阐述如何将现实工程转化为数值模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科学的解读。我们将强调从工程问题出发,反向思考建模的关键要素。 地基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浅基础与深基础的承载力与变形分析。 考虑土体非线性和固结效应。 桩土相互作用的模拟。 基础沉降的预测与控制。 边坡稳定分析 静态边坡稳定性与极限平衡方法的对比。 考虑土体强度折减与孔隙水压力。 边坡变形与滑移面的预测。 加固措施(挡土墙、锚杆)的效果评估。 地下结构分析(隧道、基坑) 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应力重分布与围岩响应。 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支撑结构(喷射混凝土、钢拱架、锚杆)的作用。 渗流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水工结构与土石坝工程 土石坝的渗流与稳定性分析。 水压力、地震荷载对大坝的影响。 固结与徐变效应。 工程案例的解析与反思 选择典型的工程案例,演示如何进行建模、参数选取、边界条件设置。 对计算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与理论计算、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 讨论模型的局限性与优化方向。 强调结果解释的工程意义与决策支持作用。 结语 有限元分析为岩土工程的研究与实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计算工具,更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岩土体行为的细致模拟,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内在的力学机制,更有效地评估工程风险,从而设计出更安全、更经济、更可持续的岩土工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您掌握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的核心理念与关键技术,并将其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解决您所面临的实际工程问题。我们相信,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实践技巧相结合,将使您在岩土工程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精良的。纸张的厚度适中,没有廉价的漂白感,翻阅起来手感舒适,墨迹清晰,久看也不会感到疲劳。每页的行距和字号都恰到好处,无论是阅读还是做笔记,都十分方便。书页的装订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出现散页的现象。在细节处理上,如章节标题、公式编号、参考文献格式等,都遵循了规范的学术出版标准,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这样的品质,不仅提升了阅读体验,更让这本书成为一本可以长期珍藏的参考资料。在如今很多图书追求快速出版、降低成本的情况下,能看到这样一本印刷精良、内容扎实的作品,实属不易。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理论公式,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虽然书名中带有“有限元分析”,这通常意味着复杂的数学推导和抽象的概念,但作者在内容编排上,显然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程度。开头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有限元方法的细节,而是先对岩土工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梳理,例如边坡稳定性、地基沉降等,并用生动形象的例子解释了这些问题为何复杂,以及为何需要借助数值方法来解决。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后续有限元分析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这些背景知识时,没有使用过于陈旧的案例,而是引用了一些贴近现实的工程场景,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是鲜活的,并且与当下的工程实践紧密相连。即使是对有限元方法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开篇的介绍,快速建立起对岩土工程挑战和数值分析重要性的认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的书,更是一本指导如何运用数值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指南。作者的专业知识、严谨态度以及对读者的体贴,都体现在了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它成功地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为我打开了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的新世界。对于任何一位从事岩土工程工作,或者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朋友,我都强烈推荐这本书。它将帮助你理解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掌握强大的数值分析工具,并最终提升你的工程实践能力。它就像一位默默的引路人,在你探索岩土工程的道路上,给予你最坚实的支持和最宝贵的指引。

评分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丰富的“应用”案例。作者没有将有限元分析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将有限元方法应用于岩土工程的实际问题中。从边坡稳定性的分析,到隧道的开挖变形计算,再到桩基础的承载能力评估,每一个案例都涵盖了从模型建立、边界条件设置、荷载施加,到结果分析和解释的全过程。我尤其对关于“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动力响应分析”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展示了如何建立非均质土层的模型,还详细介绍了如何考虑桩身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模拟地震波的传播。在案例分析的最后,他还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这让我对有限元分析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实际价值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模式,对于渴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学术性较强,但并不显得枯燥乏味。作者善于使用类比和生动的描述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例如,在讲解“塑性损伤模型”时,他并没有直接跳入本构方程,而是用“土体在受力过程中,就像一个橡皮泥,达到一定强度后就会开始出现裂缝并发生变形”这样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作者还会适时地加入一些“画龙点睛”的思考题,引导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这些思考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旨在启发读者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于我来说,阅读一本技术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填鸭式”的讲解,而这本书的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风格,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

在讲解具体的应用案例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一种有限元软件,而是选择了较为通用的方法论,并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在实际工程中常用的软件操作要点。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性大大增强,无论读者使用的是哪一款主流的有限元分析软件,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例如,在介绍如何处理“不规则边界条件”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展示某个软件的界面操作,而是讲解了不同类型边界条件(如固定边界、自由边界、对称边界)在物理意义上的区别,以及如何在模型中进行等效处理。这让我意识到,理解背后原理比死记硬背软件操作更为重要。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网格划分技巧”和“收敛性分析”的实用建议,这些都是在实际工程中至关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整本书显得更加专业和贴近实际工程操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深蓝色的背景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视觉感受。封面上“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几个大字,立刻点明了主题,而“应用”二字则暗示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侧重点。对于一个正在学习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的学生或者已经工作的工程师来说,这样的封面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尤其喜欢它在“应用”二字的处理上,没有使用过于花哨的字体,而是选择了端庄的宋体,这使得整本书在现代感和经典学术风格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在书的侧边,同样是简洁的白色字体,清晰地标注了书名和作者,方便在书架上快速找到。更值得一提的是,封面的材质触感也相当不错,略带磨砂的质感,既防滑又不易沾染指纹,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社的用心。它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觉得“高大上”的类型,但却有一种沉稳的力量,仿佛在告诉读者,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书籍,它承载着知识的厚重,也孕育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低调而扎实的风格,恰恰是我在寻找的技术书籍所期望的。

评分

书中关于有限元基本原理的介绍,可以说是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作者在讲解离散化、插值函数、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等核心概念时,并没有像某些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复杂的公式推导,而是通过图示和简化的例子,一步步地引导读者理解。例如,在讲解“形函数”时,作者画出了不同形状单元的形函数曲线,并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其物理意义,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何要引入形函数。接着,他又将形函数应用到力的平衡方程中,展示了如何逐步构建整体刚度矩阵。这种“化繁为简”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对于我来说,过去在学习其他数值方法时,常常会在数学公式的泥潭中迷失方向,而这本书的讲解方式,则让我能够专注于理解核心思想,而非被一堆符号所困扰。作者在每一步都留有足够的解释空间,并会在讲解完一个概念后,适时地提醒读者回顾前面所学,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设计,对于巩固学习效果非常有效。

评分

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这本书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涵盖了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的基础理论和经典应用,还对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例如,在关于“动荷载作用下土体响应”的部分,作者不仅讲解了如何建立二维模型,还提及了三维模型在处理复杂桩群结构时的优势,以及如何考虑土体的阻尼效应。此外,书中还对“耦合分析”,如固结-渗流耦合、热-力耦合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文献,为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编排,使得这本书既适合初学者入门,也能够满足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进行深造。它像一座知识宝库,无论你处于哪个阶段,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

本书在图表的使用上,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一个重要的概念,都配有清晰的示意图;每一个复杂的数据,都转化为直观的图表。例如,在讲解“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时,作者绘制了详细的节点受力示意图,并辅以公式推导。在展示“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时,则使用了彩色的应力云图和位移矢量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问题的关键区域。更重要的是,这些图表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达效率。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的图表展示,通过不同参数取值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比,清晰地揭示了哪些参数对模型的最终结果影响最大,这对于工程实践中的参数选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