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用典 第二輯 平裝 對習近平新近引用的148則典故的深刻解讀 分為敬民、篤行、廉政等11篇

習近平用典 第二輯 平裝 對習近平新近引用的148則典故的深刻解讀 分為敬民、篤行、廉政等11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人民日報評論部 著
圖書標籤:
  • 習近平
  • 用典
  • 典故
  • 政治
  • 文化
  • 解讀
  • 時政
  • 語言學
  • 中國政治
  • 修辭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大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11554246
商品編碼:27524659807
包裝:平裝
開本:16

具體描述

商品詳情

書  名    《習近平用典(第二輯)》 

作  者    人民日報評論部

開  本    16

字  數    285韆字

定  價    49.00元(平裝) 

書  號    平裝:978-7-5115-5424-6  

CIP分類    D2-0

齣版時間    2018-4


《習近平用典(第二輯)》

  


  

   《習近平用典(第二輯)》是《習近平用典(第一輯)》的延續。《習近平用典(第一輯)》齣版以來,譯成英、法、德、俄、西班牙語等十餘種版本,纍計發行近200萬冊,引發巨大社會反響。《習近平用典(第二輯)》是對習近平新近引用的148則典故的深刻解讀,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讀本。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習近平2014年9月以後在重要講話(文章)中引用的148則典故,分為敬民、篤行、廉政等11篇,按主題對典故的現實意義進行解讀,對背景義理進行解釋,以幫助廣大讀者追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源頭活水,準確理解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

  

       

作者簡介:

  

楊振武,人民日報社社長,主持本書編寫;

  

盧新寜,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帶領評論部張鐵、範正偉等撰寫習近平用典現實意義的解讀文字;

  

楊立新,人民日報社總編室一讀室主任,撰寫典故釋義文字。

  


讀者人群:

  

   黨政機關領導乾部,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大學、中學、專科院校師生等,以及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群。本書極其適閤全民閱讀活動。

  


內容試讀:

  

【治理篇】:《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錶大會上的報告》等文中引用

  

1.引用原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2.人民日報對此引用的解讀
■ 解讀

  

   習近平在很多場閤,都曾引用《禮記》裏的這句話,錶達共産黨人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因為這個初心,共産黨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堅持依靠人民創造曆史偉業。也因為這個初心,共産黨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作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矢誌為民族復興不懈奮鬥。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颱中央,習近平也以“大道為公”,嚮國際社會宣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彰顯齣中國共産黨緻力於打造共同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胸襟和視野。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齣的,中國發展不對任何國傢構成威脅,中國共産黨始終把為人類作齣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世界命運握在各國人民手中,人類前途係於各國人民的抉擇。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願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3.此引用語句的原典
■ 原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齣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春鞦至秦漢〕《禮記·禮運》 

  

4.原典釋義
■ 釋義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禮記》謂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大道:偉大的製度。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因而可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guān,通“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是習近平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則典故,多被用於闡述中國外交政策。他所講的“大道”,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公平正義”等價值觀,而“天下”則指全世界。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其蘊含的內容比原典中更深邃、更寬廣。

  



目錄

  


  

敬民篇

  

3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5 /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攜手消除貧睏 促進共同發展——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等文中引用

  

7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發揮亞太作用 應對世界經濟挑戰——在亞太經閤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等文中引用

  


  

9-19……略

  


  

治理篇

  

23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錶大會上的報告》等文中引用

  

25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

  

——《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乾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27 /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29-55……略

  


  

修身篇

  

59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攜手追尋民族復興之夢——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61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等文中引用

  

6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深化閤作夥伴關係 共建亞洲美好傢園——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65-91……略

  


  

篤行篇

  

95 /不要人誇顔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

  

——《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麵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97 /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閤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99 /行百裏者半九十。

  

——《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錶大會上的報告》等文中引用

  


  

101-123……略


勸學篇

127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

——《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錶座談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129 /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131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範大學師生代錶座談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133-147……略


天下篇

151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共同開創中阿關係的美好未來——在阿拉伯國傢聯盟總部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153 /和羹之美,在於閤異。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閤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155 /國雖大,好戰必亡。

——《共創中韓閤作未來 同襄亞洲振興繁榮——在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157-181……略


廉政篇

185 /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

——《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187 /治事必需通觀全局,不可執一而論。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189 /紀綱一廢,何事不生?

——《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191-209……略


法治篇

213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

——《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215 /法者,治之端也。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閤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217 /法之不行,自於貴戚。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乾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219-229……略


辯證篇

233 /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235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237 /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

——《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等文中引用


239-259……略


曆史篇

263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傢公祭儀式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265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267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永矢弗諼,祈願和平。

——《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傢公祭儀式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269-281……略


文學篇

285 /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

——《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28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二〇一七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289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291-317……略


319 /主要參考文獻

329 /後記


《敬畏之道:古聖先賢的智慧與治國之道》 本書深入探究瞭中華傳統文化中蘊藏的治國理政精髓,以“敬民”、“篤行”、“廉政”等十一大主題為綱,精選瞭古聖先賢們留下的148則智慧箴言,並對其進行層層剝離、細緻解讀。這不僅是一次對古籍智慧的溫故,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旨在從浩瀚的中華典籍中汲取養分,理解其對於當下社會治理的現實意義。 捲首語:何為“敬畏”? “敬畏”,並非源於恐懼,而是源於對事物本源的尊重,對道德倫理的恪守,對規律法則的遵循。在治國理政的語境下,敬畏是君主對天道的敬畏,對民心的敬畏,對製度的敬畏,對自身德行的敬畏。本書正是圍繞這一核心理念展開,力圖展現一種根植於民族文化深處的治理哲學。 第一篇:敬民——民為邦本,生民之重 “民為邦本,本固邦寜。”此篇聚焦於“敬民”之道。古人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統治者若能將民眾的福祉置於首位,理解民眾的疾苦,體恤民眾的願望,纔能鞏固國傢長治久安的基石。 “苟無民,何以為君?” 這一典故深刻闡釋瞭君權與民權之間的根本聯係。脫離瞭人民,君主的統治便成瞭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作者將從古籍中梳理齣曆代賢君如何實踐“愛民如子”,如何通過體察民情、減輕賦役、保障民生來贏得民心,從而贏得天下。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本篇將深入剖析古人如何認識到物質基礎對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以及統治者如何通過發展生産、保障供給來提升民眾的生活水平,進而促進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 “憂民之憂,樂民之樂。” 這是一種超越個人得失的政治情懷。本書將通過曆史故事,展現那些真正將民眾的憂樂視為己憂己樂的統治者,他們的決策如何充滿瞭人文關懷,他們的時代又如何展現齣蓬勃的生機。 第二篇:篤行——知行閤一,大道必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篤行”強調的是將理論付諸實踐,將理想落為行動。在治國理政中,這錶現為決策者堅定的執行力,以及對國傢戰略的持之以恒。 “政者,治也;非政者,亂也。” 強調瞭政治的根本在於“治”。然而,真正的“治”並非空談,而是需要具體的行動和有效的措施。本書將探討古人如何將政治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施政方針,如何剋服執行中的阻力,如何確保政策的落地生根。 “善始善者,事必有成。” 成功的開端往往預示著成功的可能。本篇將分析古人如何看待“善始”,如何在製定政策之初就考慮到周全,如何為後續的執行打下堅實基礎。 “功不求備,業不求 S。” 真正的成就是在於持續的努力和不斷的完善,而非一味追求完美或急於求成。本書將揭示古人在追求國傢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是如何秉持這種“不求備、不求 S”的實乾精神,如何理解“行百裏者半九十”的道理。 第三篇:廉政——公生明,廉生威 “廉潔”是政治清明的基石,是權力運行的“刹車器”。本篇深入探討“廉政”之道,揭示廉潔的政治文化如何滋養著國傢的健康發展。 “吏不廉,則奸邪並;吏不法,則 corruption 盛。” 官員的廉潔與否,直接關係到國傢治理的成敗。本書將從古籍中挖掘關於官員廉潔自律的論述,以及曆代王朝如何通過嚴明的法紀來懲治腐敗,如何建立有效的監督機製。 “一念之貪,萬事皆傾。” 貪婪是吞噬政治生命和社會信任的毒藥。本篇將通過對一些曆史案例的剖析,警示統治者和官員要時刻保持警惕,堅守道德底綫,避免因一念之貪而導緻身敗名裂。 “儉者,德之共也;侈者,惡之大也。” 節儉是美德,浪費是罪惡。本書將探討古人如何將節儉視為一種重要的政治品德,如何反對鋪張浪費,提倡樸素務實的工作作風,這對於今天的社會同樣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第四篇:慎權——權為民所賦,用之則民用 權力如水,用之不當,則會泛濫成災。本篇重點關注“慎權”之道,探討如何規範權力,防止濫用。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統治者應如同船隻,而民眾則是承載船隻的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意味著權力必須受到製約,必須服務於民眾的利益。本書將梳理古人關於權力製衡、權力約束的哲學思想。 “非其權,勿用;能其事,勿棄。” 強調瞭用人唯纔、量纔適用,以及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的原則。權力應被賦予給有能力、有德行的人,並用於處理與其職責相符的事。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闡釋瞭以德治國的重要性,德行是權力的靈魂。當統治者以德為先,以德治國,權力纔能真正贏得民眾的擁護和支持。 第五篇:安民——民之所願,施政之本 “安民”是治國理政的終極目標之一。本篇將聚焦於如何纔能真正實現民眾的安寜與福祉。 “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 民意即天意,民眾的意願是統治者施政的根本依據。本書將探討古人如何認識到民意的價值,如何傾聽民聲,如何將其融入國傢決策。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強調瞭國傢安全的重要性,但這種安全最終是為瞭保障人民的安寜。本書將分析古人在處理國傢安全問題時,如何權衡軍事力量與民生福祉,如何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 “興利除弊,以安黎庶。” 興辦有益於民生的事業,清除妨礙社會發展的弊端,是實現“安民”的關鍵。本篇將通過案例,展示古人如何通過發展經濟、改革製度、優化社會治理來實現民眾的安居樂業。 第六篇:固本——立足根本,穩固基業 “固本”強調的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夯實基礎,纔能長久穩固。在國傢治理層麵,這包含瞭製度建設、文化傳承、國傢認同等多個方麵。 “治大國,若烹小鮮。” 並非說治國容易,而是強調在處理復雜事物時,需要精細的操作和對根本問題的把握,避免“火候”過頭或不足。本書將探討古人如何理解“治大國”的精髓,如何把握國傢發展的關鍵節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探尋“天下為公”的理想境界,以及如何構建一個超越私利的社會。本篇將分析古人如何通過製度設計和道德教化來追求這一目標。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 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是維係國傢團結和凝聚力的重要紐帶。本書將探討文化在“固本”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文化傳承來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七篇:遠謀——高瞻遠矚,布局未來 “遠謀”是指目光長遠,對國傢的發展和未來進行戰略性規劃。這需要超前的視野和深邃的思考。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強調瞭戰略規劃的重要性,任何一項決策都應放在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上來考量。本書將分析古人如何進行長遠戰略規劃,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做齣明智選擇。 “為國者,不可以不慎。” 強調瞭決策的慎重性,尤其是在涉及國傢長遠利益的問題上。本篇將探討古人如何在重大決策麵前,如何進行充分的論證和風險評估。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本書將闡釋古人如何通過總結曆史經驗教訓,來指導當下的決策,避免重蹈覆轍,從而為國傢發展贏得先機。 第八篇:尚德——德政之基,民心所嚮 “德”是治國理政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本篇深入探討“尚德”之道,以及如何通過道德力量來治理國傢。 “仁者無敵。” 強調瞭仁愛之心在人際關係和國傢治理中的重要性。本書將分析“仁”的內涵,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政治實踐。 “君子以澤及百姓,明賞罰。” 統治者應以德行感化民眾,同時輔以明確的賞罰製度,達到“德主刑輔”的效果。本篇將探討古人如何平衡“德”與“法”的關係。 “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 經典的“三綱八目”強調瞭個人修養與國傢治理的內在聯係。本書將分析個人品德的培養如何為國傢治理奠定基礎。 第九篇:務實——腳踏實地,真抓實乾 “務實”是剋服空談,將精力集中在實際問題上的重要態度。本篇強調瞭實事求是的精神在治國理政中的必要性。 “察其言,觀其行。” 強調瞭通過言行來判斷一個人的真實意圖和能力。在治理中,要注重實際行動,而不是被空洞的口號所迷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並非否定言論,而是強調真正的智者往往默默實踐,而那些誇誇其談的人可能並沒有真知灼見。本書將探討古人如何識彆“真知”,如何避免“形式主義”。 “為之,與之為之,與則行。” 強調瞭行動的重要性。任何一項改革或政策,最終都要落實到行動上纔能産生效果。 第十篇:善教——教化之功,化育民心 “教化”是國傢治理的重要手段,通過教育和引導來塑造民眾的思想和品德。 “苟教化之道,天下可得而治。” 強調瞭教化在國傢治理中的根本作用。本書將分析古人如何認識到教育的價值,如何通過學校、禮儀等方式來教化民眾。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探討瞭道德教育如何引導民眾追求更高的價值。本篇將分析古人如何通過榜樣、故事等方式,在民眾心中播下“義”的種子。 “禮,所以定親也;樂,所以樂也。” 強調瞭禮樂製度在社會和諧中的作用。本書將分析古人如何通過禮樂教化,來規範社會秩序,培養民眾的道德情操。 第十一篇:治亂——興衰之辯,鑒往知來 “治亂”是曆史發展的規律,也是國傢治理者必須深刻反思的課題。本篇將從曆史的視角,總結治亂興衰的規律,為當下的決策提供藉鑒。 “創業難,守業更難。” 探討瞭不同時期國傢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在發展壯大後保持清醒,防止腐化墮落。 “物極必反。” 強調瞭事物發展到極緻後可能齣現的反轉。本書將分析古人如何預判社會可能齣現的危機,如何采取措施來規避風險。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總結瞭以史為鑒的重要性,通過對曆史的深刻理解,纔能更好地把握當下,規劃未來。 本書猶如一麵曆史的鏡子,摺射齣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中積纍的治國理政智慧。它並非僅僅是對古籍的簡單羅列,而是對這些智慧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進行瞭深入挖掘和闡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加宏闊的視野,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深厚治理哲學,並從中汲取力量,以應對當今世界麵臨的挑戰。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很關注國傢領導人的講話風格,尤其是那些引用古代典故的地方,總覺得那裏麵藏著很多解讀當下政策深層次邏輯的鑰匙。這本書的編排思路,據說分成瞭“敬民”“篤行”等幾個明確的篇章,這一點非常吸引我。這種分類法,比起單純地按照時間順序羅列要高明得多,因為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我個人對“篤行”那一塊尤其感興趣,因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領導人如何強調知行閤一,對我們基層工作者來說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我預想這本書在解讀這些典故時,不會隻是簡單地給齣齣處和字麵意思,而是會深入剖析這些傳統智慧在現代治理體係中的具體投射和功能,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纔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如果能將每一個典故與當前具體的工作場景進行巧妙的類比和印證,那就太有價值瞭,這本書的結構似乎預示著它能夠做到這一點。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和內容指嚮,讓我聯想到一種文化自信的迴歸與重塑。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如何用我們自己最深厚的文化底蘊來闡釋我們的價值主張和發展道路,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課題。這本書如果成功地展示瞭這些典故在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係中的作用,那它的意義就超越瞭簡單的政治學習材料的範疇,上升到瞭文化傳播和理論創新的層麵。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有力的論證:我們的傳統智慧如何有力地支撐起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而不是生硬地嫁接。這種“古為今用”的智慧,如果能被這本書闡釋得生動有力,那麼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說瞭什麼”,更能讓我們理解“為什麼這麼說”,這纔是最令人期待的閱讀收獲。

評分

說實話,我對任何帶有“解讀”性質的書籍都會保持一份審慎的眼光,畢竟“深刻”二字的分量很重。但這本書的定位——聚焦於“新近引用”的148則典故——讓我覺得它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這意味著它捕捉的是當下最前沿的政策信號和思想脈絡,而非泛泛而談的曆史迴顧。我期待的是那種抽絲剝繭式的分析,能夠透過那些文雅的詞句,看到其背後蘊含的治理哲學,比如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如何看待曆史經驗對現實決策的反哺作用。如果能像庖丁解牛一樣,把每一則典故的“骨架”和“肌理”都展示齣來,讓讀者明白,這些傳統元素是如何被精心挑選並融入到當代話語體係中的,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同一般瞭。它不應該隻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應該是思想的引導者。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挺有意思的。拿到手裏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平裝本卻做瞭很好的紙張選擇,摸起來很有分量,不至於顯得廉價。封麵設計上,那種色調的搭配和字體排版的選擇,透著一股嚴肅又不失現代氣息的感覺,不像有些政治讀物那樣死闆得讓人望而卻步。我特彆注意到封麵上的留白處理,恰到好處地烘托瞭書名,給人一種開闊的閱讀空間感。內頁的印刷質量也無可挑剔,字跡清晰銳利,行距和字號的設置非常考慮讀者的閱讀舒適度,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太纍。這可以看齣齣版方在製作這本書時,確實是花瞭不少心思,不單單是內容的堆砌,更注重瞭閱讀體驗本身。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其實也側麵反映瞭內容本身的嚴謹性,讓人對翻開內頁後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感覺自己手裏捧著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學習資料,而是一件經過精心打磨的文化産品。

評分

從一個普通學習者的角度來看,購買這類書籍,最大的需求其實是“便捷性”和“係統性”。以往我們在學習相關內容時,需要分散地去查閱大量的史料和官方文件,效率低下。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將這148個典故進行高度提煉和整閤,形成一個易於吸收、方便查閱的工具書性質,那簡直是工作和學習上的福音。我希望它在引用原文時,能保持高度的準確性,並且在“解讀”部分,不要使用過多晦澀的學術語言,而是采用那種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的敘事方式。想象一下,在快速瀏覽一篇講話稿後,可以迅速翻到這本書的相應篇章,找到那個似曾相識的典故,然後立即獲得一個結構清晰、脈絡分明的理解,這種“即時反饋”的學習體驗是無價的。

評分

好書,正版

評分

第二部@用典,最新的內容,是正版

評分

幫同事買的,沒看到呢。

評分

很好的啊幫自己買的。很有啊幫主

評分

物美價廉,值得購買!

評分

書特彆好,非常值得一讀,強烈推薦

評分

很好的啊幫自己買的。很有啊幫主

評分

值得一買的好東西1111111

評分

很好的啊幫自己買的。很有啊幫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