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用典 第二辑 平装 对领导人新近引用的148则典故的深刻解读 分为敬民、笃行、廉政等11篇

领导人用典 第二辑 平装 对领导人新近引用的148则典故的深刻解读 分为敬民、笃行、廉政等11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日报评论部 著
图书标签:
  • 习近平
  • 用典
  • 典故
  • 政治
  • 文化
  • 解读
  • 时政
  • 语言学
  • 中国政治
  • 修辞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54246
商品编码:2752465980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

书  名    《领导人用典(第二辑)》 

作  者    人民日报评论部

开  本    16

字  数    285千字

定  价    49.00元(平装) 

书  号    平装:978-7-5115-5424-6  

CIP分类    D2-0

出版时间    2018-4


《领导人用典(第二辑)》

  


  

   《领导人用典(第二辑)》是《领导人用典(第一辑)》的延续。《领导人用典(第一辑)》出版以来,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语等十余种版本,累计发行近200万册,引发巨大社会反响。《领导人用典(第二辑)》是对领导人新近引用的148则典故的深刻解读,是学习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读本。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领导人2014年9月以后在重要讲话(文章)中引用的148则典故,分为敬民、笃行、廉政等11篇,按主题对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对背景义理进行解释,以帮助广大读者追溯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准确理解以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作者简介:

  

杨振武,人民日报社社长,主持本书编写;

  

卢新宁,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带领评论部张铁、范正伟等撰写领导人用典现实意义的解读文字;

  

杨立新,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一读室主任,撰写典故释义文字。

  


读者人群:

  

   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学、中学、专科院校师生等,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本书极其适合全民阅读活动。

  


内容试读:

  

【治理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1.引用原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2.人民日报对此引用的解读
■ 解读

  

   领导人在很多场合,都曾引用《礼记》里的这句话,表达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为这个初心,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也因为这个初心,共产党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矢志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领导人也以“大道为公”,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打造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襟和视野。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3.此引用语句的原典
■ 原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春秋至秦汉〕《礼记·礼运》 

  

4.原典释义
■ 释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谓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大道:伟大的制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因而可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领导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被用于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他所讲的“大道”,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观,而“天下”则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其蕴含的内容比原典中更深邃、更宽广。

  



目录

  


  

敬民篇

  

3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5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7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发挥亚太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9-19……略

  


  

治理篇

  

23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25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7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9-55……略

  


  

修身篇

  

59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61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等文中引用

  

6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65-91……略

  


  

笃行篇

  

95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97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99 /行百里者半九十。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101-123……略


劝学篇

127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29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3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33-147……略


天下篇

151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3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5 /国虽大,好战必亡。

——《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7-181……略


廉政篇

185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87 /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89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91-209……略


法治篇

213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15 /法者,治之端也。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217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19-229……略


辩证篇

233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35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37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239-259……略


历史篇

263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5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7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9-281……略


文学篇

285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8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二〇一七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89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91-317……略


319 /主要参考文献

329 /后记


《敬畏之道:古圣先贤的智慧与治国之道》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治国理政精髓,以“敬民”、“笃行”、“廉政”等十一大主题为纲,精选了古圣先贤们留下的148则智慧箴言,并对其进行层层剥离、细致解读。这不仅是一次对古籍智慧的温故,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旨在从浩瀚的中华典籍中汲取养分,理解其对于当下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 卷首语:何为“敬畏”? “敬畏”,并非源于恐惧,而是源于对事物本源的尊重,对道德伦理的恪守,对规律法则的遵循。在治国理政的语境下,敬畏是君主对天道的敬畏,对民心的敬畏,对制度的敬畏,对自身德行的敬畏。本书正是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展开,力图展现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处的治理哲学。 第一篇:敬民——民为邦本,生民之重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此篇聚焦于“敬民”之道。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若能将民众的福祉置于首位,理解民众的疾苦,体恤民众的愿望,才能巩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苟无民,何以为君?” 这一典故深刻阐释了君权与民权之间的根本联系。脱离了人民,君主的统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者将从古籍中梳理出历代贤君如何实践“爱民如子”,如何通过体察民情、减轻赋役、保障民生来赢得民心,从而赢得天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本篇将深入剖析古人如何认识到物质基础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及统治者如何通过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来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进而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忧民之忧,乐民之乐。” 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政治情怀。本书将通过历史故事,展现那些真正将民众的忧乐视为己忧己乐的统治者,他们的决策如何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们的时代又如何展现出蓬勃的生机。 第二篇:笃行——知行合一,大道必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笃行”强调的是将理论付诸实践,将理想落为行动。在治国理政中,这表现为决策者坚定的执行力,以及对国家战略的持之以恒。 “政者,治也;非政者,乱也。” 强调了政治的根本在于“治”。然而,真正的“治”并非空谈,而是需要具体的行动和有效的措施。本书将探讨古人如何将政治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施政方针,如何克服执行中的阻力,如何确保政策的落地生根。 “善始善者,事必有成。” 成功的开端往往预示着成功的可能。本篇将分析古人如何看待“善始”,如何在制定政策之初就考虑到周全,如何为后续的执行打下坚实基础。 “功不求备,业不求 S。” 真正的成就是在于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完善,而非一味追求完美或急于求成。本书将揭示古人在追求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是如何秉持这种“不求备、不求 S”的实干精神,如何理解“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 第三篇:廉政——公生明,廉生威 “廉洁”是政治清明的基石,是权力运行的“刹车器”。本篇深入探讨“廉政”之道,揭示廉洁的政治文化如何滋养着国家的健康发展。 “吏不廉,则奸邪并;吏不法,则 corruption 盛。” 官员的廉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败。本书将从古籍中挖掘关于官员廉洁自律的论述,以及历代王朝如何通过严明的法纪来惩治腐败,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念之贪,万事皆倾。” 贪婪是吞噬政治生命和社会信任的毒药。本篇将通过对一些历史案例的剖析,警示统治者和官员要时刻保持警惕,坚守道德底线,避免因一念之贪而导致身败名裂。 “俭者,德之共也;侈者,恶之大也。” 节俭是美德,浪费是罪恶。本书将探讨古人如何将节俭视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品德,如何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朴素务实的工作作风,这对于今天的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四篇:慎权——权为民所赋,用之则民用 权力如水,用之不当,则会泛滥成灾。本篇重点关注“慎权”之道,探讨如何规范权力,防止滥用。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统治者应如同船只,而民众则是承载船只的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意味着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必须服务于民众的利益。本书将梳理古人关于权力制衡、权力约束的哲学思想。 “非其权,勿用;能其事,勿弃。” 强调了用人唯才、量才适用,以及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原则。权力应被赋予给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并用于处理与其职责相符的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阐释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德行是权力的灵魂。当统治者以德为先,以德治国,权力才能真正赢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五篇:安民——民之所愿,施政之本 “安民”是治国理政的终极目标之一。本篇将聚焦于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民众的安宁与福祉。 “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 民意即天意,民众的意愿是统治者施政的根本依据。本书将探讨古人如何认识到民意的价值,如何倾听民声,如何将其融入国家决策。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强调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这种安全最终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安宁。本书将分析古人在处理国家安全问题时,如何权衡军事力量与民生福祉,如何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兴利除弊,以安黎庶。” 兴办有益于民生的事业,清除妨碍社会发展的弊端,是实现“安民”的关键。本篇将通过案例,展示古人如何通过发展经济、改革制度、优化社会治理来实现民众的安居乐业。 第六篇:固本——立足根本,稳固基业 “固本”强调的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夯实基础,才能长久稳固。在国家治理层面,这包含了制度建设、文化传承、国家认同等多个方面。 “治大国,若烹小鲜。” 并非说治国容易,而是强调在处理复杂事物时,需要精细的操作和对根本问题的把握,避免“火候”过头或不足。本书将探讨古人如何理解“治大国”的精髓,如何把握国家发展的关键节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探寻“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超越私利的社会。本篇将分析古人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道德教化来追求这一目标。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维系国家团结和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本书将探讨文化在“固本”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文化传承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七篇:远谋——高瞻远瞩,布局未来 “远谋”是指目光长远,对国家的发展和未来进行战略性规划。这需要超前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强调了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任何一项决策都应放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来考量。本书将分析古人如何进行长远战略规划,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做出明智选择。 “为国者,不可以不慎。” 强调了决策的慎重性,尤其是在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问题上。本篇将探讨古人如何在重大决策面前,如何进行充分的论证和风险评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本书将阐释古人如何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指导当下的决策,避免重蹈覆辙,从而为国家发展赢得先机。 第八篇:尚德——德政之基,民心所向 “德”是治国理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本篇深入探讨“尚德”之道,以及如何通过道德力量来治理国家。 “仁者无敌。” 强调了仁爱之心在人际关系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本书将分析“仁”的内涵,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实践。 “君子以泽及百姓,明赏罚。” 统治者应以德行感化民众,同时辅以明确的赏罚制度,达到“德主刑辅”的效果。本篇将探讨古人如何平衡“德”与“法”的关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经典的“三纲八目”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内在联系。本书将分析个人品德的培养如何为国家治理奠定基础。 第九篇:务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务实”是克服空谈,将精力集中在实际问题上的重要态度。本篇强调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治国理政中的必要性。 “察其言,观其行。” 强调了通过言行来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意图和能力。在治理中,要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被空洞的口号所迷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并非否定言论,而是强调真正的智者往往默默实践,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可能并没有真知灼见。本书将探讨古人如何识别“真知”,如何避免“形式主义”。 “为之,与之为之,与则行。” 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任何一项改革或政策,最终都要落实到行动上才能产生效果。 第十篇:善教——教化之功,化育民心 “教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塑造民众的思想和品德。 “苟教化之道,天下可得而治。” 强调了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根本作用。本书将分析古人如何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如何通过学校、礼仪等方式来教化民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探讨了道德教育如何引导民众追求更高的价值。本篇将分析古人如何通过榜样、故事等方式,在民众心中播下“义”的种子。 “礼,所以定亲也;乐,所以乐也。” 强调了礼乐制度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本书将分析古人如何通过礼乐教化,来规范社会秩序,培养民众的道德情操。 第十一篇:治乱——兴衰之辩,鉴往知来 “治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国家治理者必须深刻反思的课题。本篇将从历史的视角,总结治乱兴衰的规律,为当下的决策提供借鉴。 “创业难,守业更难。” 探讨了不同时期国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发展壮大后保持清醒,防止腐化堕落。 “物极必反。” 强调了事物发展到极致后可能出现的反转。本书将分析古人如何预判社会可能出现的危机,如何采取措施来规避风险。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总结了以史为鉴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规划未来。 本书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的治国理政智慧。它并非仅仅是对古籍的简单罗列,而是对这些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挖掘和阐释,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宏阔的视野,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治理哲学,并从中汲取力量,以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很关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风格,尤其是那些引用古代典故的地方,总觉得那里面藏着很多解读当下政策深层次逻辑的钥匙。这本书的编排思路,据说分成了“敬民”“笃行”等几个明确的篇章,这一点非常吸引我。这种分类法,比起单纯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要高明得多,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我个人对“笃行”那一块尤其感兴趣,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导人如何强调知行合一,对我们基层工作者来说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我预想这本书在解读这些典故时,不会只是简单地给出出处和字面意思,而是会深入剖析这些传统智慧在现代治理体系中的具体投射和功能,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才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如果能将每一个典故与当前具体的工作场景进行巧妙的类比和印证,那就太有价值了,这本书的结构似乎预示着它能够做到这一点。

评分

从一个普通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购买这类书籍,最大的需求其实是“便捷性”和“系统性”。以往我们在学习相关内容时,需要分散地去查阅大量的史料和官方文件,效率低下。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将这148个典故进行高度提炼和整合,形成一个易于吸收、方便查阅的工具书性质,那简直是工作和学习上的福音。我希望它在引用原文时,能保持高度的准确性,并且在“解读”部分,不要使用过多晦涩的学术语言,而是采用那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叙事方式。想象一下,在快速浏览一篇讲话稿后,可以迅速翻到这本书的相应篇章,找到那个似曾相识的典故,然后立即获得一个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的理解,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体验是无价的。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挺有意思的。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平装本却做了很好的纸张选择,摸起来很有分量,不至于显得廉价。封面设计上,那种色调的搭配和字体排版的选择,透着一股严肃又不失现代气息的感觉,不像有些政治读物那样死板得让人望而却步。我特别注意到封面上的留白处理,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书名,给人一种开阔的阅读空间感。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字迹清晰锐利,行距和字号的设置非常考虑读者的阅读舒适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这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确实是花了不少心思,不单单是内容的堆砌,更注重了阅读体验本身。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其实也侧面反映了内容本身的严谨性,让人对翻开内页后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自己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学习资料,而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文化产品。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和内容指向,让我联想到一种文化自信的回归与重塑。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用我们自己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来阐释我们的价值主张和发展道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这本书如果成功地展示了这些典故在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中的作用,那它的意义就超越了简单的政治学习材料的范畴,上升到了文化传播和理论创新的层面。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有力的论证:我们的传统智慧如何有力地支撑起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而不是生硬地嫁接。这种“古为今用”的智慧,如果能被这本书阐释得生动有力,那么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说了什么”,更能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么说”,这才是最令人期待的阅读收获。

评分

说实话,我对任何带有“解读”性质的书籍都会保持一份审慎的眼光,毕竟“深刻”二字的分量很重。但这本书的定位——聚焦于“新近引用”的148则典故——让我觉得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意味着它捕捉的是当下最前沿的政策信号和思想脉络,而非泛泛而谈的历史回顾。我期待的是那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能够透过那些文雅的词句,看到其背后蕴含的治理哲学,比如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看待历史经验对现实决策的反哺作用。如果能像庖丁解牛一样,把每一则典故的“骨架”和“肌理”都展示出来,让读者明白,这些传统元素是如何被精心挑选并融入到当代话语体系中的,那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它不应该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是思想的引导者。

评分

滚烫的新书,迫不及待看起来!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的啊帮自己买的。很有啊帮主

评分

不错,质量很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质量很好,非常不错,配送员很辛苦!

评分

质量很好,非常不错,配送员很辛苦!

评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紧跟党的领导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