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断舍离 |
| 作者: | (日)山下英子|译者:吴倩 | 开本: | 32开 |
| 原价: | 32 | 页数: | 192 |
| 现价: | 24【75折】 | 出版时间 | 2013-07-01 |
| ISBN号: | 9787807639817 | 印刷时间: | 2013-07-01 |
| 出版社: | 广西科技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内容提要
《断舍离》编辑推荐: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倾情作序推荐,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首部正式授权简体中文版作品,完美阐释断舍离精神和断舍离的实践法。 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全民参与断舍离,“断舍离”一词迅速成为当年日本年度词汇。
横扫日本、台湾各大畅销书榜第1名,持续热销长销,出版三年,系列累计销量突破80万册。
对台湾偶像剧女王林依晨影响至深的一本书,宫崎骏父子携手吉卜力工作室推出动画《来自虞美人之坡》诠释断舍离精神。
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却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好可惜”;
不断地买新东西,怎么都停不了手,因为“万一没有……”、“总有一天会用到”;
想把屋子收拾干净却迟迟不肯行动,因为收拾“很麻烦”、“费时间”;
……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作者山下英子通过参透瑜伽“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灵感,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通过实践断舍离,人们将清空环境,清空杂念,过简单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适的人生!
每次当你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著名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
刚读了两章就忍不住动手行动起来了!只以现在的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其它多余的事物,思路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
——读者 Annie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大一部分东西都是我们不需要的,甚至完全可以说是垃圾和废物,但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处理它们,习惯了,麻痹了,溺死其中而不自知,只是觉得生活像死水一般毫无生气。断舍离有如一道神光,照亮四周的环境,让你清楚意识到你的现状,让你恢复勇气,立即行动,做出改变,重新找回生活的活力。
——读者 千语千寻
断舍离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我的居住环境,就连意识都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改变了。现在,我能放下那些不需要背负着的思想包袱,轻松愉悦地生活了!
——读者 惠子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山下英子 译者:吴倩 山下英子,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从2000年起,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引起日本NHK、TBS、东京电视台、《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各大媒体竞相采访,令断舍离讲座成为社会流行话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全民断舍离”的热潮,参加讲座的学员也日益增多。 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欢迎来到断舍离的世界》、《断舍离减肥法》、《新.生活术俯瞰力》等畅销作品。 目录
推荐序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前言什么是断舍离 第一章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为了维持好心情而收拾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筛减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筛减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由实践到意识的转变过程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断舍离专栏1蒙古人与断舍离的生活法 第二章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香鱼变成鲶鱼了吗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总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过去型 “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代表停滞和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破烂儿还可以分三类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由忽视和否定而来的能量 让房间变乱的心理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断舍离专栏2南丁格尔口中的居住环境与健康 第三章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将物品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厘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相”的世界与意识世界 勤做练习,做到知行合一 “可惜”的两种含义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给还是觉得“扔不掉”、“没法送人”的你 断舍离专栏3小松老铺房屋推广计划——死而复苏的老屋 第四章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一切都从扔东西开始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垃圾分类这道墙 垃圾的三大类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 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厨房里的“三分法” 为什么分成三类刚刚好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每次主义”就挺好 断舍离专栏4断舍离的级别 第五章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自动整理的机制 断舍离与自动化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断舍离并非要提倡清简的生活 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会发生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 关于“碍事”这个词 接受来自未知世界的支援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后记 精彩导读
前言什么是断舍离 初次见面,欢迎进入断舍离的世界。我是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杂物管理咨询师?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呢?大家一定很纳闷吧,毕竟自称杂物管理咨询师的人,全世界也只有我一人而已。
所谓杂物,就是英文的“clutter”,也就是指没用的破烂儿。
我的工作是建议、协助客户重新审视堆满了整个住所的物品,通过重新考虑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最后,住所收拾干净了,客户也能顺便与自己内心中的垃圾说再见了。没错,帮助人们清理住所及内心的没用的破烂儿和垃圾,为在这些破烂儿中苦苦挣扎、烦恼不已的人们做咨询,这就是我的工作。
接着要说说这本书的名字--断舍离。我想,这恐怕是一个对大家还很陌生的词。断舍离,duan she li,请各位试着张开嘴,读出它的发音。这三个字很有冲击力,读起来铿锵有力。一言以蔽之,断舍离就是--
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
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总而言之,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会到达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性”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如此一来,不仅是居住环境,就连整个人的心灵都能轻松舒畅了。
到今天,我已经以断舍离为主题做了近八年的讲座,亲眼所见的令人生出现加速度变化的学员也已经不计其数了。他们所做的,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劲儿地扔掉东西而已,然而断舍离的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它会带来行为的改观,有时候甚至会让人生出现重大转折。换工作、辞职、迁居、搬家、结婚、离婚、再婚……这简直就像是打开了盖子,把不知不觉间封存起来的内在力量释放出来了一样;也像是制造出一个契机,让每个人都能够回归原本的人生态度;还像是点燃了可以让人的生命炽热燃烧的导火线,也就是像扣下扳机似的……这就是断舍离的有趣之处。
我与断舍离的相遇是在差不多20年前,契机是当时我在高野山的寺庙借宿,看到了修行僧非常爱惜地使用着生活必需品,以及把每个角落都仔仔细细打扫干净的整洁舒畅的日常空间。这与并非日常生活的宾馆里的舒适感不同,是非常清爽的。当时,杂志和电视上正在盛行收纳术,非得把堆到满出来的东西仔细地分类、整理、收纳,否则就没办法收拾屋子--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想来,我们的生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走上街,到处都充斥着无穷无尽的物品。然而无论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我们是不是连“让自己混乱的东西”都背上身了呢?近距离观察高野山的生活,让我发现了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
与之相联系的是我过去在瑜伽教室学到的“断行”、“舍行”和“离行”。这是为了斩断欲望、脱离执念的修行哲学。这种哲学能不能用在聚焦于人与物的关系的行动上呢?通过这样思考,我想出的语言就是“断舍离”。结果,原本并不擅长整理的我,现在却以断舍离这种减法解决法开设讲座,为大家提供整理的指南。人生真是很不可思议。
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家务事构成的。因此,想要在日常生活中维持清爽的环境,神圣的空间,不就是重复做这些家务吗?不需要闭上眼睛,也不需要静静打坐,只要坦然面对物品,也就是坦然面对自己。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那么,断舍离具体要采取哪些过程呢?请允许我将通常在讲座上说的话浓缩地记在这里。虽然说是过程,可其实只要了解了思考模式,就会开始领悟,接下来就是自动启动程序了,大家就会迫不及待地非常想要进行断舍离。虽然“收拾”这个词会让人感到有责任感,有点沉重,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可很多人却觉得“如果是断舍离的话我就能做到!”。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毕竟是要将被掩埋的自己重新拯救出来的工作。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断舍离,通过断舍离过上悠闲舒适的生活。如果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只有必需的物品,并且能够顺利地流通到最必要的场合,那又会怎样?可以说,那就能够促进生活的代谢和循环!
这种自诩的废话暂且放到一边。我希望大家能够神奇般地对断舍离上瘾,能够了解自己,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加速良性的变化!
来吧,我们一起,Let's 断舍离!
后记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在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个永远都难抹去的画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我在某个电视报道节目里看到了一位库尔德族少年的身影。这位少年住在难民营的帐篷里,身上穿着的短袖衫是来自日本的救援物资,是一件旧衣服。不过这件短袖衫,竟然是小学生的运动服,胸口上还缝着写有姓名、班级、学校的标志。
我震惊极了。已经穿得这么旧的运动服,居然也能成为救援物资提供给难民营。我自己在不久前才刚刚处理了一件羊毛上衣,比起库尔德族少年穿着的这件运动服,我的羊毛衫无论是从品相上还是从材质上来比都好了不知道多少倍。不仅如此,在我的整理柜里还躺着好几件穿都没穿过,甚至早都忘了它们的存在的毛衣呢!
让我更加震惊的是,这位生活在严寒下的帐篷里的少年,是满怀着感激之情地穿着那件破旧的运动服的。这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愧疚的心情和难以名状的愤怒。
自己的身边充斥着那么多能用却根本不用的东西,多到根本就用不过来,可在那个只能从电视上一窥究竟的世界里,人们还面临着窘迫的生活,面临着物资的严重匮乏。
在我所居住的日本,人们想的是怎么能更有效率地收纳物品,极其推崇整理收纳术:而在远方的世界里,很多地方根本与收纳术完全无缘,甚至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物品来收纳。
无论是居住空间和整个生活都被数量庞大的、多到塞不下的物品压垮,整个人生都在为没法收拾屋子而烦恼的状态,还是因为物资严重短缺而令生活难以维持下去的状态,都是当今世界不该出现的。既然如此,生活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下的我们,有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呢?就是这种想法,促使我联想到了断舍离的基础——与物品的相处方式。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要意识到物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斩断用不完的物品、多余物品的流通。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即便是以前用过的东西,如果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就不该怀着“说不定将来还有一天能用得上”的心情,随随便便地保存、保管、收纳它,而是让它们去到此时此刻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要有意识地不断把物品送出去,“舍弃”掉。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不断地重复拷问物品,也拷问自己的“断”与“舍”,挑选出与当下的自己最相称的物品。经过精挑细选筛选出的少量物品,能够各得其所,物品仿佛是回归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一般的离开。
如果能够构建这样的生活方式,人生会变得多么轻松愉快啊!除此之外,断舍离也是穿插在生活与职场里的自我探索的过程,是和物品交朋友、为自己打造出周围全都是友好的战友的空间、为自己奉上这样的空间的工作。一旦开始施行断舍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就能慢慢融洽起来,就能不断提升自我肯定感。要知道,并不是只有在看不见的世界里、在精神世界里才可以做自我探索,那些其实只不过是通过在肉眼看得见的世界里的行动而得来的附赠品。
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整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
自己的心情变得愉悦,与自己一同居住的家人也变得愉悦起来。这种愉悦的心情,如果能拓展到每个地区、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甚至是整个地球,又会怎样呢?
或许是因为断舍离这三个字的原因,在当初刚刚开设讲座的时候,确实如同这三个字一般,我几乎是孤军奋战,而随着讲座次数的增加,学员们的笑容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断舍离的伙伴也越来越多了。接着,我甚至得到了连想都没想过的出书的机会。现在,我终于感受到了梦想变成现实的喜悦。我想,这些喜悦与满满的感激,必须得还给每一位学员才行。断舍离这种方法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独创出来的,而是以各位学员的不计其数的体验为基础,渐渐统合、体系化而得来的。
其中,我要特别感谢的是,以强大的厚爱支持我的心理治疗家川畑信子女士,以天生的行动力直接促成了出版机缘的全息反射按摩师市野沙织女士,以及本书的编辑关阳子女士。关女士不断诚恳真挚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清晰明了。拜她所赐,我自己能够再次以不同的观点,多角度地重新审视断舍离。
非常感谢。
为此次机缘,谨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二○○九年十二月吉日
山下英子 断舍离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一旦了解了它的机制,你就能在瞬间燃起斗志,下定决心大干一场。因此,我非常有必要先说明断舍离的含义。
平日里,我们想把房间整理干净,一般会从哪里下手呢?想到要整理房间,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往往会是整理、整顿、扫除(扫、擦、刷)这些词。需要注意一点,我们在这里要说的收拾,和“整理、整顿”有一种微妙的差异。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能体会到两者之间的这种微妙差异。
在断舍离里,收拾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里,我必须首先明确给出收拾的定义。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大吃一惊?对照着这个定义,回想平时的生活,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漫不经心地收拾,从来没考虑过“当下的我”与物品真正的关系吧?如此一来,倘若关系轴或时间轴是错位的,那么即便是收拾了,也没办法区分出生活必需品和没用的破烂儿。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虽然用不着,但也丢不掉;某样东西,总觉着迟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场,但“那一天”直到今天还是没到来;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就是一直放在那不想扔……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关系轴或时间轴错位的产物,即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些东西时,我们把轴线错位在了物品与他人、不确定的未来和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上。
总体来说,在施行断舍离的过程里,我们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关系轴和时间轴的收拾工作。从行动上讲,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扔进储藏室的话,那不叫收拾,只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动。而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如此彻底地“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结果就是——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时间是由不断持续发展着的若干个当下组成的,所以这些“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也是在时时更新着。所谓时时更新,就是说我们要不断进行更换。如此一来,只要认真地收拾下去,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把东西搬回家之前认真思考一番,考虑东西现在对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思考的过程里,你逐渐会认清,原来在你的生活里竟然充斥着那么多没用的东西,与此同时,你就会只关注那些生活的必需品,懂得拒绝那些非必需品了。
一旦形成了这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你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而断舍离的含义就是,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开启内心自由的整理之旅:一种全新生活哲学的实践指南 在这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常常感到被物质所累,被无尽的欲望所困扰,仿佛被堆积如山的物品和盘根错节的思绪所淹没,难以呼吸?我们是否渴望找到一条通往内心宁静与真正自由的道路,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活出轻盈而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收纳整理指南,它更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与人生哲学的深刻探索,一次引领我们告别“拥有”的束缚,拥抱“放下”的智慧的实践性旅程。它将颠覆你对“整理”的传统认知,不再局限于空间上的整洁,而是触及更深层的内心层面,帮助你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塑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实现从外在环境到内在精神的双重净化与升华。 一、 审视“拥有”的真相:物质与自我之间的界限 在现代社会,我们被灌输了“拥有即是拥有价值”的观念,消费主义的浪潮裹挟着我们,让我们不断地追求更多的物质,以为拥有得越多,就能越快乐、越有安全感。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当我们沉溺于囤积,让物品填满我们的生活空间,甚至吞噬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它们时,我们是否真的因此而变得更富有、更幸福? 本书将引导你深入反思“拥有”背后的真实含义。它会鼓励你审视自己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区分“需要”与“想要”,辨别那些真正为你带来价值和喜悦的物品,以及那些仅仅是占据空间、消耗能量的“累赘”。你会开始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拥有,并非源于对物品本身的需求,而是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对过去的留恋,亦或是对未来的担忧。这些不健康的依恋,恰恰是我们内心焦虑和不满的根源。 通过本书的引导,你将学会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你所拥有的每一件物品。你将不再以“它是否有用”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以“它是否能让我感到愉悦”作为重要的参考。这种从“功能性”到“情感性”的转变,是实现内心自由的关键一步。你会惊奇地发现,当你开始有意识地审视和甄选,那些真正能触动你、陪伴你的物品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而那些曾经占据你生活大部分空间和注意力的物品,在你眼中会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二、 “断”的勇气:告别不属于你的束缚 “断”是这场整理之旅的起点,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它意味着要勇敢地对那些不再需要、不再适合、不再让你感到愉悦的物品说“不”。这不仅仅是扔掉一件旧衣服,或是一个不再使用的工具,更是要斩断与过去不健康的联系,告别那些阻碍你前进的旧观念、旧习惯。 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断”的方法和思路。它会帮助你克服“舍不得”的心理障碍,理解“断”并非是一种损失,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为更美好的事物腾出空间。你会学习到如何循序渐进地进行“断”,从最容易下手的区域开始,逐渐积累信心,最终能够果断地处理那些让你心生犹豫的物品。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你深入探究“舍不得”的心理根源。是因为对过去的回忆?是对未来的不确定?还是因为“总有一天会用到”的侥幸心理?当你能够触及这些深层的心理动机,你就能更有效地进行“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整理”。你会明白,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管理那些不再为你服务的物品上,不如将它们“断”离,从而解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力,去追求真正让你感到充实和幸福的生活。 “断”的实践,也是对自我的一次重新定义。每一次的“断”,都是在告诉你,你不需要依靠外在的物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你本身就是完整的,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如何生活,如何去爱,如何去创造。 三、 “舍”的智慧:为新的可能性让路 在“断”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难以决定的物品。这时,“舍”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并非简单的丢弃,而是以一种更智慧、更感恩的心态,处理那些不再属于你的物品,并为新的事物和可能性腾出空间。 本书将教导你如何以“舍”的态度来对待那些你已经不再需要的物品。这可能包括将它们捐赠给有需要的人,让它们继续发挥余热;或是将其出售,回笼一部分资金;甚至是以一种告别的心情,感谢它们曾经为你带来的陪伴和价值。这种“舍”的过程,是对物品生命周期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积极的能量流动。 更深层次的“舍”,是舍弃那些不再符合你当下人生阶段的观念、关系和习惯。可能是一些陈旧的思维模式,让你固步自封;可能是一些消极的关系,让你能量耗竭;也可能是那些让你沉迷不振的旧习惯。学会“舍”去这些,才能让你轻装上阵,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舍”也是一种对未知未来的开放态度。当你不再被旧有的束缚所牵绊,你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加空灵和自由,能够更敏锐地感知到新的机会,更勇敢地去尝试新的事物,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广阔的可能性。 四、 “离”的境界:回归内心的宁静与专注 “离”是这场整理之旅的终极目标,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境界。它意味着与那些不必要的束缚“离”开,与那些干扰你内心的杂念“离”开,与那些让你分心的事物“离”开,从而回归到内心的宁静、专注与纯粹。 “离”并非要你过上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是要你理解,真正的丰盛来自于内心的富足,而非外在的堆积。当你学会了“断”与“舍”,你的生活空间会变得更加整洁有序,你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加充沛,你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清晰。你会发现,原来那些曾经让你焦虑不安的“麻烦”,在“离”的境界下,变得微不足道。 “离”的状态,让你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想要的生活。你会更容易专注于当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你热爱的事业和重要的人际关系中。你会不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干扰,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即使面对生活的风浪,也能从容应对。 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引导你一步步走向“离”的境界。它会让你明白,真正的整理,是对生命的负责,是对自我的尊重,是对内心自由的追求。它是一种将整理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断舍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全新的、充满能量和喜悦的人生哲学。 开启你的全新人生旅程 如果你渴望摆脱物质的枷锁,找回生活的掌控感,体验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最佳伙伴。它不是一时的整理技巧,而是一种能够深刻改变你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哲学。跟随本书的指引,开启你的“断舍离”之旅,你将发现,一种更轻盈、更自由、更充实的人生,正在前方等待着你。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整理的实践,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活出真我的深刻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