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感觉统合训练(第2版)
家庭中的感觉统合训练(第2版)好评如潮的家庭中的感觉统合训练新版来袭!对孩子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家是的场所。本书将支招家长,可以不让宝宝的成长输在感觉统合失调上。
作者:王萍、高宏伟
定价:38元
印次:2-1
ISBN:9787302485070
出版日期:2017.10.01
印刷日期:2017.09
目 录
第一篇 感觉统合训练知多少 1
什么是感觉统合 3
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3
感觉统合失调对孩子的成长
有哪些影响 3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有哪些 4
感觉统合失调的初步判断 4
感觉统合失调的预防 5
什么是感觉统合训练 6
感觉统合训练常用的器械有
哪些 6
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
是什么 14
感觉统合训练对孩子的成长
有哪些作用 14
感觉统合训练应遵循哪些
原则 15
家庭中的感觉统合训练有什么
特点 15
第二篇 家庭中宝宝的
前庭觉训练 17
前庭觉小常识 18
什么是前庭觉 18
前庭觉有哪些功能 20
前庭觉失调有哪些表现 20
前庭觉失调的原因有哪些 20
前庭觉失调对孩子的成长有
哪些影响 21
家庭中的前庭觉训练游戏 21
游戏1 21
游戏2 22
游戏3 24
游戏4 25
游戏5 26
游戏6 27
游戏7 28
游戏8 29
游戏9 30
游戏10 31
游戏11 32
游戏12 33
游戏13 34
游戏14 35
游戏15 36
游戏16 37
游戏17 38
游戏18 39
游戏19 40
游戏20 41
游戏21 42
游戏22 43
游戏23 44
游戏24 45
游戏25 46
游戏26 47
游戏27 48
游戏28 49
游戏29 50
游戏30 51
第三篇 家庭中宝宝的本体觉
训练 53
本体觉小常识 54
什么是本体觉 54
本体觉有哪些功能 55
本体觉失调有哪些表现 5...
家庭中的感觉统合训练(第2版)
家庭中的感觉统合训练(第2版)
书名: *;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给父母及训练师的指南
作者: *;(美)英格索尔 等,郑铮 译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2-01
版次: *;1
ISBN: *;9787501985975
市场价: *;25.0
媒体评论
;;;;;;;
这本书是写给你和那些与你一样的父母——即拥有一个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年幼孩子的人。它是作为“ImPACT计划”父母训练程序的一个部分。ImPACT代表Improving
Parents As Communication
Teachers,即让父母成为孩子的老师,从而教会孩子们沟通。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技术将帮助你通过日常事务和活动来教导孩子社会交往技能。这些技术是“循证”
的,这意味着它们已经经过研究检验,并被发现能够有效地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其中的大多数技术为学校老师或其他治疗自闭症儿童的专家所用。研究表明,父母能够学会运用这些技术,并且可以像专家一样有效地运用这些技术。如果有一位训练师与你共同工作的话,你将能够以的状态学习本书中的干预策略。不过,即使你目前没有参加ImPACT计划中的父母训练程序,你也能够从中发现有用的信息。
;;;;;;;
无论你正在接受小组训练还是个体训练,你都可以使用这本指南。无论采取何种训练形式,你所学到的技术都是相同的;并且无论形式如何,学习这些技术的途径都是与孩子共同练习并获得反馈。这也正是为什么任何小组训练或个体训练的实质是获得训练师一对一的指导。与训练师相比,你与孩子的互动显得更加重要。在训练阶段,你将会承担起与孩子共同练习的*要角色。你还会被要求每周都与孩子在家中共同练习。从这本手册的2章开始,每章的结尾部分都有一个家庭作业单。你和你的训练师可以一起择的练习方式和练习时间。
;;;;;;;
每章结尾部分的家庭作业单尤为适合在个别家庭训练中使用,尽管小组训练的参与者会发现它们同样有用。用于小组的家庭作业单会由小组训练师分发。
;;;;;;
在这本指南中,我们用“父母”表示所有的照料者。为方便起见,我们用代名词“她”表示父母之一或训练师,并用“他”表示自闭症儿童。尽管如此约定,但我们知道男性和父母之外的其他成人也经常照料自闭症儿童,我们也知道许多自闭症儿童是女孩。
;;;;1、虽然市场有现在有很多介绍自闭症的书,但大部分都停留在理论和介绍层次,即告诉家长们什么是自闭症、如何判断是否是自闭症等,而真正介绍训练方法的却不多。
;;;;2、《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给父母及训练师的指南》刚好是这样一本理论介绍少、操作性强的书,还可联系北京各区及其他各地的培智学校,有这些学校的老师推介给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是个很不错的销售途径。
;;;;3、读者: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以及从事自闭症研究的老师。
目录
Ⅰ部分 绪论
1章 概述
2章 为了成功需在家里进行的准备
Ⅱ部分 交互式教导技术
3章 跟随孩子的引导
4章 模仿孩子
5章 充满活力
6章 示范与扩展语言
7章 有趣的障碍物
8章 均衡的轮换
9章 沟通诱惑物
10章 交互式教导技术回顾
Ⅲ部分 直接的教导技术
11章 直接的教导技术概述
12章 教导孩子表达性语言
13章 教导孩子接受性语言
14章 教导孩子社交模仿
15章 教导孩子游戏
16章 直接的教导技术回顾
Ⅳ部分 整合并前进
17章 整合
18章 前进(*后阶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训练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儿童发展规律”的科普读物。它巧妙地将神经科学的基础知识融入到实操建议中,使得家长在执行训练时,能够带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书中对于“刻板行为”的解释,就不是简单地贴上“需要纠正”的标签,而是将其视为孩子在努力自我安抚和处理信息过载的一种方式。这种理解,极大地降低了家长的焦虑感和挫败感。当我不再将孩子的行为视为“挑衅”或“不听话”,而是视为“未被满足的感觉需求”时,我的反应模式就彻底改变了。我学会了停下来,先观察、再回应,而不是急于制止。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要深刻和持久。它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更耐心、更具同理心的观察者,从而真正地与孩子建立起深层次的信任联结。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书,我的内心感受是震撼与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我家孩子是“害羞”或者“不合群”,直到我开始接触书中关于社交线索识别和情绪解读的章节。原来,我们平时认为理所当然的眼神交流、面部表情的微小变化,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就是一道道无法破解的密码。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复杂的社交互动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逐一攻克的模块。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喊着“多带孩子出去玩”的鸡汤文,而是提供了详尽的、带有脚本的“角色扮演”指南。比如,如何发起一个请求、如何礼貌地拒绝、如何在小组活动中轮流发言,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步骤和可观察的反馈机制。我特别喜欢它强调的“结构化游戏”概念,这给了我们家长一个明确的操作框架,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能在失败的社交尝试后手足无措地安慰孩子。现在,我们家的小小练习场,每天都充满了欢笑和进步的印记,他开始能够理解别人的“小秘密”,也能更自信地加入到其他小朋友的圈子里,这种从“局外人”到“参与者”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们家庭最宝贵的礼物。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的组织方式,体现了出版方对目标读者的深度理解。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采取了一种“分层递进”的结构。初级的部分主要聚焦于基础的感觉输入和日常调节技巧,非常适合刚开始接触这一领域的家长;而后续的章节则深入探讨了高阶的执行功能和情绪管理,让我们在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时期,都能找到对应的支持材料。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对“环境改造”的重视。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指导我们如何优化家里的光线、声音、触觉环境,甚至是如何设计一个“平静角”。这些细节的指导,远比单纯的“训练”要来得重要,因为它从根本上减少了孩子需要过度调节的刺激量。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过去可能因为不了解这些环境因素,无形中给孩子制造了太多的压力。现在,我们家的客厅不再是“战场”,而是一个充满接纳和支持的“港湾”,这完全归功于书中那些看似简单却极具智慧的建议。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位“小小的探索家”量身定做的,我终于找到了一本能真正理解孩子那些看似“古怪”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的书籍。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它时,就被其中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细致描述吸引住了。作者没有用那些冷冰冰的专业术语吓唬人,而是用极其生动的生活化场景来解释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尖叫,为什么会对某些声音异常敏感,或者为什么在拥挤的超市里会表现出强烈的逃避倾向。这让我这个每天都在和“感统地雷”打交道的家长,找到了共鸣和慰藉。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需要这么做”。特别是关于前庭觉和本体觉训练的部分,讲解得极其清晰,配图的动作指导非常到位,即便是我这个对理论知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马上在家里尝试起来。我们家孩子以前一出门就哭闹不止,尝试了书里介绍的几个简单的弹跳和摇晃游戏后,情况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善,他似乎对环境的耐受度提高了,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真的无法用言语形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高深的理论落地成了可操作、可执行的家庭日常练习,是每一个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的必备良药。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儿童发展的书籍浩如烟海,但真正能让人愿意反复翻阅,并在遇到困难时立刻想到并翻开查阅的,屈指可数。这套书无疑属于后者。它的实用性和权威性做到了完美的平衡。我最常使用的一个技巧,是书中提到的“感官饮食”概念。我不再是零散地进行训练,而是将其系统化地融入到一天的日程中,比如早晨的重力活动来唤醒身体,下午的安静触觉游戏来帮助集中注意力。这种结构化的安排,让训练变得不再是额外的负担,而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坚持书中的方法,我看到孩子不仅在感觉和社交上有进步,他整体的“适应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他不再轻易被挫折打倒,而是会主动寻找替代方案。这说明这本书提供的训练是具有迁移性的,它培养的是孩子面对未来所有挑战的内在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