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系列教科书,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统编的高校经典教科书。由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和吴汉洪教授、北京大学刘文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冯金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尹伯成教授,共五名教学人员组成编写组,高鸿业教授任主编。本书初版于1996年,至今已经出到第六版,成为国内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之一,成为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2014年隆重推出修订第六版。
免费向一线任课教师提供:
西方经济学课件
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库
人大经济论坛论坛币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统编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多年来已经成为国内为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之一,也是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介绍了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涵盖了国外近十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书中有诸多的经济实例,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又训练了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高鸿业,知名经济学家,“西方经济学”学科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章
引论
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第二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第三节 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
第四节 有关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几点建议
第五节 结束语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 需求曲线
第三节 供给曲线
第四节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五节 经济模型
第六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第七节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第八节* 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
第九节 结束语
第三章 消费者的选择
节 效用论概述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第三节 效用大化与消费者选择
第四节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第五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六节 市场需求曲线
第七节* 不确定性和选择
第八节 结束语
第四章 生产函数
节 厂商
第二节 生产
第三节 短期生产函数
第四节 长期生产函数
第五节 结束语
第五章 成本
节 成本
第二节 成本小化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
第四节 长期成本曲线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节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第二节 利润大化
第三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第四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第五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第六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七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第八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
第九节 结束语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节 垄断
第二节 垄断竞争
第三节 寡头
第四节 不同市场的比较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节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第三节 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第四节 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第五节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第六节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第七节*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第八节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第九节 结束语
第九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节 一般均衡
第二节 经济效率
第三节 交换的帕累托优条件
第四节 生产的帕累托优条件
第五节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优条件
第六节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优状态
第七节 社会福利函数
第八节 效率与公平
第九节 结束语
第十章 博弈论初步
节 博弈论和策略行为
第二节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纯策略均衡
第三节*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混合策略均衡
第四节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节 不完全竞争
第二节 外部影响
第三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第四节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第五节 结束语
第六节 微观经济学结束语
本书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统编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多年来已经成为国内为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之一,也是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
本书介绍了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涵盖了国外近十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书中有诸多的经济实例,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又训练了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本书第六版相对于前版,主要有以下变动。
,微观经济学部分变动主要有:
(1)原教材第五版第三、四、五章的标题分别更改为“消费者选择”、“生产函数”和“成本”,合并和调整了一些节。
(2)对原教材第五版第四、五章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第四章的长期生产函数部分保留等产量曲线和规模报酬分析,“成本小化”、“产量大化”以及“扩展线的分析”内容进入第五章。在第五章,增加利用扩展线,从成本小化的角度来推导和理解生产总成本的内容;此外,增加“干中学”的概念介绍。
(3)第六章增加第八节“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包括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大化,以及对价格管制和销售税的福利效应分析;此外,分别介绍了短期生产者剩余和长期生产者剩余的概念。
(4)第十章“博弈论初步”中删除了“二人同时博弈的一般理论”和“混合策略博弈的一般模型”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并增加了关于“纳什均衡稳定性”的论述。
第二,宏观经济学部分变动主要有:
(1)对原教材第五版的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内容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具体有:增加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内容;补充说明了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点和区别;增加了“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一节;补充了国际、国内关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更新的内容。
(2)将原教材第五版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将原来的“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整合到后面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章当中。
(3)将原教材第五版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这两章内容合并、整合成“宏观经济政策”一章,并放到“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和“失业与通货膨胀”两章以后。“宏观经济政策”这一章保留了原来这两章的主要内容,增加了泰勒规则的介绍,还增加了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和关于“供给方面的政策”的相关内容。
(4)对原教材第五版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增加了牺牲率和痛苦指数的概念,还增加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等内容。
(5)将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调整为现在的第十九章“经济增长”,使主题更加明确。
(6)将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调整为现在的第二十一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使相关内容更加紧凑。
(7)更新了宏观部分的一些数据。
第三,在总论方面,对部分章节的名称做了调整;对全书的部分习题进行了调整;对原教材第五版章“引论”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并、修改和补充;对原教材第五版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的一些内容做了合并,并增加了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各章的结束语部分,本书也做了调整。
同时,鉴于本书部分章节难度较高,编者对这部分章节做了加“星号”(*)的处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
本书加星号的章节有:
第二章第八节蛛网模型(动态模型的一个例子)
第三章第七节不确定性和选择
第八章第七节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第十章第三节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混合策略均衡
第十七章第五节博弈论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第十九章第六节内生增长理论
第二十章第二节投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一章)
第二十章第三节货币需求
第二十一章第三节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十一章第四节一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
第二十一章第七节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
……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那“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完美结合。这本书并非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从消费者选择的基石,到生产者行为的逻辑,再到市场均衡的形成,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层层递进。我记得在学习外部性时,书中对于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的分析,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都进行了非常清晰的阐述。它不仅解释了“问题”,更给出了“解决方案”的理论依据。这本书的“严谨”体现在每一个公式的推导,每一个图表的绘制,都力求精确无误,没有任何“拍脑袋”的成分。我当时为了理解“囚徒困境”在寡头垄断市场中的应用,反复研究了书中关于支付矩阵和纳什均衡的说明。这种“咬文嚼字”式的学习过程,虽然耗费时间,但却让我对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有了豁然开朗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清晰的微观经济学知识框架,并且在这个框架内,能够理解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逻辑。它培养了我运用经济学工具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且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紧密的联系。
评分不得不说,初次接触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时,那种“挑战感”是相当强烈的。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面对一座理论的“高山”,需要你一步步地去攀登。它没有像很多入门教材那样,用大量生活化的例子来“软化”理论。相反,它直接将读者引入到微观经济学严谨的逻辑体系之中。我尤其记得,在学习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比较优势理论时,书中那种简洁而精确的表述,让我感受到了理论的魅力。但同时,它对每一个概念的定义和每一个模型的构建都一丝不苟,不留丝毫模糊的空间。我当时为了弄明白“机会成本”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含义,翻阅了书中多个章节,并结合习题反复琢磨。这种“精雕细琢”的教学方式,虽然对读者要求很高,但也正是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扎实理论基础的关键。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真正地教给了我们“为什么”和“怎么样”,而不仅仅是“是什么”。它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我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提炼出核心的经济学原理,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经济学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最大的特点在于它那“不妥协”的理论深度。这本书在知识的呈现上,是相当“硬核”的。它不会为了降低读者的门槛而刻意回避那些复杂的模型和数学推导。相反,它鼓励读者去面对和理解这些“硬骨头”。我当时在学习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时,对于不同模型的假设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均衡结果,书中都有非常细致的阐述。尤其是博弈论在寡头垄断分析中的应用,更是让我看到了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强大力量。书中的每一个案例和图示,都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承载着重要的理论信息。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弄清楚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反复对照书中的图形和文字说明,最终才勉强理解了那个“不可能同时改进”的精妙之处。这本书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并且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它不是一本可以“速成”的书,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一点点地去积累和理解。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使得这本书成为了理解微观经济学核心理论的“金标准”之一。它所传达的深刻洞察,是其他一些通俗读物难以企及的,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它那“厚重感”和“知识密度”。不同于许多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精简概念、简化论述的教材,高鸿业的版本像是一位循循善诱但又一丝不苟的老师,他将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以一种系统化、条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知识模块,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模型构建,再到均衡分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我记得在学习完全竞争市场时,为了理解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如何由边际成本曲线推导而来,我反复推敲了书中关于利润最大化条件和成本函数的推导过程。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玩一个精密的机械玩具,每一个齿轮的转动都有其必然的逻辑,一旦掌握了核心原理,整个体系便能顺畅运转。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非常适合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微观经济学底层逻辑的学生。它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消化,但其带来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当你能够清晰地描绘出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价格和产量决定过程,能够理解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市场效率时,你会发现,这本书所承载的知识价值远远超过了阅读的辛苦。它塑造了我对市场机制的深刻认识,也为我理解现实经济现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
评分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确实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经典教材。作为一名深受其“折磨”又受益匪浅的学生,我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它那种“直击灵魂”般的严谨。初次翻开,就被那扑面而来的理论体系所震撼。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固然是入门的“小白书”,但高鸿业的版本则像是进入了经济学理论的“深水区”。他对于各种模型和概念的推导,丝毫不留情面,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形都经过了精心的构建和论证。尤其是在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部分,我曾无数次对着那连篇累牍的数学推导感到头晕目眩,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然而,也正是这种“不留情面”的严谨,让我对微观经济学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通过逻辑链条的层层递进变得清晰明了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其他轻松读物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并非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要求的是读者全身心的投入,是对逻辑推理的极致追求。即使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关于偏好、效用、预算约束的细节,以及边际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推导,依然历历在目。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经济学的知识,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对我后来的学习和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