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基本信息
书名: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
:198.00元
作者:周晓猛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122261717
字数:920
页码:56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目录
1 烟气脱硫技术11.1污染与控制11.1.1燃料的污染11.1.2污染的排放11.1.3控制的策略31.2洁净煤化工技术31.2.1煤化工理31.2.2煤气化技术31.2.3煤液化技术41.2.4水煤浆技术41.3燃煤的脱硫技术51.3.1燃烧前脱硫技术51.3.2燃烧中脱硫技术71.4烟气的脱硫技术101.4.1烟气脱硫方法101.4.2湿法烟气脱硫101.4.3半干法烟气脱硫131.4.4干法烟气脱硫151.4.5烟气脱硫选择172 湿法脱硫工艺192.1湿法脱硫技术192.1.1脱硫剂的选择192.1.2湿法种类划分202.2石灰石/石灰-石膏脱硫法212.2.1技术方法212.2.2反应理212.2.3系统描述242.2.4技术进展302.3海水脱硫法322.3.1技术方法322.3.2反应理332.3.3系统描述352.3.4技术进展412.4氨水脱硫法432.4.1技术方法432.4.2反应理432.4.3系统描述452.4.4技术评522.5双碱法脱硫552.5.1技术方法552.5.2反应理562.5.3系统描述592.5.4技术评622.6氧化镁脱硫632.6.1技术方法632.6.2反应理652.6.3系统描述692.6.4氢氧化镁脱硫722.7钠碱法脱硫732.7.1技术方法732.7.2反应理732.7.3系统描述752.7.4W-L工艺介绍782.8其他脱硫法792.8.1柠檬酸钠法792.8.2碱性硫酸铝法792.8.3氧化锌法812.8.4氧化锰法812.8.5硫化碱法832.8.6可溶性钙盐脱硫技术843 脱硫工艺设计903.1脱硫工艺903.1.1工艺流程903.1.2系统描述(氨法)913.2设计条件943.2.1煤质分析943.2.2设备参数953.2.3氨吸收剂(示例)963.2.4副产硫铵(示例)963.2.5基础数据963.3工艺计算993.3.1烟气数据993.3.2吸收计算1003.3.3塔径计算1033.3.4塔高计算1043.3.5烟气计算1053.3.6计算结果1073.4设备选型1083.4.1氨水系统1083.4.2烟气系统1093.4.3吸收系统1093.4.4氧化系统1123.4.5硫铵系统1143.4.6相关系统1203.5钙法设计1223.5.1基础数据1223.5.2平衡计算1253.6钠法设计1263.6.1基础数据1263.6.2吸收计算1273.6.3设备计算1274 脱硫工艺计算1314.1锅炉形式1314.1.1锅炉的工作理1314.1.2锅炉的发展分类1334.1.3自然循环锅炉1364.1.4直流锅炉1414.1.5强制循环锅炉1434.2燃料组成1454.2.1燃料成分1454.2.2燃料分析1454.2.3固体燃料1464.2.4液体燃料1474.2.5气体燃料1494.3烟气计算1504.3.1燃烧计算1504.3.2计算方法1514.3.3燃油计算1534.3.4燃煤计算1554.4管道阻力计算1584.4.1设计管径1584.4.2管道流体阻力1614.4.3直管阻力计算1614.4.4局部阻力计算1644.4.5不可压缩单相流体阻力1674.4.6可压缩型单相流体阻力1704.5浆液管路设计(HG/T 20570.7)1744.5.1浆液的流型及管径1744.5.2计算的依据及方法1744.5.3计算的步骤及示例1774.6烟气阻力设计1824.6.1阻力计算公式1824.6.2阻力计算过程1834.6.3系统总阻力1855 脱硫仪表及设备1865.1仪表控制系统(DL/T 5196—2004)1865.1.1热工自动化水平1865.1.2控制方式及控制室1865.1.3热工检测1865.1.4热工保护1875.1.5热工顺序控制及连锁1875.1.6热工模拟量控制1875.1.7热工报警1875.1.8脱硫装置分散控制系统1885.1.9热工电源1885.1.10厂级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1885.1.11实验室设备1885.2控制系统设计1895.2.1系统设计要求1895.2.2系统的可靠性1905.2.3控制参数和回路1915.2.4系统连锁与停运1975.2.5控制规律和界面1985.3常见设备选型2025.3.1挡板门2025.3.2增压风机2055.3.3氧化风机2095.3.4烟气除雾器2125.3.5电除雾器2155.3.6浆液脱水设备2175.3.7循环浆液喷嘴2235.3.8循环浆液泵2256 烟气脱硝技术2286.1脱硝工艺方法2286.1.1低NOx燃烧技术2286.1.2选择性催化还2316.1.3选择性催化还2336.1.4其他脱硝方法2386.2工艺设计2396.2.1还剂的选择2396.2.2还剂储存及制备系统2396.2.3SNCR工艺流程反应系统2476.2.4SCR脱硝工艺系统构成2506.3工艺参数计算2516.3.1计算则2516.3.2计算过程2516.3.3催化剂活性2536.3.4SO2/SO3转化率2536.4脱硝设备选型2546.4.1烟气反应系统2546.4.2催化剂2546.4.3辅助系统2557 管路材料与器材2587.1管道材料选用(HG/T 20646—1999)2587.1.1材料选用基本则2587.1.2金属材料选用则2587.1.3金属材料选用则2607.1.4金属管子选用2617.1.5金属阀门选用2627.1.6法兰选用2627.1.7金属管件选用2637.1.8垫片和紧固件2637.1.9焊接材料的选用2647.2无缝钢管2667.2.1无缝钢管尺寸重量(GB/T 17395—2008)2667.2.2流体输送用无缝钢管(GB/T 8163—2008)2677.2.3中低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 3087—2008)2697.2.4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14976—2012)2697.3焊接钢管2737.3.1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 3091—2008)2737.3.2奥氏体不锈钢焊接钢管(HG 20537—92)2757.4复合管2787.4.1衬胶钢管和管件(HG 21501—93)2787.4.2钢衬塑料复合管(HG/T 2437—2006)2837.4.3钢衬玻璃管和管件2887.4.4搪玻璃管和管件2917.4.5金属网聚四氟乙烯复合管材(HG/T 3705—2003)2977.5金属材料管3007.5.1橡胶制品3007.5.2塑料制品3047.5.3玻璃钢管3407.5.4玻璃管材3617.6焊接管件(无缝管件)(GB/T 12459—2005)3687.6.1等径弯头3687.6.2长半径90°异径弯头3697.6.3异径接头3707.6.4等径三通和等径四通3717.6.5异径三通和异径四通3717.6.6管帽3737.6.7管件材料3737.7焊接管件(有缝管件)(GB/T 13401—2005)3737.7.1弯头3737.7.2异径接头3747.7.3等径三通和等径四通3757.7.4异径三通和异径四通3767.7.5管帽3787.7.6管件材料3787.8锻制管件3787.8.1锻制承插焊管件(GB/T 14383—2008)3787.8.2锻钢制螺纹管件(GB/T 14383—2008)3808 设备管道布置3838.1布置图纸要点3838.1.1图纸要求(HG/T 20546—2009)3838.1.2绘制的要求(HG/T 20519—2009)3838.1.3内容与标注3848.2设备布置则(HG/T 20546—2009)3858.2.1布置的要点3858.2.2净距与净空3878.2.3标高与通道3888.2.4操作平台与梯子3898.2.5其他要求3918.3工艺设备布置(HG/T 20546—2009)3938.3.1泵的布置3938.3.2塔的布置3958.3.3卧式容器的布置3968.3.4立式容器的布置3978.3.5装置内管廊的布置3988.3.6外管架的布置3998.3.7静电接地设计规定4008.4管道布置设计(HG/T 20549—1998)4018.4.1设计则4018.4.2管道的布置4018.4.3阀门的布置4038.4.4金属管道和金属衬里管道4048.4.5安全措施4048.4.6阀门操作位置4048.4.7操作维修空间4058.5管架选用设计4108.5.1管道跨距的计算4108.5.2管架的间距4118.5.3管架的类型4188.5.4管架的设置4208.5.5典型管架设置4228.5.6管架生根结构428附录4331部分计量单位及换算4332几何图形计算公式4332.1平面图形计算公式4332.2立体图形计算公式4363常用工程材料4393.1热轧圆钢、方钢(GB/T 702—2008)4393.2热轧扁钢(GB/T 702—2008)4413.3热轧工字钢(GB/T 706—2008)4423.4热轧槽钢(GB/T 706—2008)4433.5热轧等边角钢(GB/T 706—2008)4443.6热轧不等边角钢(GB/T 706—2008)4473.7型钢焊接及开孔4503.8热轧H型钢和部分T型钢(GB/T 11263—2010)4553.9焊接H型钢(YB 3301—2005)4614常用设计资料4734.1金属防腐4734.2管道设计4774.3综合材料余量4785物质性质参数4785.1部分物质溶解度4785.2部分物质溶解热4795.3蒸发潜热及稳定性4805.4脱硫相关数据4806脱硫相关资料4816.1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程(DL/T 5196—2004)4816.2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石灰石/石灰-石膏法(HJ/T 179—2005)4926.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5066.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14)5096.5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法(HJ 562—2010)5136.6火电厂烟气脱硝工程技术规范选择性催化还法(HJ 563—2010)5286.7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硝设计技术规程(DL/T 5480—2013)539参考文献561
内容提要
本书汇总了有关锅炉烟气脱硫脱硝方面的标准规范、工艺流程、设计计算及设备选型等资料。内容括烟气脱硫技术,湿法脱硫工艺,脱硫工艺设计,脱硫工艺计算,脱硫仪表及设备,烟气脱硝技术,管路材料与器材,设备管道布置等。 本书可供电力、化工、石化、冶金、轻工等行业从事脱硫脱硝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教学。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让人昏昏欲睡的书,而是真正从实际工作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书”。周晓猛先生作为业内专家,他的理解和洞察力毋庸置疑。书中的内容非常系统,从最基础的烟气成分分析、污染物排放标准,到各种脱硫脱硝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运行维护,几乎涵盖了烟气治理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工艺的优劣势分析,非常客观,而且能结合实际的经济成本和技术可行性进行评估,这对于我们企业在进行技改项目时,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避免盲目投资。我还记得我们之前在进行一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时候,就遇到了很大的难题,不知道哪种脱硫脱硝技术更适合我们。后来,我们参考了这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效率、能耗、占地面积以及建设和运行成本,最终确定了一个最优方案,大大缩短了项目的前期论证时间。这本书的“畅销”是有道理的,它提供的“工业技术”解决方案,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达到环保要求。在“环境科学”领域,“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的探讨,也体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将环保不仅仅看作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发展机遇。
评分《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权威性”和“前瞻性”。周晓猛先生作为行业内的资深专家,他在书中不仅梳理了当下主流的脱硫脱硝技术,还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这对于我们企业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工艺的“优劣势分析”。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而是结合实际的工程应用,深入剖析了各种技术的经济性、技术成熟度、环保效益以及潜在的风险,这为我们做出明智的技术选择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我记得我们公司之前在进行一个环保项目时,就面临着多种技术方案的抉择。通过仔细研读了这本书,我们对各种方案的利弊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最终选择了一个最适合我们企业实际情况的方案,成功地达到了预期的环保目标。书中的“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关注如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更强调如何将这些“废物”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当前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本书的“畅销”正是其价值的体现,它为“工业技术”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实践指导。
评分《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技术类书籍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公式和图表,更是充满了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周晓猛先生用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完整的烟气脱硫脱硝知识体系。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对“工艺流程”的细节描述。作者不仅讲解了原理,还深入到了每一个操作环节,比如阀门的选用、管道的连接、传感器的布置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是影响工艺稳定性和效率的关键。我记得我们公司之前有一个项目,因为氨气喷射系统的设计不够合理,导致氨逃逸量一直居高不下,环保部门多次发出警告。在查阅了这本书后,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并根据书中提供的优化方案,对喷氨格栅进行了改造,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这种“从细节中发现问题,在细节中找到解决方案”的阅读体验,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而且,书中关于“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关注如何“减排”,更强调如何“资源化”,这对于我们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畅销”是其“工业技术”和“环境科学”价值的最好证明。
评分初拿到《正版 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我便被它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在工业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一本好的技术参考书,其价值在于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周晓猛先生在这本书中,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知识宝库。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各种烟气脱硫脱硝工艺的深入剖析。从湿法脱硫的石灰石-石膏法、氨法,到干法脱硫的活性炭吸附法、催化氧化法,再到脱硝的SCR、SNCR技术,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配以大量的流程图和数据分析。这让我对各种工艺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我记得我们工厂之前因为排放标准升级,需要对现有的脱硫设备进行改造。当时我们对几种不同的技术方案都不是很了解,通过仔细研读了这本书中的相关章节,我们对各种技术的优劣势有了全面的评估,并最终选择了一个最适合我们工厂实际情况的方案,既保证了达标排放,又控制了成本。书中关于“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的论述,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不仅仅关注如何减少污染物排放,更强调如何将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资源,这对于我们实现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畅销”绝非偶然,它所提供的“工业技术”和“环境科学”的深度融合,是它成为“畅销书籍”的根本原因。
评分一本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书!我刚拿到《正版 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体量和严谨的排版吸引了。作为一名在环保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作者周晓猛先生,我一直非常敬佩他的行业贡献,这次能读到他的专著,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的内容,从最基础的脱硫脱硝原理,到各种主流工艺的详细介绍,再到设备选型、运行优化、故障排除,简直无所不包。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工艺的对比分析,非常客观地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成本效益,这对于我们选择最适合自己项目的技术方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且,书中附带的大量图表、流程图和案例分析,更是将复杂的工艺过程可视化,让我这个“理论派”也能轻松理解“实践派”的精髓。我记得前段时间我们工厂的一个脱硝装置出现了一些稳定性问题,翻阅了大量资料都不太得其法,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这本书,其中关于催化剂中毒的章节,以及相应的再生和更换策略,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我们根据书中的建议,对操作参数进行了微调,并更换了部分催化剂,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这种“按图索骥,直击要害”的阅读体验,在很多技术书籍中是很难得的。这本书不愧是“畅销书籍”,它所提供的“工业技术”和“环境科学”的深度结合,以及在“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方面的“实用参考”,是很多企业和个人所急需的。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理论的传授,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实践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最终实现更环保、更经济的生产。
评分读完《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专业”与“实用”的完美融合。周晓猛先生用他深厚的专业知识,将看似晦涩的环保技术,以一种清晰、条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宏观的工艺原理,到具体的设备细节,再到整个系统的优化控制,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脱硫脱硝工艺的分类和介绍,比如湿法、半干法、干法脱硫,以及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等脱硝技术,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配以大量的工程实例,让我对这些技术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我之前在做一个老旧电厂的环保升级改造项目时,就面临着如何选择最经济有效的脱硫脱硝方案的问题,传统的方法往往需要大量查阅各种技术论文和厂商资料,效率低下。而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库”,它系统地梳理了各种技术的特点、优势、劣势,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让我可以快速地进行横向对比,并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书中关于“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的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关注如何“减排”,更强调如何“资源化”,例如副产物的回收利用,如何减少二次污染,这些都是当前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方向,也是企业降本增益的关键。这本书的“畅销”绝非偶然,它所提供的“工业技术”指导,对于提升行业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在“环境科学”领域的深入挖掘,更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评分说实话,拿到《正版 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以为只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当我翻开它,却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周晓猛先生的文笔非常流畅,虽然是技术类的书籍,但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并且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对化学反应原理不太精通的人,也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工艺流程”的讲解,作者通过大量的示意图和实际案例,将整个脱硫脱硝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我们公司之前因为一个氨逃逸的问题,整天焦头烂额,调试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根本原因。后来,我偶然翻到这本书里关于SCR脱硝工艺中氨氮比控制和喷氨均匀性的章节,发现我们的问题可能出在了氨气喷射装置的设计上。根据书中的建议,我们对喷氨格栅进行了改造,并重新优化了氨气流量控制,问题果然迎刃而解。这种“疑难杂症”在书中能找到“药方”的感觉,真的非常棒。而且,这本书的“实用参考”价值非常高,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实际操作中的细节和技巧。对于“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的讨论,也体现了作者的前瞻性思维,不再是单纯的末端治理,而是将环保视为一个循环经济的环节。这本书的“畅销”绝对是对其“工业技术”和“环境科学”价值的最好证明,它为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正版 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就被它厚实的体量和精美的排版所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娓娓道来。周晓猛先生的专业功底深厚,他对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都体现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不同工艺的“横向对比”分析。作者并没有片面地推崇某一种技术,而是客观地列举了各种工艺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经济性以及环保效益,这为我们选择最适合自身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记得我们公司在进行环保升级改造时,就面临着多重选择的困境。在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后,我们对各种脱硫脱硝技术的优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最终选择了一个性价比最高、最适合我们工厂实际情况的技术方案,成功地实现了达标排放。书中的“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仅关注如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更强调如何将这些“废物”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当前工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本书的“畅销”正是其价值的体现,它为“工业技术”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实践指导。
评分读了《正版 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系统性”和“实操性”。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把我从最基础的概念,一步步引导到复杂的工程应用。周晓猛先生在书中对各种脱硫脱硝工艺的讲解,可谓是“面面俱到”。他不仅介绍了各种技术的原理,还深入到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并且附带了大量的工程案例和图表,让复杂的工艺过程变得清晰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故障诊断与排除”的部分,这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脱硫设备频繁出现堵塞的问题,翻遍了各种技术资料都找不到根源。最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查阅了这本书,书中关于“结垢机理与预防措施”的章节,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我们根据书中的建议,对设备进行了改进,并调整了操作参数,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这种“按需查找,精准解决”的阅读体验,是很多技术书籍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这本书对“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的探讨,也体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它不仅仅是“末端治理”,更是将环保视为一个循环经济的环节。这本书的“畅销”绝对是对其“工业技术”和“环境科学”价值的最好肯定。
评分《烟气脱硫脱硝工艺手册》这本书,简直是我工作中的“万能钥匙”。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书籍,而是真正切入实际工程问题的“实用参考手册”。周晓猛先生的写作风格非常务实,他能够将复杂的技术原理,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非常注重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脱硫脱硝工艺的“全方位”介绍。从工艺原理、设备选型、材料选择,到操作控制、运行优化、故障诊断,几乎涵盖了工程项目的所有环节。我记得我们公司之前在建设一个新的脱硝装置时,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氨气分布不均的问题,导致脱硝效率不高,而且氨逃逸严重。当时我们翻遍了各种资料,都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查阅了这本书中关于SCR脱硝工艺中氨气喷射系统设计的章节,发现我们的喷氨格栅设计存在很大的缺陷。根据书中的指导,我们对喷氨格栅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调整了氨气流量控制策略,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这种“疑难杂症”在书中能找到“药方”的感觉,真的非常棒。而且,这本书对于“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的探讨,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路。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末端治理,而是将环保视为一个循环经济的链条,这对于我们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生产成本,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畅销”绝对是对其“工业技术”和“环境科学”价值的最好肯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