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
定价:70.00元
作者:沈道榮
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5368190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1.3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老友沈道榮先生在编撰了欧、褚、颜、柳诸先贤楷书字汇或辨异字典,以及隶书、草书辨异字典或手册之后,又编撰了此《全羲獻之行书草书字典》。“二王”在我国书法史上古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影响十分巨大而深远。他们的书作、特别是其行书和草书,已成为中国传统书法事实上的主流。然而,他们傅世的书迹、包括傅为他们所为的字迹非常丰富而纷繁,整理这些书迹是个十分繁难的工作。沈先生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从四百余帖、两万余字中遴选出出具有特色的一万余个范字。基本上概括了所能见到的“二王”有代表性的全部字迹,为有志学习“二王”书法的同好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沈先生正以他多年编撰字汇的经验,设置了部首和笔画等检索方法,使众多、繁乱的王字变得易於查考。
目录
序言
正文
合文
附录
引碑贴及参考书目一览表
王羲之碑帖集释
王獻之碑帖集释
王羲之生平
王獻之生平
后记
碑帖集释帖名笔画检字表(西式翻身法)
笔画检字表(西式翻身法)
作者介绍
沈道榮,字首行,1939年4月22日生,湖南临湘人。曾供職信息产业部人民郵电报社(现已退休)。中国书法家協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分会会员。1958年应征入伍,1960年加入中国业。1978年转业在郵电部门做物资供应管理工作。歷任班长、排长
文摘
序言
2. 解构与重构,书法学习的“秘密武器”。 作为一名长期沉浸于书法练习,却时常感到瓶颈的书法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解开”二王行草书奥秘的书籍。而这本《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望。沈道荣先生的编撰,并非简单的将二王的字汇集在一起,而是进行了一种非常精妙的“解构”与“重构”。他以字为单位,将二王在不同作品、不同书写状态下的同一字,进行并列展示,并辅以详尽的笔画解析。例如,对于“不”字,书中会呈现王羲之在《快雪时晴帖》中的写法,以及王献之在《洛神赋》中的不同变体,然后分析它们在起笔、行笔、收笔、转折、钩连等方面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整体字形的结构与神韵。这种“解构”式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字形背后的逻辑,明白为何同一笔画会在此处变粗,此处变细,为何这个捺会如此舒展,彼处的提笔又如此含蓄。更让我欣喜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分析”层面,更是在“重构”上下功夫。沈先生通过对大量字例的归纳与提炼,提炼出了二王书写中的一些共性原则与个性特征,并用简明的语言解释了如何在临习中运用这些原则。这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写”,更是告诉我“为何要这样写”。这对于我理解二王书法的精神内核,以及将之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创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讲解,去体会每一个笔画的力道与节奏,去感受每一个字的气韵流动,发现自己的临帖效率和感受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本书,真如同一个充满智慧的“秘密武器”,为我开启了通往二王书法殿堂的新路径。
评分7. 字斟句酌,笔笔皆用心。 拿到《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绝非一本“赶工”之作。沈道荣先生的编纂,体现了一种近乎虔诚的对书法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条注释,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我尤其欣赏沈先生在对字形进行分析时,那种“字斟句酌”的态度。他不会简单地用“好看”、“漂亮”来形容,而是会深入到笔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去探究其造型的缘由。比如,对于一个“月”字,他会详细分析王羲之是如何通过一捺的起笔与收笔,以及中间两笔的呼应,来营造出圆润而富有弹性的视觉效果;又或者,他会指出王献之在处理这个字时,是如何通过笔画的粗细对比和笔势的连贯,赋予其一种动态的美感。这种对“笔笔皆用心”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二王书法的精妙之处。而且,书中还经常会引用一些古代书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学术性的严谨,也让我对本书的权威性深感信服。我试着按照沈先生的指导,去体会每一个字的“用心”之处,尝试着去模仿那种“用心”的笔意。我发现,当我对字的理解越深入,我的临习也就越有方向,越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习二王书法的工具,更是一堂关于如何“用心”学习书法的生动课程。
评分6. 集大成之作,梳理晋人书法脉络。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资料不胜枚举,但能够真正做到既全面系统,又深入浅出的,却屈屈可数。这本《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在我看来,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集大成之作”。沈道荣先生在编纂过程中,显然是对二王书法有着极其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他没有拘泥于某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长,将二王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的精彩行草字例,进行了一个有机的梳理与呈现。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录了大量的字,更在于它所构建的梳理体系。沈先生在编排上,非常有条理,既有按部首的检索便利,也有按笔画的细致查找。更重要的是,他在对字进行解析时,往往会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所谓横向,是指同一字在二王不同作品中的对比,体现了他们各自的书风特点;所谓纵向,是指同一字在王羲之不同作品中的演变,或者在王献之不同作品中的变化,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们书法的个性化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像是一幅描绘晋人书法脉络的地图,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二王书法的渊源流变,以及他们对后世书法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而言,能够系统地了解晋人书法的精髓,并且能将这种理解融入到临习中,是何其幸运。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理解晋人书法的“新窗口”。
评分8. 从“看字”到“懂字”,质的飞跃。 很多时候,我们临习碑帖,停留在“看字”的阶段,也就是机械地模仿字形,而无法真正“懂字”,理解字形背后的内在逻辑和书写者的意图。这本《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的出现,为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实现了从“看字”到“懂字”的质的飞跃。沈道荣先生在编纂本书时,充分考虑到了临习者的实际需求,他提供的不仅仅是二王行草的字样,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字样的“懂”的解读。他对每一个字,都会从结构、笔画、用笔、墨色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例如,他会指出王羲之在《圣教序》中某个字的横画,为何会显得如此沉稳有力,是如何通过笔锋的提按来实现的;又或者,他会分析王献之在《蜀都帖》中某个字的草法,是如何在连绵的笔画中,巧妙地运用转折和提按,来表达一种奔放不羁的情感。这种“懂”的解读,让我不再是盲目地模仿,而是带着理解去临习。我开始思考,为什么王羲之的行书会如此自然流畅,为什么王献之的草书会如此恣意洒脱。这种思考,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也让我的临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通过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二王书法深邃的大门,去探究隐藏在笔墨之下的智慧。它帮助我真正地“读懂”了二王的行草,也让我自己的书法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4. 细节控的福音,严谨治学的光辉。 作为一名对书法细节有着近乎苛刻追求的读者,我必须说,《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完全满足了我对一本高质量书法字典的所有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沈道荣先生的治学态度,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每一页,都散发着一种严谨、务实的光辉。书中的字条,数量庞大,且经过精挑细选,绝非拼凑。我尤其欣赏的是,沈先生在收录字条时,并非简单地将字放大呈现,而是会注明其出处,甚至是在同一字的不同写法之间,也会详细标注其所在的具体作品。这对于我们临习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可以在看到一个心仪的字时,能够精准地找到它的源头,去体会它在原帖中的语境,去感受它在整体篇章中的作用。这比单纯的“照猫画虎”要深刻得多,也有效得多。而对于每一个字的解析,沈先生更是做到了极致。他会从笔画的起收、提按、顿挫,到结构上的呼应、欹侧、开合,再到整体的章法布局,都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例如,对于一个“龙”字,他不仅会分析其每一笔的走向,更会指出王羲之是如何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营造出盘旋腾飞的动感;又或是王献之如何通过欹侧的结构,赋予这个字一种不拘一格的野逸之气。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沈先生将二王书法艺术剖析得何等透彻。这本书,绝对是书法研究者和深度临习者的“案头必备”,它所展现的严谨治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评分10. 笔墨之间的哲学,感悟生命的力量。 《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书法的技法提升,更是一种对生命哲学的感悟。沈道荣先生的编纂,不仅仅是对二王书法艺术的梳理,更是在字里行间,传递着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我发现,在翻阅和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看笔画、看结构,更是在品味一种精神,一种在笔墨中流淌的生命的力量。沈先生对每一个字的解读,都充满了对二王书法“意”的洞察。他会分析王羲之在书写某个字时,是如何将内心的情感、对自然的感悟,巧妙地融入到线条之中,使其具有生命力。例如,他会指出《兰亭集序》中的某些字,为何显得如此从容淡定,又为何带有淡淡的忧伤,这些都是书家心境的真实写照。他又会解析王献之的草书,为何如此恣意奔放,充满了一种冲破束缚的激情,这背后蕴含的,或许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对生命的热烈讴歌。通过沈先生的讲解,我开始理解,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写心”。每一个笔画的提按,每一次转折的力度,都可能蕴含着书写者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这本书,让我从二王书法中,看到了生命力的张扬与克制,看到了情感的奔涌与沉淀,看到了智慧的闪光与深邃。它让我在临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锻炼手腕,更是启迪心灵,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本字典,已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是一本关于书法,更是关于人生哲学的启迪之书。
评分3. 跨越时空的对话,笔尖上的千年传承。 第一次翻开《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我立刻被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所包裹。沈道荣先生编纂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座连接古今的书法桥梁。他以极大的耐心与深厚的学养,将晋代这两位书法巨匠的传世行草墨迹,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位位熟悉的老友,在向我们诉说着千年前的笔墨故事。王羲之的笔致,或如清风拂柳,飘逸洒脱;或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王献之的笔意,则更加奔放,充满了一种冲破藩篱的创新精神。沈先生的编纂,恰恰捕捉到了这种神韵。他对每一个字的解读,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不仅仅看到了笔画的形态,更能感受到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例如,当读到王羲之《丧乱帖》中的“痛”字,我不再仅仅是看到一个横竖撇捺的组合,而是能从那极具张力的线条中,体会到“痛”字背后锥心刺骨的悲痛。而看到王献之《廿帖》中某些狂放的笔触,我仿佛能听到他畅快淋漓的呼喊。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书法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描摹,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情感交流。沈先生在注释中,常常会引用一些古代的书法理论,或者对比二王在不同作品中的同一字写法,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丰富性与多面性。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我与这两位伟大的书法家进行了一场触及灵魂的笔尖上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千年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评分5. 不止于临摹,更在于感悟。 过去,我临习二王书法,往往是“形似”而“神不至”。总是觉得,虽然笔画模仿得大差不差,但总缺少一种二王书法的神采与韵味。直到我遇见了这本《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我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沈道荣先生在这本书中的编纂,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字帖提供。他提供给我的,是一种“感悟”的路径。书中对每一个字的分析,都充满了哲思,不仅仅是技法层面的讲解,更是对书写者心境、意趣的探讨。比如,他会分析王羲之在书写某个字时,是如何将情感融入笔墨,如何通过线条的张弛有度来表达内心的律动。又或者是,他会指出王献之在书写时,是如何打破常规,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奔放的方式来追求艺术的极致。这种“感悟式”的解读,让我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笔画,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笔画背后的意义,去体会字形所传达的情绪。我开始尝试在临习时,想象王羲之当时书写时的心境,想象王献之创作时的冲动。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笔下开始有了生命,有了那种二王书法特有的神采。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不仅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读懂”书法,如何“活化”书法的指南。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模仿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感悟者。
评分1. 初见便惊艳,字里行间皆风骨。 拿到这本《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的当下,便被其厚重且精致的装帧所吸引。沈道荣先生的编纂,绝非简单的字帖堆砌,而是将二王书法精髓,尤其是他们流传下来的行书与草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与呈现。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古朴典雅的墨香,纸张的质感也极佳,印刷清晰,墨色浓淡层次分明,仿佛可以直接感受到晋人墨迹的温度。其中,对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等代表作的精细拆解,让我看到了“右军”运笔的灵动与变化,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笔画,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与绝妙的章法。而对于王献之的《中秋帖》、《十二月帖》等,更是展现了其“破体”书风的创新与洒脱。沈先生在字词的选取上,力求全面,不仅收录了常见字,更是将一些相对生僻但极具书法价值的字也囊括其中,这对于我这样热爱书法又希望深入学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利。更难得的是,书中对每一个字的释义,都不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是结合了二王书写的具体用笔、结体特点,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解读。比如,一个“之”字,在二王笔下可以变化万千,或瘦劲,或腴润,或连绵,或断开,沈先生的注解便能清晰地指出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又蕴含了怎样的情感与意趣。这种讲解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人的书斋,听智者娓娓道来,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于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是一部浓缩了二王书法灵魂的百科全书,是研习书法,尤其是行书与草书的宝贵指南。
评分9. 对古人书法的敬意,对后学者的指引。 拿到《王羲之、王献之行书草书字典》,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沈道荣先生对二王书法精妙入微的解读,更是一种深沉的对古人书法的敬意,以及对后学者循循善诱的关怀。沈先生在编纂这本书时,显然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以一种近乎“考古”般严谨的态度,去挖掘和整理二王的墨迹,力求呈现最真实、最精髓的书法面貌。书中收录的字例,数量庞大,且覆盖了二王行书、草书的各种风格变化,这本身就是对两位书法巨匠一项巨大的致敬。而更让我感动的是,沈先生在对字进行分析时,始终带着一种“指引”的姿态。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字”,更是告诉我们“这个字为什么是这样的”,以及“如何才能写出这样的字”。他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深奥的书法原理,也会用生动的例子,阐释抽象的书法意境。例如,他可能会对比王羲之和王献之在处理同一个偏旁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理念,从而让我们看到书法艺术的多样性与可能性。这种“指引”,让原本可能枯燥的临习过程,变得充满乐趣与启发。这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它能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审美观念;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来说,它又能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沈先生用他的学识和汗水,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通往晋人书法殿堂的坚实桥梁,其功德无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