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清宫田黄方印录
定价:298.00元
作者:张五常;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86823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田黄是收藏中的珍品,素有“印石”的称号。正所谓“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经济学大师张五常此书将其收藏的93方田黄集中展示,其数量之广、质量之高均为罕见!不光有田黄细节呈现,更详细介绍了其历史资料、收藏价值、相关文化知识,图文并茂,是田黄收藏爱好者不得多得的读物。
田黄是收藏中的珍品,素有“印石”的称号。正所谓“黄金易得,田黄难求!”
《清宫田黄方印录》中,经济学大师张五常将其收藏的93方田黄集中展示,其数量之广、质量之高均为罕见!他从自己的“求石奇遇”谈起,详细介绍了93方田黄印章的历史资料、收藏价值、相关文化知识,图文并茂,石与字、字与文、文与石章浑然天成,彰显了蕴含其中久远而丰富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对于收藏爱好者及田黄爱好者,是较好的普及读物。
序 求石奇遇记
毛笔篇 三十七方
《惟几惟康》 杨玉璇(钮雕) 20
《懋勤殿宝》 杨玉璇(钮雕) 22
《纪恩堂》 杨玉璇(钮雕) 24
《太平》 杨玉璇(钮雕) 26
《武英殿宝》 杨玉璇(钮雕) 28
《惟尧则之》 杨玉璇(钮雕) 30
《宁寿宫宝》 杨玉璇(钮雕) 32
《养心殿宝》 杨玉璇(钮雕) 34
《储秀宫之宝》 杨玉璇(钮雕) 36
《破尘居士》 周尚均(钮雕) 38
《雍正御笔之宝》 周尚均(钮雕) 40
《御赐朗吟阁宝》 周尚均(钮雕) 42
《惟精惟一》 周尚均(钮雕) 44
《澄观斋》 周尚均(钮雕) 46
《乐寿堂宝》 周尚均(钮雕) 48
《金锡炼而精》 周尚均(钮雕) 50
《追琢其章》 周尚均(钮雕) 52
《自强不息》 周尚均(钮雕) 54
《得大自在》 周尚均(钮雕) 56
《五福四得十全之宝》 周尚均(钮雕) 58
《归政仍训政》 周尚均(钮雕) 60
《心愿符初》 周尚均(钮雕) 62
《半榻琴书》 周尚均(钮雕) 64
《戒得堂宝》 周尚均(钮雕) 66
《菑畲经训》 周尚均(钮雕) 68
《谨起居慎出令》 周尚均(钮雕) 70
《凛顾钦几微》 周尚均(钮雕) 72
《嘉庆尊亲之宝》 周尚均(钮雕) 74
《仁心流露》 周尚均(钮雕) 76
《包元履德》 周尚均(钮雕) 78
《传心基命》 周尚均(钮雕) 80
《阳春布德泽》 周尚均(钮雕) 82
《阳春布德泽》 周尚均(钮雕) 84
《澄神静虑》 周尚均(钮雕) 86
《同治尊亲之宝》 周尚均(钮雕) 88
《同治宸翰》 周尚均(钮雕) 90
《即此是学》 载 洵(钮雕) 92
钢笔篇 三十二方
《圆明园》 杨玉璇(钮雕) 96
《戒之在得》 杨玉璇(薄意) 98
《四知书屋》 杨玉璇(薄意) 100
《敬天尊祖》 杨玉璇(薄意) 102
《三无九有》 杨玉璇(钮雕) 104
《抑斋》 杨玉璇(薄意) 106
《养心殿精鉴玺》 杨玉璇(钮雕) 108
《九有一心》 杨玉璇(薄意) 110
《稽古右文》 杨玉璇(薄意) 112
《文华殿宝》 杨玉璇(薄意) 114
《学诗堂》 杨玉璇(钮雕) 116
《重华宫》 杨玉璇(钮雕) 118
《毓庆宫》 杨玉璇(钮雕) 120
《万国咸宁》 杨玉璇(钮雕) 122
《文渊阁宝》 杨玉璇(钮雕) 124
《所宝惟贤》 杨玉璇(薄意) 126
《兢兢业业》 周尚均(薄意) 128
《长春书屋》 周尚均(钮雕) 130
《政贵有恒》 周尚均(钮雕) 132
《避暑山庄》 周尚均(钮雕) 134
《俯寻周孔》 周尚均(薄意) 136
《澄神静虑》 周尚均(钮雕) 138
《四知书屋》 周尚均(钮雕) 140
《乐寿堂宝》 周尚均(钮雕) 142
《五经萃室》 周尚均(钮雕) 144
《味余书室》 周尚均(薄意) 146
《信天主人》 周尚均(钮雕) 148
《克敬居》 奕 天(薄意) 150
《景福阁》 奕 天(钮雕) 152
《无逸斋精鉴玺》 潘玉茂(钮雕) 154
《宣统宸翰》 潘玉茂(深雕) 156
《欢喜园》 林清卿(钮雕) 158
二十四孝(毛笔)篇 二十四方
《孝感动天》 周尚均(钮雕) 162
《戏彩娱亲》 周尚均(钮雕) 164
《鹿乳奉母》 周尚均(钮雕) 166
《百里负米》 周尚均(钮雕) 168
《啮指痛心》 周尚均(钮雕) 170
《芦衣顺母》 周尚均(钮雕) 172
《亲尝汤药》 周尚均(钮雕) 174
《拾葚异器》 周尚均(钮雕) 176
《埋儿奉母》 周尚均(钮雕) 178
《葬父》 周尚均(钮雕) 180
《刻木事亲》 周尚均(钮雕) 182
《涌泉跃鲤》 周尚均(钮雕) 184
《怀橘遗亲》 周尚均(钮雕) 186
《扇枕温衾》 周尚均(钮雕) 188
《行佣供母》 周尚均(钮雕) 190
《闻雷泣墓》 周尚均(钮雕) 192
《哭竹生笋》 周尚均(钮雕) 194
《卧冰求鲤》 周尚均(钮雕) 196
《搤虎救父》 周尚均(钮雕) 198
《恣蚊饱血》 周尚均(钮雕) 200
《尝粪忧心》 周尚均(钮雕) 202
《乳姑不怠》 周尚均(薄意) 204
《涤亲溺器》 周尚均(钮雕) 206
《弃官寻母》 周尚均(钮雕) 208
张五常,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有效运用。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学经济系任教,开始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引发强烈的学术反响。
除了经济学领域,张五常教授在收藏、摄影、书法、散文等领域都颇有建树。《清宫田黄方印录》是他“五常说收藏”系列之一。
.........
拿到《清宫田黄方印录》这本书,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手中捧着的不单单是一本书,而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窗口。作者在书中对每一枚田黄方印的描述,都充满了对细节的极度关注。从印章的质感、颜色,到雕刻的纹饰、款识,都力求精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印章的“神”——也就是其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例如,某一方印章上刻的“德配天地”,不仅说明了其使用者的高贵身份,更体现了其对统治理念的追求。而另一方带有“寿”字的印章,则寄托了皇室成员对长寿的期盼。书中精美的图片,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珍宝。我常常会花上半天时间,沉浸在那些温润的田黄石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作者的文字也如同一位导游,带领我深入了解每一方印章背后的故事。我学会了如何辨别田黄石的真伪,如何欣赏印章的雕刻技艺,以及如何解读印章上的款识。这本书让我明白,看似小小的印章,却能浓缩一段历史,承载一份情感,展现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一本关于田黄方印的图录,更是一本关于清朝宫廷历史、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的百科全书。
评分打开《清宫田黄方印录》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踏入了故宫的一间密室,里面陈列着一件件令人惊叹的珍宝。作者对每一枚田黄方印的描述,都如同在为一件艺术品画像,力求捕捉其最细微的特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印章材质的详尽分析。田黄石那温润如玉的质感,丰富的色彩变化,以及那仿佛流淌着生命力的黄色,都让我陶醉。而印章上精美的雕刻,更是让我惊叹不已。那些栩栩如生的龙纹、缠绕的祥云,以及一些吉祥的图案,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印章本身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方印章背后的历史故事。比如,某一方印章的出现,可能与某位皇帝的登基大典有关,而另一方印章则可能是某位皇后的私印。这些故事,让冰冷的文物瞬间变得有温度,也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即便是方寸之间的印章,也能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一本关于田黄方印的图录,更是一本关于清朝宫廷历史、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的百科全书。
评分拿到《清宫田黄方印录》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这份沉甸甸,不仅是因为书本本身的厚度,更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分量和文化价值。书中对每一方田黄印章的介绍,都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石材的颜色、质地,到印面的尺寸、文字,再到印钮的雕刻,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且附上了高质量的图片,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这些珍贵的文物。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印章款识的解读部分。那些细小的文字,看似简单,却往往包含着重要的信息,比如所属的皇帝、年代,甚至是定制的场合。作者通过对这些款识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印章背后的故事,让我对清宫的礼仪制度、官场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田黄石的知识,比如它的产地、特性、以及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这些信息让我对田黄这种珍稀的宝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读这本书,我仿佛变成了一位走在故宫深处的鉴赏家,在琳琅满目的珍宝中,寻觅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田黄方印,并试图解读它们所诉说的历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些普通人难以接触到的宫廷文物,以一种 accessible 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有机会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清宫田黄方印录》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图鉴,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权力、艺术和历史的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为我们展示了清宫中那些珍贵的田黄方印,并试图解读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我被书中对印章材质的描述深深吸引。田黄石那独一无二的温润光泽、细腻的肌理,以及那仿佛蕴含着生命力的黄色,都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作者对每一方印章的详细剖析,则让我领略到清朝皇室对于艺术品的极致追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印章本身的介绍,更着重于挖掘印章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一方印章是某位皇帝御笔亲书,或者某一方印章是赏赐给某位功臣的。这些故事,让冰冷的文物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在解读印章的雕刻艺术时,也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那些精美的龙纹、流畅的线条,以及巧妙的构图,都让我惊叹不已。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没有现代工具的年代,工匠们是如何凭着一双巧手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即便是方寸大小的印章,也能承载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评分《清宫田黄方印录》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清朝宫廷的神秘之门。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而又充满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田黄方印。我被书中对印章材质的描述所深深吸引。田黄石那温润的色泽、细腻的肌理,以及仿佛蕴含着生命力的黄色,都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印章上精美的雕刻,更是让我惊叹不已。那些栩栩如生的龙纹、缠绕的祥云,以及寓意吉祥的人物图案,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让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印章本身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方印章背后的历史故事。比如,某一方印章的出现,可能与某位皇帝的登基大典有关,而另一方印章则可能是某位皇后的私印。这些故事,让冰冷的文物瞬间变得有温度,也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这些印章作为权力象征的意义,也看到了它们作为艺术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即便是方寸之间的印章,也能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一本关于田黄方印的图录,更是一本关于清朝宫廷历史、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的百科全书。
评分《清宫田黄方印录》这本书,如同一部精致的奏折,将清朝宫廷的珍宝以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温情的方式呈现给了我们。作者在书中对每一枚田黄方印的解读,都透露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我尤其着迷于那些记录着皇室成员生活细节的印章。比如,某一方印章的出现,可能与某位皇后的册封仪式有关,而另一方印章的材质,则可能反映了当时田黄石的开采和进贡情况。这些零散的信息,在作者的梳理下,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宫廷生活图景。书中对印章雕刻工艺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注意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使用者,印章的雕刻风格也会有所不同。那些精巧的龙纹、寓意吉祥的图案,都体现了当时顶尖的工艺水平。而田黄石本身温润的质地,更是为这些雕刻增添了几分灵动。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工匠们是如何凭着一双巧手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将一块块平凡的石头打磨成传世之宝。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
评分《清宫田黄方印录》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介绍,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权力、审美和历史交织的细腻叙事。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清宫田黄印章的宏大画卷。我最震撼的,是作者对每一方印章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的挖掘。不仅仅是简单的尺寸、重量、材质,更包含了它所属的时代背景、使用者身份、甚至可能是其流传过程中的一些蛛丝马迹。当我看到某一方印章上刻着“慈禧太后御用”几个字时,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个赫赫有名又备受争议的晚清女性形象,想象她是如何在这方小小的田黄印章上,寄托着她的权力与野心。作者并非一味地堆砌史料,而是将枯燥的考证融入生动的故事叙述中,让历史人物仿佛跃然纸上。书中对印章雕刻艺术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精巧的龙纹、祥云,或是寓意吉祥的人物图案,都展现了当时顶尖的雕刻工艺。而田黄石本身的温润、细腻,又为这些雕刻增添了几分灵性。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年代,工匠们是如何凭着一双巧手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将一块块平凡的石头赋予生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小小的印章,也能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分量和艺术价值。它不仅仅是统治者彰显身份的器物,更是文化传承、审美趣味和历史变迁的见证。
评分读完《清宫田黄方印录》,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碧辉煌、规制森严的紫禁城。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几方小小的田黄印章的图录,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清朝皇室的日常生活、权力运作以及他们对于文玩艺术的独特品味。书中对每一方田黄印章的细致描述,从材质的温润光泽、石质的细腻程度,到雕刻的技艺水平、款识的字体风格,都力求详尽。我尤其被那些记录着皇帝名字、年号、甚至是特殊事件的印章所吸引。想象着乾隆皇帝手持一枚刻有“乾隆宸翰”的田黄方印,在奏折上落下庄重的一笔,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而对于那些印章背后的故事,比如某位皇后的私印,或是皇帝赐予大臣的恩赐,作者的考证和解读更是引人入胜。我并非是专攻古董鉴赏的行家,但阅读过程中,作者循序渐进的讲解,让我逐渐领悟到田黄石的珍贵,以及这些印章在清宫历史中的独特价值。那些精美的图片,更是将田黄石温润的质感、细腻的纹理,以及雕刻大师们鬼斧神工的技艺,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常常会花上半天时间,一遍又一遍地翻看那些高清的印章照片,品味那流淌在石头里的历史痕迹。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而言,无疑是件幸事。它将那些深藏宫廷、鲜为人知的珍宝,以一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评分《清宫田黄方印录》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方寸之间,尽显乾坤”的道理。那些小小的田黄方印,不仅仅是清朝皇帝的权力象征,更是承载了他们生活、思想和艺术品味的载体。作者在书中对每一方印章的介绍都非常细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于印章印文的解读。比如,某一方印章上刻的“为民则为福”,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体现了清朝皇帝对统治理念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期许。而另一方刻着“乾隆御览之宝”的印章,则不仅仅是简单的鉴藏章,更代表着乾隆皇帝对文物的重视和对自身品味的自信。书中对印章雕刻工艺的描述也让我惊叹不已。那些栩栩如生的龙纹、精巧的图案,无不体现了当时顶尖的雕刻水平。我尤其对那些带有吉祥寓意的印章感兴趣,比如刻有“福寿康宁”的印章,它们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方印章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一段历史。通过解读这些印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清朝皇室的生活,更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对于喜欢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不容错过的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文物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清宫田黄方印录》简直是一份惊喜。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几十枚清宫田黄方印,而是通过对每一枚印章的深入挖掘,勾勒出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清朝宫廷画卷。我最先吸引我的是书中的图片,那些高清晰度的田黄方印照片,将石材本身温润的色泽、细腻的质感,以及雕刻大师们精湛的技艺,都完美地呈现在我眼前。当我仔细观察那些印章上的纹饰,比如龙腾、祥云,或者是一些寓意吉祥的人物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匠人们是如何倾注心血,将一块块冰冷的石头赋予灵性。而作者对印章背后历史信息的解读,更是让我拍案叫绝。比如,对于某枚印章的来历,作者不仅考证了其使用者,还可能追溯了其材质的来源,甚至推测了它在宫廷中的用途。这些信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印章款识的讲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字,却常常隐藏着重要的历史线索。通过解读这些款识,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方寸之间留下的印记。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件小小的文物,也能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