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让身体和微生物成为朋友

正版 让身体和微生物成为朋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斯丁·桑伯格 艾丽卡·桑伯格 著
图书标签:
  • 肠道菌群
  • 健康饮食
  • 免疫力
  • 微生物
  • 益生菌
  • 人体共生
  • 健康生活
  • 养生
  • 肠道健康
  • 正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2579
商品编码:2792654448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让身体和微生物成为朋友

定价:45.00元

作者:贾斯丁·桑伯格 艾丽卡·桑伯格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180425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让身体与微生物成为朋友》由《时代杂志》封面人物、《纽约时报》100位全球*影响力人物安德鲁 威尔博士力荐
海军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孙涛力荐
热心肠先生蓝灿辉力荐

内容提要


《让身体与微生物成为朋友》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副教授贾斯丁·桑伯格和研究人员艾丽卡·桑伯格夫妇共同编写,针对近年来研究热点——肠道微生物群与健康关系,提出人体是人类细胞与常驻微生物共同组成的超级生命体。而肠道微生物群所具有的10倍于人类的基因数量,被国际医学界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对人类的哮喘、肥胖、糖尿病、衰老、自闭、抑郁等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目录


章 受关注的人体微生物群/1微生物的世界/1充满细菌的“管子”(人类)/3西方人的微生物群残骸/5被迫的合作/8细菌的坏名声/11微生物群时代的到来/14被遗忘的功能器官/17微生物群站在了舞台中央/19帮助微生物群蓬勃发展/20第二章 与我们终生相伴的微生物群体/22首批微生物群/22早产:微生物群的形成被打断/26怀孕:微生物群变化的时期/28母乳:婴儿微生物群的“设计师”/30微生物引发的小儿疝气/34断奶:保持长期微生物群健康的机会/35抗生素:微生物群形成过程中的“天敌”/39限制体重的微生物群/40婴儿的微生物群培养/41第三章 调节免疫系统/44肠道微生物群与疾病/44肠道:人体免疫系统的控制中心/45肠道微生物群:控制免疫反应/47“卫生假说”的演变/49失去我们的密友/51平衡免疫系统的行动/52作为黏膜免疫系统延伸的微生物/55让微生物来平衡免疫系统/57检测“坏”的微生物群和驱逐它们的代价/59维持免疫系统的功能正常/61第四章 肠道的过客/64肠道的呼救/64发酵作用的产生/65保护肠道/67肠道的过客:悄然经过,留下印记/69不仅仅是对肠道的影响/71益生菌:哪些方面被认可/73名字的含义是什么/74益生菌的健康声明/78益生元与合生元:益生菌伙伴/79益生菌的前景/81益生菌的使用指导/83第五章 养活数万亿张嘴/87微生物群灭绝事件/87我们的微生物群:终的回收者/88微生物废物的价值/89不仅仅是清空食物热量/92被长期遗忘的膳食纤维的好处/93碳水化合物的“坏名声”/95为了肠道微生物,仔细阅读食物营养标签/97供微生物群食用的碳水化合物/100“富有的”微生物群或“贫穷的”微生物群/102提炼饮食中给微生物提供营养的碳水化合物 /104因纽特人是怎么回事/107为丰富微生物群提供“巨无霸”套餐/109第六章 肠与大脑的连接/111脑—肠轴/111无微生物老鼠:胆大又健忘/113人格移植/116无人监管的制药厂/117微生物群的毒性废弃物/119大脑与上万亿细菌的双向沟通/122肠道的化学泄漏/124发酵食物加入“对话”/128建立终生的大脑—肠道—微生物群联盟/130第七章 靠排泄物而活/133改变微生物特性/133致病微生物:肠道的“不速之客”/134以牙还牙/135我该怎么办/137抗生素——滥杀无辜者/139微生物群的数量优势/142食物通过肠道的速度/146别在家里尝试这些/147结束粪便移植的黑暗时代/149更新肠道管理系统/152第八章 老化的微生物群/154我们的终身伙伴/154老年人的微生物群/156炎性衰老/159锻炼你的微生物群/161“抗击癌症”时的微生物群/162与药物相关的微生物群/165充满细菌的“青春不老之泉”/169保持微生物群年轻/170第九章 管理体内的发酵作用/173你的基因组不代表一成不变的命运/173健康微生物群/174的问题/176增强微生物群的社交/177为了微生物而吃/179有益于微生物群的日常饮食方法/185肠道微生物群之外的群体/188餐单和食谱/190有益微生物群的7日餐/190养活你的微生物群/193肠道细菌的早餐/195连微生物群都喜欢的校园午餐/203工作午餐/207零 食/212晚 餐/218甜 点/227致 谢/233附 录/235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和饮品/235每日膳食纤维总量推荐/236

作者介绍


贾斯丁·桑伯格博士——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助理教授,2009年美国国立卫生(NIH)创新者奖的获得者得主贾斯丁·桑伯格博士——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助理教授,2009年美国国立卫生(NIH)创新者奖的获得者得主

文摘




序言



《菌舞:肠道微生态的隐秘王国与健康密码》 引言: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微观宇宙,而这个宇宙中最神秘、最活跃的居民,莫过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它们寄居在我们的皮肤、呼吸道,更在我们的肠道中,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些与我们共生的“邻居”了解甚少,甚至将其视为病原体,对它们抱有戒心。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这些微小的生命并非全然是我们健康的敌人,相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消化吸收、免疫防御,甚至情绪波动和大脑功能。《菌舞:肠道微生态的隐秘王国与健康密码》将带领您深入探索这个被忽视的微观世界,揭示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错综复杂、令人惊叹的联系,并为您解锁掌握自身健康的全新视角。 第一章:隐秘的生命——认识你的肠道微生物 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栖息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包括细菌、真菌、古菌以及病毒等。其中,肠道是微生物最集中的“根据地”,平均每立方厘米的肠道内容物中就含有数千亿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并非单一品种,而是由成百上千种不同的物种组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肠道菌群”。 菌群的“居民构成”: 细菌是肠道菌群中最主要、也是研究得最多的组成部分。它们被大致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条件致病菌”三大类。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能够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抑制有害菌生长,并刺激免疫系统。有害菌,如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致病株,则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引起疾病。条件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疾病,但在身体抵抗力下降或菌群失衡时,则可能乘虚而入。 菌群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一个健康的肠道菌群,通常具有高度的多样性,这意味着存在着丰富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多样性越高,菌群的生态位就越稳固,越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剧烈变化。反之,菌群多样性的降低,往往是健康问题的警示信号。同时,菌群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一个稳定的菌群能够长期维持在一种平衡状态,即使在面对一些小的波动时也能迅速恢复。 “菌群指纹”的独特性: 就像我们的指纹一样,每个人的肠道菌群组成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受到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用药史以及出生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针对一个人的健康干预措施,可能对另一个人效果截然不同。理解个体化的菌群特征,是实现精准健康管理的关键。 第二章:肠道“管家”——微生物如何塑造我们的消化与营养吸收 肠道微生物并非被动地居住在我们的体内,它们是积极的“协作者”,在消化和营养吸收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食物的“二次消化”: 我们自身酶的消化能力有限,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如膳食纤维。肠道微生物拥有一系列特殊的酶,能够分解这些我们无法消化的物质,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如丁酸、丙酸和乙酸。这些短链脂肪酸不仅是肠道细胞主要的能量来源,有助于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还能够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代谢。 维生素的“合成工厂”: 某些B族维生素(如B1、B2、B6、B12、叶酸)和维生素K,在我们的肠道中主要由微生物合成。这意味着,即便我们的饮食摄入不足,健康的肠道菌群也能为我们提供一部分必需的维生素,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矿物质的“吸收助手”: 肠道微生物能够改变矿物质的化学形态,提高它们在肠道中的溶解度和可吸收性。例如,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铁、钙和镁等重要的矿物质。 “能量收割者”: 肠道微生物在能量代谢中也扮演着角色。它们可以从食物中提取额外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短链脂肪酸等形式,供我们身体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体重管理。 第三章:健康的“守护神”——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协同作战 免疫系统是身体的“军队”,负责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而肠道,作为身体与外界环境接触最广泛的部位之一,其免疫系统尤为发达,并且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互动关系。 “免疫启蒙者”: 在生命的早期,肠道微生物就如同“启蒙老师”一般,帮助免疫系统进行“学习和训练”。它们能够刺激免疫细胞的成熟和分化,教会免疫系统如何识别“敌我”,区分无害的食物抗原和潜在的病原体。 “免疫哨兵”: 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形成一道“生物屏障”,通过竞争营养、产生抑菌物质等方式,阻止有害菌的定植和繁殖,从而在物理上和生物学上保护我们免受感染。 “免疫调节者”: 肠道微生物能够分泌多种信号分子,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它们可以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炎反应,维持免疫平衡,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活跃而攻击自身组织(自身免疫性疾病)。 “疫苗接种”: 接触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相当于在为免疫系统进行“实战演练”,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各种病原体。 第四章:情绪与思维的“幕后推手”——肠道与大脑的“双向沟通” 令人震惊的是,肠道微生物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消化和免疫,它们还通过所谓的“肠-脑轴”与我们的大脑建立起“双向沟通”,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认知和行为。 “神经递质的制造者”: 肠道微生物能够合成多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γ-氨基丁酸(GABA,具有镇静作用)以及多巴胺(与奖赏和动机相关)。这些神经递质不仅在肠道内发挥作用,还可以通过迷走神经等途径传递到大脑,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信息传递的信使”: 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细胞因子等代谢产物,能够穿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它们可以调节神经炎症、影响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甚至改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压力信号的接收器”: 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压力反应密切相关。失衡的菌群可能会加剧压力反应,而健康的菌群则可能有助于减轻压力对身心的负面影响。 “情绪风向标”: 肠道菌群的改变与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有望成为治疗这些情绪问题的潜在途径。 第五章:肠道菌群失衡——健康的“警报信号” 肠道菌群并非一成不变,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其失衡,即“菌群失调”(Dysbiosis)。当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过度增殖,或者菌群多样性显著下降时,健康警报便会拉响。 “失衡的诱因”: 不健康的饮食: 高糖、高脂、低纤维的饮食习惯,加工食品的大量摄入,都会为有害菌提供“温床”,并抑制有益菌的生长。 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在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会“误伤”大量的有益菌,导致菌群平衡被打破。 压力过大: 慢性压力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分泌以及免疫功能,从而改变肠道微生态。 睡眠不足: 缺乏充足的睡眠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并对肠道菌群的组成产生负面影响。 缺乏运动: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改善血液循环,对维持菌群健康有益。 环境因素: 接触过多的化学物质、污染物等,也可能对肠道菌群造成影响。 疾病本身: 某些疾病,如炎症性肠病(IBD)、糖尿病、肥胖症等,本身就与肠道菌群的失衡密切相关。 “失衡的后果”: 肠道菌群失衡并非小事,它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消化系统问题: 腹胀、腹泻、便秘、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 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易感冒、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肥胖、2型糖尿病、脂肪肝。 情绪与心理问题: 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 皮肤问题: 痤疮、湿疹。 其他潜在风险: 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 第六章:重塑平衡——科学的“菌群调理”之道 认识到肠道菌群的重要性,以及菌群失衡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我们便能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重塑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从而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饮食是根基”: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它们是益生菌的“食物”。 摄入发酵食品: 酸奶、开菲尔、泡菜、纳豆等富含益生菌,能直接补充有益菌。 选择健康的脂肪: 橄榄油、牛油果、坚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肠道健康有益。 限制加工食品和精制糖: 这些食物容易助长有害菌。 保持饮食多样化: 摄入多种多样的食物,有助于培养丰富多样的肠道菌群。 “益生菌与益生元”: 益生菌(Probiotics): 是活的微生物,摄入后对宿主有益。选择含有多种菌株、有科学研究支持的益生菌产品。 益生元(Prebiotics): 是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但能选择性地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菊粉、低聚果糖等都是常见的益生元。 合生元(Synbiotics): 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组合,协同作用,效果更佳。 “生活方式的调整”: 管理压力: 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深呼吸练习。 保证充足睡眠: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谨慎使用抗生素: 遵医嘱,只在必要时使用,并在使用后积极补充益生菌。 多接触大自然: 适度的接触泥土、绿植,有助于增加菌群多样性。 “个性化诊疗”: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肠道菌群检测正变得越来越普及。通过检测个体的肠道菌群组成,医生可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饮食和干预建议,实现精准的健康管理。 结论: 肠道微生物,这个庞大而复杂的隐秘王国,早已不再是沉默的旁观者,而是我们健康不可或缺的“合伙人”。《菌舞:肠道微生态的隐秘王国与健康密码》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您重新认识这些微小的生命,理解它们在我们身体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以及它们与我们健康之间深刻的联系。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自身菌群的关注,我们有能力与肠道微生物和谐共处,共同谱写健康的乐章,迎接更充满活力的生活。掌握了肠道微生态的健康密码,您就掌握了通往更深层次健康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相信,身体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系统,而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应该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深化。最近,我开始对“肠道微生态”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似乎是一个被忽视但又极其重要的健康领域。我了解到,我们身体内存在着数量惊人的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我们的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正版 让身体和微生物成为朋友》这本书,恰恰切入了这一领域,并且用了非常温和、积极的标题来吸引读者。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知识的科普,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引导。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如何与微生物成为朋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我想知道,有哪些具体的食物、生活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更健康的微生态环境?又有哪些行为,会破坏我们与这些“体内伙伴”的关系?这本书能否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让我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优化身体内部的微生物组成,从而获得更长久的健康和更好的生活品质。

评分

这次购书的初衷,其实是源于一次偶然的网络科普。当时看到一篇关于肠道菌群与情绪关系的科普文章,才意识到我们体内竟然存在着如此庞大且活跃的微生物群体,而它们的影响力竟然如此深远,甚至能够影响到我们的情绪、食欲,甚至免疫力。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也激起了我想要深入了解的欲望。当我看到《正版 让身体和微生物成为朋友》这本书时,我几乎没有犹豫就下单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微生物的种种疑问,例如,如何通过饮食来改善肠道菌群的构成?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具体的好处?是否存在一些误区,是我们对微生物的认知存在偏差?这本书的标题“让身体和微生物成为朋友”,给我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它传递的信息是,我们不应该视微生物为敌人,而是应该学会与它们和谐相处,甚至加以利用,来促进自身的健康。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的微生物学知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评分

我对身体内部的奥秘一直充满好奇,总觉得我们对自身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各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而许多问题的根源,或许就隐藏在我们身体内部那个微观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我看到《正版 让身体和微生物成为朋友》这本书时,我立刻就被它的主题所吸引。它不像一些冰冷的技术性著作,而是用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亲切的方式,来探讨“微生物”这个话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疑问:这些微小的生命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它们是否就像我们身体的“小助手”,在默默地为我们工作?如果它们是“朋友”,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才能让这段友谊更加稳固?这本书的标题“让身体和微生物成为朋友”给我一种启发,它暗示了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这些微生物紧密相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微生物在维持人体健康、调节免疫系统、甚至影响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身体内的微生物和谐共处,从而提升整体的健康水平。

评分

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些关于“微生态”和“益生菌”的话题,总觉得身体的健康远不止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我了解到,在我们身体的各个角落,都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数量庞大,功能复杂,对我们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身体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消化不良、皮肤问题,甚至情绪波动,可能都与这些看不见的微生物有关。正因如此,《正版 让身体和微生物成为朋友》这本书吸引了我。它的名字就很有亲和力,仿佛在告诉我们,那些存在于我们体内的微生物,并非都是有害的,相反,它们可以是我们最好的伙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去“交朋友”,如何去“维护”这段关系。比如,哪些食物能够滋养我们的“好朋友”?哪些生活习惯会破坏我们与它们之间的平衡?这本书能不能为我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让我能够从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上,去积极地调整,从而让我的身体内部生态更加健康、稳定,最终达到一个更好的健康状态。我已经准备好,要带着好奇心和学习的态度,去探索这本书所描绘的微生物世界了。

评分

刚收到这本《正版 让身体和微生物成为朋友》,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亲切又略带神秘的色彩,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自身内在未知的探索。我一直对身体的运作机制非常好奇,尤其是在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方面,总觉得还有许多未被深入了解的领域。这本书的名字恰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一个点——微生物。我常常在想,我们体内究竟有多少看不见的“居民”?它们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敌是友?这本书似乎能提供一些线索。我特别期待它能解释清楚,我们身体里的那些微小生物,到底是如何与我们“和平共处”,甚至成为我们健康的“盟友”的。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认知大门,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让我的身体能够更加健康、更有活力。读完后,我还会再来分享具体的感受,但就目前而言,这本书已经成功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相信它会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