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 |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
| 作者:石鹏建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92.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242668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书中内容为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的经验汇编,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汇编。官方资料,申报创新创业经验高校必备利器!
2017年9月23日,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在西安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在会上指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强调“各省市和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精神,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引导广大青年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强化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努力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向纵深发展,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按照部领导的部署要求,我们编印了2017年度50所典型经验高校特色材料汇编,对今年推选出的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经验思路、工作特色进行了汇总提炼。希望通过此书的编印和推广,将典型经验高校关于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推广出去,为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开创大学生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新局面提供思路启发和经验借鉴。
石鹏建,现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13所)
以创新导向开展创业教育培养空天报国的“双创”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创新牵引创业机制保障实施打造北理工特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 9
高原之上竖高峰创新基础育创业构建“三三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
哈尔滨工程大学…………………………………………………………………………… 12
以立德树人创新创业为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同济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同济大学…………………………………………………………………………………… 17
以创新驱动创业打造面向全员贯穿全程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东南大学…………………………………………………………………………………… 23
四位一体多方联动打造江南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江南大学…………………………………………………………………………………… 28
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开放式生态型立体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
山东大学…………………………………………………………………………………… 33
“多元协同”构建“三层互融三级链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武汉理工大学……………………………………………………………………………… 37
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努力培育求知的思想者和创业的实践者
湖南大学…………………………………………………………………………………… 43
创新科学育人机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暨南大学…………………………………………………………………………………… 49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四川大学…………………………………………………………………………………… 55
齐心协力抓“双创” 和合偕习育英才
西南民族大学……………………………………………………………………………… 61
“三库一沙龙两赛一平台”实践服务体系和“四化三聚集”指导思想引领创新创业工作
蓬勃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 67
省属本科院校(30所)
育人为本创新为魂打造北服“一体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北京服装学院……………………………………………………………………………… 75
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效应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双轮驱动
河北大学…………………………………………………………………………………… 81
打造“三全”创新创业工作模式发挥地方综合大学示范引领作用
山西大学…………………………………………………………………………………… 85
强化联动机制突出民族财经特色以创新创业带动更高质量的就业
内蒙古财经大学…………………………………………………………………………… 90
创新模式构建体系强化实践努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95
分层管理三位一体积极探索“一三五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
吉林建筑大学……………………………………………………………………………… 101
聚焦行业特色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
上海理工大学……………………………………………………………………………… 107
“因势利导纵横有道”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构建
江苏大学…………………………………………………………………………………… 112
以专利牵引创新以平台孵化创业
中国计量大学……………………………………………………………………………… 118
实施“三推进三提升” 凸显“三突出 ” 培养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
安徽工业大学……………………………………………………………………………… 123
一线贯穿三点发力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滁州学院…………………………………………………………………………………… 128
构建“3356”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133
构建“三融三互三促”新模式共谱创新创业教育新篇章
江西理工大学……………………………………………………………………………… 137
目标引领内外联动三链融合打造高端财经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江西财经大学……………………………………………………………………………… 142
扎根“三农”学用结合“三个一”创新创业工作托起学生成才梦想
山东农业大学……………………………………………………………………………… 147
坚持“三位一体”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
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翻阅了目录结构,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逻辑清晰,分类详尽”。这种编排方式预示着编者试图建立一个知识框架,而非简单的素材堆砌。我猜测,其中必然包含了对不同类型高校(比如研究型、应用型、地方性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上的差异化分析。真正有价值的“汇编”,绝不会采用一刀切的标准,而是会根据不同学校的禀赋和区域经济的特点,来展现其最优解。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关于“文化重塑”的篇章。在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被视为一项附加任务,而不是核心价值的体现。如何将“敢于试错、鼓励探索”的文化融入到学校的DNA中,这比单纯开设几门课程要困难得多。我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成功的文化渗透策略,比如是如何激励学生从“功利性创业”转向“价值驱动型创新”的。这种对内在驱动力的挖掘和塑造,才是高水平创新教育的真正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严肃的政策参考手册,而非一本轻松的阅读材料。这暗示着其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想必在数据支撑和案例的选取上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资源转化效率”的章节,因为创新创业的瓶颈往往不在于想法的匮乏,而在于如何将教育资源、科研成果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高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的创业项目。我个人对一些偏远地区或者传统工科院校的创新实践格外感兴趣,因为要在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中取得“典型”的地位,其背后的模式创新往往更具颠覆性。我希望阅读中能清晰地看到,这些学校是如何构建起一个良性的“产学研用”闭环的。例如,他们如何激励教师走出象牙塔,如何建立起一套能公平、公正评估早期项目价值的机制。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这些经验的有效性,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毕竟,在教育领域,‘经验’一词如果缺乏数据支撑,很容易沦为自说自话的赞美诗。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带有“年度”和“汇编”性质的出版物,总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教育领域的趋势变化极快,2017年的“典型经验”,到今天可能已经面临新的挑战。然而,这类总结性的文件,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横截面,让我们得以回溯过去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在这一关键领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成就。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展现出,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各高校是如何快速响应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揭示出,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哪些软技能(如跨学科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支撑未来创新者的核心要素。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前后对比数据,比如改革后学生的项目成功率或者跨专业组队的情况,那就太棒了。我关注的不是他们做了什么项目,而是他们是如何设计制度去培养“会做项目的人”的整个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些许历史沉淀感的色调,配上“创新创业”这类充满活力的词汇,让人不禁好奇这“典型经验”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我之所以拿起它,更多是出于对“50所”这个数字的好奇心。在如今这个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的时代,能被评选为“典型”,想必其背后的体系构建必然有着某种超越常规的独到之处。我期待能从中窥见那些被官方认可、能够被复制推广的成功路径。毕竟,对于很多处于转型期的院校或者正在摸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教育者来说,‘典型经验’无疑是最好的指南针。它应该会清晰地勾勒出,在政策导向下,哪些举措真正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哪些资源的整合与分配是最为高效的。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操作流程、案例分析,甚至是那些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被巧妙化解的细节。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对成果的罗列,那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倾向于它能深入剖析“为什么是这50所”,以及这些学校的创新生态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过程。这种深入骨髓的变革故事,才是我最想从这份“汇编”中汲取的养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却有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仿佛它不仅仅是一本经验分享,更像是一份对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阶段性报告。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观察者,我最看重的是其中关于“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机制描述。创新创业教育最怕的是“一阵风”,热度过后,资源撤走,投入停滞。我希望看到这50所典型高校是如何建立起一套自我驱动、能够抵御外部环境波动的内生发展动力的。比如,他们如何构建导师体系,确保导师的投入度和专业性;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冲突,让创新实践不成为教师的额外负担。如果这本书能展现出这些“硬骨头”是如何啃下来的,而不是仅仅展示了光鲜亮丽的创业成果,那么它就真正担得起“典型经验”的厚重之名。这种对制度保障和可持续性的关注,才是一名成熟的教育工作者所急需借鉴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