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皮书系列 河南民办教育蓝皮书:河南民办教育发展报告(2017)
定价:88.00元
作者:胡大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20113755
字数:400000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黄河科技学院主持编撰,系统概括了近十年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河南民办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分析了当前河南民办教育的特点,指出了面临的主要难点和焦点问题,就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做了初步预测,并对河南民办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胡大白,女,1943年5月出生,江苏铜山人,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中国个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人、董事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监事会主席,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1984年创办的民办黄河科技学院。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民办高校科学发展之道》《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研究》等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多项。
杨雪梅,博士,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代表,第十届河南省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委员,民建河南省委常委,全国青联常委,河南省青联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协会会长,中华职教社河南分社副主任,河南省督学,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首批评估专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从事民办高校管理工作,致力于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撰写主编出版专著10部,主持参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曾荣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河南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2项。被授予首批“2012年度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十大科技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王建庄,现任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师。河南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专家组成员,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专家组成员,河南省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河南省民办高校年检专家组组长,河南省函授教育评估专家组组长。主持的研究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河南省发展研究奖和河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多次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民办教育蓝皮书摘要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内敛而克制的,但其揭示的问题却是爆炸性的。它没有采用煽情的笔法去控诉或赞美,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科学家的态度,将河南民办教育的“冰与火之歌”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教师权益保障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那部分内容。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里,如何确保服务提供者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是核心挑战。书中指出的师资流动性过高、职业认同感不强等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灵魂”。如果将教育比作一栋大厦,那么教师就是梁柱。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市场压力下,如何维护这根梁柱的稳固,提出了许多值得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深思的改革方向。它强迫读者从“消费者满意度”的肤浅层面,转向“长期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层面进行反思。
评分这份蓝皮书的价值,超越了对单一省份的记录,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供给侧改革所面临的普遍性困境。河南的情况可能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庞大的底层需求、日益增长的教育期望、有限的公共资源供给,以及在市场化浪潮下的各种不确定性。我特别喜欢它在结尾部分提出的未来展望和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前面所有数据和案例推导出来的逻辑结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清晰地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健康生态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从当前状态到达彼岸所需的关键性制度突破。对于任何一个关注中国教育未来走向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或者只是一个对孩子未来抱有期望的家长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基于事实的、深入骨髓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关于河南民办教育现状的深度调研报告,给我的触动非常大。我一直关注着教育公平和资源分配的问题,尤其是在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民办教育承担着怎样的角色,扮演着怎样的功能,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议题。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宏观的政策解读层面,而是真正扎根于河南的土地,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勾勒出了当地民办教育生态的真实面貌。读完之后,我深刻体会到,民办教育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包含了从优质高端培训机构到解决基本教育需求的中小型学校,它们的生存状态、发展困境以及对地方教育体系的补充作用,都展现出极大的复杂性。尤其是关于政府监管与市场活力的平衡点,书中提出的观点非常犀利,让人反思在鼓励创新和保障基本权益之间,如何才能找到那个最佳的支点。我特别欣赏它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心声的捕捉,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压力的挣扎,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冷冰冰的报告,更是一部有温度的社会观察手记。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尽管我人并未身处河南。它对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细则的梳理,非常到位,让人清晰地看到国家宏观政策如何在具体的省级层面得到消化、转化,乃至在执行中出现偏差或创新。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学前教育”和“ K12 阶段培训”的章节,这两块可以说是民办教育竞争最激烈的红海。报告对成本结构、师资流动性、以及家长群体消费预期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参考框架。这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是对市场敏感度的体现。它迫使我思考,在资源相对固定的区域内,教育需求的无限扩张是如何被市场机制扭曲和满足的。书中对一些倒闭或转型的案例分析,也充满了警示意义,展示了教育事业的特殊性——它关乎未来,所以容错率极低,任何盲目的资本涌入都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皮书”时,原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统计数字和官方术语的堆砌,但很快,我就被它严谨的学术框架和清晰的逻辑线索所吸引。作者们显然在构建这个分析模型时下了大功夫,他们没有简单地将民办教育视为“补充”或“冲击”,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这种宏观视野让我看到了河南民办教育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比如城镇化进程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外溢,以及特定群体对多样化教育路径的追求。书中对不同类型民办学校(如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讨论尤其精彩,它揭示了在政策导向下,不同主体如何调整自身的战略定位和运营模式以求生存和发展。对于我这种非教育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让我能够以社会学或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产业化的复杂图景。它的分析深度,远超一般新闻报道所能触及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