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小傳:1969-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全景

大師小傳:1969-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全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德聖 著
圖書標籤:
  • 諾貝爾經濟學奬
  • 經濟學
  • 人物傳記
  • 大師
  • 學術
  • 曆史
  • 傳記
  • 經濟思想
  • 20世紀經濟學
  • 諾貝爾奬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山東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9035187
商品編碼:2797393752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4-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大師小傳:1969-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全景

:25.00元

作者:孫德聖

齣版社:山東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209035187

字數:370000

頁碼:41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將按照獲年代先後順序介紹1969-2003年曆屆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的生卒年代、齣生地、獲奬年代、生平大事、主要學術成就、能夠搜集到的獲奬者趣聞軼事、獲奬者主要著述清單等,並將匯總所有獲奬者的有關資料,為讀者朋友提供參考上的方便。
書中所列的獲奬者獲得正教授職位的年代以正式工作的職位為準,不含臨時性工作,不含客座教授職位;以在正規大學裏獲得的教授職位為準,不含研究機構。

目錄


前言
諾貝爾奬及諾貝爾經濟學奬簡介
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格納·安東·基特·弗裏希
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簡·丁伯根
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保羅·安東尼·薩繆爾遜
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西濛·史密斯·庫茲涅茨
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約翰·理查德·希剋斯
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青尼斯·約瑟夫·阿羅
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華西裏·華西裏耶維奇·裏昂惕夫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卡爾·綱納·繆爾達爾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弗裏德裏奇·奧古斯特·馮·哈耶剋
1975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列奧尼·維特裏耶維奇·康托羅維奇
1975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佳林·查爾斯·庫普曼斯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米爾頓·弗裏德曼
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貝蒂爾·高特哈德·俄林
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詹姆斯·愛德華·米德
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赫泊特·亞曆山大·西濛
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西釉多·威廉·舒爾茨
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威廉·阿瑟·劉易斯
1980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勞倫斯·羅伯特·剋萊因
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詹姆斯·托賓
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喬治·約瑟夫·斯蒂格勒
198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傑勒德·德布魯
1984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約翰·理查德·尼古拉斯·斯通
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弗蘭科·莫迪利阿尼
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
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羅伯特·默頓·索洛
1988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米爾利斯·費利剋斯·查爾斯·阿萊
1989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特裏夫·馬格納斯·哈維默
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哈裏·馬剋斯·馬剋維茨
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默頓·霍華德·米勒
……

作者介紹


孫德聖,於三年“自然災害”結束之際齣生,在幸逃脫瞭“忍飢挨餓”的災難在“”中長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科學士,企業管理研究生,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經濟學碩士。曆任董事長助理、高級項目投資經理、加拿大醫療保健政策助理研究員、加拿大聯邦助理研究員

文摘


序言



探尋思想的邊界:跨越時空的思想群像與理論探索 書名:思想的交匯與時代的脈搏: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期的經濟學圖景 內容概述 本書旨在提供一幅宏大而精細的經濟學思想發展圖景,重點聚焦於1960年代末至21世紀初(約1970年至2010年間)全球經濟學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理論突破、爭論焦點以及關鍵學者的貢獻。本書並非簡單的人物傳記匯編,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特定曆史時期內,經濟學如何迴應時代挑戰、如何構建新範式、以及如何在學科內部進行自我革新的思想史著作。 我們將把目光投嚮一個經濟學思想飛速演進的時代——這是一個宏觀經濟學經曆“理性預期革命”的衝擊,微觀基礎被重新審視;這是一個計量經濟學工具日益精進,使得經驗證據在理論構建中占據核心地位;這是一個行為經濟學的興起,挑戰著傳統新古典主義對“理性人”假設的堅守的時期。 第一部分:宏觀經濟學的範式重塑(約1970-1990年代)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宏觀經濟學領域自凱恩斯主義遭遇滯脹危機後所經曆的深刻變革。 一、理性預期的衝擊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崛起: 我們會詳細考察盧卡斯(Robert Lucas Jr.)所倡導的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s)革命如何顛覆瞭原有的政策無效性命題。重點分析“盧卡斯批判”的內涵及其對宏觀政策分析框架的根本性改變。隨後,我們將闡述真實經濟周期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 RBC)的構建過程,分析它如何試圖用技術衝擊來解釋宏觀波動,並詳述其對“內生化”經濟波動的追求。在此過程中,我們將對比分析奧爾森(Thomas J. Sargent)、哈羅德(Harold L. Cole)等學者在構建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早期框架中的貢獻與爭議。 二、新凱恩斯主義的迴應與綜閤: 麵對RBC理論對價格和工資粘性的忽視,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傢如何構建更具微觀基礎的粘性模型將是本部分的重中之重。我們將考察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如何運用“菜單成本”(Menu Costs)、“效率工資”(Efficiency Wages)和“不完全競爭”等概念,成功地將價格調整的摩擦納入理性預期框架。分析動態最優政策理論(Optimal Monetary Policy Theory)的發展,特彆是關於貨幣政策規則(如泰勒規則的早期思想)如何從理論走嚮實踐討論。 第二部分:計量經濟學的工具革新與經驗轉嚮(約1980年代至今) 隨著理論模型日益復雜,對堅實經驗證據的需求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本部分將關注那些為經濟學研究提供瞭全新“測量工具”的學者們。 一、因果推斷的革命: 本書將詳盡介紹自迴歸嚮量(VAR)模型的局限性,以及如何發展齣更精確的因果識彆方法。重點在於對“政策衝擊”與“結構性衝擊”的區分,以及如何利用自然實驗(Natural Experiments)來進行有效的政策評估。我們會深入剖析工具變量法(Instrumental Variables, IV)、斷點迴歸設計(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RDD)以及雙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在不同經濟學分支(如勞動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中的應用和其背後的計量邏輯。我們將追溯這些方法的理論奠基人,解析他們如何將傳統計量方法提升到能夠迴答“如果…將會如何?”這類反事實問題的層次。 二、時間序列分析的精進: 針對金融市場和宏觀時間序列的波動性建模,本書將梳理從ARCH到GARCH模型的演進,分析這些模型如何更好地捕捉資産價格序列的波動聚集現象,以及它們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第三部分:行為的迴歸與製度的重構(約1990年代至今) 本部分探討經濟學如何重新麵對“人”的復雜性,以及製度和信息結構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 一、行為經濟學:理性邊界的拓寬: 我們將分析行為經濟學如何挑戰傳統期望效用理論,引入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啓發法(Heuristics)和認知偏差(Biases)的概念。本書將追蹤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等學者的開創性工作,展示這些洞察如何被整閤進更廣泛的經濟學分析中,特彆是在儲蓄、投資和公共政策設計方麵的應用。 二、信息經濟學與市場失靈的再考察: 信息不對稱問題從早期的逆嚮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經典模型,發展到更復雜的信號傳遞和聲譽機製。本書將梳理斯賓塞(Michael Spence)等人的關鍵工作,並探討在不完全信息下,市場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恢復效率或至少實現“次優”結果。 三、製度經濟學的復興與發展: 在對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的關注中,製度(Institutions)的角色被重新強調。我們將分析財産權利、法律係統以及政治經濟學如何成為解釋長期經濟績效差異的關鍵變量。這部分將連接宏觀經濟學與政治學、法學等學科,展示跨學科研究的價值。 結論:持續的對話與未來的展望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展示,經濟學並非一個封閉的知識體係,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自我修正的對話過程。通過對這一關鍵曆史時期的全麵迴顧,讀者將能理解:當代的經濟學傢們站在瞭哪些前人的肩膀之上,他們正在哪些未解決的爭議中探索前沿,以及學科的未來可能在哪些新的交叉領域孕育齣下一個重大的思想突破。本書力求通過詳盡的理論梳理和對主要學者的思想脈絡的精準把握,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現代經濟學核心議題的堅實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大師小傳:1969-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全景》這個書名,光是聽著就讓人充滿瞭好奇。我一直覺得,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們,他們提齣的理論就像是一扇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經濟運行背後那些深邃的邏輯和規律。然而,有時候,那些高深的理論就像是隔著一層紗,總覺得少瞭點什麼。我渴望瞭解,在這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理論背後,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孕育齣來的?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這本書似乎正是彌補瞭這方麵的空白。我猜想,它不會僅僅是冰冷的學術介紹,更應該包含著人物傳記的溫度。我想象著,作者一定花瞭大量的時間去挖掘這些經濟學巨匠的生活片段,他們童年的經曆,求學時的迷茫與堅持,以及在學術道路上遇到的挑戰與突破。或許,我們能在書中看到他們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學生,一步步成長為改變世界經濟思想的領軍人物。這種由人到理論的視角,應該能讓理論變得更加鮮活,也更能激發我深入探索的興趣。我非常期待能夠透過這些“小傳”,更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大師們的智慧是如何在真實的生活土壤中生根發芽,最終綻放齣璀璨的學術之花。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瞭一本能夠讓我“觸摸”到經濟學大師們的工具瞭!要知道,我們平時接觸到的經濟學知識,大多是通過教材或者論文,那些東西雖然嚴謹,但往往是抽象的,缺乏人情味。而“大師小傳”這個名字,瞬間就勾起瞭我想要瞭解他們“人”的那一部分的強烈欲望。我腦海中浮現齣一些畫麵:也許是某位大師在簡陋的書桌前,挑燈夜戰,靈感如泉湧的瞬間;又或許是他們在學術會議上,與同行激烈辯論,碰撞齣思想火花的情景。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描繪齣這些生動而真實的場景,讓我們感受到他們不僅僅是冰冷的理論創造者,更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追求的普通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的很多疑問:是什麼樣的經曆塑造瞭他們的思考方式?他們在麵對睏境時是如何堅持下來的?他們的生活哲學又是否與他們的經濟學理論有著某種微妙的關聯?如果我能從他們的奮鬥故事中汲取到力量,或者在他們的經曆中找到共鳴,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不止於瞭解他們的學術成就瞭。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改變世界思想格局的人心生敬意,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無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我常常感到,我們在閱讀他們的學術成就時,往往忽略瞭他們作為個體的人生軌跡。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齣瞭我一直以來對這部分信息的渴望。我設想,這本《大師小傳》不僅僅是對他們學術貢獻的簡單羅列,更是一次深入的“解剖”。它或許會帶領我們走進他們早期的人生,瞭解是什麼樣的傢庭環境、教育背景,甚至是偶然的機遇,引導他們走上瞭經濟學的道路。我期待著能夠看到他們是如何在學術的海洋中摸索前進,如何剋服理論上的瓶頸,如何從眾多研究者中脫穎而齣,最終獲得至高無上的認可。我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他們年輕時的夢想,他們曾經失敗的嘗試,以及那些促使他們産生突破性想法的靈感來源。如果能從這些“小傳”中,窺見他們的智慧是如何在生活的點滴中被滋養和塑造,那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人生教育。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巨星。我一直覺得,偉大的思想往往誕生於不平凡的人生經曆之中。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們,他們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瞭經濟學的夜空。然而,除去那些耀眼的成就,我更想瞭解的是,構成這些成就的基石,即他們的人生。這本書,仿佛就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通往他們內心世界的大門。我期待著,它能為我勾勒齣這些經濟學大師們的生活畫捲。我猜想,書中可能會穿插著他們求學時期的點滴迴憶,那些為瞭一個經濟學難題而徹夜不眠的夜晚,與導師的爭論,以及與同行之間的思想碰撞。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看到他們如何將宏大的經濟學理論與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思考相結閤。或許,從他們的個人經曆中,我能發現一些關於創新、堅持和智慧的普遍啓示,這些啓示不僅適用於經濟學領域,更能指引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

評分

《大師小傳:1969-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全景》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領域的頂尖人物,最好的方式是從瞭解他們“人”的那一麵開始。經濟學理論固然重要,但支撐這些理論的,是那些纔華橫溢、獨具匠心的大師們。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些在學界享有盛譽的經濟學傢,在奬項的光環背後,有著怎樣的成長經曆和人生故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描繪齣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麵:或許是他們早期生活中的一些趣聞軼事,或許是他們如何在學術道路上披荊斬棘,剋服重重睏難,最終取得輝煌成就。我想瞭解,是什麼樣的思想火花,在他們的大腦中點燃瞭創新的火苗?是什麼樣的生活體驗,塑造瞭他們對經濟現象的獨特洞察力?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這些大師們從凡人到巨匠的蛻變過程,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和奮鬥精神,那麼它將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經濟學傢的書籍,更是一部充滿智慧和啓迪的人生傳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