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在语词的密林里重返语词的密林~中国文库(综合普及)
:24.00元
作者:陈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108022257
字数:163000
页码:3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将作者已经出版的(《在语词的密林里》和《重返语词的密林》合为一册。两书属作者无心插柳之作,分别成于1991年和2002年。作者先前在《读书》杂志上开设专栏,谈论古今往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后来竞成了众多读者阅读杂志时的*之作。
若干年后,作者重拾旧题,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为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
在作者看来,语言与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相通,丰富深邃,中文语词更是得天独厚。全书穿越语词的密林,拾遗补缺,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对文字的变迁进行语义学上的探讨,其中杂以例句说明,配以古朴的小图,读来亲切活泼。本书使用的是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5年4月版。
目录
在语词的密林里
(0)小草
(1)甲肝发
(2)感冒丹
(3)病狂
(4)郭嵩焘
(5)潘光旦
(6)科学的冲击
(7)ok/km
(8)攻关/公关
(9)饭店
(10)大障碍
(11)“文改万岁!”
(12)选词
(13)金克木
(14)符号
(15)牙具
(16)打的
(17)连写
(18)国库券
(19)对称
(20)对称性
(21)不可译
(22)“官场用语”
(23)“简明英语”
(24)手包
(25)编辑/编辑家
(26)雨衣/风衣
(27)联想
(28)运作
(29)麦淇淋/人造黄油
(30)奶香
重返语词的密林
……
重返语词的密林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合上书本时,内心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并非来源于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而是源于对世界理解的深度拓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日常语言的依赖和熟悉程度,恰恰是我们对其本质产生盲点的最大原因。作者像是提供了一副特殊的“透视眼镜”,帮助我们穿透词语表面的惯性使用,直抵其深层结构和文化底蕴。尤其是在谈及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经完全掌握的、根植于文化基因中的表达时,书中提供的多角度审视,常常让人拍案叫绝,发现自己过去对此类表达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和肤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发了一种持续性的“语言好奇心”,鼓励读者不再满足于“能用”,而去追问“为何如此使用”以及“是否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框架,让语言不再是透明的背景,而是成为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推敲的主角。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广博视野。它显然不满足于停留在语言学内部的讨论,而是毫不犹豫地将触角伸向了社会学、人类学乃至心理学的领域,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词语生态分析框架。我发现自己不再仅仅将语言视为交流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作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呼吸和变幻的文化有机体。作者在论述中引用的例证极为丰富且精准,无论是古典文学中的妙用,还是当代网络语境下的新变异,都能被收入囊中,并被置于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中进行解读。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的剖析,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审慎和克制,没有陷入简单的褒贬,而是深入探究了其语义漂移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这种深度的思辨性,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人对语言的社会功能保持持久的警惕。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感到一种久违的阅读冲动被重新点燃。市面上不乏探讨语言哲学的书籍,但大多要么过于侧重理论建构,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要么流于浅显的趣味性猎奇,缺乏深度。而这一本,巧妙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时而如溪流般平缓舒展,娓娓道来一个词语的“前世今生”;时而又如同疾风骤雨般,对某一类语言现象进行犀利而精准的批判性审视。作者行文的风格极具画面感,他似乎能将抽象的语言符号具体化为可触摸的实体,让读者得以近距离观察词语的“毛孔”和“纹理”。尤其是在探讨那些承载了特定时代精神的词汇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我们今天所用的词语,是否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力量和温度?这种对语言本体的敬畏与探索精神,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次对我们自身思维工具箱进行深度维护和升级的过程。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选材都透露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它没有采用那种堆砌辞藻、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倾向,而是以一种极其清晰、节制而富有逻辑性的文字风格,将复杂的论点层层剖开,直至核心。尽管讨论的主题看似“高冷”,但作者总能找到恰到好处的切入点,让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话题的读者也能迅速进入状态。书中的许多段落,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又耐心的智者进行深入的私下交谈,他引导你提出疑问,然后为你提供精妙的解答,过程中绝无说教的意味。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效果,是许多严肃题材书籍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普及的易读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知识的海洋中进行一次优雅而高效的航行。
评分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察力,尤其在对语言现象的梳理和呈现上,颇具匠心。它并非那种高高在上、艰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近乎亲切的姿态,引领读者走进纷繁复杂的词汇世界。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平日里被我们习以为常、不加深思便使用的词语,重新剥离其外壳,展示出它们在历史长河中蜿蜒曲折的演变轨迹和多重可能的意涵。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在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他既能高屋建瓴地指出某一类词语在特定社会思潮下的集体转向,也能像考古学家一样,细致入微地挖掘某个古老词汇在不同时代语境下微妙的感情色彩差异。阅读过程仿佛进行了一场精妙的寻宝游戏,每一次发现一个被遗忘的词根或是一种被现代汉语稀释的古老语感时,都会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让我想重新审视自己日常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读者思维方式的一种温柔而坚定的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