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词的密林里重返语词的密林~中国文库(综合普及)

在语词的密林里重返语词的密林~中国文库(综合普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原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词汇学
  • 中国文库
  • 普及读物
  • 文化
  • 历史
  • 语言文字
  • 综合性
  • 知识性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22257
商品编码:280285010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在语词的密林里重返语词的密林~中国文库(综合普及)

:24.00元

作者:陈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108022257

字数:163000

页码:3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将作者已经出版的(《在语词的密林里》和《重返语词的密林》合为一册。两书属作者无心插柳之作,分别成于1991年和2002年。作者先前在《读书》杂志上开设专栏,谈论古今往来、时下流行的语词现象,以及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的点滴体会,后来竞成了众多读者阅读杂志时的*之作。
  若干年后,作者重拾旧题,话锋不减当年,所谈多为发自生活的流行语汇。
  在作者看来,语言与音乐、雕塑、绘画、建筑彼此相通,丰富深邃,中文语词更是得天独厚。全书穿越语词的密林,拾遗补缺,为文字语汇做出中肯的解释,对文字的变迁进行语义学上的探讨,其中杂以例句说明,配以古朴的小图,读来亲切活泼。本书使用的是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5年4月版。

目录


在语词的密林里
 (0)小草
 (1)甲肝发
 (2)感冒丹
 (3)病狂
 (4)郭嵩焘
 (5)潘光旦
 (6)科学的冲击
 (7)ok/km
 (8)攻关/公关
 (9)饭店
 (10)大障碍
 (11)“文改万岁!”
 (12)选词
 (13)金克木
 (14)符号
 (15)牙具
 (16)打的
 (17)连写
 (18)国库券
 (19)对称
 (20)对称性
 (21)不可译
 (22)“官场用语”
 (23)“简明英语”
 (24)手包
 (25)编辑/编辑家
 (26)雨衣/风衣
 (27)联想
 (28)运作
 (29)麦淇淋/人造黄油
 (30)奶香
 重返语词的密林
 ……
重返语词的密林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字里乾坤:古汉语词汇的生命史》 一、 溯源流变:古汉语词汇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人类的语言,正如古人所言,“言”乃心之声,词汇则是承载这“心声”的最基本单位。中国古汉语的词汇,更是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沉淀出无数璀璨的智慧与情感。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溯源之旅,探寻那些构成我们今日语言基石的古老词汇,解读它们如何从朦胧的语汇初生,逐渐演化,并最终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汉语的源头。从甲骨文、金文这些最早的文字记录中,我们可以窥见早期汉语词汇的轮廓。那些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那些铸造在青铜礼器上的铭文,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的工具,更是当时人们思维方式、生活场景最直接的反映。它们中的许多词汇,如“日”、“月”、“山”、“水”、“人”、“马”,至今仍是汉语中最基础、最具生命力的词汇,它们的形态或许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却顽强地延续了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早期词汇的构形特点,探讨其指代对象与早期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例如,“牛”字,早期形态就生动地描绘了牛的形象,反映了古代畜牧业的重要性;“祭”字,则包含了祭祀的动作和祭品,揭示了早期人们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接着,我们将视线移至《诗经》和先秦诸子散文。这些经典文献是理解古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宝库。《诗经》中那些质朴而深情的诗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细腻婉转的情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求偶图景,其中的“关关”、“雎鸠”、“河”、“洲”等词汇,不仅具有形象的意义,更蕴含着古人的审美情趣。先秦诸子,特别是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著作,不仅在思想上光辉闪耀,其语言的运用也极具特色。孔子的“仁”、“礼”、“义”,老子的“道”、“无为”,墨子的“兼爱”、“非攻”,这些核心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哲学思想的创新,更是对原有词汇赋予新的内涵,或是创造出全新的词语来表达抽象的哲学理念。本书将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中高频出现、具有代表性的词汇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揭示古汉语词汇如何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 二、 词汇的演变:形、音、义的动态变迁 词汇并非静止不变的实体,它们如同生命体一样,经历着动态的演变。这种演变主要体现在词语的形体(字形)、读音(语音)以及意义(词义)三个层面。理解这些变化,是掌握古汉语词汇生命史的关键。 在字形层面,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字形的演变是研究词汇形体变化的最直观方式。从甲骨文、金文的象形、指事,到篆书的线条化,再到隶书、楷书的方正规整,字形的演变不仅是书写形式的改变,有时也折射出词汇内部结构的变化。例如,一些复合词的构成方式,在早期字形中可能有所体现,而后期则逐渐演变为更简化的结构。我们会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字形演变案例,探讨字形变化与词汇意义的关联。 在语音层面,古今语音的差异是词汇研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百分之百准确地复原古人的读音,但通过历代韵书、音学著作以及方言学的研究,我们能够大致推测出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诗经》中的许多押韵现象,以及后世文献中关于读音的记载,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本书将介绍一些古今语音的主要差异,并分析这些语音变化如何影响词汇的感知和使用。例如,一些词语的读音变化导致了同音词的增多,从而促使了词义的分化和精确化。 在词义层面,词义的变化是词汇演变中最复杂也最有趣的部分。一个词语的意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扩张、收缩、转移、虚化等多种变化。例如,“行”字,本意是“行走”,后来引申出“行为”、“行列”、“行业”、“流行”等多种意义,其意义的丰富程度令人惊叹。本书将选取一些典型的词汇,如“车”、“马”、“乐”、“道”等,深入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演变轨迹,探讨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如社会制度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等。我们会探讨词义演变的几种常见模式,如: 意义的扩大(引申): 从具体到抽象,从狭窄到宽泛。例如,“掌”从手里的小指到掌握。 意义的缩小(窄化): 从泛指到特指。例如,“丈夫”最初指成年男子,后专指有妇之夫。 意义的转移(转移): 词义的借用和比喻。例如,“革命”从天命的转移到社会变革。 意义的虚化(概念化): 从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例如,“魂”从灵魂到精神。 意义的褒贬变化: 词语的感情色彩随之改变。例如,“小人”从卑微的地位到品德的贬低。 三、 词汇的构形与表达:汉语的智慧之光 古汉语词汇的构形方式,集中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和表达智慧。通过分析词汇的构成,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造词逻辑和思维方式。 本书将重点解析古汉语中几种主要的构词法: 单音节词: 许多古汉语的实词,如“天”、“地”、“人”、“物”等,都是单音节词。这些词语通常具有最基本、最核心的意义,是构成其他词语的基础。我们将探讨这些单音节词的起源,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汉语的基本单位。 双音节词的兴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复杂化,双音节词逐渐成为古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详细介绍双音节词的几种主要构成形式: 联合式: 如“山水”、“朋友”、“国家”,由两个意义相关或并列的单音节词联合而成。 偏正式: 如“红花”、“高山”、“好人”,一个词修饰另一个词。 动宾式: 如“杀人”、“取经”、“爱国”,一个词作动词,另一个词作宾语。 主谓式: 如“天晴”、“地震”、“人多”,一个词作主语,另一个词作谓语。 重叠式: 虽然在古汉语中不如现代汉语普遍,但也有一些如“看看”、“走走”的用法,表达动作的反复或轻松。 多音节词的出现: 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汉语内部的发展,一些多音节词也开始出现,例如一些音译词和一些复合概念的表达。 除了构形方式,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古汉语词汇在表达上的精妙之处。古汉语词汇的运用,常常能够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思,极富表现力。 一词多义的巧妙运用: 如何通过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准确意义,古人在这方面有着极高的技巧。我们将分析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一词多义”现象,展示古人在表达上的灵活性。 比喻和象征的丰富性: 古汉语词汇中蕴含着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它们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例如,用“鸿鹄”比喻远大志向,用“沧海一粟”形容渺小。 词语搭配的韵味: 某些词语的搭配,会产生独特的语感和意味。例如,“风花雪月”的组合,便能 evokes 浪漫的意境。 四、 词汇的文化载体:历史的回响与精神的传承 词汇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每一个古汉语词汇,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蕴含着一种文化,反映着一种价值观念。通过研究词汇,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和社会变迁。 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反映社会制度和礼仪的词汇: 如“君”、“臣”、“父”、“子”、“礼”、“乐”、“祭”等,这些词汇直接反映了古代的等级制度、宗法观念和礼乐文化。 承载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词汇: 如“道”、“德”、“仁”、“义”、“忠”、“孝”、“信”等,这些词汇是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塑造了民族的精神品格。 体现生活习俗和民俗风情的词汇: 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各种具体词汇,以及与节日、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相关的词汇,它们勾勒出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图景。 反映人际关系和情感世界的词汇: 如“情”、“爱”、“恨”、“愁”、“思”等,以及表示亲情、友情、爱情的各种词语,它们展现了古人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与自然万物相关的词汇: 古人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敏锐的观察,与动植物、天象、地理相关的词汇,往往蕴含着朴素的自然主义哲学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对这些词汇的深入分析,本书旨在揭示古汉语词汇如何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不断滋养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 结语: 《字里乾坤:古汉语词汇的生命史》不仅是一部关于语言学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的百科全书。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走进古汉语词汇的浩瀚世界,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重拾我们祖先的思想与智慧。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对古汉语词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启迪,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语言世界,珍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合上书本时,内心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并非来源于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而是源于对世界理解的深度拓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日常语言的依赖和熟悉程度,恰恰是我们对其本质产生盲点的最大原因。作者像是提供了一副特殊的“透视眼镜”,帮助我们穿透词语表面的惯性使用,直抵其深层结构和文化底蕴。尤其是在谈及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经完全掌握的、根植于文化基因中的表达时,书中提供的多角度审视,常常让人拍案叫绝,发现自己过去对此类表达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和肤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发了一种持续性的“语言好奇心”,鼓励读者不再满足于“能用”,而去追问“为何如此使用”以及“是否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框架,让语言不再是透明的背景,而是成为值得细细品味和反复推敲的主角。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广博视野。它显然不满足于停留在语言学内部的讨论,而是毫不犹豫地将触角伸向了社会学、人类学乃至心理学的领域,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词语生态分析框架。我发现自己不再仅仅将语言视为交流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作一个活生生的、不断呼吸和变幻的文化有机体。作者在论述中引用的例证极为丰富且精准,无论是古典文学中的妙用,还是当代网络语境下的新变异,都能被收入囊中,并被置于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中进行解读。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的剖析,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审慎和克制,没有陷入简单的褒贬,而是深入探究了其语义漂移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这种深度的思辨性,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让人对语言的社会功能保持持久的警惕。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感到一种久违的阅读冲动被重新点燃。市面上不乏探讨语言哲学的书籍,但大多要么过于侧重理论建构,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要么流于浅显的趣味性猎奇,缺乏深度。而这一本,巧妙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时而如溪流般平缓舒展,娓娓道来一个词语的“前世今生”;时而又如同疾风骤雨般,对某一类语言现象进行犀利而精准的批判性审视。作者行文的风格极具画面感,他似乎能将抽象的语言符号具体化为可触摸的实体,让读者得以近距离观察词语的“毛孔”和“纹理”。尤其是在探讨那些承载了特定时代精神的词汇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我们今天所用的词语,是否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力量和温度?这种对语言本体的敬畏与探索精神,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次对我们自身思维工具箱进行深度维护和升级的过程。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和选材都透露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它没有采用那种堆砌辞藻、追求华丽辞藻堆砌的倾向,而是以一种极其清晰、节制而富有逻辑性的文字风格,将复杂的论点层层剖开,直至核心。尽管讨论的主题看似“高冷”,但作者总能找到恰到好处的切入点,让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话题的读者也能迅速进入状态。书中的许多段落,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又耐心的智者进行深入的私下交谈,他引导你提出疑问,然后为你提供精妙的解答,过程中绝无说教的意味。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效果,是许多严肃题材书籍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普及的易读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知识的海洋中进行一次优雅而高效的航行。

评分

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察力,尤其在对语言现象的梳理和呈现上,颇具匠心。它并非那种高高在上、艰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近乎亲切的姿态,引领读者走进纷繁复杂的词汇世界。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平日里被我们习以为常、不加深思便使用的词语,重新剥离其外壳,展示出它们在历史长河中蜿蜒曲折的演变轨迹和多重可能的意涵。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在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他既能高屋建瓴地指出某一类词语在特定社会思潮下的集体转向,也能像考古学家一样,细致入微地挖掘某个古老词汇在不同时代语境下微妙的感情色彩差异。阅读过程仿佛进行了一场精妙的寻宝游戏,每一次发现一个被遗忘的词根或是一种被现代汉语稀释的古老语感时,都会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让我想重新审视自己日常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读者思维方式的一种温柔而坚定的重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