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琛档案:两广督府衙门档案残牍(精装,全八册)中国近代史书籍

叶名琛档案:两广督府衙门档案残牍(精装,全八册)中国近代史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玉环,刘志伟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两广
  • 督府
  • 档案
  • 清史
  • 地方史
  • 历史文献
  • 叶名琛
  • 精装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奥华元图书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066585
商品编码:28003898240
品牌:奥华元(aohuayuan)
包装:精装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作 者:陈玉环 刘志伟整理

定 价:4800元(一套八册)

出版时间: 2013年2月

I S B N: 978-7-218-06658-5

装订形式:锁线精装

册 数:套装8册

内容提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大陆地区的学者都没有条件看到并利用这批档案。本次影印的是从英国公共档案馆购得档案缩微胶卷,并委托中山大学历史系负责整理和研究,编辑影印出版。

《叶名琛档案》实为两广督抚档案,共1954个文件,涉及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中国近代多个重大历史事件。全书由大英博物馆引进的缩微胶卷还原而成,缩微胶卷1997年引进,作者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对全书进行了细致的检查与校核,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全书提要,既方便了初入近代史门槛的初学者和研究者,也对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有提醒之功效,方便其按图索骥。

详细介绍 

《叶名琛档案》是目前所知仅存的成批传世的总督衙门档案。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攻两广总督衙门时,叶名琛从衙门带出一批文件,这些文件随叶名琛一起被英法联军俘获,几经辗转,后为英国国家档案馆(The National Archives)收藏。中国学者历来对这批档案怀有浓厚兴趣。虽然早在数十年以前,海外的学者已经在整理、利用和研究这批档案方面,取得瞩目的成就,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大陆地区的学者都没有条件看到并利用这批档案。本次影印的是从英国公共档案馆购得档案缩微胶卷,并委托中山大学历史系负责整理和研究,编辑影印出版。

在英国国家档案馆中全宗号为FO931的这批档案,大部分为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两广总督衙门的官方文件,也有少量是在此期间历任两广总督的私人文件,其中多为稿本或抄本,经历数次拣选编目,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呈零乱之态,幸经庞百腾教授整理,编撰了完整的目录,内容稍成系统,使我们得以在较有条理的基础上进行编辑。鉴于档案本身的残缺状态已不能改变,又考虑到学界多年来已惯于利用英国国家档案馆的编目,为了与直接在英国国家档案馆里利用这批档案的研究者保持一致,我们这次整理出版,不对档案的编排进行调整和重新编号,只是把由缩微胶卷扫描制成的图像进行裁切拼接,尽量以较为整齐的页面影印成册。同时,为便于学者利用,我们重新编撰了每分文件的内容提要,作为目录列于书前。我们所作的提要,与庞百腾教授编写的英文目录有较大的差异,除订正了其中一些错漏外,更多直接采用文件本身所列的事由,相对地较少对文件内容的作细节上的描述,希望能够尽可能减少对读者产生的误导。

分册介绍

目前藏在英国国家档案馆的“叶名琛档案”(编号FO931)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部分:“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1835-1842”。 共73分文件,编号为FO931/1到FO931/73。

第二部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施政,1765-1857”。 共377分文件,编号为FO931/74到FO931/450。

第三部分:“中外关系与中外贸易,1810s-1857”。 共529分文件,编号为FO931/451到FO931/979。

第四部分:“叛乱,秘密会社,军事组织与军事行动,暨平乱,1811-1857”。 共820分文件,编号为FO931/980到FO931/1799。

第五部分:“第二次中英战争(又名《亚罗》战争),第阶段,1856-1857”。 共84分文件,编号为FO931/1800到FO931/1883。

第六部分:“地图与有关说明”。共71分文件。 编号为FO931/1884到FO931/1954。

第部分的73分文件,虽然说从1835年开始,但当中只有1分属1835年,是粤海关监督颁布的禁烟令。1836-7年没有文件。1838年有1分,是粤督邓廷桢谕英国商务监督义律。其余的71分文件全属1839年到1842年,尤其是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分抵粤后为多,而以祈贡督粤期间的1841年粤省军事调动为。在数量上,区区73分文件,比起收进《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一套6册,《林则徐集》一套6册,和后来的《鸦片战争檔案史料》一套7册的众多资料,当然是大巫见小巫。但小巫珍贵在其地方性质,而大巫则多是中央性质的上谕与奏折。大小巫互补短长,在汉语史料的运用上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多样化的概念。

第二部分的377分文件,虽然说是从1765年开始,但当中只有1分属1765年,是一分契约。第二和第三分文件分属1777年和1778年,都是内阁奏报朝廷命官上朝面圣时服饰与礼仪的有关规定。第四分文件属1795年,又是一分契约。第五分文件即进入了19世纪,其余绝大部分文件都属于1846年叶名琛抵粤任事时起,到1857年底他快要被俘时止。很多文件都没有具体日期,只是凭编辑的推测而定了一个大约的年分。至于文件内容,大多集中在叶名琛抵粤后,从藩司到广东巡抚再到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任内饰文励武,调兵遣将种种。可以说是研究19世纪中叶中国的地方吏治、税收、盐业、商务、士风、民变等问题上,绝仅有的珍贵汉语原始文献。因为,同类的文献已经被其主人销毁了,只有叶名琛的檔案,由于其在任期间被英国人夺走,才奇迹般被保存下来。准此,没有任何名称比“叶名琛檔案”更能反映这批文献的性质。

第三部分的529分文件,虽然说是从1810年开始,但当中只有5分属1810年到1842年之间的文件,其余的都属1843年到1857年之间的历任钦差大臣耆英(1843-8)、徐广缙(1848-51)、叶名琛(1851-7)等处理外事时内部调度的有关文件。这批“对内”的文件,与黄宇和整理出来的“鸦片战争时代中英外交文件”内外呼应,相辅相成。把这两批文件与收进《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上谕、奏折、时人笔记、以致裨官野史等等同时应用,在驾驭汉语史料时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多元的概念。由于这批文件不是耆英、徐广缙等分别与清帝的公文往来,而是处理外事时所衍生的,没有触动清帝的切身利益。加上中央派遣钦差大臣长驻广州办理外事,是南京和约以来的新生事物,以致耆英、徐广缙等离任时,把有关文献留下来,以便继任者有例可援。亦属情理之内。

第四部分的820分文件,虽然说是从1811年开始,只有头4分的日期被推算为大约在1811与1840之间成文,另7分属1840-1847年间,其余的日期均为1848到1857年底之间。绝大部分与当时的广东红兵以及太平天国起义有关。其中有徐广缙、叶名琛的奏稿,军事情报,奖罚将士,绅商捐饷、雇勇等详情;掘洪秀全、冯云山祖坟的报告;被擒红兵、太平军的名单、供词,绅商捐饷、雇勇,解饷、遣兵赴桂、湘镇压太平军等等。是研究太平天国、红兵、清朝应变措施、晚清社会变迁等极为珍贵的第手汉语材料。若结合《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太平天国》及《广东红兵起义史料》同时应用,在汉语史料的领域上就大为丰富。

第五部分的84分文件当中,第分的日期被鉴定为1856年夏天,但内容却是有关英国下议院投票反对攻打中国的报告,应为1857年5月。第二分文件的日期被鉴定为1856年10月,内容是蛇头湾炮台的清兵驻扎情况。该炮台远眺香港的新界,1856年10月增兵,肯定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亚罗》事件——于1856年10月8日爆发以后的事情。第三分文件的日期则更明确——注明是1856年10月27日有关英军占据虎门的报告。可以说,这84分文件绝大部分应该是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至于内容方面,则有探报(包括叶名琛在香港和澳门的探子所写的报告和翻译的报章片段),以及各种攻打停泊在广州河面英舰的策略。在1857年初英舰被叶名琛的持久战拖得筋疲力尽而被逼退回香港以后,就有部分文件提到如何封锁香港及骚扰其治安的种种步骤,修复炮台的措施,募勇捐饷,以及抓汉奸(无论是曾帮助过英军攻打中方或供应食物不等)。比起第部分有关第次鸦片战争的73分文件,除了多出11分以外,内容更是多姿多彩。而对我们验证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民谣更是大有帮助。当然,比起收进《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里边的众多文件,从数量上说,同样是小巫见大巫。

第六部分的71分文件,都是地图和有关说明。从性质上说,多为军用地图。不少是用红色标签贴在某军(官军或是起义军)驻地。由于时间长了,浆糊失灵,标签通通掉了下来,成了无主孤魂,至为可惜。从地域上来说,绝大部分是关于广东的(包括潮州,嘉应州,惠州,韶州,肇庆,琼州,海南岛,英德,阳山,罗定,清远等),尤其是广州地区的(因为广东红兵曾于1854-5年间围困广州城)。有广西的(包括上思州,平南,合浦以及一幅围困永安的地图),湖南的(包括一幅围困长沙的地图)。从现代科学绘图的角度来看,这些地图当然通通都是非常粗糙。但是,从瞭解中国地理历史、军事史、太平天国史、红兵史等角度来看,却是不可多得的..手材料。

相关报道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出版总序中满含深情地说道:“甚至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档案(亦称《叶名琛档案》),英法联军时遭抢掠西运,今藏于英国伦敦。”表达了对这批珍贵文献的无限痛惜之情。这批档案是目前已知保存为完好的督抚档案,学林期盼已久。可以告慰学林的是,经过作者与出版社多年的通力合作,不离不弃,十年终于磨就一剑,《叶名琛档案——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残牍》于2012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积压在从事这项工作多年的从业者心中的一块巨石终于平安着陆。

一、 关于叶名琛档案的说明

“叶名琛档案”一名是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说法,实际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两广总督衙门,俘获两广总督叶名琛,随叶名琛一道被英军运至印度的一批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档案。这批档案几经辗转,后存于英国国家档案馆。“叶名琛档案”,在英国国家档案馆中的全宗号是FO931,绝大部分文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前后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处理政事等的官方文件,因此其中的许多档案,对我们今天重新审视清朝中央政府政策的执行情况、地方政府的具体应对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极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研究国际关系的重要史料。

这批档案,因牵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许多档案史料,因此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海外学者很早就在整理、利用和研究这批档案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对中国内地的许多研究者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因限于各种各样的条件而只能对这批已“远隔重洋”的档案“望洋兴叹”。

二 、“叶名琛档案”的流传及整理

这份档案得以流传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被民间称为“六不总督”的叶名琛。1857年12月28日黎明,广州城已处于“连珠炮声”之中,蓄谋已久的英法联军这时正用猛烈的炮火攻打着广州城中的两广总督府。这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正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中收拾文件。并在当时南海县知县华廷杰的劝说下,携了一大批重要的档案逃出总督府,暂歇于越华书院。后书院又遭兵火,叶名琛则又转至左都统双龄署中。然而由于被英军俘获的中国人出卖,叶名琛终未能逃出,而被英国人俘获,其随身携带的那一大批档案也因此落入其手。

英军获得叶名琛的这批档案后,曾详加检索,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更希望能从中获取清军的一些军事机密,如作战方案之类的资料,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这批档案里并没有多少与此相关的文件,因此他们就将这批档案交付当时英方的翻译威妥玛和法方的翻译马柯共同保管,这两位翻译又请来一些有文化的中国人,一起审读这批档案。这批档案后来运至香港,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属下的汉文秘书处”负责整理。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这批档案又被运至北京,放于英国驻北京的代办处(原公使馆),1959年,全部装箱运回英国,存于英国国家档案馆。

这批档案自被英国人俘获起即已开始被整理、研究。从英法的翻译接手至“英法联军管理广州三人委员会”,他们都已陆续或聘请有文化的中国人或自己进行清理,从1861年开始至1906年结束,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就已开始给每一份文件编号。1963年美籍华裔学者张馨保与大英博物馆的恩士特合作编了目录,并撰写文章介绍这批档案。日本学者佐佐木正哉、伦敦大学历史系的柯文南博士等均曾利用这批档案做研究并有绍介。后来更得庞百腾、黄宇和、郭德思三人“约二十个寒暑的努力”,对这批档案“全部作了提要和编入了目录”。

国外研究这批档案的同时,中国学者也没有相忘。为了方便广大学者阅读、使用这批珍贵的档案,广州市政府拨出专款从英国引进了这批档案的缩微胶卷,并取得英方同意将胶卷还原出版,并指定广州文化局与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合作整理。广东人民出版社将《叶名琛档案——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残牍》申报全国古籍整理资助,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三、 叶名琛档案的内容、价值

在清代的官场惯例中,现任官员在离任前会将其任内的文件带走或销毁,只有那些包含有继任人必须遵守的条例才会留下来。这批叶名琛档案,在内容上主要是叶名琛任内的文件,其中也包含有部分其他官员的私人物件,由于历经辗转,故文件比较凌乱,后经不断地整理,眉目才较为清楚。依据庞百腾博士的编目,这批档案1954份文件大致分为六部分。

第部分,题为“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1835—1842”。共73份文件。这一部分文件,数量虽然不多,但其可贵之处在于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地方性文献,如1853年粤海关公布的禁烟令、邓廷桢给英国商务监督义律的晓谕、林则徐抵粤后的档案及祁 督粤期间粤省的军事调动等。

第二部分,题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施政,1765—1857”。共377份文件。这一部分文件“可以说是研究19世纪中叶中国的地方政治、税收、盐业、商务、士风、民变等问题上,绝仅有的珍贵汉语原始文献”。

第三部分,题为“中外关系与中外贸易,1810—1857”。共529份文件。这一批档案主要是来粤的历任钦差大臣处理外事事务时内部调度的一些相关文件,这些文件可从另一方面窥测当时清政府在处理外交的视野下具体到在位者个人的一些处事方式。

第四部分,题为“叛乱,秘密会社地、军事组织与军事行动暨平乱,1811—1857”。共820份文件。这是当时政府处理红兵、太平天国等叛乱的各种官方文件,包括匪徒的名单、供词等一手档案。

第五部分,题为“第二次中英战争,第阶段,1856—1857”。共84份文件。这一部分的档案不多,含有一部分比较具体的清政府对付英方的策略等。

第六部分,题为“地图与有关说明”。共71份文件。这一部分以军用地图为多,对了解当时清军及红兵、太平天国的作战方针等亦有较大的作用。

总体上来说,这批档案,除有部分与国家档案馆所存的档案相同之外,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具有独立的价值意义的,而且不少更是研究地方的第手珍贵资料。

四 、《叶名琛档案》的整理出版

叶名琛档案的立项、编辑、整理及出版历时十数年,在这十数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人事的变动及技术的进步,因此这批档案的编辑、出版亦颇多波折。这显然与编者的编辑理念及认真负责任的态度有关。

首先,在整理出版上,编者鉴于学术界已基本熟习庞百腾教授的编目,及使用时均依英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编号,因此在整理过程中,亦以庞百腾教授的编目为顺序,沿用英国国家档案馆的编号。

其次,对每份文件均拟写简短的提要,按统一格式:撰写文人、事由、文件相关日期。这些工作对使用者来说,可省却每份文件查阅之繁,但对编者而言,1954份文件提要的撰写却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整理工作,任何由于思路的更改,1954份文件的重新撰写都是需要勇气的。

再次,对文件中的黑点、蛀痕、折痕、浮水印、缺损痕迹等,在编辑、整理过程中亦一仍其旧,不作修改,在*大程度上保留档案本身的原貌。但对一些不影响内容却影响版式的情况则略作了技术性的处理。

又再次,国外学者多次查阅档案,诸多原因,档案归档时并没有按正确的方位归位,造成拍摄缩微胶卷时档案错置。整理出版时整理者耗费了大量时间辨识归位,尽量将档案归位。这种勇气非学力深厚不敢造次。

后,值得一提的是,对档案影印件的一种技术性处理。也正是这种处理方式,耗费了编者十数年的时间及精力。黄宇和教授在序中称之为“一桩技术性的问题”。原来英国国家档案馆在把这批文件拍成缩微胶卷时,由于原文件太长,他们在拍摄时会重复拍摄上一框的文件。编者在编辑时,为方便读者,便将这些重复的地方去掉。因此在繁杂的文件中,不停地审读,不断地剔除,然后又不断地删掉、查核,这里所花费的大量时间、精力,体现了编者“高度的专业感”。

此书的出版,前后经历了十数年,出版单位亦已历数任社长,技术的进步和人事的变动给整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整理者、出版者都表现了可贵的责任心,一直不离不弃,十数年如一日专注于此,相信此书的出版,将会惠泽学林。

报道来源:《羊城晚报》2013-04-07第B04版 作者:张贤明 柏峰


《东方往事:晚清中国的地方权力与社会变迁》 本书旨在勾勒晚清时期中国地方社会的复杂图景,深入剖析权力运行的机制、社会结构的演变以及民众生活的日常。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位显赫人物或某个特定事件,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晚清中国。 第一章:地方行政的肌理——州县衙门的运作与困境 本章将重点考察晚清州县一级衙门作为基层行政单位的运作模式。我们将详细梳理其组织结构、官员职责、权力来源以及日常政务处理流程。通过对一系列地方档案的爬梳,揭示基层官员在信息传递、政策执行、司法审判、税赋征收等方面的实际操作,以及他们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如资源匮乏、人浮于事、腐败滋生、民情复杂等。我们将审视这些困境如何影响地方治理的效率和公正性,并探讨其对社会稳定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宗族、乡绅与地方自治的博弈 在晚清高度中央集权体制之下,宗族势力和乡绅阶层在地方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深入研究宗族组织如何通过族规家法维系内部秩序,调解纠纷,并影响地方的政治生态。同时,我们将考察乡绅作为地方精英,如何在地方事务中发挥作用,他们与官方权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合作与制衡关系。我们将分析乡绅在公益事业、教育推广、水利兴修等方面的影响力,以及他们在维护地方稳定、缓和官民矛盾中的作用。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晚清时期中央政府试图推行“新政”改革,对传统乡绅权力结构产生的冲击,以及地方自治的萌芽与发展。 第三章:民间信仰、秘密会社与社会动员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晚清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复杂而多样的角色。本章将考察寺庙、祭祀、风水、神灵崇拜等在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我们将深入探究秘密会社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晚清社会动员中的作用。分析这些组织如何吸纳社会成员,形成互助网络,并在特定时期成为反抗官方、参与政治动荡的重要力量。我们将审视秘密会社的组织形式、思想意识以及它们与地方社会、官方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其作为一种非官方社会力量的独特存在。 第四章:商贸网络、会馆制度与经济流通 晚清中国的经济格局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本章将重点关注晚清时期区域性的商贸网络如何形成和发展,分析不同地域之间的商品流通、信息传递以及商人阶层的兴起。我们将详细考察会馆制度的演变,分析其作为同乡商人联络感情、互通信息、维护利益的重要平台,以及其在协调商业纠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本章还将探讨传统手工业、农业生产以及新兴商业模式的特点,并分析西方经济势力的涌入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第五章:教育转型、新学兴起与知识传播 晚清是中国教育体系经历重大转折的时期。本章将深入考察传统书院、私塾等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并分析新式学堂兴起的过程。我们将审视西方教育思想、学科体系的传入,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同时,本章还将关注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报刊杂志的兴起以及新思想的传播途径。探讨教育改革对社会思想观念、人才培养以及国家现代化的影响。 第六章:民俗风情、节日庆典与社会生活 本章将聚焦于晚清时期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对民俗风情、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细致描绘,展现当时社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我们将考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在节日庆祝、娱乐活动、饮食习惯、服饰穿着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呈现,力求还原一个生动鲜活的晚清社会生活场景,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与质感。 第七章:社会矛盾、冲突与基层治理的挑战 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与冲突,晚清也不例外。本章将剖析晚清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源,包括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官逼民反、民族冲突等。我们将考察不同类型的社会冲突,如农民起义、械斗、群体性事件等,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同时,本章还将审视基层官员在处理这些冲突时所采取的策略与面临的困境,探讨当时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第八章:地方记忆、口述历史与未竟的事业 在历史的洪流中,许多微观的个人记忆和口述历史往往被宏大的叙事所淹没。本章将尝试发掘那些被忽视的“地方记忆”,通过对一些散落的史料、民间传说、回忆录等的梳理,试图拼凑出一些鲜活的个体生命轨迹,以及它们与时代变迁的交织。我们将反思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强调微观视角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重要性。最后,本章将对晚清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未竟的事业进行展望,思考那些塑造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深层动力与历史遗产。 本书力图通过对上述多个维度的细致考察,展现晚清中国地方社会丰富多元的面貌,揭示其内在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晚清中国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往往隐藏在那些不那么“光鲜”的角落里,隐藏在那些官方叙事之外的细枝末节中。《叶名琛档案》这套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两广督府衙门档案残牍”,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味道,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看到,叶名琛在任期间,究竟是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内部事务,如何与各方势力周旋,如何应对内外的挑战。那些“残牍”,可能意味着不完整,但往往不完整之处,更能激发人的想象,更能引导我们去思考,去追问。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微观、更细致的角度去理解晚清那个动荡的时代,理解叶名琛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我不会去寻找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我更愿意看到一个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做出自己选择的人。

评分

拿到这套《叶名琛档案》,我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的画面。我想象着,那些尘封在历史深处的案卷,是如何被重新发掘,又如何被精心整理,最终呈现在我眼前的。我对叶名琛这个人,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身上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复杂性和争议。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带我深入到他的世界,去理解他当时的处境,去感受他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背后的考量。那些“残牍”,在我看来,更是充满魅力,它们往往是历史最真实、最未经雕琢的痕迹,它们能够揭示出那些被官方叙事所掩盖的细节,甚至是历史的另一面。我期待着,能够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一个更鲜活、更真实的叶名琛,一个更立体、更复杂的晚清两广。

评分

我一直坚信,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隐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中。《叶名琛档案:两广督府衙门档案残牍》这套书,光是书名就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神秘。叶名琛是晚清时期一位绕不开的重要人物,我对他在两广总督任内所经历的种种,一直充满好奇。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给我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让我能够亲自去探寻那些历史事件的真相。我尤其期待那些“残牍”部分,它们往往能透露出一些更真实、更未经修饰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突破官方的叙事,看到更接近真实的那个时代。我希望能从这些档案中,感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感受到官场的运作逻辑,甚至是一些个人化的情感表达。

评分

拆开包装,八册精装本在灯光下散发出温润的光泽,那一刻,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几十年前,在广州的某个衙门,抄写这些档案的人,他们的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以及他们手中传递着的,是怎样的权力和命运。我对《叶名琛档案》的期待,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史料,更在于它是否能让我“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我希望通过这些残牍,能够看见一个鲜活的叶名琛,一个真实的晚清两广总督府。我尤其好奇那些奏折和批复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未被主流史学著作浓墨重彩描绘的细节,一些体现了官员们的真实想法、甚至是个人情绪的只言片语。那些“残牍”二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它们是被遗忘的,还是被刻意尘封的?它们又将如何被重新组合,在今天,在我的手中,重新讲述一段被遮蔽的过往?我对这套书的期待,是一种考古式的探寻,希望从这些破碎的片段中,拼凑出更接近真相的历史图景。

评分

我一直在等待这样一套书,能够让我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叶名琛档案:两广督府衙门档案残牍》这套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探索的价值。我一直对晚清时期,特别是叶名琛在两广总督任上的经历充满着好奇。我希望能够在这套书中,找到关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那些“残牍”二字,对我来说更是一种召唤,它们意味着不完整,但也意味着有待发掘的秘密,有待解读的线索。我期待着,能够从这些泛黄的纸页中,拼凑出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叶名琛,一个更立体的晚清历史画卷。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致敬,对真相的追寻。

评分

我对这套《叶名琛档案》的期待,简直是溢于言表。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历史人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阅读他所处的时代的文献,尤其是那些官方的、甚至是原始的记录。叶名琛作为晚清时期两广总督,他的任期内发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我非常渴望能够在这八册厚重的档案中,找到关于这些事件更详尽、更真实的记录。我希望能够看到,他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是怎样的思虑;在面对内部的危机时,又是怎样的应对。那些“残牍”,意味着不完整,但恰恰是这种不完整,可能隐藏着更值得挖掘的信息。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那些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却依然留下痕迹的片段,它们能讲述怎样的故事,又能为我们揭示怎样的真相。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在苦苦寻找能够提供一手史料的书籍。《叶名琛档案:两广督府衙门档案残牍》这套精装八册的书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晚清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以及叶名琛这位关键的历史人物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能够通过这套档案,深入了解叶名琛在两广任职期间,是如何处理内政、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具体事务。那些“残牍”部分,更是让我感到兴奋,我期待着从中能够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史实,一些能够填补史料空白的重要信息。我希望这套书能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更全面地认识叶名琛这个人物的功过是非。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能够获得一套如《叶名琛档案:两广督府衙门档案残牍》这样的珍贵史料,简直是无上的喜悦。我一直对晚清那段复杂而充满变革的时期着迷,而叶名琛作为其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决策和行事方式,往往是解读那个时代的重要线索。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给我最直接的,最原始的史料,让我能够绕过二手解读,直接触摸历史的脉搏。我尤其期待那些“残牍”部分,它们可能记录了不那么“完美”的历史,不那么“光彩”的瞬间,但恰恰是这些碎片,才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当时官场的氛围,感受到决策者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挖掘历史细节的优秀史料。《叶名琛档案:两广督府衙门档案残牍》这套书,光是听名字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觉得,那些堆积如山的官方档案,才是理解历史最真实、最直接的途径。叶名琛是晚清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对当时的两广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非常希望能在这套书中,看到他对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处理方式,看到他在面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时的真实决策过程。那些“残牍”,更是让我充满好奇,它们是否记录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是否揭示了一些官方史书未曾记载的细节?我期待这套书能够带我走进真实的晚清官场,感受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评分

终于收到这套《叶名琛档案:两广督府衙门档案残牍(精装,全八册)》了,光是看着这八大册沉甸甸的书,就足够让人感到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晚清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深感兴趣,尤其是广州这座千年商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叶名琛这个人,在我的印象中,总是一个带着神秘色彩的名字,他承载了太多历史的争议和解读。这套档案,我寄希望于能从中一窥当年真实的面貌,感受那个时代官场的脉搏, entender (理解) 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人物的悲喜。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些泛黄的纸页里,能否找到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民情风貌、以及官府如何应对内忧外患的鲜活细节。是怎样的决策,造就了怎样的结局?那些被层层叠叠的公文、奏折、批复所掩盖的,是否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理解那个复杂时代的钥匙?这套书的精装,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套史料,更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文物,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重量。我准备花大量的时间来慢慢研读,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对那段历史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