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薇著的《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是对公元5到9世纪中国佛教舍利供养活动及其遗物的系统研究。这一时期是佛教舍利信仰自中国初现并发展至**的重要阶段,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物质遗存、视觉文化及宗教景观。借助于穷极华美、价值*伦的盛放容器,及沟通宗教与政治空间的舍利展示及迎送仪式,佛陀舍利*终于8世纪初在中国成为至高权力的象征。
于薇,1985年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与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2016年入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目前从事中古佛教艺术,汉唐物质文化与艺术史,亚洲艺术、宗教与文化交流领域的研究。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二)学术史及主要问题
(三)选题意义及方法
(四)篇章结构
一 从印度到中国的舍利供养与舍利容器
(一)公元前2到公元1世纪印度地区舍利容器
(二)公元1到5世纪犍陀罗地区舍利容器
(三)唐之前中国舍利容器中的“舶来品”风格:以弦纹带
盖圆盒为例
小结
二 圆函或方函:南北朝时期的舍利容器与瘗埋规制
(一)北魏北周舍利容器的形制与瘗埋规制
(二)北齐舍利容器的形制与舍利瘗埋
(三)舍利之争:南北朝时期阿育王塔的“被发现”
小结
三 圣物制造:隋文帝仁寿年间舍利颁送活动
(一)盝顶方函与“样”
(二)隋代佛教舍利的转移与集中
(三)仁寿年间舍利的来源与分配
小结
四 建构**:隋唐时期舍利容器的铭文与装饰图像
(一)舍利塔铭的分布及形制特征
(二)唐代舍利石函装饰与涅檠故事情节——以蓝田出土舍
利石函为中心
(三)唐代分舍利图像研究
小结
五 唐代两部佛教舍利的展示与迎送活动
(一)唐长安城的圣物展示活动
(二)“陈其供”:九鼎、真身舍利与明堂
小结
结论 何为舍利?
(一)跨文化视野中的佛教舍利及舍利容器
(二)亚洲史背景下舍利崇拜的“中国化”
(三)文本、图像与仪式中的舍利
(四)中古政治历史文化语境中的舍利
参考文献
附表1纪年北朝、隋、唐舍利容器
附表2无纪年隋、唐舍利容器
附表3佛典所记载“分舍利”情节
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在我看来,是一个既充满神秘色彩,又极其贴近现实的课题。舍利,作为佛教信仰的至高象征,承载着无数信徒的敬仰与祈愿。而“供养”行为,则将这份信仰具象化,融入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中古时期,人们进行舍利供养的动机、方式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 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舍利供养是否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对舍利的看法和供养方式有何差异?例如,皇室贵族可能会通过修建宏大的寺庙和高耸的佛塔来彰显其虔诚和权威,而普通民众可能则会通过捐赠财物、参与法会等方式来表达对佛陀的敬意。本书的“考古新视野”部分,无疑会为我们揭示这些信息提供宝贵的实物证据,我期待能看到书中对这些考古发现的详细解读,例如那些出土的舍利容器,它们本身的材质、工艺、以及上面的铭文,都可能为我们还原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便被它那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和扑面而来的考古气息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庄重,那若隐若现的舍利塔图案,仿佛在低语着千年前的虔诚与神秘。我并非佛教研究的专业人士,但对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以及那些尘封在地下的宝藏,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图景:从“圣物制造”这个略显工艺化的词汇,到“佛教舍利供养”这个承载着信仰核心的活动,再到“考古新视野”这个指向科学发掘和新研究方法的维度,无不暗示着这本书将是一次跨越时空、融合宗教、工艺、历史与考古的深度探索。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解读“圣物制造”的工艺过程。佛教中的舍利,无论是佛陀的遗骨还是高僧的舍利,都被视为无上的圣物,其本身的存在便是佛法的证明,是信徒精神寄托的实体。那么,在中古时期,这些“圣物”是如何被发现、收集、并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制造”意义的?这里的“制造”是否仅仅指舍利塔、佛像等供养载体的制作?还是说,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对已有的舍利进行某种“加工”或“封装”,以增强其神圣性或易于供养?我猜想,作者很可能要从当时的冶金、雕塑、建筑等技术层面,结合当时的宗教仪轨和传说,来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手工制造场景。例如,在制作舍利塔时,所用的金属材料、雕刻技艺、以及塔身所承载的经文、佛陀造像等元素,都可能蕴含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和制作智慧。
评分《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的另一大亮点,无疑在于其“考古新视野”这个部分。在历史研究中,文字记载固然重要,但考古发掘所带来的实物证据,往往能够填补历史的空白,甚至颠覆原有的认知。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例如那些出土的精美舍利容器、以及与舍利供养相关的塔基、墓葬等遗迹。这些考古证据,不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承载着丰富信息的“活化石”。 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解读这些考古发现,将出土的舍利容器与当时的工艺水平、艺术风格、以及宗教信仰相结合进行分析。例如,某个舍利瓶的材质(金、银、铜、玉、陶等)、造型(瓶身、瓶盖、装饰纹样等)、以及上面所刻的铭文,都可能透露出关于其制造者、供养人、制作年代、甚至制作地的宝贵信息。结合文献记载,我们或许能够描绘出更清晰的舍利流转路径,以及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人们对舍利供养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评分《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将“圣物制造”这个略显工艺化的概念与“佛教舍利供养”这个核心的宗教活动以及“考古新视野”这个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预示着一场深度而全面的学术探索。我非佛教史的专业人士,但对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以及历史遗迹,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 尤其吸引我的是“圣物制造”这个词。在我的理解中,佛教的舍利本身便是无比神圣的,那么这里的“制造”又是指什么呢?是那些精美的舍利塔、舍利瓶、宝函等容器的制作吗?还是说,在某些特殊的仪式或条件下,人们会对已有的舍利进行某种“处理”或“加持”,以增强其神圣性?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古时期,人们是如何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通过一系列精心的“制造”过程,来体现对舍利的尊崇,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工艺、技术和宗教观念。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对中古中国社会背景的细致刻画所打动。 中古时期,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从初传到鼎盛的演变,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将舍利供养这样一个具体的宗教行为,置于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语境下进行考察,无疑会提供许多新鲜的视角。我很好奇,当时的统治者、贵族、僧侣以及普通民众,在舍利供养这件事上的参与度、动机和方式有何不同?是否不同朝代的统治者对舍利供养的态度和政策有所差异,进而影响了舍利供养的规模和形式?比如,某个朝代可能出于巩固统治、宣扬正统佛教的目的,大力推崇舍利供养,甚至投入巨资兴建宏伟的舍利塔;而另一个朝代则可能更加侧重于个人 piety,将舍利供养作为一种私人的修行和功德积累方式。 书中对“供养”一词的解读,也让我充满了遐想。供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献,更包含了精神上的虔诚和对佛法真谛的体悟。中古时期的舍利供养,是如何将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是否会涉及到一些特殊的仪式、庆典,或者是通过绘制壁画、雕刻造像等方式来纪念和表达对舍利的敬意?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供养案例,例如某个著名高僧圆寂后,其舍利是如何被发现、被哪些人供养、以及最终安放在何处。这些具体的个案,将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中古时期佛教舍利供养的现实图景,感受那个时代人们对信仰的执着与追求。
评分“考古新视野”这个词语,是吸引我翻开这本书的关键。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既有史料的梳理和解读,更是要借助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方法,来为我们展现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中古中国佛教世界。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近年来发掘的、与舍利供养相关的的重要考古遗址或墓葬。 这些考古发现,往往能够提供许多文字记载中无法触及的信息。例如,通过对出土舍利容器的年代测定、材质分析、以及纹饰解读,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舍利的流传过程、供养的时间、以及地域性的特点。同时,与舍利共存的其他随葬品,也可能揭示出当时人们的信仰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审美情趣。我希望作者能够将这些考古证据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评分当我看到“考古新视野”这个词时,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地底沉睡了千年的古老遗迹,以及那些尘封在历史尘埃中的珍贵文物。我坚信,考古发掘是还原历史真相的重要手段,而这本书将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新视野”,令我充满了期待。 我希望书中能够重点介绍一些近些年来,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相关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发现。例如,那些出土的保存完好、工艺精湛的舍利容器,它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物质文明的代表,更是理解当时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的窗口。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解读这些考古证据,例如对舍利容器的材质、形制、纹饰、以及铭文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结合文献记载,来揭示舍利的流转、供养的时间、地域性特点,以及供养者的身份和动机。我相信,通过这些考古的“新视野”,我们能够对中古时期的佛教舍利供养,有一个更为立体、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细节,以及那些被深埋在地下的珍贵遗迹。我很好奇,在中古时期,佛教舍利供养是如何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它仅仅是僧侣和少数虔诚信徒的行为,还是已经渗透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 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人们对舍利供养的不同态度和参与方式。例如,皇室贵族可能通过修建宏伟的寺庙和高耸的佛塔来彰显权威和积累功德;而普通信徒则可能通过捐赠财物、参与法会、或者是在家中供奉小型的舍利容器来表达虔诚。考古发现的各种舍利容器,其形制、材质、以及上面的铭文,无疑会成为揭示这些细节的重要线索。我希望书中能够对这些考古证据进行深入解读,为我们呈现一幅中古时期佛教舍利供养的全景图。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给我一种跨越时空、连接物质与精神的震撼感。我对“圣物制造”这个说法尤其感兴趣,它似乎暗示着,佛教中的舍利,并非仅仅是被动地存在,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制造”过程,才得以成为人们心中神圣的象征。 我猜测,这里的“制造”可能包含多个层面。一方面,是指那些用于供养舍利的精美器物,例如舍利塔、舍利瓶、宝函等,它们本身就是凝聚了当时工匠智慧和技艺的艺术品。另一方面,或许也包含对舍利本身的某种“处理”或“包装”,使其更易于保存、展示或被供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制造”过程,揭示中古时期人们如何通过精湛的工艺,将对佛陀的崇敬和对信仰的虔诚,凝聚在这些具体的“圣物”之中。
评分对于“圣物制造”这一概念,我始终抱有一种好奇和探索的心态。在佛教语境下,“圣物”通常指的是佛陀的遗骨、牙齿、毛发等,它们本身就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但“制造”这个词,似乎暗示着一种人为的加工过程。我好奇,这里的“制造”究竟是指什么?是指那些用于盛放舍利的器物,如精美的舍利塔、舍利瓶、宝函等吗?还是说,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人们还会对已有的舍利进行某种“处理”,以达到某种宗教目的? 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古时期,人们是如何围绕舍利展开一系列“制造”活动的。例如,在建造舍利塔时,所选用的材料、建筑风格、以及塔身上的雕刻和彩绘,是否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制作,以彰显舍利的尊贵和佛法的无边?又或者,那些被发现的舍利容器,其精湛的工艺水平,是否也反映了当时金属冶炼、雕刻、宝石镶嵌等技术的发达?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技术史、艺术史、以及宗教仪轨等多个角度,来揭示“圣物制造”的丰富内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