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集体编写的方式,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离合器委员会组织编写,由汽车厂家、离合器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和高校老师共同编写。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汽车离合器概论、离合器与动力传动系统的匹配、汽车离合器设计、汽车离合器零件的技术要求与设计、计算机辅助离合器设计、汽车离合器制造及检验、离合器的试验及可靠性技术、汽车离合器开发过程及质量管理、汽车离合器常见故障原因及改善方法、汽车离合器面片、离合器新技术。
本书内容贴近实际,理论论述与离合器设计与制造实践相结合,既可满足汽车主机厂与离合器供应商技术人员的学习要求,也可供高校汽车专业师生阅读使用。
前 言
1章 汽车离合器概论1
1.1 离合器的发展史3
1.1.1 离合器的起源3
1.1.2 传统单片干式离合器的雏形5
1.1.3 膜片式离合器的诞生7
1.2 汽车离合器的功用12
1.3 汽车离合器的分类和结构12
1.4 汽车离合器操纵系统15
1.5 国内外汽车离合器制造工业概况15
1.5.1 国际著名汽车离合器公司15
1.5.2 国内汽车离合器企业17
2章 离合器与动力传动系统的匹配18
2.1 离合器与发动机及传动系统的匹配要求18
2.2 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分析理论22
2.2.1 扭转振动系统的激振源22
2.2.2 发动机激励下扭转振动系统模型与分析24
2.2.3 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30
2.2.4 路面激励源时的扭转振动分析32
2.3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匹配设计例子38
2.3.1 扭转振动系统模型建立39
2.3.2 传动系统扭转减振匹配仿真41
2.3.3 仿真模型的选择44
2.3.4 匹配方案的实现44
2.4 传动系统典型NVH问题分析45
2.4.1 概论45
2.4.2 起步颤抖问题48
2.4.3 仿真与试验研究57
3章 汽车离合器设计62
3.1 总体结构与参数的确定63
3.1.1 从动盘总成数的选择63
3.1.2 压紧弹簧和布置形式的选择65
3.1.3 压盘的驱动方式68
3.1.4 离合器主要参数的选择确定69
3.2 汽车离合器盖总成的设计87
3.2.1 结构方案细化与确定87
3.2.2 主要参数确定88
3.2.3 设计的主要工作总结90
3.3 从动盘总成的设计91
3.3.1 结构方案细化与确定91
3.3.2 主要参数确定92
3.3.3 设计的主要工作总结94
3.4 汽车离合器操纵系统设计95
3.4.1 对离合器操纵系统的要求95
3.4.2 离合器操纵系统形式选择与确定95
3.4.3 设计的主要工作总结96
3.5 设计校核108
4章 汽车离合器零件的技术要求与设计110
4.1 膜片弹簧110
4.1.1 技术要求112
4.1.2 结构设计确定112
4.1.3 力学模型与数学模型113
4.1.4 设计问题的处理118
4.2 离合器盖129
4.2.1 技术要求129
4.2.2 力学模型129
4.2.3 设计问题的处理130
4.3 压盘130
4.3.1 技术要求130
4.3.2 力学模型131
4.3.3 设计问题的处理131
4.4 传动片134
4.4.1 技术要求134
4.4.2 力学模型135
4.4.3 设计问题的处理136
4.5 支承圈137
4.5.1 技术要求137
4.5.2 力学模型137
4.5.3 设计问题的处理138
4.6 盘毂139
4.6.1 技术要求139
目 录●●●●●
Ⅶ
4.6.2 受力分析140
4.6.3 设计问题的处理140
4.7 螺旋弹簧141
4.7.1 技术要求141
4.7.2 力学与数学模型142
4.7.3 设计问题的处理143
4.8 碟形弹簧144
4.8.1 技术要求144
4.8.2 力学模型144
4.8.3 设计问题的处理145
4.9 波形片145
4.9.1 技术要求145
4.9.2 力学模型145
4.9.3 设计问题的处理154
4.10 从动盘与夹持盘155
4.10.1 技术要求155
4.10.2 力学模型155
4.10.3 设计问题的处理155
4.11 铆钉155
5章 计算机辅助离合器设计157
5.1 汽车离合器性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160
5.1.1 AUTOCAD设计图样与三维模型160
5.1.2 离合器盖总
评价四 我是一个退役多年的老技师,在汽车修理厂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见过各种各样的汽车,也接触过无数的故障。虽然我的时代,很多先进的技术还没普及,但对于离合器这个“磨损件”,我们始终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动力传递;恨的是,一旦出问题,维修起来总是费时费力。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入手了《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预售》,没想到一下子勾起了我好多回忆。书里讲的很多东西,我虽然是凭经验在做,但书上用理论把它讲得明明白白。比如,书中关于摩擦材料的分析,我以前都是靠手感和经验去判断,现在才知道原来背后有这么多的科学道理。还有,关于离合器片的磨损极限,书上的计算方法让我觉得,如果我年轻时有这本书,少走多少弯路啊!而且,书里还提到了很多新型离合器的设计理念,比如电子控制和双离合技术,这些是我以前接触不到的。虽然我可能不会再亲自上手维修了,但能通过这本书,了解这些最新的技术发展,我觉得非常值。它让我觉得自己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也让我对现在年轻一代的工程师们更加钦佩。
评分评价二 说实话,一开始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纯粹是因为我最近正好在考虑换车,而离合器又是手动挡汽车最核心的部件之一,所以我想着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选车时的小窍门,比如哪些品牌的离合器技术更先进,或者在日常使用中会有哪些不同的体验。翻开书,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简单的“买车指南”,而是深入到了离合器“内部”的世界。虽然我不是技术人员,但书中对离合器工作原理的阐述,配合那些图文并茂的示意图,竟然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开始明白,原来每一次换挡时的顺畅与否,每一次起步时的平稳与否,都与这个小小的离合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甚至还提到了不同类型离合器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驾驶场景下的适用性,这简直太有用了!比如,我之前一直觉得湿式离合器听起来就很高级,看完书我才知道它在平顺性和散热性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对于我这种经常在市区拥堵路段驾驶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让我对汽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配置和外观,而是开始关注那些真正支撑起驾驶体验的“灵魂”部件。
评分评价三 作为一个对汽车结构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汽车核心部件的书。《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预售》这个名字,正好击中了我学习的需求。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书中对于每一个设计参数的推导,每一个制造工艺的细节描述,都充满了理论依据和实际案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材料科学和强度分析的部分,虽然有些内容对我来说还比较超前,但通过阅读,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知识的严谨性上所付出的努力。书中的插图也非常专业,很多都是三维模型和工程图纸,这对于我理解复杂的机械结构非常有帮助。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我未来有机会从事汽车设计或制造相关的行业,这本书会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学会如何从根本上分析问题,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汽车工程的魅力,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更加明确。
评分评价五 作为一个对汽车工业充满热情,并且热衷于深度了解每一个机械运作原理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满足我求知欲的书。《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预售》这个书名,瞬间就点燃了我内心的渴望。拿到书后,我被其内容之详实、分析之透彻所震撼。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到复杂的工程计算,再到实际的生产制造流程,这本书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在性能、成本、可靠性等方面权衡的阐述。这让我明白,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部件,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心血,以及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书中的图表和公式虽然有些难度,但通过反复研读,我能够感受到作者试图将复杂的技术概念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离合器本身,它更是对整个汽车工程领域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的体现。它让我对汽车的机械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评价一 哇,我简直不敢相信我最近淘到的这本!《汽车离合器设计与制造预售》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不是什么专业工程师,但对汽车总是有着莫名的喜爱,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引擎盖下的精密机械。拿到书的那一刻,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专业感,那种金属质感和线条勾勒出的力量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抱着好奇心翻开了第一页,虽然有些技术术语我不太懂,但那种严谨的排版,清晰的图示,以及对每一个细节的深入剖析,都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尤其是看到书中关于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的部分,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复杂计算,但那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对误差的零容忍,让我深深佩服。想象一下,每一个精密的齿轮,每一个恰到好处的摩擦片,都是经过无数次的理论计算和实践检验才得以问世,这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汗水,真的让人肃然起敬。我甚至可以想象,当这本书的读者真正去接触和操作这些部件时,那种成就感和对汽车原理更深层次的理解,该是多么美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扇通往汽车心脏世界的窗口,让我这个普通爱好者也能窥见其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