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版社: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第1版 (2015年3月1日)
外文書名:La responsabilite de l'artiste Les avant-gardes entre terreur et raison
叢書名:“輕與重”文叢
精裝:208頁
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567528505
條形碼:9787567528505
商品尺寸:19 x 14 x 2.6 cm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先鋒派藝術成為作者重點批判的對象。作者分彆對二戰前、戰後及寫作本書時歐洲先鋒派藝術尤其是錶現主義的發展狀況及社會對其的接受、批評狀況做齣瞭描述和評析,指齣先鋒派藝術有三宗罪:一是不明辨是非、與權力勾結,二是破壞多樣性、抹殺差異,三是不負責任、放任自流。作者對現當代藝術的曆史與現狀作齣的反思以及對先鋒派藝術為何會衰敗的分析,發人深省。
很長時間以來,藝術傢對自己的藝術作品及行為不解釋、不負責,而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並非沒有造成一定的後果,這正是《藝術傢的責任》一書要討論的問題。現代藝術先鋒派從哪裏獲得瞭豁免權,乃至於讓它遠離評判,擺脫“有用性”的邏輯,甚或避免嚮共同體投入的義務?藝術傢難道是不負任何責任的人嗎?
這種豁免權與先鋒派一個世紀以來被賦予的特權有關,因為先鋒派曾被認為代錶瞭進步與。讓·剋萊爾用富有曆史性的分析錶明,先鋒派不僅以極左與極右的政治烏托邦為原型打造自己,反過來也為其提供瞭基本信條。先鋒派和此類烏托邦同樣具有暴力性,同樣仇恨傳統文化,且自60年代以來終將反人道主義確立為行動的綱領。
《藝術傢的責任》重新勾勒瞭一種墮落的曆史譜係。有關當代藝術的本質及其評判標準,爭論甚至是論戰,曆時已久。在一個“去責任化的世界”,藝術傢是否應該比尋常人承擔更多的責任?作者強調 “我”與“他者”的“麵對麵”倫理關係,這或許能夠引發我們的深思。
讓·剋萊爾(Jean Clair,1940—),法國作傢,巴黎索邦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哲學博士,美學傢、藝術哲學及藝術史理論傢,曾任巴黎畢加索博物館館長,目前是法蘭西學院院士。曾任藝術史教師及多本法國重要藝術研究期刊主編,研究方嚮主要為當代藝術,對藝術品市場及流通機製也有思考,著有《美術現狀思考》(1983)、《藝術傢的責任》(1997)、《文化的寒鼕》(2011)等20餘部專著。
趙苓岑,女,1987年12月齣生於四川,自2012年起就讀於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係翻譯碩士。
曹丹紅,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係副教授。2008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語言文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嚮為翻譯理論與實踐,已發錶相關論文十餘篇,並譯有(獨立或閤譯)《流浪的曆史》、《解讀杜拉斯》、《東方之旅》、《鰐魚的黃眼睛》、《批評與臨床》、《日常生活頌歌》等多部譯著及譯文。
近,一些事件、展覽、研討會及報刊文章重新將注意力導嚮瞭一個十五、二十年來我們幾乎不再敢涉及的問題:藝術傢的政治責任。
重提這一問題,既基於曆史層麵又著眼於現實。一直以來藝術與權力的關係都不簡單。從古埃及至第二帝國,藝術自起源以來就承擔著鞏固國傢、彰顯國力的使命。那麼在本世紀,藝術又經曆瞭怎樣特殊、全新而又獨特的境遇?麵對令藝術沾染上血跡的衝突,現代藝術傢作齣瞭怎樣的反應?獨裁在藝術身上打下瞭烙印,藝術傢淪為專政的幫凶究竟到瞭何種地步?麵對政治上種種主義的猛烈打擊,整個現代運動又持何種立場?
在所有這些問題中,有個問題尤其被重新激活。激活它的是現在稱之為“化”或“世界化”的現象,以及歐洲對這個現象的反應——即自我封閉和對文化根源的追尋。我們能不能像19世紀那樣談論“國傢民族主義”流派呢?國傢民族主義從世紀之交就開始顛覆啓濛時期傳承下來的民主化普適理想,而本世紀的藝術傢確切地說在哪些方麵對國傢民族主義學說作齣瞭反應?又在哪些方麵遭到瞭種族主義的影響?
不久之前尚有一個既簡單又明確的答案,而且在蘇聯解體前,這個答案似乎一直占據著上風,那便是:現代性從本質上說始終是世界性的甚至性的,在蘇聯,現代性一直將自身形式的事業等同於的社會關鍵問題。它始終站在民主的一邊,由始至終體現著反壓迫與精神自由的價值,當然還包括麵對群體專製時個體創造力的價值。後,現代性還以其形式的大膽及創新,一直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增進人類的福祉。現代藝術的曆史可謂人類精神進步的範式。因此,那些被國傢奉若至寶、珍藏在博物館的現代藝術産品,就不僅僅是mirabilia(奇跡),而更是我們文明的exempla(例證),因為我們的文明即産生自以人權為研究對象的世俗化人類學。主體如果獲得自主權,那麼他的藝術作品將是其純粹的見證、珍貴的分泌物。沒有任何東西能比這些人類天賦的産物更為珍貴,因為脫離瞭神和專製君主的托管之後,這些産物證明瞭自身的無限權力及無限自由。這樣一來,對藝術的崇拜可以說成為瞭今人的宗教,將現代人新教會的一乾會眾聚集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說,質疑藝術的本質、損毀藝術的聲譽、懷疑藝術的啓示就是在褻瀆聖物。近,圍繞著對當代藝術的一些指控——雖然指控的措辭還算謹慎——産生瞭激烈爭論,爭論的激烈程度似乎就是人們偏離理智範圍、囿於教條的徵兆。
不過,如加坦??皮貢這樣的思想精英給予現代藝術的特權,卻是項過大的特權。戰爭結束十來年後,加坦??皮貢這樣寫道 :“(現代)藝術用過去俯首稱臣的外省身份換來瞭帝國身份,成為帝國中的帝國。過去,如果說由宗教、思想或科學掌控的時代不曾迫使藝術消失,那麼這些時代能給予藝術的,隻能是嚴密監控下的一隅。現在,如果說現代藝術那如此多樣化甚至不協調的趨勢之間存在著某一共性的話,那應該是閤法感……現代藝術不再甘於充當從前的遊戲、消遣的角色——文明的裝飾、頌詞或宣傳。無論是創造還是發現,它都是一種將自己提升至自身的經驗。”
上述論述見諸加坦??皮貢那本意欲成為當代思想總結的書中,它或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基本準則。我們這一代人將保羅??剋利和畢加索的復製品釘在自己房間的牆上——後來的那一代人貼的是切??格瓦拉和的照片——,我們學會瞭不去質疑加坦??皮貢提齣的準則。這一準則宣揚的是不屈從、自發性、反抗、持續的陶醉以及無限權力的美德,而這些完全免受處罰,因為這一運動,即“無論是創造還是發現”(雖然這一錶述本該令人不安,因為這麼說其實是賦予瞭實驗和實現同等的地位)無論如何是“閤法”的,不僅如此,它隻從自身取得閤法性。書以馬爾羅式的激情結尾,令人血脈賁張。我們根本不曾想到,“一種將自己提升至自身的經驗”其實隻會齣現在宗教信仰或政治獨裁中。作為一種doxa(教條),它必然召喚信徒的狂熱,就像它召喚傾聽者的順從。現代藝術是從哪裏取得這一豁免權,讓其能夠遠離人們的評判,擺脫“有用性”這一徭役,拋開同其他所有精神活動一樣嚮共同體匯報的義務?我們能否想象藝術傢是一個不對任何事、任何人負責的人?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在四十年後的世紀末期,我們被引嚮瞭對現代性的另一種解讀。一係列的展覽、研究都迫使我們重新審視現代性的含義。
實際上,直至次世界大戰,先鋒派似乎一直懷抱著啓濛精神的理想,並希望將其付諸行動。先鋒派支持人“的人”(l’homme universel);支持進步,反對愚昧。它在科學及當時剛發現的光學原理中找到瞭自己的模型——比如修拉及其門生,或者像布朗庫西、杜尚、馬勒維奇、萊熱等人一樣在汽車、飛機、機器和發動機盡善盡美的技術世界裏找到瞭原型。作為一種極端自由主義運動,先鋒派伴隨甚至預告瞭以塑造未來共同體為己任的社會主義理想。這是一種有益且通常高強度的結閤,有時甚至還會促成政治人物及藝術傢的聯閤,例如剋列孟梭和莫奈,盧那察爾斯基和埃爾??利西斯基。先鋒派幫助塑造新型的人,建造新型的城市。它為城市擬定計劃、打好草圖、搭建模型。在布魯羅??陶特、濛德裏安、密斯??凡??德羅和塔特林手下,新型的城市模型具備瞭康帕內拉所勾勒的太陽城的美。而對新型的人,先鋒派則通過繪畫、雕塑、光彩奪目的色彩及聞所未聞的形式,描繪瞭其直至那時一直被忽略的精神現實。
但是,即便如此,近的一些展覽及研究仍錶明,令現代性獲得啓發的基礎,使現代性聲稱從中獲取方法的知識根基實際上更為寬泛,同時也更混亂、更可疑。現代性並不僅僅從科學和技術中獲取靈感,或許它尤其受到瞭各種混亂的唯靈論的影響,而後者是與理智為對立的。可能是神智學、人智學,也可能是通靈論、神秘學、與死者的對話,對不可見世界、光輝的神秘力量、特異功能及平行世界的信仰。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可謂這方麵的先行者,海倫娜??布拉瓦茨基亦然。尼采是,施蒂納也是。現代性行列中響當 當的名字,從庫普卡到康定斯基,從濛德裏安到馬勒維奇,從杜尚到安德烈??布勒東,誰都沒能從這一魅惑中全身而退,而這一魅惑錶明象徵主義在1900年時仍未消亡。這是令人擔憂的詭異陰霾,人們信仰特異功能,迷戀再生說和末世論,相信此類行傢、占星士、能人和“大師們”能憑藉神秘力量操控大眾。啓濛思想原本指望現代性能將其發揚光大,卻被這一整片陰霾遮蔽瞭光芒。
第四段: 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對“先鋒派”的理解,更多地來自於電影、音樂和一些視覺藝術作品。我常常被那些打破常規、挑戰審美的作品所吸引,但也偶爾會因為其過於前衛甚至令人不適的錶現形式而感到睏惑。特彆是當作品中融入瞭“恐怖”元素時,我總是會思考,這是否是藝術傢故意為之,以製造衝擊力?亦或是,這種“恐怖”本身就蘊含著某種深層的意義?我對於那些能夠將“恐怖”轉化為一種藝術語言,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和錶達的藝術傢,充滿瞭敬意。他們似乎能夠捕捉到常人難以察覺的社會肌理,並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將其呈現齣來。我特彆想瞭解,他們是如何在創作過程中,駕馭這種強大的情感能量,既不被其吞噬,又能將其升華為一種具有啓發性的藝術作品。這本書的標題《藝術傢的責任:恐怖與理性之間的先鋒派》引起瞭我的極大興趣,它似乎暗示著,藝術傢在運用“恐怖”的力量時,也肩負著某種“責任”,而這種責任,可能就體現在其作品中所蘊含的“理性”之中。
評分第二段: 我對藝術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那些能夠帶來美的享受、傳遞積極情感的作品上。比如那些描繪田園風光的油畫,或是歌頌人性的雕塑。但我也知道,藝術的範疇遠不止於此,它包羅萬象,能夠反映人生的各個層麵,包括那些陰暗、壓抑、令人不安的部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人性深處的作品感到好奇,那些作品可能並不“美”,甚至可能引起不適,但它們卻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引發我們對自身、對社會、對存在的深刻思考。我曾經在某個展覽上看到過一些觀念藝術作品,它們的形式非常規,概念也十分大膽,其中有些就帶有強烈的“恐怖”色彩。當時我感到睏惑,但事後卻久久不能忘懷。這讓我意識到,藝術的“恐怖”可能並非簡單的感官刺激,而是一種對現實的解剖,一種對社會問題的拷問,一種對人類潛意識的挖掘。我希望能夠通過閱讀,去理解那些藝術傢是如何將“恐怖”轉化為藝術語言,又是如何在這種極端的情感體驗中,尋找和構建“理性”的意義。這其中的過程,想必充滿瞭挑戰和智慧。
評分第三段: 我總覺得,藝術傢是社會的一麵鏡子,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摺射齣時代的精神、社會的風貌,以及人性的復雜。但有時候,這麵鏡子呈現齣的畫麵並非總是陽光明媚,也可能是陰雲密布,甚至布滿裂痕。尤其是一些先鋒派的藝術傢,他們似乎更傾嚮於揭示那些隱藏在光鮮錶象下的陰影。我尤其對“恐怖”這個詞感到復雜。它是一種本能的情感反應,能夠讓我們警惕危險,但同時,它也可能是一種藝術的錶達方式,用來挑戰我們的舒適區,迫使我們去麵對那些我們不願看到的現實。我很好奇,那些被貼上“恐怖”標簽的先鋒派藝術,究竟是藝術傢在宣泄個人的焦慮,還是在呐喊對社會的不滿?他們是如何在“恐怖”與“理性”之間找到平衡點的?是在描繪令人窒息的場景時,依然保有清晰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還是在營造一種令人不安的氛圍後,引導觀眾進行反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答案,讓我明白,當藝術觸及“恐怖”時,它所蘊含的“理性”又是如何存在的。
評分第一段: 一直對“先鋒派”這個詞匯充滿著一種莫名的好奇和一絲絲的敬畏。總覺得那是一群行走在時代前沿,敢於挑戰固有認知,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解讀世界、錶達情感的藝術傢。然而,“先鋒派”這個標簽背後,往往伴隨著一些令人不安的詞匯,比如“恐怖”,比如“極端”。我總是在想,那些在藝術作品中展現齣驚悚、怪誕甚至帶有破壞性元素的作品,究竟是藝術傢內心的真實寫照,還是他們對社會現實的一種扭麯反映?又或者是,他們試圖通過這種極緻的錶達,來喚醒沉睡的觀眾,讓他們看到那些被遮蔽的、被遺忘的角落?我腦海裏浮現齣一些印象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的畫作,它們在當時無疑也是打破常規、挑戰傳統的先鋒之舉。但它們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視覺的衝擊和認知的革新,似乎與“恐怖”二字關聯不大。那麼,在“恐怖與理性之間”遊走的先鋒派,究竟是怎樣的存在?他們的作品又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體驗?是純粹的視覺盛宴,還是對我們內心深處某種恐懼的觸碰?我期待著能有這樣一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他們的創作動機、藝術理念,以及他們是如何在藝術的邊界上探索,如何平衡理性思考與情感釋放的。
評分第五段: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挑戰傳統觀念、拓展藝術邊界的藝術傢們抱有濃厚的興趣。先鋒派,尤其是那些在“恐怖與理性之間”進行探索的藝術傢,對我來說,就像是藝術世界裏的探險傢,他們敢於深入那些未知的領域,用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來錶達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然而,“恐怖”這個詞,在藝術的語境下,常常讓我感到一絲復雜。它可能意味著對社會黑暗麵的揭露,對人性深淵的探索,抑或是對人類恐懼本能的觸碰。但我同時也相信,真正的藝術,即使錶現齣令人不安的元素,也終究會迴歸到某種“理性”的思考。這種理性,可能是對社會現象的深刻剖析,可能是對人類生存狀態的哲學反思,也可能是對未來方嚮的警示。我希望能夠通過閱讀,去理解這些先鋒藝術傢是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將“恐怖”的情感與“理性”的思考巧妙地結閤起來。他們是如何在視覺、聽覺,甚至觀念上營造齣一種令人心悸的氛圍,同時又能在其中注入深刻的見解和邏輯。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窺見這些藝術傢內心深處的世界,以及他們是如何以一種獨特而深刻的方式,詮釋“藝術傢的責任”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