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药物的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 刘昌孝 科学出版社 药理学与毒理学、药动学、药效学、免疫原性、临床药学

抗体药物的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 刘昌孝 科学出版社 药理学与毒理学、药动学、药效学、免疫原性、临床药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昌孝 编
图书标签:
  • 抗体药物
  • 药理学
  • 治疗学
  • 免疫学
  • 药动学
  • 药效学
  • 临床药学
  • 免疫原性
  • 生物药剂
  • 靶向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诚翔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4775
商品编码:28094993400
丛书名: 抗体药物的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抗体药物的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 
作 者:  刘昌孝 
定价:  188.00
ISBN号:  9787030454775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出版日期:  2015-8-1
印刷日期:  2015-8-1
编辑推荐
 
内容介绍
刘昌孝院士组织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工作者,经过两年的精心笔耕,顺利完成《抗体药物的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一书的编著任务。刘昌孝编写的《抗体药物的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重点从抗体药物所特有的靶向性、免疫原性和临床安全性出发,反映国内外研究进展,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借鉴。
《抗体药物的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分为总论和各论上下两篇,共分22章。总论部分7章,主要阐述抗体药物的研发思路与成药性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各论部分15章,分别从药物作用特点与作用机制、药理学与毒理学、药动学、药效学、免疫原性、临床耐受性与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等方面阐述了对不同类别的治疗用抗体药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重要进展。
《抗体药物的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可供从事抗体药物研究的医药类高校及科研院所教师、研究人员及本科以上学生参考使用。
作者介绍
 
目录
前言

第1章 抗体药物研究发展概述
1.1 引言
1.2 抗体药物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1.3 抗体药物发展的前沿科学与关键技术的发展
1.4 抗体药物偶联技术的发展
1.5 单克隆抗体药物应用的局限性
1.6 世界抗体药物快速发展的形势
1.7 我国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和产业化问题与展望
1.8 抗体药物生物医学评价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第2章 抗体药物的药理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药效动力学研究试验设计
2.3 抗体药物的药理学特点
2.4 抗体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研究
2.5 抗体药物的耐药性
2.6 抗体药物药效学和实验治疗学研究的实例
参考文献

第3章 治疗性抗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抗体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挑战
3.3 抗体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点和内容
3.4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
3.5 抗体药物毒动学的研究
3.6 抗体药物的PK研究实例
3.7 讨论与展望:发展机遇与挑战
3.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抗体一药物偶联物(ADC)药代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研发的趋势和挑战
4.3 ADC作用原理
4.4 生物分析方法的特殊性
4.5 生物分析方法的建立、筛选和验证
4.6 LC.MS的应用
4.7 PK/PD模型研究和体外实验的应用
4.8 讨论
4.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抗体药物的药效动力学与药代动力学同步研究
5.1 引言
5.2 :PK/PD模型
5.3 临床前。PK/PD研究
5.4 临床:PK/PD研究
5.5 抗体药物的PK/PD研究
5.6 0期临床的PK/PD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章 抗体药物的临床前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
6.1 引言
6.2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6.3 毒性和安全性研究的指导原则
6.4 安全性研究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点
6.5 靶向性分布单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设计毒理和安全性研究的基础
6.6 抗体药物安全性研究实例
6.7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抗体药物的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
7.1 引言
7.2 新药临床试验的核心是转换研究
7.3 临床研究的伦理准则
7.4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7.5 临床药理学和治疗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7.6 抗体药物临床药理学
7.7 临床治疗学研究
7.8 单克隆抗体类药物耐药性
7.9 临床药物毒性与药物不良反应
7.10 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阿达木单抗
第9章 阿来组单抗
第10章 贝伐单抗
第11章 依法珠单抗
第12章 吉妥单抗
第13章 那他珠单抗
第14章 奥马珠单抗
第15章 帕利珠单抗
第16章 曲妥珠单抗
第17章 西乏昔堕精
第18章 英夫利昔单抗
第19章 莫罗莫那
第20章 法索单抗锝
第21章 利妥昔单抗
第22章 其他治疗用单抗
索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抗体药物:精准疗法的基石与未来》 一、 引言:精准医疗时代的呼唤 随着人类对疾病发生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生物技术与分子诊断的飞速发展,“精准医疗”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正在深刻变革着现代医学的面貌。在这一浪潮中,抗体药物以其高度的特异性、靶向性以及多样的作用机制,正日益成为攻克顽疾、实现精准治疗的基石。它们如同精密的“生物导弹”,能够精确识别并作用于病变细胞或分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疗效,同时显著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本书《抗体药物:精准疗法的基石与未来》旨在系统梳理抗体药物的研发历程、作用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前瞻性地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为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医药企业从业者以及对精准医疗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参考。 二、 抗体药物的演进:从“魔弹”到“智慧武器” 抗体,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然的识别和结合能力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天然的蓝图。早期,对单克隆抗体的初步探索,犹如在黑暗中寻找“魔弹”,试图找到能够精准打击病灶的工具。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噬菌体展示技术等一系列革命性技术的突破,抗体药物的研发进入了快车道。 1. 单克隆抗体的诞生与早期应用: 科尔(Köhler)和米尔斯坦(Milstein)在1975年利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制备出第一个能够产生均一抗体的细胞系,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开启了单克隆抗体研究的新纪元。最初的单克隆抗体多为鼠源性,存在严重的免疫原性问题,限制了其在人体内的应用。 2. 抗体工程技术的革新: 为了克服鼠源性抗体的免疫原性,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抗体工程技术,包括: 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ies): 将鼠源抗体可变区(结合抗原的部分)与人源抗体的恒定区(介导免疫效应的部分)融合,显著降低了免疫原性,使其更适合人体应用。例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就是首个上市的嵌合抗体。 人源化抗体(Humanized antibodies): 进一步去除鼠源抗体的绝大部分非互补决定区(CDR)的框架区,仅保留CDR区域,将人源抗体的框架区与之融合。这种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免疫原性,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就是经典的人源化抗体。 全人源抗体(Fully human antibodies): 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如转导人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小鼠)或噬菌体展示技术,可以直接获得全人源抗体。全人源抗体具有最低的免疫原性,是当前抗体药物研发的主流。例如,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就是全人源抗体。 3. 新型抗体结构的创新: 除了传统的IgG型抗体,科学家们还开发了多种新型抗体结构,以满足不同的治疗需求: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 BsAbs): 能够同时结合两种不同的靶点,例如一个靶向肿瘤细胞,另一个靶向免疫细胞(如T细胞),从而将免疫细胞募集到肿瘤部位,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双特异性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多特异性抗体(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MsAbs): 能够结合三个或更多靶点,可以同时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实现更复杂的疾病干预。 片段抗体(Antibody fragments): 如Fab片段、scFv片段、纳米抗体(Nanobodies)等。这些片段保留了抗体结合靶点的核心功能,但分子量更小,穿透组织的能力更强,半衰期可能较短,但可以通过工程化设计来优化。 三、 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维度精准打击 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它们可以根据其设计和靶点,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发挥治疗作用。 1. 直接阻断信号通路: 许多抗体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细胞表面的受体或细胞外信号分子,阻断其与配体的结合,从而抑制异常的信号传导。例如,靶向肿瘤细胞上过度表达的生长因子受体的抗体,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2. 介导细胞杀伤: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抗体结合到靶细胞表面后,其Fc段能够被NK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上的Fc受体识别,从而激活免疫细胞,诱导靶细胞的凋亡。 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 CDC): 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可以通过Fc段激活补体系统,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裂解靶细胞。 3. 递送毒素或药物: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 将细胞毒性药物偶联到特异性识别靶细胞的抗体上。当ADC结合到靶细胞表面后,会被内吞,ADC在细胞内被降解,释放出高活性的药物,从而高效杀伤靶细胞,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ADCs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放射性核素偶联抗体(Radioimmunoconjugates, RICs): 将放射性核素偶联到抗体上,用于放射治疗,特异性地将放射剂量递送到肿瘤部位。 4. 调节免疫反应: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靶向T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如PD-1、CTLA-4),解除对T细胞活性的抑制,重新激活T细胞对肿瘤的杀伤能力。这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最具革命性的突破之一。 激动型抗体(Agonistic antibodies): 激活细胞表面的受体,例如激活免疫细胞上的共刺激分子,增强免疫反应。 四、 抗体药物的应用领域:跨越疾病边界 抗体药物的强大效力使其在众多疾病的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肿瘤治疗: 这是抗体药物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从靶向肿瘤生长因子、细胞表面标志物的抗体,到ADC,再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体药物极大地改善了多种癌症的治疗效果,包括乳腺癌、肺癌、淋巴瘤、结直肠癌等。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针对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键分子,如TNF-α、IL-6、CD20等,抗体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症状。 3. 感染性疾病: 抗体药物可用于中和病毒、细菌毒素,预防感染(如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的风险需要仔细评估)或治疗已发生的感染。例如,针对SARS-CoV-2的单克隆抗体曾被用于治疗COVID-19。 4. 心血管疾病: 靶向PCSK9的单克隆抗体能够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5. 眼科疾病: 靶向VEGF的抗体药物在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眼底血管病变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五、 抗体药物研发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抗体药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其研发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无限的未来。 1. 研发挑战: 免疫原性: 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部分患者仍可能对人源化或全人源抗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疗效下降甚至不良反应。 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 某些抗体药物的完整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要更深入的基础研究。 耐药性的产生: 肿瘤细胞和病原体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抗体药物或联合治疗策略。 生产与成本: 抗体药物的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可及性。 靶点选择的精准性: 发现新的、更特异性的疾病相关靶点是持续的挑战。 2. 未来展望: 新型抗体结构的开发: 结合双特异性、多特异性抗体、抗体片段以及其他生物大分子(如核酸、小分子药物)的优势,开发更高效、更精准的“组合拳”式疗法。 人工智能(AI)在抗体研发中的应用: AI将在靶点发现、抗体设计、序列优化、蛋白结构预测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速研发进程,降低成本。 个体化抗体治疗: 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实现针对个体患者特异性疾病特征的抗体药物设计与应用。 抗体药物与其他疗法的联合: 将抗体药物与小分子靶向药、化疗、放疗、细胞疗法等相结合,形成多模式联合治疗,提高疗效,克服耐药。 新适应症的拓展: 随着对疾病机制认识的深入,抗体药物有望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罕见病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生物类似药的规范发展: 随着首批抗体药物专利的到期,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和应用将进一步提高药物的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 六、 结论:迈向更健康的未来 抗体药物作为精准医疗时代的杰出代表,其发展历程浓缩了生命科学的智慧结晶,其应用成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健康福祉。本书《抗体药物:精准疗法的基石与未来》力求呈现这一领域的最新动态与深刻洞见,希望能够激发更多探索与创新,共同推动抗体药物研究的不断前行,为攻克各类疾病,迈向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中提到了“药效学”,这让我对书中关于药物疗效评估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抗体药物的药效学评价方法,包括体外和体内的评估模型,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模型来量化药物的疗效。例如,在肿瘤治疗领域,我希望看到书中对肿瘤缩小率、生存期延长、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变化等药效学指标的分析。此外,“免疫原性”这个关键词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抗体药物本身就是蛋白质,因此其在体内可能引发免疫反应,产生抗药物抗体(ADAs)。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分析抗体药物免疫原性的影响因素,如药物的来源、修饰、给药途径等,以及ADAs的检测方法、对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免疫抑制治疗或调整药物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非常吸引人,尤其是“抗体药物”这个关键词,这正是当前医药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作为一个对现代药物研发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抗体药物的最新进展。这本书的副标题“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更是直击核心,让我期待能够深入了解抗体药物是如何作用于人体,以及它们在临床上是如何发挥治疗作用的。我尤其想知道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抗体药物(如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等)的药理机制的阐述是否详尽,是否能够清晰地解释它们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细胞信号通路改变。此外,书中提及的“治疗学研究”部分,我希望看到对当前已上市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抗体药物在不同疾病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包括其疗效、适应症、禁忌症等方面的内容,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信息,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抗体药物的临床价值。

评分

“临床药学”这个章节让我看到了这本书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意图。我希望书中不仅能介绍抗体药物的药理学基础,还能提供丰富的临床应用指导。这可能包括抗体药物在不同疾病(如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中的治疗指南、药物选择的原则、剂量调整的依据、以及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策略。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关于如何监测抗体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内容,以及如何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性或疗效不佳的情况。对于新入门的临床药师或医生来说,这样一份详实全面的临床应用指南将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患者。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作者是刘昌孝,这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度充满了信心。刘昌孝教授在药理学领域的声誉享誉国内外,他的著作往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专业性。我对书中关于“药理学与毒理学”部分的期待很高,希望它能提供关于抗体药物不良反应的详细解读。这包括对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管理策略的深入探讨。同时,我也希望了解书中对一些罕见但严重的毒性反应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药物设计或临床监测来规避这些风险。对于“药动学”部分,我期待看到抗体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详细描述,以及影响这些过程的因素,例如药物的分子量、半衰期、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等。了解这些信息对于优化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副作用至关重要。

评分

从书名中“科学出版社”的字样,我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权威性。作为一名对前沿科学充满求知欲的读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抗体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书中关于“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的综合性论述,让我相信它能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新型抗体药物(如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它们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潜力。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抗体药物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如何克服耐药性,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等,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