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编深圳市地图
编制:广东省地图院
出版社发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2015年12月修编
2017年1月第30次印刷
印数:273001-283000
审图号:粤S(2003)057
书号:ISBN 9787807211853
定价15元
| 广东各城区地图 | ||||||||||||||||||||||||||||||||||||||||||
|
我个人对那种强调“旅游”和“休闲”功能的地图一直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在城市核心区域的“城区详图”部分,展现出了出乎意料的细致和人文关怀。它似乎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描绘那些隐藏在主干道背后的商业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比如,在华强北区域,它不仅标明了商场的名字,甚至连侧门、地下通道的入口都做了标记;在南头古城附近,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和小院落的走向也被详细勾勒出来,这对于想要深入探索城市的徒步者来说,简直是宝藏级别的资料。这种深入到“街道肌理”的绘制水平,显示出编纂团队对深圳这座城市的理解绝非停留在官方规划层面,而是真正走过、体验过的深度调研成果。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几何图形,而是有温度的城市脉络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时,那种厚实而又不失韧性的纸张触感,立刻就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是地图册,但配色上并没有落入传统地图那种单调的蓝灰色调,反而运用了一些活泼的撞色元素,使得它在书架上辨识度极高。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处理,比如封面上那个烫金的“新编”二字,在光线下反射出低调而精致的光泽,暗示了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性。内页的折叠和装订工艺也相当精湛,即便是反复展开使用,中心线也保持得很好,没有出现松动或撕裂的迹象。这让我觉得,这是一本真正为经常外出、需要频繁查阅的旅者或本地居民精心制作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一次性消耗品。从外在质感来看,它无疑已经超越了一般地图册的水平,更像是一件实用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产品质量的坚持与尊重。
评分关于公交系统的呈现方式,这本书的处理手法可谓是匠心独运,完全避开了枯燥的列表堆砌。它采用了一种半可视化、半线路化的设计,在城市主干道网络图上,用不同粗细和颜色的线条明确标注了主要公交走廊,并用特定的符号标记了重要的换乘枢纽和站点。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还对高峰期的拥堵路段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预警性标注,虽然不是实时数据,但根据线路的迂回程度,大致可以推测出哪里可能是交通瓶颈。这不仅仅是一本查路线的工具,更像是一本“交通行为指南”。如果能结合它提供的站点周边的地标建筑参考,那么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寻找特定站点,成功率会大大增加。这种将“路线”与“实体环境”结合的编排思路,非常贴合实际出行需求。
评分展开这本地图册,首先被其信息的密度和清晰度所震撼。我特意对比了几个我熟悉的深圳老城区,无论是主干道、次干道还是那些错综复杂的“城中村”小巷,每一条道路的走向、名称标注都精确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更绝的是,它对交通流向的指示非常直观,那些单行道、禁左转的路口标记得非常醒目,这对新手司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发现,它不像有些数字地图那样过于依赖定位点的标注,而是更注重环境的整体脉络呈现。比如,当你看到一个立交桥时,它不仅标出了桥面的车道走向,连桥下的辅路和涵洞都清晰可见。对于不熟悉深圳路网的人来说,这种全局观的构建,远比零散的点状信息更有帮助。这种详尽且系统化的信息布局,足以让任何用户迅速建立起对特定区域的空间认知。
评分作为一本工具书,易用性和检索效率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索引系统设计得极为人性化。首先,它的章节划分非常逻辑化,从宏观的“全市概览”到微观的“重点区域特写”,层级分明。其次,它的地名和路名索引表做得非常详尽,即便是那些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小路名,也能快速定位到它所在的页码和坐标网格。我试着查找了一个非常偏僻的工业园区的入口,通过索引不到十秒钟就找到了精确的区域放大图。这种快速定位的能力,在紧急情况下或者时间紧迫时,能够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相比于手机APP需要等待加载或担心信号不佳的问题,这种实体地图的即时反馈和稳定可靠性,在关键时刻是无可替代的优势。整体来看,它的实用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地图册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