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世界我知道-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
| 作者 | 王俊 |
| 定价 | 23.80元 |
| 出版社 | 东北师范大学 |
| ISBN | 9787560278230 |
| 出版日期 | 2012-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182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世界我知道: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中内容丰富、文笔活泼、信息完整。它全面地反映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的风光与民俗。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哈萨克斯坦 章 哈萨克斯坦概况 节 山川秀美的哈萨克斯坦 1.地形·地貌·气候 2.河湖润泽 第二节 金属与能源的宝藏 1.一枝独秀——矿藏资源 2.土壤肥沃水量足 3.形形的动植物 第三节 马背上诞生的民族 1.古老民族的形成 2.哈萨克汗国的兴衰 3.同俄国人的渊源 4.风云变幻——苏维埃时期 第四节 年轻的独立主权国家 1.从主权宣言到独立 2.政治组织与机构 3.务实友好——外交政策 第五节 稳步前进的哈萨克斯坦经济 1.雄厚的工业实力 3.便捷的交通 4.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第二章 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节 欧亚民族长廊 1.“欧亚民族长廊” 2.哈萨克人的信仰 第二节 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 1.教育发展有条不紊 2.原苏联援助科技兴起 第三节 文化艺术的火炬 1.跻身现代民族之林 2.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 3.阿拜——哈萨克的孔子 4.阿拜的思想 5.余音绕梁——哈萨克音乐 第三章 能歌善舞的哈萨克风情 节 哈萨克人的生活百态 1.特色的草原文化 2.欢庆纳吾热孜节 3.美食,让你大饱口福 4.鲜花赠佳人 第二节 名城美景任你游 1.阿斯塔纳,一部无声的电影 2.“一湖两水”——巴尔喀什湖 3.雕栏玉砌应犹在——突厥斯坦 第三节 阿拉木图印象 1.苹果之城 2.量少不卖,商场“狗不理” 3.天价网费——网民“不差钱” 4.手机音乐,歌舞升平 5.满城尽是二手车,公共汽车中国产 乌兹别克斯坦 章 “双内陆圈家”——乌兹别克斯坦 节 平原为主。资源丰富 1.地形·地貌·气候 2.丰沛的自然资源 第二节 几经沉浮话历史 1.中亚的乌兹别克人 2.俄国人的铁骑 3.苏维埃时期的乌兹别克斯坦 4.独立之路 第二章 多元文化·百念生活 节 传统文化面面观 第二节 千变万化的羊肉 第三节 感受古城魅力 1.“石头城”——首都塔什干 2.丝绸的故乡费尔干纳 3.“肥沃的土地”撒马尔罕 4.伊斯兰穹顶——布哈拉 6.神秘的“之门” 第四节 乌兹别克斯坦经济 |
| 编辑推荐 | |
| 《世界我知道》图文并茂,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将带领你游览七大洲的大多数国家,领略它们独特的自然景观,品味它们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亚洲的广袤、欧洲的人文、非洲的狂野、美洲的多元、大洋洲的浩渺、南极洲的寒冷……都将为你一一呈现。奥地利的斗牛、巴西的狂欢、英国的傲慢和优雅、美国的务实和率真、法兰西的浪漫、德意志的理性、俄罗斯的豪放和热情、日本的“菊花与刀”……这些独特的国家特色和民族特性也将展现在你的眼前。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庙、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这些古迹不仅能引发你思古之幽情,更会使你领略人类文明的古老和悠远。 |
| 文摘 | |
| 哈萨克斯坦有多种地形地貌,全境共分为5个自然区,标识了5种不同的地域类型和气候类型。哈萨克斯坦有众多的山系和高峰,但总体上以平原为主;河流和湖泊分布广泛,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哈萨克斯坦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全国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但境内大部分是平原。当然,也有积雪覆盖的高山峻岭和起伏的丘陵地带;另外,还有荒凉的沙漠和高原。西北部是低于海平面28米的里海沿岸的低地,这里有由石灰岩、砂岩和黏土构成的奥布西塞而特高地、图尔盖高原、穆云库姆沙漠和图兰低地;中部是干旱草原和半沙漠;南部几乎是沙漠;北部则是森林和草原,草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约有140万平方千米。哈萨克大草原就分布在哈萨克斯坦的平原和丘陵地带。 哈萨克斯坦是个内陆国家,幅员辽阔并且远离海洋,气候几乎涵盖了从温带至寒带的所有特征。同时,自西向东,它的气候还体现出从草原气候向沙漠气候的演变特点。 总体来说,哈萨克斯坦的气候以显著的大陆性气候为主。咸海周围每年的降水量还不足100毫米,是干旱中心。但在北部、东部、西部和中部的山坡地区,雨量可达300毫米以上。哈萨克斯坦全境的南北温差和昼夜温差都较大。 1月份平均气温为-20℃;南部1月份和7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别是4℃和29℃。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昼夜温差都在10~C以上。 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被雄伟的高山所环绕,构成错落有致的山地。这里有阿尔泰山、准噶尔山、特尔巴哈台山以及天山山系。其中,阿尔泰山的高峰——别卢哈峰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高点,其海拔高度为4506米。 塔尔巴哈台山的西北段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宽为30~50千米,长为300千米,平均海拔高度为2000~2200米。其北坡山势较为平缓,渐渐过渡到平原;南坡则多石且陡峭;西部的山前地带是一片丘陵,同萨雷阿尔卡的山群合为一体。塔尔巴哈台山向东延伸的部分是少尔山脉,其高峰为马雷拉克峰,海拔高度为3816米。 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高山脉是准噶尔阿拉套山,长为450千米,宽为100~350千米,高峰高为4500米。整个山脉被科克苏河与博拉塔尔河分为南准噶尔阿拉套山和北准噶尔阿拉套山。其中,北准噶尔阿拉套山的东部,有许多较高的山岭和冰川;而向西山渐显平缓,形成扇形的低矮山群。南准噶尔阿拉套山由托克桑拜山、别仁套山、穆孜套山和特什坎套山组成。整个准噶尔阿拉套山的高峰——别斯巴坎峰就在这里,其海拔高度为4464米。 天山山系的雄伟群峰屹立于哈萨克斯坦的东南部,其中高峰是汗腾格里峰,海拔高度为6995米。这里还是天山冰川的聚集地,天山山系的大冰川就在这里。北天山的高山脉是外伊利阿拉套山,高峰为4951米。 一些较矮的山峰分布在北哈萨克斯坦境内,这些山峰的大高度均没有超过1000米。比如,科克切塔夫山位于同名高地的中部,长为20千米,高点为947米。 美丽如画的巴彦阿乌尔山群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高峰高为1026米,森林遍布、山形奇特,极其壮观。在巴彦阿乌尔山群西部,是耶尔缅套山群,长为100千米。 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大小河流和季节性河流共有8.5万条。大部分的河流和支流都属于里海、咸海或田吉兹湖的内陆封闭水域,只有额尔齐斯河、伊希姆河和托博尔河的河水流人北冰洋。 额尔齐斯河、乌拉尔河、伊犁河以及锡尔河等较大河流主要流经哈萨克斯坦的边缘地带。中部和西部的河流水量都较小。这些河流和支流的一些特殊地段一般在春季泛滥,夏季则变得干涸,甚至变成盐碱滩。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式的,仿佛作者提前将两个国家的“气味”都捕捉并封存在了纸张里。我尤其钟情于书中对细节的捕捉,比如哈萨克牧民生活中对马匹的依赖,乌兹别克手工艺人打磨陶器的专注,这些微观的场景构建起了宏大的国家画像。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草原上的骑手,时而疾驰,时而缓步,总能恰到好处地停下来,让我们欣赏眼前的风景或沉思片刻。与市面上许多中亚主题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人”放在了中心位置。我们看到的不是冷漠的古迹,而是一个个在历史洪流中努力生活、传承信仰和文化的鲜活个体。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查阅了购买从阿拉木图飞往塔什干的机票信息,这本书记住了一个读者的,最直接、最强烈的旅行冲动。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眼光开始阅读的,毕竟很多关于新兴市场的书籍难免有过于乐观的倾向。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的全面且不失犀利。作者在赞美这些国家自然风光和历史遗产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触及了当代社会的一些痛点,比如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等。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更加厚重和可信。对于那些对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书中对两国在后苏联时代如何平衡与俄罗斯、中国乃至西方世界关系的处理分析,绝对是干货满满。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游记,而是深入骨髓的洞察。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停下来查阅地图和资料,因为它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究更多关于里海资源和中亚水资源分配的复杂议题。
评分天哪,最近读完的这本书简直让我意犹未尽,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中亚地区的一些刻板印象。这本书的作者叙事功力太了不起了,文笔细腻又不失磅礴大气,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中亚大地上进行了一场深度漫游。我特别喜欢他对当地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那种将古老的丝绸之路遗迹与现代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的笔触,让人对这两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草原民族的豪迈与绿洲文明的精致描绘对比鲜明,但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中亚心脏地带独有的那种既坚韧又充满诗意的气质。尤其是一些关于人文风情的描写,比如巴扎上的讨价还价声、穹顶清真寺的光影变幻,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传统和现代的态度,都写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闻到烤肉的香气,感受到清晨薄雾中阿斯塔纳的冷冽空气。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让人对这片“陌生又熟悉”的土地油然而生向往之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旅游指南”式写法,而是更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开篇的引子就极具张力,一下子把我拉进了那个广袤无垠的哈萨克草原,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感扑面而来。随后,作者笔锋一转,深入到撒马尔罕和布哈拉这些历史名城,对帖木儿帝国的辉煌与衰落进行了深入剖析,其间的历史细节考证得非常扎实,阅读体验极为充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那种保持距离感却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平衡。他没有过度美化或丑化,而是客观地呈现了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种克制而有力的叙事,使得书中关于政治经济变革的讨论也显得尤为可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亚角色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了,不再是新闻报道中的冷冰冰的地理名词,而是充满了活生生的人和故事。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中亚的认知非常有限,多半停留在教科书上对丝绸之路的简单提及。然而,这本关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佳作,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维度。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赞叹,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沟通东西方的文化桥梁。作者对于建筑美学和宗教艺术的解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那些莫卧儿风格的装饰、伊斯兰几何图案的深层含义,都被他用非常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出来,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层次。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民族迁徙和语言演变的部分,它揭示了游牧文化与定居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这种宏大的历史视角让我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地理或历史读物,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一个被低估的文明中心的门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