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愚园路
:78.00元
作者:徐锦江 著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7915820
字数:
页码:35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愚园路》是一部聚焦上海愚园路展开探赜研究的图书,内容主要包括愚园路的历史沿革、里弄成因、风俗民情、人物述往等,配有实景照片、古旧地图等图文资料,充分展现愚园路的历史人文风貌。作者徐锦江以儿时的生活记忆及多年深入研究所形成的细腻真挚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进愚园路,回望其历史变迁,感受历久弥新的弄堂风情,品味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愚园路了解整个上海,读《愚园路》有窥一斑而知全貌的效果。
目录
作者介绍
徐锦江,浙江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申江服务导报》主编,现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二级)。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寸佳新闻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创新传媒人物。2008年被评为上海市地方领军人才。2009年被评为中国传媒创新年度人物。2016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已出版专著:《世相》《流失的感觉》《流言导读》,《话说流言蜚语》《陆俨少词典》《申报关键》《申报对策》《愚圊路上》等。
序言
卷首语 乡愁的“碎片”
章 来历
愚园路之概述
愚园路阅读五步法
愚园路写作之由来
愚园路之由来
愚园路里弄之形成
愚园路警权之变迁
愚同路上的蝴蝶效应
愚园路:吾将上下来求索
愚园路:这里曾是谍战热土
世纪元年的“中国国会”
沪西“歹土”坏在这里
大年初一的陈篥被杀案
越过租界的外国人
那些传奇而长命的女性
东头,西头,哪头先闹猛起来
当年地皮是怎样“炒”起来的
对一些传说的考辨和悬疑
《申报》馆剪报中的愚园路
第二章 钩沉
愚园
刘长胜故居
百乐门
连生里
庆云里
愚谷顿
涌泉坊
市西中学
东方经济图书馆
四明别墅
中实新邨
文元坊
严家花园
“弄”
愚园新村
洛公馆
锦园
杨树勋旧居
周作民住宅
岐山村
宏业花园
王伯群住宅
卜内门
沪西别墅
俭德坊
瑞兴坊
新华村
皇家旅馆
联安坊
兆丰邮
亨昌里
西园公寓
第三章 周边
常德公寓
圣约翰大学
中西女中
兆丰别墅
圣玛利亚女中
静安寺
中山公园
第四章 愚园路竹枝词
第五章 愚园路大事记
第六章 愚园路人物谱
第七章 愚同路建筑谱
第八章 愚园路地图集
第九章 私家
愚园路上
风筝、烟屁股和梦
“猫”和“猎狗
夏天的记忆
看电影
我和中山公园不得不说的故事
弄堂小学
追忆逝水童年
甜美食品店
荒唐年代的尾声
养小鸡的幸福日子
《愚园路上》后记
第十章 留白
附录一 《愚园路上》相关访谈
徐锦江:关于上海的乡愁
说不完的上海故事
愚园路,甜蜜的”乡愁“
愚园路上,蝴蝶扇动了它的翅膀
附录二 愚园路相关史料
有关愚园路的筑路时间及长度
愚园路历史建筑及文物保护建筑一览(静安区)
愚园路上的历史建筑及文物保护建筑(长宁区)
四明别墅1932-1952年全弄一户一幢状况分布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全弄合住状况分布
1932-1952年四明别墅户主职业情况一览表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厚重的作品,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微微泛黄的书页边缘,仿佛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初读之下,我立刻被卷入了一种迷离而又细腻的情感漩涡。作者的笔触极其老辣,对人性的幽微之处刻画得入木三分,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背后的挣扎与渴望,被毫不留情地剥开,展现出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故事的主线在几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中穿梭,每一个角色的选择都像是被看不见的命运之手推着,让人在阅读时不由自主地感到一种宿命般的无力感。尤其是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处理,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过去的回声不断地敲击着现在,使得整个叙事结构充满了回响和张力。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愉快的读物,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迫使你直面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意触碰的角落。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氛围中抽离出来,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真实的梦境,醒来后,世界似乎带上了一层不同的滤镜。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尤其值得称道,它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叙事策略,但所有的视角最终都像河流汇入大海般,指向了同一个核心的谜团或者情感的爆发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不断地回溯前面的章节,去重新解读某个角色的某个行为,因为作者太擅长在不同的叙述者那里埋下互为印证或互相矛盾的线索。这种“拼图”式的阅读体验,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参与感,你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构建者,去将散落在各处的碎片整合起来,还原出真相的全貌。每一次将一个隐藏的联系串联起来时,都会带来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感,这不同于简单的情节反转,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理解”的愉悦。这种复杂的叙事布局,使得这本书拥有极高的“重读价值”,我相信即便是第二次阅读,也一定能发现许多初读时因信息量过大而错过的精妙布局和微妙的伏笔。这无疑是一部需要被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文学佳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其中对“群体心理”与“个体疏离”的深刻探讨。它并非仅仅讲述几个人的故事,而是透过这些个体的命运,折射出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如何塑造和异化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些看似平淡的邻里往来、工作场景,在作者的笔下,都成了权力、偏见和潜规则交织的微观战场。每个人似乎都在努力维持着一个精心编织的表象,而一旦这层表皮被撕开,里面露出的却是深深的孤独和对被理解的极度渴望。这种疏离感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物与自我认知之间。他们对于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像是在迷雾中摸索前行。这种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冷峻而又充满悲悯的观察,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娱乐性,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批判价值。它让人在放下书本后,不禁会开始审视自己与身边人之间的连接,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关系,到底是否坚实可靠。
评分不得不说,这部小说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高明,简直像是一部精密的机械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恰到好处,既不拖沓,也不会让人感到信息量过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场景描绘上的功力,那些城市景观,不仅仅是背景板,它们本身就拥有生命力,仿佛在呼吸,在影响着登场人物的心境。街道的纹理、光线的角度、空气中的味道,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恨不得立刻就能推开那扇门,走进去看个究竟。情节的推进并非那种直来直往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微妙的暗示和反复的回溯,每一次的转折都建立在前文无数个细小的伏笔之上,这种构建体系的严谨性,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控制力。读到后半段时,我几乎是屏住呼吸一口气读完的,那种渴望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原始冲动,被作者巧妙地拿捏着,既吊足了胃口,又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了情感上的释放。这种阅读体验,是近年来少有的,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评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展现了作者极强的驾驭能力。有时,它像是一首低沉的散文诗,句式绵长,意境悠远,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而转瞬之间,它又可以变得犀利、短促,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如同真实的争吵或喃喃自语,真实得让人感到刺痛。这种语言上的张力,使得小说在保持深度思考的同时,又极具可读性,避免了纯粹的学院派枯燥感。人物的内心独白部分更是精彩绝伦,作者毫不吝啬地使用了大量的意识流手法,将人物那些跳跃的、矛盾的、甚至是非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捕捉了下来,真实地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面对困境时的精神状态。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虚构的故事,更像是在偷窥别人的日记,那种窥探秘密的刺激感和共情带来的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快感。它挑战了传统的叙事规范,但又在挑战中构建了自己稳固的美学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