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 正版 設計是什麼:保羅.蘭德 Paul Rand圖形設計師教育傢力著 港颱原版 繁體

現貨 正版 設計是什麼:保羅.蘭德 Paul Rand圖形設計師教育傢力著 港颱原版 繁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設計
  • 平麵設計
  • 保羅·蘭德
  • Paul Rand
  • 圖形設計
  • 視覺傳達
  • 藝術設計
  • 書籍
  • 港颱原版
  • 繁體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拓特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原點
ISBN:9789866408144
商品編碼:28146369633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設計是什麼?: 保羅.蘭德給年輕人的堂啟濛課

Paul Rand: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作者:麥可.剋魯格等/著

原文作者:Michael Kroeger

譯者:吳莉君

齣版社:原點

齣版日期:2010/01/19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408144

叢書係列:On-master

規格:平裝 / 96頁 / 14.5 x 2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內容簡介


◆賈伯斯評價為史上偉大的平麵設計師

◆美國LOGO設計教父精闢、犀利的經典言談

◆從商標設計到好設計的標準,道盡設計人該懂的所有事

◆瑞士新浪潮平麵設計運動之父Weingart 撰序

◆所有設計人不能錯過的大師開講

◆針見血的思考與經驗談


保羅.蘭德(Paul Rand)為美國當今乃至全球,傑齣的logo設計師、思想傢及設計教育傢。他為IBM、ABC、UPS、西屋所設計的商標無人不識,蔚為經典。他對設計的見解犀利,深信好設計的力量,為業界所尊崇,是美國當代具影響力的設計師與教育傢。


1995年2月,亞利桑那大學傑齣學人計畫(ASU Eminent Scholar Program)邀請保羅.蘭德到此客座講學,帶領學生思考設計前該知道的所有事。這本書的內容便是這段講學期間的摘錄。從平麵設計初學者該懂的事、該看的書,電腦對設計的幫助,與客戶的溝通,到設計是什麼,透過精闢的問答,道齣針見血,直指核心的答案,機鋒處處卻有深富教育性與啟發性,讓人不得不佩服大師的智慧。


大師開講 Q&A;

Q:設計的定義是什麼?

A:設計是種關係,種比例。

Q:對大學設計係的學生來說,教設計的佳方法是什麼?

A:必須給所有詞彙下定義。學生必須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Q:這代設計人應該研究什麼?

A:瞭解情況。

Q:初學者應該學什麼?

A:運用雙手非常重要。那正是你和母牛以及電腦操作員不同的地方。

Q:用電腦的好處? 

A:你不會因為有瞭電腦就變成創意天纔。

Q:可以做齣完美的設計嗎? 

A:除非你是上帝,否則不可能有完美的設計。

Q:設計有過時的問題嗎? 

A:設計隻有好與壞的差別,不必擔心夠不夠新。

Q:我們如何判斷好設計與壞設計?

A:這問題無法迴答。

Q:設計商標時要注意什麼?

A:不能從「多大」的角度去思考,要從「多小」去考量。

Q:設計過程的要務?

A:思考。你要怎麼做,而不是你要做什麼。

Q:如何與客戶溝通?

A:如果確定你的想法正確,答案隻有個,接受或拉倒。

Q:要如何纔能為你工作?

A:為我工作是糟的,因為你永遠不會有機會做設計。


關於保羅.蘭德(Paul Rand,1914.8.15-1996.11.26)


.當今美國乃至全球,傑齣的logo設計師、思想傢及設計教育傢。賈伯斯讚譽他為「史上偉大的平麵設計師。」設計理念源自包浩斯倡導的現代主義美學,所設計的IBM商標無人不識,蔚為經典。


.本名Peretz Rosenbaum,為避免本名過於猶太風格,增強姓名的辨識度,將名字縮短為Paul,改用舅舅的姓氏Rand,創造瞭前後都是四個字母的新名字。


.父親不相信做設計能養活人,1929-1932間,白天讀普通高中,晚上到Pratt Institute上課。之後兩年間,又陸續讀瞭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和the Art Student League。


.在五年有限的學習中,設計專業大半來自自學,透過歐洲雜誌認識Cassandre和Moholy-Nagy等人的作品,並深受德國包浩斯風格和設計師Gustav Jensen的影響。份工作是幫報章雜誌設計備用圖庫。


.初齣茅廬的他,免費幫Direction雜誌設計封麵,以換取全然的自由空間,在業界奠定瞭所謂的”Paul Rand look”,受到全球的矚目。


.1936年,22歲時得到份全職工作,設計Apparel Arts雜誌的專刊,並獲邀擔任Esquire Coronet廣告公司的藝術指導。因為覺得自己資歷未達,婉拒藝術指導職,年後纔正式走馬上任。


.1941-1954擔任廣告設計,奠定豐富的平麵設計經驗與紮實的基礎。


.1954年起,開始參與企業形象識別設計。他的logo設計成為傢喻戶曉的經典之作,包括美國廣播公司(abc)、西屋電器(Westinghouse)、UPS快遞、IBM、耶魯大學(Yale)及賈伯斯創辦的NEXT電腦公司。


.1946年於Pratt授課,1956年起於耶魯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擔任教授,教授平麵設計。


作者簡介


麥可.剋魯格(Michael Kroeger)


.美國專業設計師,畢業於羅德島設計學校。

.1993至1996年間曾任美國平麵設計協會(AIGA)鳳凰城支部主席。

.現任聖約瑟夫山學院助理教授。


菲力.波頓(Philip Burton)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藝術設計學院平麵設計教授。

.曾任教於休士頓、萊斯和耶魯大學。

.1975-1996年間,是耶魯大學平麵設計暑期研習計畫的核心教師之。


潔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專欄作傢和平麵設計講師,設計顧問公司鼕屋工作室(Winterhouse Studio)的閤夥人。

.認為平麵設計是「結閤瞭平衡與和諧、色彩與光線、層次與張力、外形與內容的視覺語言」。

著有《保羅.蘭德:美國現代主義者》(Paul Rand: American Modernist, 1998)等書。


史戴夫.蓋斯柏勒(Steff Geissbuhler)


.美國當代傑齣的平麵設計師之,齣生於瑞士。

.巴塞爾設計學院畢業,受教於魯德和霍夫曼。

.1969年同學肯.海伯特擔任費城藝術學院平麵設計係係主任時,邀請蓋斯柏勒等人起進行課程改革,打破打當時瀰漫於美國廣告圈的偏見:「我們把整套瑞士設計哲學引進到這裡,少即是多,以及字體編排、色彩和圖畫的重要性。」

.除教學外,蓋斯柏勒設計瞭許多精采海報,並為許多知名企業設計識別商標,包括NBC公司的孔雀標誌,美國國傢公共廣播電颱(NPR)的紅黑藍標誌以及時代華納公司(Time Warner)的眼睛和耳朵標誌等等。


阿敏.霍夫曼(Armin Hofmann)


.瑞士知名平麵設計師和教學者。

.1947年開始在巴塞爾設計學院教授版麵編排原則,與魯德(Emil Ruder)共同為該學係奠下基礎,他也是所謂「瑞士國際主義風格」的領導人物。


.霍夫曼以海報設計享譽世界,強調動態平衡與低調簡約的美學,字體與顏色的使用都很精簡。

.著有《平麵設計手冊》(Graphic Design Manual, 1965)等書。


戈登.薩喬(Gordon Salchow)


.美國現代平麵設計教育的先驅者之,畢業於耶魯大學。

.1968年負責創立辛辛那提大學平麵設計係,對平麵設計的相關教學貢獻甚大。



目錄


前言

序 

對話 

設計是什麼?


對話二 

怎麼想設計?


設計師論蘭德

美國平麵設計教師︱菲力.波頓(Philip Burton)

專欄作傢和平麵設計講師︱潔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美國當代傑齣的平麵設計師︱史戴夫.蓋斯柏勒(Steff Geissbuhler)

美國現代平麵設計教育先驅︱戈登.薩喬(Gordon Salchow)

瑞士知名平麵設計師︱阿敏.霍夫曼(Armin Hofmann)


參考書目





前言


我從1968年開始在瑞士巴塞爾設計學院(Basel School of Design)教排版。保羅.蘭德有次和阿敏.霍夫曼(Armin Hofmann)起過來。我很榮幸,能在平版印刷係的地下室暗房裡,和位享譽國際的設計名人碰麵,那時我以為,他是來自個每村每鎮都聳立著摩天大樓的國傢。


蘭德邊和我握手,邊問道:「阿敏,這就是那個狂人韋格特?」那時我纔二十七歲,隻有少數圈內人知道我有個「狂人」(crazy man)的外號,但蘭德無所不知,圈內人的所有祕密他都清二楚。


接下來那二十三年間,我在瑞士布利薩戈島(Brissago)的耶魯大學平麵設計暑期研習計畫(Yale Summer Program in Graphic Design)上,遇到過許多學生。每個學生提起他們的蘭德老師,都有番故事可說。由於這些故事往往彼此衝突,差異頗大,於是我對這位獨無二的謎樣人物就越來越好奇。


菲力.波頓(Phiip Burton)是我在巴塞爾設計學校早的學生之,1986年,他在耶魯大學教授版麵編排和平麵設計,於是,我有機會在那年4月,去耶魯開瞭個禮拜的課——對象是大學年級的學生。保羅.蘭德無法齣席我的首堂講座,因為眼睛的關係,開車事對他變得越來越睏難。


不過,波頓收到個令人驚喜的邀約:蘭德竟然邀請我和波頓去他位於康乃狄剋州衛斯頓(Weston)的傢裡,為他和妻子瑪莉安(Marion)開堂私人講座。那棟房子是蘭德設計的,1952年起他便在那裡工作,直到過世。那個夜晚結閤瞭美妙的餐點,在那晚的課程結束後,我腦中與蘭德傢族有關的所有故事,全都變得無關緊要。我們的友誼自此展開,並直維持到1996年11月,蘭德在諾沃剋(Norwalk)的住傢附近與世長辭,那是棟高樹環繞的安靜居所。


我們定期在美國或瑞士碰麵。在他少數幾次造訪巴塞爾期間,我們有幸兩度邀請他和瑪莉安到學校,與我排版課上的學生共聚堂。他那機智而幽默的講座,讓這切達到高潮。


經過這些年的交往,我們發現彼此對童書有著共同的熱愛。蘭德在1956到1970年間,為童書界的傳奇編輯瑪格麗特.麥艾德麗(Margaret McEldery)設計瞭四本書並繪製插圖,四本書都是由Harcourt Brace and World齣版,分別是:《我知道很多事》(I Know A Lot of Things, 1956)、《火花與陀螺》(Sparkle and Spin, 1957)、《小1》(Little 1, 1962)以及《聽!聽!》(Listen! Listen!, 1970)。負責撰寫內文的,都是他的二任妻子安(Ann)。我也為約旦和巴基斯坦的小孩們創作瞭好幾本童書。


湯姆.布倫(Tom Bluhm)是蘭德的學生,也是多年好友,他不時會來我這走走,帶些蘭德為不同公司撰寫和設計的簡報小冊給我。其中本小冊,描述他如何步步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的NeXT Computer(位於加州帕羅奧圖 [Palo Alto])發展齣公司商標。他利用這些小冊幫助各個公司瞭解他如何研究不同的字體,然後將這些字體轉變成後的標誌。他的解釋總是那麼清晰、簡潔、周全,教我印象深刻。即便是用我的菜英文,也能看懂每個句子。


蘭德對於未來的設計發展以及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所提齣的種種諍言,在我看來,是當前強烈也重要的呼聲之。他的態度坦率而直接。我相信他必須說的那些,我們也分享瞭許多看法。1996年11月初,蘭德在麻省理工學院發錶瞭他的後場講座(由前田約翰 [John Maeda] 籌劃)。當天,演講廳擠得水洩不通,蘭德以清晰連貫的口氣,談論藝術與設計中的形式和內容,那也他後本書《從拉斯科到布魯剋林》(From Lascaux to Brooklyn, 1996)的關注焦點。


──沃夫岡.韋格特(Wolfgang Weingart)


我是在瑞士的布利薩戈島次碰到蘭德並和他起做研究,那是1981年夏天,場為期五週的研討會,那次研討會還包括四場個別講習,場為期週,講師分別是菲力.波頓、阿敏.霍夫曼、赫伯.馬特(Herbert Matter)和沃夫岡.韋格特。蘭德班上的指定作業是:以畫傢米羅(Joan Miro)為主題,構思件視覺語義(visual semantics)方案。設計的目標是:利用文字和字母描繪齣某個概念或激發齣某個意象——說得更明確點,就是利用MIRO這四個字母,讓人聯想起這位畫傢的作品。我的解決方案之,是個有趣的設計,利用米羅的名字做齣隻貓的模樣。Figure 1是我的後定稿,蘭德給瞭我很大的幫助。


我很高興能在1995年2月,蘭德訪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時,有機會跟他簡短會談,並和他與夫人瑪莉安共進午餐。亞利桑那大學傑齣學人計畫(ASU Eminent Scholar Program)贊助蘭德到設計學院客座,帶領學生針對平麵設計方案進行班級討論和授課。我們也讓他看瞭些學生的作品,包括湯瑪斯.狄崔(Thomas Detrie)教授的字母造型班和我的視覺傳達班。蘭德對學生作品的評語是:和他造訪過的「其他設計學院不分軒輊」,我把這當成是種恭維。


對談涵蓋的主題相當多樣,但焦點聚集在「設計」以及當時我正在個人網頁上進行的篇文章,標題是:〈平麵設計教育的基本方針〉(Graphic Design Education Fundamentals)。其他重點還包括:平麵設計、設計哲學,以及設計教育。本書的內容便是這幾次聚會的摘錄。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您的特定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字數大約1500字,旨在詳細介紹與設計、教育、以及平麵設計先驅相關的其他著作。 --- 洞察視覺的脈絡:從早期現代主義到當代設計哲學的探索 引言:設計的本質與演變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視覺傳達的力量前所未有地凸顯。然而,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字體選擇、布局結構以及色彩運用,其背後都蘊含著跨越世紀的理論沉澱與實踐探索。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大師的生平軼事,而是旨在描繪一幅宏大的設計史捲,追溯現代主義思想如何滲透到平麵藝術的每一個角落,並探討設計教育在塑造未來視覺文化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深入剖析那些奠定瞭現代設計基石的理論框架,以及這些框架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適應與演變。 第一部分:現代主義的遺産與形式的革命 本部分將我們帶迴20世紀初的歐洲,那是藝術與技術交匯、舊有範式被徹底顛覆的時代。我們考察的重點並非僅僅是“發生瞭什麼”,而是“為何發生”。 1. 風格的誕生:從包豪斯到新視覺藝術 我們將詳細分析德國包豪斯(Bauhaus)在功能主義、標準化和藝術與技術結閤方麵的核心理念。不同於簡單羅列課程錶或建築成就,我們著重探討其對網格係統(Grid System)的係統性研究,以及這種理性結構如何從建築領域遷移並主導瞭平麵設計領域。書中會涉及早期教師如約翰內斯·伊頓(Johannes Itten)關於色彩理論和形式元素的直觀教學方法,與拉茲洛·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強調攝影、動態和新材料應用的理念之間的張力與互補。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瑞士風格(Swiss Style)的崛起。這不是一次簡單的繼承,而是一次對包豪斯原則的提純與係統化。書中將詳細解析瑞士設計師如何將清晰性(Clarity)、客觀性(Objectivity)和可讀性(Legibility)推嚮極緻。我們將對比分析那些奠定行業標準的字體設計原則——如對無襯綫字體(Sans-serif)的偏愛,以及如何在嚴格的比例和網格下實現信息的高效傳遞。這部分內容將深入探討“信息設計”這一概念是如何在那個時代孕育和成型的。 2. 印刷術的演進與字體設計哲學 字體設計是平麵設計的核心“語言”。本章節將聚焦於那些影響瞭我們今天所見排版習慣的關鍵字體傢族的誕生故事。例如,那些旨在提供最大可讀性和中性外觀的字體,是如何在戰後重建和全球商業擴張的背景下被需要的。書中將比較英美傳統排版觀念與歐陸現代主義字體哲學的異同,探討字體設計師如何平衡藝術錶達與商業實用性之間的微妙關係。我們還會探討排版中的節奏、韻律以及負空間(Negative Space)的應用,這些都是構成視覺敘事的無形元素。 第二部分:設計教育的實踐與理論衝突 設計教育從來都不是一套靜態的、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不斷自我批判和演進的過程。本部分將關注教育機構如何培養齣具備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下一代設計師。 1. 基礎教育的基石:從“元素”到“概念” 深入剖析設計基礎課程(Foundation Studies)的演變。早期教育側重於對視覺元素(點、綫、麵、色彩)的感知訓練,培養學生對形式的敏感度。本書將分析不同學校在基礎訓練上的側重點差異,例如,某些學校如何通過手工製作和材料實驗來深化學生對三維空間和觸感的理解,而另一些則傾嚮於使用幾何分析和抽象思維來解構視覺問題。關鍵在於理解,這些“基礎課”是如何訓練設計師的“看”的能力,使其超越錶麵的模仿。 2. 跨學科的整閤:設計與人文科學的對話 成功的現代設計往往是社會洞察力的視覺化。本章節將探討設計教育如何開始吸納心理學、符號學(Semiotics)和社會學理論。例如,符號學如何幫助設計師理解圖像和文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重含義,以及如何避免産生誤導。書中將討論早期教育者如何鼓勵學生不僅要關注“如何設計”,更要深究“為何設計”,將設計行為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和商業語境中進行審視。 第三部分:從現代到後現代的轉嚮與反思 進入20世紀後半葉,設計界內部也開始齣現對現代主義過度理性化和形式純粹性的質疑。 1. 趣味、諷刺與迴歸人性 我們將探討“後現代設計”的興起,特彆是在美國所展現齣的特點。這並非是對現代主義的徹底拋棄,而是一種對話、一種戲謔,甚至是一種顛覆。書中會展示設計師如何開始重新引入裝飾元素、引用曆史母題,並運用幽默感和個人敘事來對抗現代主義的“冰冷”。我們會分析那些在視覺上更具衝擊力、更富敘事性的作品,它們如何挑戰瞭“形式追隨功能”的傳統教條。 2. 設計的社會責任與倫理睏境 在探討曆史的同時,我們不能迴避設計對社會的影響。本部分還將審視設計作為一種強大的說服工具所帶來的倫理考量。當圖形設計被廣泛應用於政治宣傳、消費主義引導時,設計師的角色該如何定位?書中將引用相關理論,討論優秀的設計實踐如何能促進公共福祉,以及如何識彆和抵製那些利用視覺操縱的伎倆。這部分內容強調瞭批判性思維在設計實踐中的不可或缺性。 結語:麵嚮未來的設計思維 設計史是一部關於解決問題、關於清晰錶達和關於文化適應的編年史。迴顧這些大師和理論的沉澱,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過去的風格,更是思考的路徑。理解這些曆史脈絡,能幫助今天的實踐者在麵對新的媒介(如數字界麵、互動體驗)時,依然能堅守清晰、準確和富有洞察力的設計原則,確保視覺傳達的有效性和倫理深度。本書提供的是一個認識論的工具箱,而非一本風格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加上精美的封麵設計,讓人愛不釋手。我特彆喜歡這種繁體字版本的印刷效果,每一個字都清晰有力,閱讀起來非常舒服,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設計師們的匠心獨運。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非常巧妙,留白得當,使得原本就極具深度的內容更易於消化吸收。特彆是那些圖文並茂的部分,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跨越瞭數十年的設計作品,在現代的印刷技術下依然煥發齣勃勃生機。對於一個追求極緻閱讀體驗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我甚至會花時間去研究一下書脊和封底的設計細節,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

評分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堪稱典範。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洞察力的引導。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那種對下一代設計人纔的殷切期望,讓人動容。他似乎在用一種跨越時空的方式與讀者進行對話,他的每一個論斷後麵,都隱藏著無數次實踐檢驗和深刻的教訓。對於剛踏入設計領域的新手來說,這本書或許有些難度,因為它要求讀者不僅僅是“看”圖,而是要“讀”圖背後的邏輯;但對於渴望突破瓶頸、提升審美層次的從業者而言,它無疑是通往更高境界的階梯。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理解浮現,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可復用性”——它不是一次性的信息獲取,而是持續性的心智訓練。

評分

初次翻閱,我就被作者那種直擊本質的探討方式深深吸引住瞭。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抽象的、看似玄奧的設計哲學,用一種極為清晰、近乎數學般精確的語言娓娓道來。我過去總覺得“設計是什麼”這個問題過於宏大,難以把握,但讀完幾個章節後,心中豁然開朗。這絕不是那種堆砌案例、泛泛而談的“設計速成手冊”,而是對設計思維本身的深刻解構。作者的邏輯鏈條非常嚴密,從基礎的幾何構成到復雜的視覺溝通,每一步都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尤其是他對形式與功能的辯證關係闡述得極其透徹,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工作中那些看似閤理的妥協,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隻是在模仿錶麵,而沒有觸及到核心的結構和目的。

評分

對於一個在行業內摸爬滾打瞭些年頭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難得的反思視角。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設計規範和“行業慣例”,在作者的批判性審視下,都顯得有些站不住腳。他沒有給我們現成的答案,而是教會我們如何去提問——對自己的設計提齣更尖銳、更本質的問題。這種教育傢的氣質貫穿始終,他不是在說“你應該這樣做”,而是在引導你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強大的批判性思維工具箱。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標誌(Logo)設計的章節,那種對簡潔性、持久性和唯一性的不懈追求,讓我對那些浮於錶麵的、追逐潮流的“酷炫”設計感到瞭一種深深的疏離。這本書就像是一劑清醒劑,讓人迴歸設計的本源。

評分

這本書的“港颱原版 繁體”特性,給我的閱讀體驗增添瞭一種彆樣的文化厚重感。這不僅僅是文字的轉換,更像是透過另一種文化視角來理解和吸收一位大師的思想。繁體字的結構和筆畫本身就帶有一種古典的美學韻味,與書中探討的那些經典設計原則相互呼應,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共鳴。在閱讀過程中,我能明顯感覺到作者在跨越文化壁壘時所做的努力,他試圖構建一種普適性的視覺語言理論,而這種翻譯版本恰恰保留瞭原汁原味的氣息。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簡體中文環境的設計師來說,偶爾接觸這種傳統文字體係下的深刻論述,無疑是對思維邊界的一種拓展和洗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