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现代文学版本研究集大成之作,具有四大价值。
◆文献价值。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新文学名著,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它们的初版本,是现代文学研究珍贵的原始资料。
◆作家作品研究价值。新文学的初版本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少又反映出作家本人的喜好,如毛边本、聚珍线装本、木刻线装本等。本书很好地保存了书籍的本来面目,是治论、治史的手资料,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论据。
◆历史保存价值。初版本印数少,印制质量差,历经战争、动乱等劫难,保存下来的更少。大多数初版本可以归入珍稀版本之列。
◆填补了现代文学版本学研究空白。
◆作者简介◆
黄开发,安徽六安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著作有:《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体》、《文学之用——从启蒙到》、《周作人精神肖像》、《周作人研究历史与现状》,主编《中国散文通史?现代卷》(上)等,另有散文集《边走边看》、《走出习惯的空间》、《从消逝的村庄走来》。
李今,山东莱州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意义的生成——现代中国文学作品细读集》、《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三四十年代·俄苏卷),译有利里安·弗斯特著《浪漫主义》、R.L.布鲁特著《论幻想和想象》,与严家炎合编《穆时英全集》,与吴俊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新编》等。
◆内容简介◆
本书为书影式版本目录,是以书影的形式呈现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年表。收录1920年至1950年三十年间较为重要的近七百种书籍的封面及版权页,图片两千余幅。每书包括封面、版权页、版本简介、目录等内容,还适当选录插图、扉页、环衬、题辞、作家签名等。选录的标准主要依据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同时兼顾版本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按照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脉络,采用编年的方式,每一年又按文体编排,其中包括理论与批评、合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翻译等。
◆目录◆
◆正文赏读◆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套图鉴无疑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它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参照系,帮助我们辨识市场上那些鱼目混珠的再版或仿制本。过去,许多关于初版特征的描述往往停留在二手资料的转述,真伪难辨,但这本书直接给出了高精度的实物样本。特别是对于那些存世量稀少的版本,其图录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收藏者必备的“验明正身”手册,更像是一部生动的中国现代出版史的视觉档案。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避坑”知识,让我对自己的藏品更有信心。这种兼具学术深度和实用广度的工具书,在市场上是极为罕见的精品。
评分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初版本图鉴(上中下)精装 黄开发 李今》着实让我惊艳了一把。装帧设计上的用心程度,从初见便能感受到。厚重的精装本,纸张的质感,以及整体的排版风格,都透着一股沉稳和典雅。这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让我这个常年与老旧书打交道的收藏者,在翻阅时体验到了极大的愉悦。尤其那些关于早期版本细节的描绘,光影捕捉得非常到位,甚至能感受到纸张的纤维和油墨的厚度。对于那些执着于“原貌”的读者来说,这种视觉上的还原度是无价之宝。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从纸张到文字的桥梁,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印刷工艺的巅峰状态。可以说,光是作为书本本身的物理形态,它就已经超越了普通工具书的范畴,上升到了鉴赏的高度。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这图鉴所构建的视觉盛宴中。那些首次印刷的封面、扉页,甚至是那些略显粗糙但充满时代气息的插图,都被极其细致地记录了下来。我尤其关注了那些早期版本在装帧上展现出的地域特色和出版社风格的差异。比如,某些早期版本中那种略显稚拙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手绘风格,与后来的标准化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文学思潮变迁的缩影。每一页的扫描图都仿佛带着历史的尘埃,让人忍不住想去追溯每一个细微的笔触背后的故事。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仿佛能听到油墨滴落在纸上的声音,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那种探索和挣扎。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想起小时候翻看祖父旧书时的那种虔诚感。
评分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来说,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其可靠性和详尽性。这套图鉴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我并非仅仅满足于看到封面,而是更深入地去研究那些版本学上的关键特征——比如字体更迭、印次标记的细微变化,甚至是早期印刷中的套色误差。图鉴对于这些专业术语的呈现方式,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通过精美的图片辅佐理解,大大降低了普通爱好者进入专业领域的门槛。过去,要核对一个版本的真伪和特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图书馆查阅实物或模糊的文字描述上,但现在,关键证据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眼前。这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让研究者能够更专注于文学文本本身的研究,而非文献考证的泥潭。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流露出一种对“物”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的敬畏。它不仅仅是列举书目,更是在用图像构建一个时代的文化景观。我注意到,作者在选取样本时,兼顾了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与版本上的稀有性,这使得图鉴的覆盖面既广阔又深入。它打破了传统文献学工具书的刻板印象,用一种近乎“影像志”的方式来呈现文学史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敢说,任何一个对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期有兴趣的学者或爱好者,都无法绕开这样一套详实、精美的图鉴。它提供的视觉信息密度极高,让人在感叹“原来如此”的同时,也对那个年代的匠人精神油然而生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