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 | GB 51220-2017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 |
| 书 号 | 155182.0108 |
| 定 价 | 17.00 |
| 出版单位 | 中国计划出版社 |
| 标准类别 |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工程 |
| 语 言 | 中文 |
| 等 级 | **** |
| 标准编号 | GB 51220-2017 |
| 标准名称 |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 |
| 英文名称 | Technical code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sanitary landfill closure |
| 替代标准 | |
| 主编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 发布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 发布日期 | 2017-1-21 |
| 实施日期 | 2017-7-1 |
| 发行日期 | 2017-7-21 |
| 公 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438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 号为GB51220—2017,自2017 年7 月1 日起实施。其中,第 8.0.3、11.3.3、12.1.8、13.4.3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112—2007 同时 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7年1月21日 |
| 标准简介 | 本规范适用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简易填埋场的封场工程。 |
| 目 录 | 1 总 则 2 基本规定 3 填埋场现状调查 4 总体设计 5 覆盖工程 6 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 7 填埋气体导排收集、处理与利用工程 8 渗沥液导排与处理工程 9 防洪与地表径流导排 10 垃圾堆体绿化 11 填埋场封场监测 12 封场工程的施工与验收 13 填埋场封场后维护与场地再利用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
| 字 数 | 64千字 |
| 页 数 | 72 |
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关于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案例,其中有一本《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GB51220-2017)。虽然它是一本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书籍,但我从中看到了许多关于精细化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宝贵经验。这本书为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封场工作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封场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操作,再到封场后的长期管理,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关键控制点”的识别和管理。比如,在防渗层的铺设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直接关系到整体的防渗效果,书中对此提出了严格的验收标准和监测措施。这让我想到,在任何复杂的工程项目中,对关键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是确保项目成功的核心。此外,书中还详细列举了在封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以及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例如,针对填埋气体超标的风险,书中就提出了气体收集系统的设计要求和运行维护规程。这种“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管理思路,对于提升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实践,为填埋场封场工作提供了一套科学、严谨的操作指南,这对于工程监理人员和项目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份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
评分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些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行业动态,偶然间了解到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GB51220-2017)。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我可能不太懂其中的具体技术细节,但这本书所传达的“责任”和“安全”的理念,却深深触动了我。填埋场封场,在我看来,就是对我们过去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痕迹进行的一次“负责任的收尾”。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将曾经的“垃圾堆”变成一个相对安全的“封闭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它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的潜在威胁。书中关于防渗、排水、覆盖等环节的描述,让我认识到,这项工作绝非易事,它需要精密的计算、先进的设备以及专业的团队来完成。我特别欣赏书中提到的“长期监测”的重要性。这说明,封场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需要持续地关注填埋场的状态,确保它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反噬”我们。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导技术,更是在传递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我们的每一个生活选择,都可能对环境产生长远的影响,而填埋场封场技术,就是将这种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重要保障。
评分我是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平时阅读的资料主要集中在城市设计、交通规划等方面。最近,为了完成一篇关于城市环境治理的课程论文,我查阅了不少与垃圾处理相关的资料,其中就包括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GB51220-2017)。这本书虽然名为“技术规范”,但它所涉及的,远不止简单的技术操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填埋场封场设计的几项原则,比如“最小化环境影响”、“保障结构安全”、“便于后期监测”等。这些原则,就像是为整个填埋场封场过程定下的“基石”,决定了封场方案的优劣。书中对封场材料的要求,比如防渗层的材料性能、厚度,以及覆盖土层的渗透系数等,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标。这让我明白,一个看似简单的“覆盖”动作,背后需要多少科学的计算和严谨的实验来支撑。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封场后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比如渗滤液的收集与处理、填埋气体的收集与利用等。这充分体现了规范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在解决当下的问题,更是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隐患做好准备。对于我们这些学习城市规划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宏观的城市发展角度,理解垃圾处理技术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与城市的长远发展紧密相连。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环保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最近有幸接触到了一系列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规范。其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GB51220-2017)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对我们如何与日益严峻的垃圾问题达成和解的一次重要尝试。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封场环节的细致阐述。封场,顾名思义,是填埋场生命周期的终结,也是对过去填埋行为的一次“负责任的交代”。它不像垃圾收集、运输那样直观,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一个规范、科学的封场,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填埋场对周边环境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以及可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书中的条文,比如关于封场材料的选择、铺设工艺的要求,以及后续监测的周期和内容,都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生态安全的深切关怀。它详细地列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填埋规模下封场设计的考量因素,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参数和案例分析,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虽然有些技术术语需要查阅,但整体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够让我深刻理解到“封场”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技术挑战和工程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原本可能模糊或随意的地方,用清晰、量化的标准来界定,这对于统一行业规范,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在整理一些关于城市景观和城市规划的资料,无意中翻到一本关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的书。虽然我不是环保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特别是关于封场后的生态恢复和土地再利用的设想,让我眼前一亮。书中提到了一些非常前沿的概念,比如如何利用封场后的填埋场进行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甚至是建设绿化公园。这让我觉得,垃圾填埋场并不一定是城市发展的“毒瘤”,而是在经过科学的“医疗”和“康复”后,可以重新融入城市肌理,甚至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一个亮点。书中对于封场后的地质稳定性监测、气体排放控制,以及如何构建长效的生态监测体系的描述,让我对“封场”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简单地“盖上一层土”就万事大吉,而是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技术和长期的科学管理来保障。这一点,对于我们思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如何处理历史遗留的“垃圾山”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后填埋期管理”的部分,它强调了技术规范的延续性和动态调整的重要性,这说明了封场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投入。这样的理念,对于我们规划城市未来,实现“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