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新型材料;材料科技

正版书籍 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新型材料;材料科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伟东,仇卫华,丁倩倩 著
图书标签:
  • 锂离子电池
  • 三元材料
  • 材料科技
  • 新能源材料
  • 电池材料
  • 工艺技术
  • 生产应用
  • 新型材料
  • 正版书籍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渊清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0911
商品编码:2817574362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新型材料;材料科技
作者 王伟东、仇卫华、丁倩倩
定价 198.00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230911
出版日期 2015-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是国内*条自主设计制造的锂电池三元材料生产线、国内三元材料企业十年来专注于三元材料产业化的成果总结。
本书将实际经验与合成理论相结合,总结了三元材料制造各个环节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并对三元材料的市场前景进行了详细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三元材料的特点、三元材料合成理论和研发方向;三元材料相关金属资源;三元材料前驱体制备、成品煅烧和粉体制备;三元材料关键技术指标控制优化;三元材料检测方法;三元材料应用技术、应用领域、市场前景和分析。
《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既有丰富具体的实践内容,又有相适应的理论分析,是从事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及正极材料相关原材料和矿产资源投资开发、行业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更是从事正极材料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分析检测人员、相关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王伟东博士简介
深圳市天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1988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英国帝国学院,获电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在加拿大,新加坡,和新西兰从事多年高能锂离子电源的开发生产工作。在加拿大工作期间开发的锂离子电池技术被加拿大产业界成功应用于生产,1997年获得“加拿大国家研究院新技术产业化奖”。
2004年和投资者共同创建深圳市天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制造了国内首条锂电池三元材料生产线,实现了镍钴锰酸锂系列三元材料的产业化。
曾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第二届百名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深圳市龙岗区科技创新奖区长奖、2011年被认定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

仇卫华: 北京科技大学退休教师,现任深圳天骄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1976年12月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现北京科技大学)。1977-1978年在中南大学化学系冶金部物理化学教师进修班学习。毕业后主要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及科研工作。从事过电镀非晶态合金,沥青基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和应用等科研项目。从1990年开始从事锂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1993年在美西法尼亚大学进行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合作研究。20多年来研究过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材料。取得一项美国,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发明十余项,已授权十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和EI收录40余篇。

丁倩倩:深圳市天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毕业于中南大学,2007年加入深圳市天骄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直从事三元材料研发、生产相关工作。主持和参与天骄NCM523、NCM701515、NCA等材料的开发,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申请国家发明6项;发表三元材料相关文章7篇。

   目录
1概述
1.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基本组成/ 001
1.1.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001
1.1.2 锂离子电池组成/ 002
1.2 相关术语/ 006
1.2.1 电池的电压/ 006
1.2.2 电池的容量和比容量/ 007
1.2.3 电池的能量和比能量/ 008
1.2.4 电池的功率和比功率/ 009
1.2.5 充放电速率/ 010
1.2.6 放电深度/ 010
1.2.7 库仑效率/ 010
1.2.8 电池内阻/ 010
1.2.9 电池寿命/ 010
参考文献/ 011
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简介
2.1 层状正极材料/ 014
2.1.1 LiCoO2正极材料/ 014
2.1.2 LiNiO2正极材料/ 020
2.1.3 层状LiMnO2材料/ 026
2.2 高容量富锂材料/ 028
2.2.1 富锂材料的结构特征/ 029
2.2.2 富锂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030
2.2.3 富锂材料存在问题及其改性/ 031
2.2.4 富锂材料的研发方向/ 033
2.3 尖晶石锰酸锂/ 035
2.3.1 4V尖晶石锰酸锂/ 035
2.3.2 5V尖晶石镍锰酸锂/ 039
2.4 聚阴离子正极材料/ 043
2.4.1 LiMPO4(M=Fe,Mn)材料/ 043
2.4.2 Li3V2(PO4)3材料/ 048
2.4.3 LiVPO4F材料/ 050
2.4.4 硅酸盐类材料/ 051
参考文献/ 058
3三元正极材料的性能
3.1 三元正极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 068
3.1.1 三元材料的结构/ 068
3.1.2 三元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070
3.2 三元材料存在问题及改性/ 076
3.2.1 三元材料存在的问题/ 076
3.2.2 三元材料的改性/ 079
3.3 三元材料研发方向/ 086
3.3.1 高容量三元材料(NCA)的研究/ 087
3.3.2 高功率三元材料的研究/ 090
3.3.3 合成方法的改进/ 091
3.3.4 与三元材料匹配的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 093
参考文献/ 095
4三元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预测
4.1 全球二次电池产能及消耗/ 099
4.2 锂离子电池应用领域及市场分析/ 100
4.3 锂离子电池常见类型/ 101
4.4 三元材料应用和市场预测/ 103
4.4.1 3C数码/ 103
4.4.2 移动电源/ 105
4.4.3 电动工具/ 106
4.4.4 电动自行车/ 108
4.4.5 电动汽车/ 109
4.4.6 通信/ 116
4.4.7 储能/ 118
4.4.8 电子烟/ 120
4.4.9 可穿戴/ 121
4.5 三元材料的应用实例/ 122
4.5.1 倍率型18650圆柱电池/ 122
4.5.2 能量型18650圆柱电池/ 123
4.5.3 10A·h和20A·h动力软包电池/ 124
4.5.4 三元材料电池组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 125
4.5.5 三元材料电池组在电动大巴上的应用/ 126
参考文献/ 128
5三元材料相关金属资源
5.1 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金属资源的消耗/ 129
5.2 金属价格波动对三元材料成本的影响/ 137
5.3 锂资源/ 137
5.3.1 世界及中国锂资源/ 138
5.3.2 碳酸锂、氢氧化锂生产商/ 140
5.3.3 锂的用途及消费/ 143
5.4 镍资源/ 144
5.4.1 世界及中国镍资源/ 144
5.4.2 镍生产商/ 146
5.4.3 镍的用途与消费/ 147
5.5 钴资源/ 148
5.5.1 世界及中国钴资源/ 149
5.5.2 钴生产商/ 150
5.5.3 钴的用途及消费/ 151
5.6 锰资源/ 153
5.6.1 世界及中国锰资源/ 153
5.6.2 锰生产商/ 153
5.6.3 锰的用途及消费/ 154
5.7 金属回收利用/ 154
5.7.1 废旧电池的预处理分选工艺/ 155
5.7.2 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工艺/ 156
参考文献/ 159
6三元材料合成方法
6.1 合成方法概述/ 161
6.1.1 溶胶-凝胶法/ 161
6.1.2 水热与溶剂热合成方法/ 163
6.1.3 微波合成/ 165
6.1.4 低热固相反应/ 167
6.1.5 流变相反应法/ 168
6.1.6 自蔓延燃烧合成/ 169
6.2 共沉淀反应/ 170
6.2.1 基本概念/ 170
6.2.2 工艺参数对M(OH)2(M=Ni,Co,Mn)前驱体的影响/ 173
6.3 高温固相反应/ 177
6.3.1 高温的获得和测量/ 177
6.3.2 高温固相合成反应机理/ 178
6.3.3 高温固相合成反应中的几个问题/ 180
6.3.4 高温固相合成反应应用实例/ 181
参考文献/ 186
7前驱体制备工艺及设备
7.1 前驱体制备流程图及过程控制/ 189
7.2 主要原材料/ 191
7.2.1 镍(NiSO4·6H2O)/ 191
7.2.2 钴(CoSO4·7H2O)/ 193
7.2.3 锰(MnSO4·H2O)/ 196
7.3 纯水设备/ 197
7.3.1 水中的杂质/ 197
7.3.2 前驱体纯水水质要求/ 198
7.3.3 纯水制备/ 199
7.4 氮气/ 200
7.5 前驱体反应工艺/ 202
7.5.1 浓度/ 202
7.5.2 pH值/ 203
7.5.3 不同组分前驱体的反应控制/ 208
7.5.4 反应时间/ 210
7.5.5 反应气氛/ 212
7.5.6 固含量/ 213
7.5.7 反应温度/ 215
7.5.8 流量/ 215
7.5.9 杂质/ 215
7.6 搅拌设备/ 216
7.6.1 材质的选择/ 216
7.6.2 搅拌器选择/ 217
7.6.3 反应釜/ 220
7.7 自动化反应控制/ 220
7.7.1 pH值自动控制/ 220
7.7.2 温度控制/ 223
7.7.3 常用控制件选型/ 225
7.8 过滤洗涤工艺及设备/ 226
7.8.1 成饼过滤原理/ 226
7.8.2 过滤介质/ 227
7.8.3 过滤设备/ 229
7.9 干燥工艺及设备/ 231
7.9.1 干燥工艺/ 231
7.9.2 干燥设备/ 232
7.10 前驱体的各项指标及检测方法/ 236
参考文献/ 237
8成品制备工艺及设备
8.1 成品制备工艺和过程检验/ 239
8.2 锂源/ 240
8.2.1 碳酸锂/ 241
8.2.2 氢氧化锂/ 243
8.3 锂化工艺及称量设备/ 245
8.3.1 锂化工艺/ 245
8.3.2 称量设备/ 248
8.4 混合工艺及设备/ 249
8.4.1 混合设备分类/ 250
8.4.2 三元材料混合设备的选择/ 250
8.4.3 三元材料常见混合设备/ 251
8.4.4 高速混合机和球磨混合机对比/ 254
8.5 煅烧设备/ 255
8.5.1 辊道窑/ 255
8.5.2 辊道窑和推板窑性能对比/ 260
8.5.3 匣钵/ 262
8.5.4 三元材料匣钵自动装卸料系统简介/ 263
8.6 煅烧工艺/ 266
8.6.1 煅烧温度和时间/ 266
8.6.2 烧失率和煅烧气氛/ 269
8.6.3 匣钵层数和装料量/ 270
8.7 前驱体对煅烧工艺及成品性能的影响/ 272
8.7.1 前驱体的氧化/ 273
8.7.2 粒度分布/ 273
8.7.3 形貌/ 274
8.8 粉碎工艺及设备/ 275
8.8.1 粉碎设备的分类/ 275
8.8.2 常见三元材料粉碎设备/ 275
8.8.3 粉碎工艺/ 279
8.9 分级、筛分和包装/ 282
8.9.1 分级/ 282
8.9.2 筛分/ 282
8.9.3 包装/ 284
8.10 磁选除铁/ 285
8.10.1 磁选除铁设备/ 285
8.10.2 磁选除铁案例/ 286
8.11 成品的各项指标及检测方法/ 287
8.12 三元材料关键指标控制方法/ 289
8.12.1 容量/ 289
8.12.2 倍率/ 289
8.12.3 游离锂/ 291
8.12.4 比表面积/ 292
8.13 成品改性工艺及设备/ 294
8.13.1 水洗/ 294
8.13.2 湿法包膜/ 297
8.13.3 机械融合/ 298
8.13.4 喷雾造粒/ 302
参考文献/ 306
9三元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原理及设备
9.1 X射线衍射/ 309
9.1.1 基本原理/ 309
9.1.2 XRD分析实例/ 310
9.1.3 主要设备厂家/ 316
9.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16
9.2.1 SEM基本工作原理及应用/ 317
9.2.2 SEM应用实例/ 317
9.2.3 主要设备厂家/ 321
9.3 粒度分析/ 321
9.3.1 激光粒度仪/ 322
9.3.2 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 322
9.4 比表面分析/ 324
9.4.1 比表面仪/ 325
9.4.2 比表面积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 325
9.5 水分分析/ 327
9.5.1 水分分析仪/ 327
9.5.2 影响三元材料水分分析结果的因素/ 327
9.6 振实密度/ 328
9.7 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329
9.7.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 329
9.7.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ICP-AES)/ 330
9.7.3 化学滴定分析/ 330
9.7.4 ICP-AES对三元材料中镍、钴、锰、锂的分析/ 333
9.7.5 三元材料镍钴锰滴定分析与ICP-AES分析结果比对/ 334
9.8 热分析/ 335
9.8.1 基本原理/ 335
9.8.2 应用实例/ 336
9.9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337
9.9.1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337
9.9.2 循环伏安法/ 337
9.9.3 交流阻抗法/ 339
9.9.4 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设备和方法/ 341
9.9.5 扣式电池制备工艺及设备/ 341
9.9.6 软包电池制备工艺及设备/ 342
9.9.7 圆柱电池制备工艺及设备/ 343
9.9.8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测试/ 345
参考文献/ 346
10三元材料使用建议
10.1 首放效率及正负极配比/ 349
10.2 水分控制/ 351
10.3 压实密度/ 352
10.3.1 影响压实密度的因素/ 352
10.3.2 如何提升压实密度/ 353
10.3.3 过压/ 356
10.4 极片掉粉/ 358
10.5 高低温性能/ 358
10.6 三元材料混合使用/ 361
10.6.1 尖晶石锰酸锂和三元材料的混合/ 361
10.6.2 钴酸锂和三元材料的混合/ 364
10.7 三元材料电池安全性能/ 367
10.7.1 电池的热失控/ 367
10.7.2 负极的选择/ 368
10.7.3 电解液的选择/ 369
10.7.4 隔膜的改进/ 370
参考文献/ 371
11国内外主要三元材料企业
11.1 前驱体生产企业/ 373
11.2 三元材料生产企业/ 374
11.2.1 欧美三元材料企业/ 374
11.2.2 日本三元材料企业/ 375
11.2.3 韩国三元材料企业/ 376
11.2.4 中国三元材料企业/ 377
12三元材料分析
12.1 三元材料NCM分析/ 381
12.1.1 申请总体状况/ 381
12.1.2 NCM材料的重要/ 383
12.1.3 国内外主要企业分析/ 384
12.1.4 小结/ 391
12.2 NCA分析/ 392
12.2.1 申请总体情况/ 392
12.2.2 NCA材料的重要/ 393
12.2.3 国内外主要企业分析/ 394
12.2.4 小结/ 401
附录Ⅰ三元材料相关化学滴定方法
Ⅰ.1 原料镍/氯化镍中镍含量的测定/ 403
Ⅰ.2 钴/氯化钴/钴酸锂中钴含量的测定/ 404
Ⅰ.3 锰/氯化锰中锰含量的测定/ 404
Ⅰ.4 三元材料中的镍钴锰总含量测定/ 405
附录Ⅱ软包电池和圆柱电池制作工序
Ⅱ.1 软包电池制作程序/ 407
Ⅱ.2 圆柱电池18650制作程序/ 409

   编辑推荐
三元材料还是一个新型行业,近年来规模迅速扩大,工艺装备技术和市场应用日新月异,是一片蓝海。笔者在这个领域躬耕10年,目前是业内翘楚,在我们的争取下,笔者今将10年理论与实践经验汇集出书以飨读者。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序言
暂无相关内容

《绿色能源的基石: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革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开发高效、安全、环保的新型能源技术已迫在眉睫。在这场深刻的能源变革浪潮中,储能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间歇性供应问题的核心,更是电动汽车、智能电网、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本书《绿色能源的基石: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革新》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材料体系,而是着眼于整个先进储能材料领域的前沿探索与技术突破。它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构建未来能源系统的核心要素,解析不同储能技术在材料科学层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展望其在工业、日常生活以及国家战略层面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储能技术的演进与分类——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序章 本章将首先回顾人类历史上主要的储能技术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机械储能(如水力、弹簧)到化学储能(如铅酸电池),再到现代的电化学储能。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储能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为理解当前主流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机械储能: 探讨抽水蓄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在大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其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其在克服电力短时波动中的作用。 热储能: 介绍相变材料、蓄热材料在太阳能热利用、工业余热回收等领域的应用,强调其在供暖、制冷等方面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电化学储能: 这是本书后续章节重点关注的方向。我们将对各种主要的电化学储能技术进行初步梳理,包括: 一次电池: 概述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局限性。 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二次电池,如铅酸电池(历史意义与局限)、镍氢电池(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的角色)、以及正在蓬勃发展的锂离子电池(作为技术革命的代表,本书将在此基础上展开),并初步引入其结构、工作原理和面临的关键挑战。 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 简要介绍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兴技术,为读者勾勒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可能图景。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对储能技术的宏观图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解不同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为后续深入探讨特定材料和技术打下基础。 第二章:解锁能量密度密码——正极材料的革新之路 作为电化学储能的核心,电池的正极材料直接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和成本。本章将聚焦于当前及未来极具潜力的正极材料体系,深入剖析其结构、电化学性能以及面临的挑战。 层状氧化物正极: 钴酸锂 (LiCoO2, LCO): 分析其早期成功的原因,以及在高能量密度应用中的局限性(如成本、安全性)。 镍钴锰酸锂 (NCM) 和镍钴铝酸锂 (NCA): 详细阐述高镍化趋势背后的科学原理,讨论如何通过调整镍、钴、锰(或铝)的比例来优化能量密度、功率性能和稳定性。深入探讨在高镍材料中,锂的脱嵌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构变化和性能衰减问题。分析掺杂改性、表面包覆等策略如何改善高镍材料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富锂锰基正极 (LLMO): 探讨其极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分析其在循环过程中存在的电压衰减、容量衰减等关键问题,以及目前在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提升方面的研究进展。 聚阴离子类正极: 磷酸铁锂 (LiFePO4, LFP): 详细介绍其优异的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优势,讨论其在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的重要地位。分析其在导电性、能量密度提升方面的挑战,以及通过纳米化、碳包覆、多元素掺杂等方法进行改性的策略。 磷酸锰铁锂 (LiMnFePO4, LMFP): 探讨其相对于LFP在能量密度上的提升潜力,分析其在电压平台、循环稳定性方面的性能表现。 其他前沿正极材料: 富锂钴酸锂 (LLC): 概述其高容量的潜力,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 新型氧化物材料: 简要介绍正在开发中的其他氧化物类正极材料,如高电压尖晶石型材料等。 本章将采用详实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深入揭示不同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为读者理解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的关键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稳定之基——负极材料与电解质的协同优化 除了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质的性能同样至关重要,它们共同决定了电池的整体性能、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本章将深入探讨负极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电解质的组成与功能。 碳基负极材料: 石墨: 详细介绍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的结构特点,以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主流应用。深入探讨石墨化工艺、颗粒形貌对锂离子嵌入/脱嵌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表面处理等方式提高其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硬碳与软碳: 区别分析这两种碳材料的结构差异,以及它们在锂离子存储机制上的不同,探讨其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优势。 硅基负极材料: 硅的储锂原理: 详细解释硅与锂形成合金的机理,以及其远高于石墨的理论容量。 挑战与策略: 重点分析硅基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带来的粉化、结构崩塌问题。深入探讨纳米化(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管)、碳包覆、构建三维导电网络、引入合金化/间隙式复合等多种策略,以抑制体积变化,提升循环稳定性。 其他新型负极材料: 金属锂负极: 讨论其最高的理论比容量,并重点分析其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锂枝晶生长带来的安全隐患。介绍各种抑制锂枝晶形成的技术,如固态电解质、陶瓷隔膜、电解液添加剂等。 过渡金属氧化物/硫化物: 简要介绍这类材料作为储锂电极的潜力,以及其在容量、循环寿命方面的挑战。 电解质体系: 有机电解液: 分析碳酸酯类溶剂(EC, DEC, DMC, EMC等)的优缺点,以及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磷酸锂(LiPF6)等锂盐的作用。重点探讨电解液的稳定窗口、离子电导率、热稳定性等关键性能指标。 锂盐的创新: 介绍新型锂盐,如双氟磺酰亚胺锂(LiTFSI)、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等,及其对电解液性能的提升作用。 添加剂的作用: 详细阐述各种添加剂(如VC, FEC, SA等)在SEI(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形成、抑制溶剂分解、提升电池寿命和安全性的关键作用。 固态电解质: 概述聚合物电解质、氧化物陶瓷电解质、硫化物陶瓷电解质等不同类型的固态电解质,分析其在提高电池安全性、实现高能量密度方面的潜力,以及界面阻抗、加工成型等方面的挑战。 本章将深入剖析负极材料的储锂机制,并系统介绍各类提升其性能的改性方法,同时详细阐述电解质在电池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方向,为实现高性能、高安全性的电池提供关键理论指导。 第四章:工艺革新与绿色制造——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桥梁 再先进的材料,也需要高效、稳定、环保的生产工艺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本章将聚焦于电池材料的制备、电芯制造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化与智能化。 材料制备工艺: 固相反应法、液相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溶剂热法等: 详细介绍不同材料制备方法的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温度、时间、pH值、溶剂等)来控制材料的形貌、粒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从而获得高性能的电池材料。 纳米化与形貌控制技术: 探讨喷雾干燥、球磨、模板法等技术在制备纳米级、微米级以及特定形貌(如球形、片状、核壳结构)材料中的应用,以及这些形貌差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电芯制造工艺: 浆料制备: 讲解活性材料、导电剂、粘结剂在溶剂中的分散过程,以及影响浆料均匀性、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涂布与干燥: 介绍辊压涂布、狭缝涂布等不同涂布技术,以及干燥过程对电极厚度、密度、孔隙率的影响。 辊压与分切: 阐述辊压过程对电极密度的提升作用,以及分切精度对后续叠片/卷绕工艺的重要性。 叠片与卷绕: 介绍不同电池形态(方形、软包、圆柱形)的电芯组装工艺。 注液与封口: 讲解电解液的注入方式,以及密封工艺对电池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 化成与分容: 详细阐述首周充放电(化成)过程对SEI膜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分容过程对电池容量一致性和性能筛选的作用。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溶剂回收与再利用: 介绍电池生产过程中溶剂的回收技术,以降低环境污染和生产成本。 废旧电池回收与材料再生: 探讨当前电池回收技术的现状与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回收技术实现贵金属和活性材料的循环利用。 智能化生产与质量控制: 介绍自动化生产线、在线检测技术、大数据分析在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降低能耗方面的应用。 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 分析影响电池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通过工艺优化、材料降本、规模效应等手段实现电池的经济性。 本章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展示从基础材料到最终电芯产品的完整生产链条,强调了工艺技术在推动先进储能材料商业化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理念的应用。 第五章:应用拓展与未来展望——赋能绿色出行与智慧生活 先进储能材料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广泛的应用与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本章将重点探讨当前及未来储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动汽车(EVs): 动力电池的技术要求: 详细分析电动汽车对电池的能量密度(续航里程)、功率密度(加速性能)、循环寿命(使用经济性)、快充能力、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的严苛要求。 不同材料体系在EVs中的应用: 讨论NCM、LFP、硅基负极等材料在不同类型电动汽车(乘用车、商用车、电动摩托车)中的应用现状和技术路线。 下一代电池技术在EVs中的潜力: 展望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技术在实现更高能量密度、更优安全性能方面的可能性。 储能系统(ESS): 电网级储能: 探讨电池储能系统在调峰调频、可再生能源并网、提高电网稳定性、应对电网故障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对能量密度、循环寿命、长时放电能力、成本等方面的需求。 户用与商用储能: 介绍家庭储能系统(与光伏结合)、商业建筑储能的优势,以及其在电力削峰填谷、备用电源等方面的应用。 消费电子产品: 便携式设备: 分析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对电池小型化、轻量化、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的需求。 新兴消费电子: 探讨VR/AR设备、无人机等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 新兴应用领域: 航空航天: 介绍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宽温域电池的需求。 医疗设备: 探讨对长寿命、高可靠性、生物兼容性电池的需求。 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 展望储能技术在无人驾驶、智能电网、城市能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 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密度并存: 探索能够同时满足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需求的材料与设计。 极致安全性: 研发具有本质安全性的电池体系,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长寿命与高效率: 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转换效率,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低成本与可持续性: 开发低成本、易于获取的材料,并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循环。 智能化与集成化: 电池管理系统(BMS)的智能化升级,以及电池与其他能源系统的高效集成。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带领读者跳出单一的技术框架,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能源社会贡献力量。 总结: 《绿色能源的基石: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革新》是一部集理论性、前沿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专著。它不仅能够帮助材料科学、化学、能源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入理解储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也为对新能源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本书致力于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揭示储能技术的无限可能,为构建一个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未来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其研究对象——锂离子电池的三元材料,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当下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蓬勃发展的景象,而电池正是这一切的驱动力。我一直以来都对能够切实影响我们生活的技术感到好奇,并且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本书的“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这个描述,让我觉得它非常贴近实际,能够帮助我理解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我们手中的产品,这个漫长的转化过程。我特别想知道,究竟有哪些关键的工艺流程,能够将不同元素组合成性能优异的三元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有哪些技术瓶颈是目前的研究者和工程师们正在努力突破的?是否会有一些关于提高材料能量密度、延长电池寿命、增强安全性的具体工艺方法介绍?副标题中的“新型材料”和“材料科技”更是激发了我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想象。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介绍一些正在研究和开发中的新型三元材料,它们是否比现有材料有更显著的优势?或者,在材料科学的领域,是否有其他颠覆性的技术正在悄然兴起,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锂离子电池的面貌?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的科学世界,以及它如何在技术和生产层面不断进步,驱动着我们迈向更绿色的未来。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聚焦的主题——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在当下能源转型的浪潮中,锂离子电池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三元材料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和成本。我一直很关注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的发展,深知电池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巨大飞跃。这本书的标题明确指出了“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这让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关于三元材料的实际生产流程、关键工艺参数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详细信息。我不是材料学专业的背景,但对技术细节充满求知欲,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既专业又不失通俗的方式,解释三元材料的合成方法、形貌控制、掺杂改性等关键技术。同时,“新型材料”和“材料科技”的副标题也暗示了本书可能涵盖更广泛的内容,或许会涉及不同种类的三元材料(如NCM、NCA等)之间的比较,或者介绍一些正在研发中的下一代三元材料。我特别希望了解的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如何平衡成本与性能,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如何确保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行业内的案例分析,或者对不同企业采用的生产工艺进行对比,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三元材料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过程的绝佳指南。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正版书籍 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新型材料;材料科技”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未来能源解决方案的画面。我本身就是新能源行业的从业者,虽然我的专业领域并非直接与电池材料打交道,但我深知材料科学是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石。三元材料在当今锂离子电池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性能的提升直接关乎到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以及循环寿命。因此,我非常渴望深入了解关于三元材料的最新工艺技术,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的标题中“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这几个字,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详细阐述三元材料的制备方法,比如共沉淀法、固相法等,并深入分析不同工艺路线对材料微观结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此外,我也非常关注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例如粒径控制、形貌设计、掺杂改性以及后处理技术,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最终电池的性能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副标题中的“新型材料”和“材料科技”让我看到了本书的深度和前瞻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介绍当前研究的热点,比如高镍三元材料、富锂锰基材料,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颠覆性材料。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专利信息,那就更加难得了。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参考书,更是一个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把握技术前沿的窗口。

评分

看到“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新型材料;材料科技”这个书名,我就感觉这是一本内容翔实、讲解深入的专业书籍。我一直对科技发展,特别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抱有浓厚的兴趣。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的能源存储设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三元材料又是其中性能最突出的代表之一。这本书的副标题,“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尤其吸引我。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三元材料的制备工艺,比如共沉淀法、固相法等,并深入分析不同工艺路线对材料微观结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我尤其关心的是,在实际的工业化生产中,如何实现规模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以及如何保证材料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提供一些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或者是一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案例分析?另外,“新型材料”和“材料科技”这两个关键词,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介绍一些前沿的三元材料研究进展,比如高镍三元材料、富锂锰基材料,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下一代电池材料。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专利信息,那就更具价值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关于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的全面、深入的了解,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从现有技术到未来发展趋势。

评分

一本关于“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的书,光听名字就觉得内容会很扎实,很有分量。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技术非常着迷,而锂离子电池绝对算得上是其中之一。从手机到电动汽车,再到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它们都离不开锂离子电池的支持。这本书聚焦在“三元材料”这个关键领域,这让我觉得它触及了问题的核心。我比较好奇的是,它会不会详细解释“三元”到底指的是哪三种元素,它们各自在电池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协同作用来提升电池性能的。而且,“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这几个字,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会深入到实际的生产制造环节。我想了解,从实验室里的配方到工厂里的批量生产,中间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关,有哪些关键的工艺步骤,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保证材料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有时候看一些技术类的书籍,最怕的就是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这本书的副标题似乎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保证,它会带领我们看到这些材料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而且,副标题里的“新型材料”和“材料科技”更是充满了吸引力,我期待它能介绍一些前沿的、尚未普及但潜力巨大的新型三元材料,或者是在现有材料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和突破。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解密”的感觉,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每天使用的电池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的科学和精湛的工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金属质感的蓝色,再加上“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这几个字,立马就能感受到一股科技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新能源领域,特别是电池技术很感兴趣,总觉得这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最近在学习一些关于材料科学的东西,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新型材料;材料科技”,就觉得这应该是一本比较全面、深入的科普读物,能够帮助我理解锂离子电池背后复杂的材料学原理以及实际的工业化进程。我比较期待的内容是它能否清晰地解释三元材料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如此重要,它的优缺点是什么,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关键的技术挑战。有时候看一些专业书籍,最怕的就是过于晦涩难懂,如果这本书能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辅以图表和案例,那就太棒了。我特别想知道,从实验室里的概念,到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手机、电动汽车里的电池,这中间到底经历了哪些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而且,关于“新型材料”和“材料科技”这几个词,也让我充满了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比如下一代电池材料,或者在现有三元材料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新技术,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具体材料的介绍,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探新能源技术发展的一角,了解材料科学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正版书籍 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新型材料;材料科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精准地锁定了当前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热点。我一直以来都对材料科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深感着迷,而锂离子电池无疑是其中一个最成功的典范。这本书聚焦在“三元材料”,这让我觉得它深入到了问题的核心,有望揭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背后的秘密。我特别期待的是,书中关于“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的内容。作为一个对实际生产流程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渴望了解从实验室的理论研究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个过程是如何实现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三元材料的合成方法、形貌控制、掺杂改性等关键工艺步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技术难题,例如如何保证材料的均匀性、如何控制成本、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副标题中的“新型材料”和“材料科技”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前瞻性和深度。我希望本书能够介绍当前三元材料领域的研究前沿,例如高镍化、富锂锰基材料等,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颠覆性材料。如果书中还能对不同材料体系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那就更加完美了。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的科学原理、工程实现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评分

这本《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新型材料;材料科技》的封面,简洁而又不失科技感,正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知识载体风格。我一直对新能源技术,特别是能源存储领域抱有极大的热情,而锂离子电池无疑是当前及可见未来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这本书直击“三元材料”这一核心,这正是我希望深入了解的领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三元材料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为何能够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更重要的是,标题中“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的表述,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我渴望了解,从原材料的精炼到最终材料的合成,整个生产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有哪些关键的工艺参数需要控制?如何优化生产流程以提高材料的性能和降低成本?书中有没有可能包含一些实际的生产案例,或者对不同生产工艺进行对比分析?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对技术实践充满好奇的读者所期待的。副标题中的“新型材料”和“材料科技”则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广阔的视野。我希望它不仅局限于现有的主流三元材料,还能涵盖一些正在研发中的新型三元材料,或者是在现有材料基础上进行的改性技术,例如高镍化、掺杂、包覆等。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的整个链条,让我对这项关键技术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硬核”的科技感,而且“正版书籍”的标识也让人觉得内容比较权威。我一直以来对那些驱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非常感兴趣,而锂离子电池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这本书聚焦在“三元材料”,这让我觉得它能够深入到电池技术最关键的环节。我特别好奇的是,它能否用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解释“三元”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三种元素的组合能够带来如此优异的性能。更让我期待的是,标题中明确提到的“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我并非材料科学的专业人士,但我非常想了解,从最初的实验研发到最终产品的大规模生产,这个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技术难点需要攻克,有哪些关键的工艺步骤,以及如何去衡量和控制这些工艺的质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让我能够看到这些复杂的材料是如何在工厂里被制造出来的,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此外,副标题中的“新型材料”和“材料科技”也让我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是一些正在崭露头角的新型三元材料,它们是否会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关键?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揭秘”的体验,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材料科学和工程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直观地指出了其核心内容——锂离子电池的三元材料。对于我这样对新能源技术发展保持高度关注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极具吸引力的读物。我尤其看重其“工艺技术及生产应用”这一方面,这表明本书并非停留在纯理论的探讨,而是能够深入到实际的生产制造环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了解到,三元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工艺步骤,例如原料配比、烧结温度、气氛控制等,以及这些工艺参数如何影响最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同时,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大规模生产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例如如何控制成本、如何实现高一致性的产品质量,以及如何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副标题中的“新型材料”和“材料科技”则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广阔的视野。我期待它能介绍当前三元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比如高镍化、掺杂、包覆改性等技术,以及一些正在探索中的新型材料,例如富锂锰基材料、固态电解质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视角,让我对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从技术层面深入理解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并了解其发展前景的优秀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