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黃埔軍校生活史(1924-1927) |
| 作者 | 邢照華 |
| 定價 | 48.00元 |
| 齣版社 | 商務印書館 |
| ISBN | 9787100096812 |
| 齣版日期 | 2014-08-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黃埔軍校被譽為國民革命運動的奇葩,久為學術界螢視,而生活是的內涵尤其豐富多彩。在生活史的視窗中,黃埔軍人群體可以得到更加完整的聚焦和審視。 |
| 作者簡介 | |
| 邢照華,男,1970年生,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曆史所副所長。1998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曆史係,獲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曆史係,獲博士學位。專著有《中西交流下的廣州社會變遷》,閤著有《辛亥黃花崗起義勢》、《同盟會與廣州三二九起義》等。 |
| 目錄 | |
| 序言一序言二緒論章 黃埔軍校校園生活 節 革命熔爐 第二節 軍事素質教育 第三節 生活技藝 第四節 校園勤務 第五節 學子情第二章 黃埔軍校戰地生活 節 戰地“主義”宣傳 第二節 戰地食宿與後勤補給 第三節 戰地傷俘處置與哀祭 第四節 戰地軍民關係 第五節 戰地勤務與民情調查第三章 黃埔軍校參與的公眾生活 節 “血花劇社”及社會動員活動 第二節 革命遊藝會的集眾效應 第三節 “六·二三”運動的愛國平颱 第四節 青年軍人聯閤會開啓的團體陣綫分閤 第五節 黃埔學生對名校名人的迴應第四章 黃埔軍校的民國風尚 節 革命青年入學黃埔潮 第二節 女界從軍之風 第三節 “主義”治軍風尚 第四節 軍校各地開花後記黃埔軍校研究文獻分類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揚州新華書店正版書籍現貨 |
| 文摘 | |
| 揚州新華書店正版書籍現貨 |
| 序言 | |
| 揚州新華書店正版書籍現貨 |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對於“精神塑造”這一核心主題的探討。黃埔軍校的意義早已超越瞭單純的軍事人纔培養機構,它承載著一代人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刻思考與責任擔當。作者花費瞭大量的篇幅來剖析這種精神是如何在日常的軍事訓練、政治教育和集體生活中被潛移默化地注入到學員心中的。我尤其關注瞭書中對於“忠誠”與“理想”的辯證分析,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如何區分真正的信仰和盲目的服從,這對當時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考驗。書中沒有簡單地給齣答案,而是呈現瞭各種思潮的碰撞和個體掙紮的過程。這種對精神內核的追問,讓這本書的價值提升到瞭哲學層麵,它不僅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探討“何以為人,何以為軍人”的永恒命題。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實在太有年代感瞭,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和樸實的字體,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的時候,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給震撼瞭。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些被時光打磨的細節。比如,書中對當時學員們日常作息的描繪,清晨的號角聲、緊張的隊列訓練,以及深夜油燈下啃書本的場景,都刻畫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汗水味和火藥味,那種青春的熱血與理想的純粹交織在一起,令人動容。作者似乎對那個時期的生活有著極其敏銳的觀察力,他沒有過多地渲染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將筆墨聚焦於個體的經曆和感受,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非常接地氣,充滿瞭人情味。尤其是那些關於夥食的描述,雖然簡單,卻能側麵反映齣那個時代物資的匱乏和軍校生活的艱苦,讓人在敬佩之餘,也不免心生感慨。這種細膩入微的筆觸,是很多同類題材書籍所不具備的。
評分從發行和製作的角度來看,這個版本的裝幀質量非常可靠,看得齣齣版社在選材和印刷上是下瞭功夫的。商務印書館的齣品,質量本身就是一種保障,紙張的厚實度適中,油墨的清晰度很高,即便反復翻閱也不會輕易留下摺痕或汙損。對於這種厚重的曆史著作而言,良好的閱讀體驗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字體排版舒適,行距適宜,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對曆史文獻的尊重。此外,作為一本研究特定時期的作品,它的索引和注釋做得十分詳盡,這對於需要交叉參考資料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能夠拿到這樣一本實體書,而不是電子版,本身就是一種對知識的珍視,實體書的沉甸甸的分量,也更襯托齣其中所承載曆史的厚重感。
評分語言風格上,這本書展現齣一種既嚴謹又富有文采的特質,這大概是資深學者作品的標誌吧。它的學術性毋庸置疑,每一個論斷的提齣都有據可查,邏輯鏈條清晰得像是精密的手術刀,切割著曆史的迷霧。然而,這種嚴謹並沒有讓閱讀過程變得枯燥乏味。相反,作者在關鍵節點處會使用一些充滿畫麵感的文學性錶達,使得那些嚴肅的曆史事件也充滿瞭張力。比如,描述一次重要的戶外拉練,文字中就仿佛能聽到皮靴踏過塵土的聲音和粗重的喘息聲。這種“學術的深度”與“閱讀的愉悅”的完美平衡,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讓普通曆史愛好者沉浸其中,不會因為術語過多而望而卻步。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一位學識淵博卻又平易近人的老者進行深入的交談,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處理得相當高明,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史式的流水賬記錄,而是巧妙地將不同側麵的生活片段穿插在一起,形成一種立體化的曆史圖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那種審慎和剋製,大量的原始材料被引用和梳理,但絕不是簡單地堆砌,而是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和邏輯關係。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從這些零散的檔案、迴憶錄中構建起一個完整而可信的“生活史”的。書中對不同派係學生之間的微妙關係、教官們的教學風格差異,以及他們對未來命運的迷茫與憧憬,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這種多維度的展現,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黃埔軍校的認知,它不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共同鑄就的熔爐。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期中國社會底層精英的成長路徑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加具象化的理解,那些光環背後的艱辛與抉擇,纔更值得我們銘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