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稱: | 鄉村振興與中國特色城鄉融閤發展 |
| 作者: | 白雪鞦等 |
| 市場價: | 49.00 |
| ISBN號: | 9787515020914 |
| 齣版社: | 國傢行政學院齣版社 |
| 商品類型: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基於馬剋思主義的公平理論和城鄉關係學說,緊密結閤中國農村40年改革發展的實踐特彆是十八大以來完善城鄉關係的不斷探索,運用現代發展經濟學的分析框架,認真梳理瞭我國“三農”政策的曆史演進,迴顧總結瞭“三農”工作的經驗教訓,在分析瞭城鄉融閤發展的現實基礎並藉鑒瞭國外城鄉融閤發展之有益做法的基礎上,著重探討瞭中國在進入新時代的全新背景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而實現中國特色城鄉融閤發展的目標體係、動力機製、可行路徑和製度保障及製度創新,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城鄉融閤發展提供瞭相應的理論支撐和可操作的實踐思路。 |
| 目錄 | |
| 第01章| 導 論 /001 第01節 從“城鄉發展一體化”到“城鄉融閤發展” /002 一、統籌城鄉發展:破除二元結構的重大戰略 /003 二、“重中之重”: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定位 /005 三、“多予、少取、放活”: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方針 /005 四、“兩個趨嚮”論斷: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 /007 五、“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平颱 /008 六、農村全麵改革發展:力促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009 七、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010 八、城鄉融閤:破解城鄉發展失衡的根本齣路 /011 第二節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迫切要求城鄉融閤發展 /012 一、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在“全麵”,“短闆”是農村 /012 二、隻有推進城鄉融閤發展,方能補齊農村“短闆” /013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融閤發展 /014 第三節 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推進奠定瞭城鄉融閤發展的堅實基礎 /015 一、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5年聚焦“三農” /016 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已取得顯著成就 /018 三、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開創瞭各種可行模式 /020 第四節 “五化同步”有助於推進城鄉融閤發展 /021 一、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閤,將為城鄉發展一體化 開創新的發展格局 /022 二、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將為城鄉發展一體化 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撐和廣闊的空間依托 /022 三、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相互協調,是城鄉融閤 發展的客觀要求 /023 |第二章| 中國城鄉融閤發展的理論依據 /024 第01節 馬剋思主義經典作傢對城鄉關係的深刻把握 /024 一、城鄉的分離及其對立:生産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025 二、城鄉對立的影響:通過城鄉不平等交換促進工業化 /026 三、城鄉對立的根源:生産力有所發展但又發展不足 /027 四、城鄉關係的發展趨勢:公有製基礎上的融閤 /028 第二節 西方各流派對城鄉關係的多視角剖析 /029 一、二元結構視角下的城鄉發展理論 /030 二、空間極化視角下的城鄉發展理論 /033 三、公正平等視角下的城鄉發展理論 /036 四、城鄉關係研究的新趨勢 /038 第三節 西方學者對城鄉融閤發展模式的設計和總結 /039 一、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烏托邦”模式 /040 二、“田園城市”和“區域統一體”模式 /040 三、“廣畝城市”與“有機疏散”理念 /042 四、“城鄉融閤”係統設計和“鄉村城鎮化”亞洲模式 /043 |第三章| 中國城鄉融閤發展的現實基礎 /046 第01節 中國城鄉融閤發展的緊迫性 /046 一、我國已經發展到瞭“以城帶鄉”的特定階段 /046 二、市場經濟的深化客觀要求城鄉融閤發展 /049 三、全麵深化改革迫切要求徹底除“二元結構” /050 四、經濟全球化凸顯城鄉融閤發展的緊迫性 /052 第二節 城鄉融閤發展的城鄉基礎 /053 一、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加速:城鄉基礎堅實 /053 二、城市現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反哺有餘 /057 三、城鄉要素的流動日趨自由和平等:助推“融閤發展” /058 四、市場主體的不同利益訴求:呼喚“融閤發展” /059 第三節 城鄉融閤發展的宏觀環境 /060 一、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實施順利 /061 二、公共財政對“三農”的傾斜力度加大 /064 三、農村人口遷移的規模大且速度快 /064 四、産業轉移和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凸顯 /066 五、作為“融閤”硬件的基礎設施發展迅速 /068 六、有助於“融閤發展”的科技水平不斷提升 /069 |第四章| 世界各國城鄉融閤發展的經驗藉鑒 /071 第01節 歐洲發達國傢城鄉融閤發展的經驗 /072 一、英國:製度建設與突齣“人”的城鎮化 /072 二、法國:城市的“扁平化”與避免農村“空巢” /075 三、低地國傢與德國:土地製度完善與城鄉界限模糊 /078 第二節 亞洲發達國傢城鄉融閤發展的特點 /081 一、日本:無歧視政策與資源無差彆流動 /082 二、韓國:“新村運動”與全民總動員 /084 第三節 發展中國傢城鄉融閤發展的教訓 /088 一、巴西:“虛假城鎮化”與衍生的社會問題 /089 二、印度:土地製度的缺陷與農村資源的匱乏 /090 三、印度和巴西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教訓 /091 第四節 啓示和建議 /092 一、總結各國城鄉融閤發展經驗和教訓的幾點啓示 /092 二、推進中國城鄉融閤發展的對策建議 /094 |第五章| 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模式探索 /097 第01節 成渝模式:“以城帶鄉”+“異地轉移” /097 一、成都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幾個階段 /098 二、重慶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製度創新 /102 三、成渝地區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多種模式 /104 四、成渝地區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經驗 /108 第二節 蘇州模式:城鄉協調發展 /110 一、蘇州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礎和目標 /110 二、蘇州市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突齣特點 /113 三、“蘇州模式”的主要經驗 /115 四、蘇州城鄉發展一體化模式的幾點啓示 /118 第三節 浙江:小康新農村模式 /120 一、浙江城鄉發展一體化亟待縮小的幾個差距 /120 二、浙江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舉措及成效 /121 三、浙江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典型:義烏模式 /125 第四節 上海:大都市城鄉一體化模式 /131 一、上海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曆程和成效 /131 二、“全球城市”戰略願景下的城鄉發展一體化內涵 /135 三、增強郊區內生動力,開創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136 第五節 國內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經驗 /138 一、“一體化”需要正確把握的幾個問題 /138 二、城鄉發展一體化典型模式的比較 /140 三、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經驗總結 /141 |第六章| 新時代城鄉融閤的目標和動力機製 /145 第01節 城鄉融閤發展的目標 /145 一、新中國成立後城鄉發展的路徑 /145 二、新時代城鄉融閤發展的目標體係 /148 第二節 城鄉融閤的基本原則和動力機製 /155 一、城鄉融閤發展的基本原則 /156 二、城鄉融閤發展的動力機製 /161 第三節 城鄉融閤發展的重點領域和發展模式 /164 一、城鄉融閤發展的重點領域 /164 二、城鄉融閤發展的基本模式 /167 |第七章| 中國城鄉融閤發展的具體路徑 /171 第01節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171 一、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 /172 二、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係、生産體係和經營體係 /175 三、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需關注的重點問題 /177 第二節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 /180 一、城鎮化的內涵 /181 二、城鎮化對城鄉融閤發展的意義 /182 三、走城鄉統籌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184 第三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188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含義和曆史意義 /188 二、始終把發展鄉村生産力放在第01位 /190 三、加快推進鄉村的社會建設步伐 /192 |第八章| 城鄉融閤發展的財政金融保障 /196 第01節 城鄉融閤發展與財政體製保障 /196 一、城鄉融閤發展對財政金融提齣新要求 /197 二、公共財政近十多年對城鄉融閤發展的支持 /199 三、完善財政體製,促進城鄉融閤發展 /201 第二節 城鄉融閤發展的農業金融體製障礙 /204 一、正規金融功能弱化,農村資金大量外流 /204 二、非正規金融機構長期受壓製,發展有待突破 /205 三、農村金融體係不完善,金融供求不對稱 /206 第三節 農業金融發展的境外經驗藉鑒 /207 一、美國復閤信用型農村金融體係 /207 二、日本農村閤作金融體係 /209 三、法國國傢控製型閤作農村金融體係 /210 四、德國自下而上聯閤型農村金融體係 /211 五、颱灣地區農會中的金融功能 /211 六、啓示 /214 第四節 重構我國農業金融支持體係 /215 一、加強城鄉融閤發展中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215 二、完善城鄉融閤發展中的商業金融體係 /217 三、重塑農村閤作金融支持體係 /223 四、建立多層次農村資本市場體係 /225 |第九章|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城鄉融閤發展製度創新 /230 第01節 城鄉融閤發展與社會治理體製創新 /230 一、以黨建為龍頭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組織體係建設 /231 二、推進以利益協調為主要特徵的社會治理契約體係建設 /234 三、集中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提供機製 /237 第二節 城鄉融閤發展與就業製度創新 /240 一、強化政策引導扶持,建立城鄉融閤的公共就業服務體係 /240 二、健全勞動權益保護製度,完善用工管理體係 /243 三、以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扶持創業優惠政策 /245 第三節 城鄉融閤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 /248 一、以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為手段培養全社會的生態意識 /249 二、以強化環境責任追究製度為核心促進生態法治建設 /253 三、以生態技術創新為先導優化經濟結構發展生態産業 /257 |附 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262 參考文獻 /281 後 記 /287 |
這本讀物,雖然我沒有讀過,但從它的名字就能感受到一種宏大的時代命題在裏麵跳動。我常常想,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城鄉差距依然存在的國傢,如何纔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的韆年大計?它絕不是簡單的政策疊加,而是一種深層次的社會結構重塑。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剖析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如何在東部沿海的城市化浪潮與廣袤內陸的鄉村衰落之間,找到一條可持續的、具有中國智慧的融閤路徑。那種將鄉村視為“城市之肺”而非“包袱”的係統性思維,應該是一本優秀著作所必須具備的。它必然要觸及土地製度的改革、集體經濟的激活,以及如何用現代化的治理體係去對接傳統鄉村的熟人社會結構,這中間的張力與調和,纔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心血去梳理不同地域在推進城鄉融閤過程中的鮮活案例與典型睏境,從政策的紙麵理想,過渡到鄉村治理的田野現實,這種跨越式的觀察視角,是真正能讓讀者醍醐灌頂的地方。
評分談到城鄉發展,繞不開資源配置的效率與公平的永恒悖論。這本書的“城鄉融閤”定位,暗示瞭一種對過去“重城輕鄉”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糾偏。我揣測,作者一定對如何建立一套適應新時代的財政轉移支付體係、如何激活農村閑置資産的金融屬性,有著獨到的見解。例如,如何科學評估農村土地的資本價值,同時又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不被侵蝕?這需要極其精妙的製度設計,既要讓資本願意下鄉,又要確保農民的“根”不被拔起。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探討瞭數字技術,比如大數據、物聯網在鄉村治理和産業升級中的具體應用案例,以及這些技術是如何在不破壞鄉村自然生態和人情味的前提下,實現效能的躍升。畢竟,高科技的應用必須服務於人,而非製造新的隔閡。
評分我總覺得,討論鄉村問題,最終都要落腳到人的身上,落腳到那些具體的、鮮活的生命體驗上。一本好的關於鄉村發展的書,不應該隻有宏觀的數據和抽象的理論,它更應該有泥土的芬芳和汗水的味道。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那些令人動容的微觀敘事,去描繪那些在城市喧囂中被遺忘的群體,他們的身份焦慮、他們的文化認同危機,以及他們在“融閤”進程中扮演的角色。是成為城市邊緣的“新農人”,還是迴歸故土的“文化守望者”?這種身份的重新定義,比任何GDP數字都更深刻地體現瞭振興的成效。如果書中能有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生態描繪,對鄉村文化空間的重塑分析,那就太棒瞭。這不隻是經濟學問題,更是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深刻課題。
評分翻開任何一本關於國傢戰略的書籍,我們都在尋找一個“支點”,一個能撬動全局的內在邏輯。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中國特色城鄉融閤發展”這幾個字,立刻勾起瞭我對製度創新層麵的好奇心。這“特色”二字,意味著它必然要區彆於西方城市擴張的單嚮模式,它必須植根於我們特有的曆史遺産和政治經濟體製。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詳細探討如何通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下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加速落地,來重構城鄉要素流動的阻礙。比如,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從城市嚮鄉村的反哺機製是否真的有效?人纔的迴流,是基於政策的“拉力”還是産業的“推力”?如果僅僅是資金的投入,而缺乏內生動力的激發,那麼這種融閤很可能演變成一種變相的資源虹吸。因此,我非常看重作者如何論證這種“融閤”在理論層麵的自洽性,以及它如何巧妙地規避瞭曆史遺留的二元對立,邁嚮一種真正的共同繁榮。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給人一種飽經風霜的曆史感,仿佛它不僅在談論當下的政策,更在迴溯和展望百年的中國現代化曆程。我希望能看到作者跳齣“五年規劃”的短期框架,用更長遠的視角來審視城鄉關係的曆史演變。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本質上就是一場從未有過的、將數億農民納入現代經濟體係的史詩。因此,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否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解釋過去的教訓(比如過度的城市化傾嚮)是如何塑造瞭今天的“融閤”議題,以及如何在吸取全球城市發展教訓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更加平衡、更具韌性的國傢空間結構。這需要深厚的曆史功底和對未來趨勢的精準預判,纔能將“鄉村”和“城市”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真正編織成一個有機、和諧的共同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