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 正版《眾神的植物:神聖、具療效和致幻力量的植物》 商周出版 港台原版 繁体

预定 正版《眾神的植物:神聖、具療效和致幻力量的植物》 商周出版 港台原版 繁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神话学
  • 药用植物
  • 致幻植物
  • 文化人类学
  • 民俗学
  • 宗教研究
  • 商周出版
  • 港台原版
  • 繁体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拓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拓特出版社
ISBN:9789866285349
商品编码:28205541815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众神的植物:神圣、具疗效和致幻力量的植物

  • 作者:  
  • 原文作者:
  • 译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0/04/30
  • 语言:繁体中文
  • ISBN:9789866285349
  • 丛书系列:
  • 规格:软精装 / 208页 / 16k / 19 x 26 cm / 普通级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湾



 

内容简介

不可思议的神圣、魔法植物图鉴

致幻植物影响人类的「脑」有多深远? 
结合民族植物学、药物学、生化学 
等三位世界重量级科学家的长年研究, 
阐述植物神圣、愈治性、迷幻性的力量, 
全书500多张珍贵彩图,介绍致幻植物达300多种, 
并针对79种致幻植物,做图鉴解说与成分分析, 
是划时代著作,也是至今好的致幻植物书籍。

作者简介

理查.伊文斯.舒尔兹 Richard Evans Schultes

1915年生。民族植物学泰斗,美国哈佛大学知名民族植物学家,曾历任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暨植物博物馆馆长(荣誉退休)。特别是对于河流域之原住民在治疗与宗教仪式上,使用精神活性植物的研究,有重大贡献。卒于2001年。

艾伯特.赫夫曼 Albert Hofmann

1906年生。瑞士知名生化学家,研究真菌、麦角等生物内部成分,合成迷幻药LSD,发现其强大的致幻效果,卒于2008年。知名著作:《LSD:我的问题孩子》(LSD, My Problem Child)。

克里斯汀.拉奇Christian Ratsch

1957年生。德国民间医疗协会会长,专研精神活性植物之文化用途,致力于全球民间用药的研究,对于南美热带雨林玛雅人的治疗医学有相当深刻的研究。著作丰富,包括《大麻医药》(Marijuana Medicine)、《神圣与魔法植物辞典》(The Dictionary of Sacred and Magical Plants),以及《精神活性植物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Psychoactive Plants)。

译者简介

金恒镳 Hen-biau King

加拿大卡尔登(Carleton)大学地球科学博士,加拿大纽布朗瑞克(New Brunswick)大学森林土壤学硕士,国立台湾大学森林系学士。曾任台湾省林业试验所系主任、研究员、所长、亚热带生态学学会理事长、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指导委员会主席、台北市生态艺术协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森林生态系经营>兼任教授。

目录

7 序 
9 前言 
10 植物致幻剂是什么? 
16 植物界概述 
20 神圣植物之植物化学的研究 
26 使用致幻植物之地理学与其分布 
31 致幻植物名汇 
62 谁利用致幻植物? 
65 植物利用的回顾 
81 重要的致幻植物 
82 天堂之柱∕鹅膏菌属(Amanita)之毒蝇伞(Fly Agaric) 
86 魔草类∕颠茄(Atropa)、黄天仙子(Hyoscyamus albus)、黑天仙子(Hyoscyamus niger)、毒参茄(Mandragora) 
92 极乐甘蜜∕大麻(Cannabis) 
102 圣安东尼热∕麦角菌(Claviceps) 
106 北极星之圣花∕毛曼陀罗(Datura innoxia)、白曼陀罗(Datura metel)、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112 寻找祖先之指引∕马山茶(Tabernanthe) 
116 海库拉神灵之豆∕柯拉豆(Anadenanthera peregina) 
120 文明的种子∕大果柯拉豆(Anadenanthera colubrina) 
124 的魔术饮料∕仙藤(Banisteriopsis)、九节(Psychotria)、骆驼蓬(Peganum)、卡皮 (Tetrapteris) 
137 灵魂之藤 
140天使之喇叭∕金色曼陀罗木(Brugmansia)、腥红曼陀罗木(Brugmansia) 
144 小鹿的足印∕乌羽玉(Lophophora) 
156 神祇的小花∕锥盖伞(Conocybe)、花斑褶伞菇(Panaeolus cyanescens)、 环裙斑褶伞菇(Panaeolus sphinctrinus)、暗缘斑褶伞菇(Panaeolus subbalteatus)、古巴裸盖菇(Psilocybe cubensis)、光盖裸盖菇(Psilocybe cyanescens)、墨西哥裸盖菇(Psilocybe mexicana)、半裸盖菇(Psilocybe semilanceata) 
164 先知哲人∕占卜鼠尾草(Salvia divinorum) 
166 仙人掌∕毛花柱仙人掌(Trichocereus) 
170 蛇藤∕牵牛花(Ipomoea)、墨西哥牵牛花(Turbina) 
176 太阳之精液∕南美肉豆蔻(Virola) 
182 寻梦之途∕迪布瓦茄(Duboisia) 
184 迷幻品的化学结构 
188 迷幻品的医学用途 
196 跋 
198 照片致谢 
199 参考书目 
204 索引


 


 


远古的低语:一部关于失落文明与神秘仪式的考古学探秘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潜入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鲜为人知、充满谜团的角落。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入地质深处、追溯人类文明原初形态的野性之旅。我们聚焦于那些因气候剧变、文明兴衰而被时间掩埋的古代社群,探索他们如何与自然建立起复杂而深刻的连接,以及他们遗留下来的、至今仍让现代科学感到困惑的物质证据。 第一部分:时间缝隙中的低语——史前人类的生存智慧 我们从更新世晚期(大约五万年前)开始叙事,此时智人正处于向全球扩散的关键阶段。本书第一个核心议题是“工具的起源与思想的萌芽”。我们将考察奥杜威、阿舍利等工具文化,但重点将放在这些工具背后所蕴含的认知革命。我们不满足于简单描述石器类型,而是尝试重建当时个体在选择材料、规划切割路径时所经历的心智过程。这些早期工具如何反映出对物理世界规律的初步理解? 接着,我们深入研究早期墓葬习俗。那些散落在欧洲和亚洲洞穴中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骸,如克罗马农人或尼安德特人的埋葬痕迹,常常伴随着赭石、贝壳或特定排列的骨骼。这些精心布置的仪式性行为,揭示了人类对“死亡”和“彼岸”概念的早期建构。本书将详细分析特定遗址(如克罗地亚的温奇洞穴)的考古发掘记录,解读这些符号学意义,探讨人类社会结构在狩猎采集阶段就已经具备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大地的纹理——早期定居点与社会复杂性的涌现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但本书关注的不是大规模的“新石器革命”,而是农业萌芽初期,不同地区独立发展出的生态适应模式。我们将探讨肥沃月湾(Fertile Crescent)以外的早期农业案例,例如中美洲的驯化过程,以及东南亚稻作文化的早期形态。重点在于分析这些早期农耕社区如何在水文、土壤和气候的特定限制下,发展出独特的灌溉技术和谷物储存系统。 在分析早期定居点时,我们着重描绘“村落的尺度与边界”。例如,在巴尔干半岛发现的恰塔霍裕克(Çatalhöyük)等大型新石器聚落,其独特的无门、共用墙壁的建筑布局,暗示了一种与现代城市截然不同的集体生活模式。我们利用微痕分析和陶器碎片信息,重建这些社群内部的资源分配、家庭结构以及公共空间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力量维系了一个没有明显行政中心的大型社区数千年之久? 第三部分:符号、祭坛与权力的构建——青铜时代的思想景观 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社会结构日益分化,权力开始集中。本书将目光投向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文献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但我们的视角是“书写作为权力工具”。我们分析楔形文字的早期用途,发现它们并非一开始就用于文学创作,而是主要服务于神庙和王室的库存记录、税收征管和神谕转录。这些记录如何固化了社会等级,并将世俗统治与神圣秩序捆绑在一起? 在爱琴海文明中,我们探索米诺斯文明的宫殿建筑。克诺索斯(Knossos)的迷宫结构、壁画中反复出现的“双斧”和“跳牛”场景,代表了一种不同于近东的权力表达方式。本书将结合对米诺斯宗教符号学的最新研究,论证这种文化中可能存在的母神崇拜或去中心化的祭祀体系,并将其与随后迈锡尼文明的军事化特征进行对比,描绘权力形态的剧烈转变。 第四部分:遗失的连接——跨大陆的知识流与技术断裂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那些“非主流”或“早夭”的文明成就。我们深入研究印度的哈拉帕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尽管其城市规划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拥有先进的排水系统和标准化的砖块),但我们对其宗教信仰和政治结构的了解却非常有限,部分原因在于其文字至今未能完全破译。本书将展示当前对印章符号的最新解读尝试,并对比哈拉帕文明与其他同期文明在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上的差异,思考“知识的失传”对后世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考察古代的天文观测系统。从中美洲的玛雅天文台遗迹,到欧洲的巨石阵(Stonehenge),这些复杂的结构不仅仅是日晷,它们是古代科学家对宇宙秩序的抽象理解的物理表达。我们分析这些遗址的方位精确度,推测其背后的数学概念和宇宙图景,揭示在没有现代光学设备的情况下,人类心智如何试图描绘宏大的星空秩序。 通过这场跨越数万年的考古对话,本书旨在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无数次适应、创新、冲突与遗忘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我们所研究的古代人,并非是蒙昧的野蛮人,而是运用着他们独特知识体系,在最严酷的环境中为生存和意义而奋斗的、充满智慧的先驱者。他们的成就与失落,为我们理解自身的现代性提供了深刻的反思空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不少关于自然疗法和植物知识的书籍,发现市面上同类作品虽然不少,但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却不多。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将植物的科学研究与文化、历史背景巧妙结合起来的著作。好的植物学书籍不应只是枯燥的图鉴,而应该是一扇通往自然奥秘的窗户。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不同文化中对特定植物的独特理解,比如在古老的仪式、传统医学中它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种跨学科的叙述方式,能极大地丰富读者的认知体验,让我们看到植物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存在,更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一本书能平衡好严谨的植物学分类与引人入胜的文化轶事,那它无疑是值得珍藏的。我特别欣赏那些能用优美的文字描述植物形态和生长环境的作者,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泥土的芬芳和花朵的清香。

评分

我一直对植物在艺术和哲学领域的影响深感兴趣。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潮和艺术流派,其灵感来源都与特定的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能够读到一些探讨植物象征意义的书籍,比如某种花朵在不同宗教或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被赋予了爱、死亡、重生等抽象概念的。这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相结合的著作,往往能提供最丰富的解读维度。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植物是什么”,更是告诉你“这个植物对人类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解码工作,能让我对身边的自然界产生全新的敬畏感和理解。我期待看到那些能够将植物的形态美感,提升到哲学思考层面的作品,它们能让我的世界观因此拓宽不少。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园艺爱好者,我总是对植物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感到惊叹。我最近在寻找的读物,应该能够将植物的生命周期、它们如何在严酷环境中生存的策略,与人类如何利用或依附于这些特性讲述出来。我特别看重书籍中关于植物生态学和地理分布的描述。如果作者能够结合精美的插图或地图,清晰地展示出某种植物只在特定气候或土壤条件下才能繁盛,这种细节会让人对自然的精妙设计更加肃然起敬。对我来说,一本优秀的自然书籍,应该能激发我去户外探寻,去观察身边的草木,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更深层次的联结。它不应该只是提供信息,更应该是一种引导,引导读者去亲身体验和感受植物世界的宏大与微小。

评分

阅读体验的流畅度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学术性强的著作,虽然内容扎实,但行文晦涩难懂,读起来像是在啃硬骨头。我倾向于那些叙事节奏把握得当的作品,能够在我需要了解专业名词时提供清晰的解释,而在讲述历史故事或文化背景时又充满感染力。最好的情况是,作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循循善诱地向你揭示大自然的秘密,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如果一本书能做到图文并茂,且排版设计典雅而不失现代感,那更是加分项。毕竟,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来放松身心,而非承受额外的认知负担。对于那些主题比较沉重的植物学研究,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引人入胜的开篇至关重要。

评分

我对那种只停留在表面介绍、缺乏深度挖掘的博物学作品感到有些乏味。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些敢于探讨“边缘地带”知识的书籍。市面上很多关于药用植物的书籍过于保守,只敢触碰已被主流医学证实的功效,而对于那些存在于民间传说、少数族裔传统中的神秘用途往往一带而过。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以一种开放但又不失批判性的态度,去梳理和呈现这些信息。这需要极高的学术素养和资料搜集能力,去辨别哪些是基于经验的有效知识,哪些仅仅是附会的迷信。探讨植物的“力量”——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应该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而不是空泛的赞美。这种敢于直面复杂性、不回避争议点的叙事风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深度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