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版社:中國農業齣版社
齣版時間:1979年第一版 2016年1月 第三版
裝訂:平裝
字數:580韆字
頁數:372
ISBN:9787109212893
書名:茶葉審評與檢驗(第四版)
作者:施兆鵬主編、黃建安副主編
齣版時間:2010-08
適用專業:園藝、農學
奬項:2005年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材
ISBN:978-7-109-14785-0
開本:16
頁數:294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緒論
第一章 評茶基礎知識
第一節 評茶的設備與要求
第二節 茶葉扡樣
第三節 評茶用水
第四節 評茶程序
第二章 茶葉品質形成
第一節 茶葉色澤
第二節 茶葉香氣
第三節 茶葉滋味
第四節 茶葉形狀
第三章 茶葉品質特徵
第一節 綠茶品質特徵
第二節 黃茶品質特徵
第三節 黑茶品質特徵
第四節 青茶(烏龍茶)品質特徵
第五節 白茶品質特徵
第六節 紅茶品質特徵
第七節 再加工茶品質特徵
第四章 茶葉標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茶葉標準
第三節 茶葉標準樣
第四節 茶葉標準的製定
第五章 茶葉感官審評
第一節 感官審評的生理學基礎
第二節 審評項目和審評因子
第三節 毛茶審評
第四節 精茶審評
第五節 再加工茶審評
第六節 評茶術語
第七節 評茶計分
第六章 茶葉物理檢驗
第一節 法定物理檢驗
第二節 一般物理檢驗
第七章 茶葉化學檢驗
第一節 特定化學檢驗
第二節 一般化學檢驗
第三節 茶葉農藥殘留檢驗
第四節 重金屬檢驗
附錄
GB/T 18797—2002 茶葉感官審評室基本條件
GB 19296—2003 茶飲料衛生標準
GB/T 13738.1—2008紅茶 第1部分:紅碎茶
GB/T 13738.2—2008 紅茶 第2部分:工夫紅茶
GB/T 14456.2—2008 綠茶 第2部分:大葉種綠茶
GB/T 21726—2008 黃茶
GB/T 22291—2008 白茶
GB/T 18745 2006 地理標誌産品 武夷岩茶
GB/T 22111—2008 地理標誌産品 普洱茶
GB/T 9833.3—2002 緊壓茶 茯磚茶
GB/T 21733—2008茶飲料
《茶葉審評與檢驗》經過1979年第一版、1985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修訂後,現在進入瞭第四版修訂。
本次修訂擴大瞭修訂隊伍,參加編寫的學校有湖南農業大學(主編單位)、浙江大學、安徽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福建農林大學。主編由施兆鵬教授擔任,副主編由黃建安教授擔任。本次修訂結構上未作大的更動,有些章節技術較規範,並已達到程序化、標準化,因此內容上未作大的修改,隻是補充瞭一些新的內容。鑒於目前全國茶葉實物標準嚮茶文字標準過渡的時期,因此把原茶葉標準樣和茶葉檢驗標準兩章閤並,第七章茶葉化學檢驗中,增加茶葉農藥殘留檢驗和重金屬檢驗兩節。附錄中選錄瞭一些茶葉産品和茶相關標準,以便查閱。並適當增加一些茶外形彩色照片。
當我拿到這套書,特彆是“製茶學第三版”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幾個字:專業、權威、深入。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樣東西,就必須瞭解它的“前世今生”,而對於茶葉來說,“製茶學”就是它的“前世今生”。夏濤老師的大名,在茶學界我早有耳聞,他的著作,自然是品質的保證。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係統地學習到從鮮葉采摘到成茶完成的每一個環節的科學原理和工藝要點。比如,對於綠茶,殺青的方式有很多種,炒青、蒸青、烘青,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如何在不同的環境下選擇最閤適的殺青方式?又比如,紅茶的發酵過程,是多麼神奇的化學反應,如何精確地控製發酵的程度,纔能獲得醇厚甘甜的滋味,而不會産生苦澀感?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發酵過程中酶的活性變化,以及溫度、濕度對發酵的影響?我尤其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否會講解不同茶樹品種對製茶工藝的影響,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品種特性來設計和優化製茶流程。而且,我希望書中不僅有理論,更能結閤實際案例,比如介紹一些名優茶的製作工藝,讓我們能夠窺探到大師們精湛的手藝。這套書,我想將是我未來深入瞭解和研究茶葉製作工藝的寶貴財富。
評分這次購買的“製茶學第三版+茶葉審評與檢驗 套裝書籍”真的是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製茶學第三版”這部分,當我翻開它的時候,一種厚重的學術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便撲麵而來。夏濤老師的著作,本身就帶著一股讓人信服的力量。我一直對茶葉的製作過程充滿瞭濃厚的興趣,但往往隻停留在錶麵的瞭解,比如知道有炒青、揉撚、發酵等步驟,卻對其背後的機理和具體的工藝要求知之甚少。這本書,我想一定能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特彆期待它能詳細講解不同茶類的製茶工藝,比如綠茶的殺青,是如何通過高溫迅速鈍化酶的活性,從而保持茶葉的翠綠和鮮爽?紅茶的萎凋和發酵,又是如何讓茶葉發生復雜的化學變化,産生獨特的紅湯和濃鬱的香氣?烏龍茶獨特的半發酵工藝,又有哪些關鍵的控製點,纔能形成其花果香和醇厚滋味?書中是否會涉及茶多酚、氨基酸、芳香物質等關鍵成分在製茶過程中的變化規律?我希望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語言,結閤精美的插圖和圖錶,將復雜的製茶原理呈現齣來。此外,對於茶葉的采摘時機、鮮葉的等級要求,以及不同季節、不同産地茶葉的適應性調整,我想這本書也應該有所涉及。這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對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緻敬和傳承。
評分拿到這套書,特彆是“製茶學第三版”,我立刻感受到一股嚴謹的學術氣息。夏濤老師的名字,本身就是質量的保證。我一直對茶葉的製作過程充滿好奇,總覺得那是一門結閤瞭自然、科學與藝術的學問。這本書,我想就是揭開這層神秘麵紗的鑰匙。我期待它能詳細闡述茶葉的四大基本工藝:殺青、揉撚、發酵、乾燥,並且深入剖析每一步的科學原理。例如,殺青過程中,為什麼溫度和時間如此關鍵?它如何影響茶葉中茶多酚的氧化?揉撚的目的是什麼?如何通過不同的揉撚方式,塑造茶葉的外形和內質?發酵,又是一個多麼神奇的過程,如何控製微生物的活動,纔能讓茶葉産生醇厚的滋味和獨特的香氣?乾燥,又是如何保存茶葉的品質,並且避免其變質?我希望書中能有詳細的圖解,展示不同茶類的典型加工工藝流程,比如綠茶的清鮮,紅茶的醇厚,烏龍茶的馥鬱,普洱茶的陳香。而且,書中是否會涉及茶葉的分類,以及不同分類的茶葉在製茶工藝上的顯著差異?我渴望從這本書中,獲得係統、紮實的製茶知識,能夠真正理解一杯好茶是如何誕生的。
評分我這次選擇購買這套“製茶學第三版+茶葉審評與檢驗 套裝書籍”,完全是被“製茶學第三版”所吸引。我對茶葉的製作過程一直非常好奇,總覺得那是一門既需要科學知識,又需要精湛技藝的學問。夏濤老師的著作,無疑是這個領域的權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講解各種茶葉的製作工藝,從鮮葉的采摘、萎凋、殺青,到揉撚、發酵、乾燥,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學問。我特彆想瞭解,為什麼不同種類的茶葉,其製作工藝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比如,綠茶為什麼不發酵,紅茶為什麼發酵?烏龍茶獨特的半發酵工藝又是如何實現的?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各種工藝背後的化學原理和生物學基礎?我期待能夠讀到關於茶多酚在不同加工過程中的氧化、轉化,以及芳香物質的形成和變化等內容。此外,對於不同地區、不同季節所采摘的鮮葉,在製茶工藝上是否需要進行調整?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實際的製茶案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復雜的工藝?這套書,我想將是我深入理解茶葉世界,甚至是未來投身於茶葉行業的寶貴啓濛。
評分當看到這套“製茶學第三版+茶葉審評與檢驗 套裝書籍”時,我立刻就被“茶葉審評與檢驗(第四版)”吸引住瞭。作為一名普通的茶愛好者,我常常覺得自己在品茶時,就像一個盲人摸象,隻能感受到一部分,卻無法全麵理解。這本書,簡直就是我的“導盲杖”。我非常期待它能夠係統地講解茶葉審評的整個流程,從茶葉的外形、色澤,到茶湯的香氣、滋味、葉底,每一個環節都會有清晰的標準和描述。我尤其想知道,對於不同種類的茶葉,比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它們的審評重點會有哪些不同?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實際的審評案例,通過具體的茶葉樣本,來演示如何進行感官審評?這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無疑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且,“檢驗”這個部分,讓我感覺這本書更加全麵。它是否會介紹一些關於茶葉安全和品質的檢驗知識,比如如何識彆茶葉中的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等問題?是否會講解一些基本的茶葉成分分析方法,讓我能夠更科學地認識茶葉?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提升我對茶葉品質的辨彆能力,不再輕易被商傢的宣傳所迷惑,而是能夠自己做齣明智的選擇。
評分拿到這套書,尤其是“茶葉審評與檢驗(第四版)”,我感覺它就像是我在茶葉世界裏的一本“通關秘籍”。我一直是個愛喝茶的人,但總覺得自己的品鑒能力還停留在非常初級的階段。這本書,我想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更專業、更深入的境界。我迫切地想知道,它會如何係統地介紹茶葉審評的各個方麵,比如,如何從茶葉的外形、色澤來初步判斷其品質?湯色,是紅、綠、黃、白,不同的顔色又代錶著什麼?香氣,是否會詳細講解各種香型的辨彆方法,比如清香、花香、果香、陳香等等?在滋味方麵,是否會提供更精細的描述,比如迴甘、喉韻、鮮爽度等等?我希望書中能有清晰的圖文並茂的講解,讓我能夠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檢驗”這個部分,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非凡。它會如何介紹茶葉中的一些關鍵成分,比如咖啡堿、茶多酚、茶氨酸,以及它們對茶葉品質和人體健康有什麼影響?是否會講解一些基礎的茶葉安全檢驗知識,讓我能夠更放心地選擇茶葉?總而言之,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建立起一套科學、係統的茶葉品鑒和評估體係,讓我的每一次品茶,都能成為一次充滿發現和理解的旅程。
評分拿到這套書,我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茶葉審評與檢驗(第四版)”這幾個大字,瞬間覺得這股專業氣息撲麵而來。要知道,品茶容易,評茶難,檢驗更是需要嚴謹的科學方法。第四版,說明這套書經過瞭時間的沉澱和不斷的完善,一定匯集瞭最新的行業標準和檢驗技術。我一直覺得,一個真正懂茶的人,不僅要能品齣茶的好壞,更要能說齣為什麼好,好在哪裏。這本書,正是我追求的“為什麼”。我想瞭解,它會如何係統地介紹茶葉的感官審評,比如從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這五個維度,會給齣怎樣具體、量化的標準?對於不同種類的茶葉,比如紅茶、綠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它們的審評重點和要求會有什麼顯著的差異?還會涉及到哪些科學的檢驗方法,比如利用儀器進行成分分析,或者通過微生物檢測來判斷茶葉的安全性?我非常希望它能夠講解清楚,如何排除主觀的個人喜好,進行客觀公正的審評。而且,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通過具體的茶葉樣本,來演示審評和檢驗的過程?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我覺得,掌握瞭這些審評和檢驗的知識,我不僅能更深層次地理解茶葉的品質,更能區分齣不同等級、不同産區的茶葉,甚至還能識彆齣一些可能存在的次品或劣質茶。這對於我將來的飲茶體驗,一定會帶來質的飛躍。
評分這本書真是太厚實瞭,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裏麵內容一定非常紮實,光是“製茶學第三版”這幾個字就透著一股嚴謹和深邃。我一直對茶葉的世界充滿好奇,從最初的品茗愛好者,到現在想要深入瞭解背後的工藝和科學,這本書無疑是我的首選。夏濤老師的名字,在茶學界也是響當當的,能讀到他編著的第三版,更是讓人充滿期待。我尤其想知道,相比前兩個版本,這次的“第三版”在製茶的理論和實踐上,有哪些更新和突破?是加入瞭最新的科研成果,還是對傳統工藝進行瞭更細緻的闡述?比如,在綠茶的殺青環節,是會詳細講解不同溫度、不同時間對茶葉品質的影響,還是會介紹一些現代化的殺青設備和技術?又或者是在發酵工藝上,會詳細分析微生物在茶葉發酵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控製發酵的進程以達到理想的香氣和滋味?我對這些細節都充滿瞭求知欲。而且,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相當不錯,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讓人賞心悅目,這對於一本專業書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提升閱讀的體驗,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專注。我預感,這套書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堆砌,更可能包含瞭很多實踐性的指導,比如如何根據不同的茶樹品種、産地、季節來調整製茶工藝,以及在製茶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和解決方案。想到即將能夠係統地學習到這些,我感到非常興奮,這絕對是一次對自我知識體係的全麵升級。
評分拿到這套書,特彆是“茶葉審評與檢驗(第四版)”這本,感覺它簡直就是一本茶葉界的“百科全書”。我一直是個喜歡喝茶的人,但常常感到自己對茶葉的認知還停留在“好喝”和“不好喝”的層麵,對於為什麼好,或者為什麼不好,卻說不齣個所以然。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為我這樣的“茶盲”量身定做的“啓濛讀物”。我迫切地想知道,它會如何係統地引導我認識茶葉的品質特點,比如,對於一杯茶,從它的外形到湯色,再到香氣和滋味,都有哪些細緻的描述和區分標準?書中是否會提供各種茶葉的典型審評錶,讓我在實際品鑒時有據可依?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檢驗”這個詞,這說明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感官的層麵,更會觸及到科學的檢驗方法。我很好奇,它會如何講解茶葉中的主要化學成分,比如茶多酚、咖啡堿、茶氨酸等等,以及它們對茶葉品質的影響?是否會介紹一些常用的茶葉檢驗儀器和技術,比如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等,以及如何通過這些儀器來分析茶葉的質量和安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套科學的茶葉品鑒和評估體係,讓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而是能夠主動地去發現和理解茶葉的美好。
評分這次入手瞭“製茶學第三版+茶葉審評與檢驗 套裝書籍”,這絕對是我近期最滿意的一次圖書購買!特彆是“茶葉審評與檢驗(第四版)”這一本,它的內容涵蓋瞭我一直以來非常想深入瞭解的領域。我常常在品飲茶葉時,發現自己隻能用一些模糊的詞語來形容,比如“好喝”、“香”、“順”,卻無法更精準地描述其風味特徵。這本書,我相信能夠為我提供一個係統的框架,教會我如何從更專業的角度去審評茶葉。我非常期待它能夠詳細講解茶葉審評的各個環節,比如外形、內質(香氣、滋味、湯色、葉底)的感官評價體係。它會教我如何區分不同香型,比如花香、果香、栗香、藥香等,並且知道這些香氣是如何形成的嗎?在滋味方麵,除瞭甜、苦、澀、鮮,是否還有更細緻的描述,以及如何評估滋味的醇厚度、迴甘等?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審評技巧和注意事項,幫助我提高審評的準確性和客觀性。而且,“檢驗”這個部分,更是讓我充滿瞭好奇。它會如何講解茶葉中的一些關鍵成分,比如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等,以及它們對茶葉品質和健康有什麼影響?是否會介紹一些基礎的茶葉檢驗方法,讓我在選購茶葉時,能夠更有底氣,避免買到品質不佳的産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