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学第三版+茶叶审评与检验 套装书籍 两本 制茶学 第三版 夏涛 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

制茶学第三版+茶叶审评与检验 套装书籍 两本 制茶学 第三版 夏涛 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制茶学
  • 茶叶
  • 茶叶审评
  • 茶叶检验
  • 茶文化
  • 夏涛
  • 农业科技
  • 食品科学
  • 茶艺
  • 茶叶品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农阳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12893
商品编码:28236200297

具体描述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1979年第一版  2016年1月 第三版

装订:平装

字数:580千字

页数:372

ISBN:9787109212893

 

书名: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

作者:施兆鹏主编、黄建安副主编

出版时间:2010-08

适用专业:园艺、农学

奖项:2005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

ISBN:978-7-109-14785-0

开本:16

页数:294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绪论

第一章 评茶基础知识

第一节 评茶的设备与要求

第二节 茶叶扦样

第三节 评茶用水

第四节 评茶程序

第二章 茶叶品质形成

第一节 茶叶色泽

第二节 茶叶香气

第三节 茶叶滋味

第四节 茶叶形状

第三章 茶叶品质特征

第一节 绿茶品质特征

第二节 黄茶品质特征

第三节 黑茶品质特征

第四节 青茶(乌龙茶)品质特征

第五节 白茶品质特征

第六节 红茶品质特征

第七节 再加工茶品质特征

第四章 茶叶标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茶叶标准

第三节 茶叶标准样

第四节 茶叶标准的制定

第五章 茶叶感官审评

第一节 感官审评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

第三节 毛茶审评

第四节 精茶审评

第五节 再加工茶审评

第六节 评茶术语

第七节 评茶计分

第六章 茶叶物理检验

第一节 法定物理检验

第二节 一般物理检验

第七章 茶叶化学检验

第一节 特定化学检验

第二节 一般化学检验

第三节 茶叶农药残留检验

第四节 重金属检验

附录

GB/T 18797—2002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GB 19296—2003 茶饮料卫生标准

GB/T 13738.1—2008红茶 第1部分:红碎茶

GB/T 13738.2—2008 红茶 第2部分:工夫红茶

GB/T 14456.2—2008 绿茶 第2部分:大叶种绿茶

GB/T 21726—2008 黄茶

GB/T 22291—2008 白茶

GB/T 18745 2006 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岩茶

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

GB/T 9833.3—2002 紧压茶 茯砖茶

GB/T 21733—2008茶饮料

 

    《茶叶审评与检验》经过1979年第一版、1985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修订后,现在进入了第四版修订。 

     本次修订扩大了修订队伍,参加编写的学校有湖南农业大学(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主编由施兆鹏教授担任,副主编由黄建安教授担任。本次修订结构上未作大的更动,有些章节技术较规范,并已达到程序化、标准化,因此内容上未作大的修改,只是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鉴于目前全国茶叶实物标准向茶文字标准过渡的时期,因此把原茶叶标准样和茶叶检验标准两章合并,第七章茶叶化学检验中,增加茶叶农药残留检验和重金属检验两节。附录中选录了一些茶叶产品和茶相关标准,以便查阅。并适当增加一些茶外形彩色照片。

 


《制茶学》第三版 一、 概述 《制茶学》第三版,由夏涛教授主编,是制茶学领域内一本集学术性、实践性与前沿性于一体的经典教材。本书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茶叶生产的全过程,从茶树的栽培育种、鲜叶的采摘标准,到各类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的加工工艺,再到茶叶的品质审评、检验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本书不仅涵盖了传统制茶技艺的精髓,更融入了近年来在茶叶加工技术、质量控制、产品开发以及茶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新进展和新理念,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现代制茶学最全面、最权威的知识体系。 二、 内容详述 第一篇 茶叶的生物学基础与初加工 1. 茶树生物学基础: 茶树的起源与演化:追溯茶树的起源,阐述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演化过程,以及主要栽培种群的形成。 茶树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生化:详细介绍茶树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的形态特征,并深入探讨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代谢等生理过程。重点分析茶树体内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芳香物质等主要化学成分的形成、积累与转化规律,以及这些成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茶树的遗传与育种:介绍茶树的遗传特性,以及当前茶树育种的目标和主要育种技术,包括杂交育种、无性繁殖、生物技术育种等,旨在培育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新品种。 茶树栽培技术:系统讲解茶园的选址、土壤改良、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修剪整形等关键栽培环节,强调绿色、有机、生态化栽培理念在现代茶业中的应用,以获得优质、安全的鲜叶原料。 鲜叶采摘与初处理:详细阐述不同茶类对鲜叶采摘的嫩度、匀净度等要求,以及采摘方式(如手工采摘、机械采摘)对鲜叶品质的影响。介绍鲜叶入库、摊置、萎凋等初处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茶叶内含物转化的初步影响。 2. 茶叶加工的生物化学与物理学原理: 茶叶加工的化学变化:深入解析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形成茶黄素、茶红素),氨基酸的转化,糖类物质的降解,芳香物质的形成与挥发等关键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变化是茶叶风味、色泽、香气形成的根本原因。 茶叶加工的物理变化:分析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加工过程中,水分的蒸发、物料的塑形、组分的分离与迁移等物理过程。强调温度、湿度、时间、机械力等物理因素对茶叶品质形成的作用。 酶促与非酶促褐变:详细解释在特定条件下,茶叶中酚氧化酶等内源酶的作用,导致茶多酚氧化聚合,以及美拉德反应等非酶促褐变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第二篇 各类茶叶的加工工艺 本书将以详细的篇幅,分门别类地介绍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重点突出每类茶在原料选择、加工环节、工艺控制等方面的独特性。 1. 绿茶加工: 基本原理:强调“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通过高温迅速钝化酶活性,阻止茶多酚氧化,保持茶叶鲜绿的色泽和天然的清香味。 工艺流程:详细介绍杀青(炒青、蒸青、烘青、打腈)、揉捻、干燥(烘干、炒干、晒干)等主要工序。 典型名优绿茶介绍:以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等为例,分析其独特的加工手法、品质特征及感官评价。 2. 红茶加工: 基本原理:阐述“发酵”是红茶加工的核心,通过酶促氧化,使茶多酚转化为茶黄素、茶红素等,形成红茶特有的色泽、香气和滋味。 工艺流程:介绍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氧化)、干燥等主要工序。 典型红茶介绍:以祁门红茶、滇红、英德红茶、阿萨姆等为例,分析其加工特点和风味形成。 3. 乌龙茶(青茶)加工: 基本原理:强调“做青”是乌龙茶加工的精髓,在适度的萎凋和摇青过程中,实现部分氧化,达到“半发酵”状态,形成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的独特品质。 工艺流程:详细介绍晒青、做青(摇青、萎凋)、杀青、揉捻、干燥、烘焙等关键工序。 典型乌龙茶介绍:以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冻顶乌龙等为例,分析其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加工差异及品质特征。 4. 黄茶加工: 基本原理:介绍“闷黄”是黄茶加工的独特工艺,在湿热作用下,茶叶内含物发生非酶促氧化,形成黄汤黄叶的特征。 工艺流程:包括杀青、初干、闷黄、复干等工序。 典型黄茶介绍:如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5. 白茶加工: 基本原理:突出“萎凋”和“干燥”是白茶加工的主要工序,工艺极为简单,不炒不揉,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叶的天然物质,形成“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品质。 工艺流程:主要包括萎凋(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干燥。 典型白茶介绍:如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 6. 黑茶加工: 基本原理:强调“渥堆”和“后发酵”是黑茶加工的特有工艺,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茶叶内含物发生复杂转化,形成独特的陈香和醇厚滋味。 工艺流程:包括杀青、初揉、渥堆、晾(晒)干、蒸(烘)压、陈化等。 典型黑茶介绍:如普洱茶(生茶和熟茶)、安化黑茶、六堡茶等。 第三篇 茶叶品质审评与检验 1. 茶叶品质审评基础: 审评的意义与原则:阐述茶叶品质审评在茶叶生产、流通、消费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客观、公正的审评原则。 审评的工具与环境:介绍审评器皿(审评杯、审评碗、审评碟)、工具(茶样称、量筒、计时器)以及审评室的环境要求(光线、温度、湿度、气味)。 茶叶审评的基本方法:详细讲解干茶、茶汤、叶底三个方面的审评内容,包括外形、色泽、整碎度、净度(干茶),汤色、香气、滋味(茶汤),以及匀整度、色泽、柔嫩度(叶底)。 2. 各类茶叶的品质特征与审评要点: 绿茶:分析绿茶的“形美、色翠、香高、味浓”的品质要求,以及其典型的嫩绿、黄绿、翠绿的汤色,清香、豆香、板栗香等香气,鲜爽、醇厚的滋味。 红茶:强调红茶的“红汤、红叶、香醇、味厚”的特点,介绍红艳、橙红的汤色,花香、果香、蜜糖香等香气,鲜醇、甘爽的滋味。 乌龙茶:突出其“清、香、醇、韵”的品质,介绍其独特的“绿叶红镶边”的叶底,花香、果香、蜜香交织的复合香气,醇厚回甘的滋味。 黄茶:讲解其“黄汤、黄叶”的特征,以及其醇厚、甘甜的滋味。 白茶:描述其“毫白、汤清、味醇”的特点,以及其清淡、鲜爽的滋味。 黑茶:突出其“陈香、醇厚、回甘”的品质,介绍其红褐、深褐的汤色,特殊的陈香、霉香、木香,醇厚、滑润、甘甜的滋味。 3. 茶叶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关系: 内含物对风味的影响:深入分析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挥发性芳香物质等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与比例如何影响茶叶的苦涩味、鲜爽度、香气强度与类型。 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与品质形成:结合具体的加工工艺,阐述化学变化如何直接导致茶叶品质的形成。 4. 茶叶品质检验(技术性要求): 物理检验:如水分含量测定(烘干法、快速水分仪)、灰分测定、杂质含量测定等。 化学检验: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物质、重金属(铅、砷、镉等)、农药残留(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等)的检测方法。 生物检验:如微生物限量(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等)的检测。 标准与法规:介绍国家及行业关于茶叶品质、安全卫生的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如GB/T 27331-2009《茶叶卫生标准》等,强调合规性生产的重要性。 第四篇 茶叶品质控制与产品开发 1. 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鲜叶质量控制:从茶园管理、采摘到鲜叶收购,全程控制影响品质的因素。 加工过程的质量监控:关键工序的参数控制(温度、时间、湿度、揉捻力度等),在线监测与调整。 成品检验与质量追溯:建立完善的成品检验体系,实现产品批次管理与追溯。 2. 茶叶产品开发与创新: 新型茶叶加工技术:介绍低损伤加工技术、连续化加工设备、智能化控制系统等。 功能性茶叶的开发:基于茶叶生物活性成分,开发具有保健、药用价值的茶叶产品。 茶叶深加工与衍生品:如茶饮料、茶食品、茶化妆品、茶提取物等的开发。 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探讨如何通过品牌塑造、市场推广,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 适用对象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农林类、食品类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使用,同时也是茶叶科研机构、茶叶生产企业技术人员、茶叶审评员、茶叶质量检验人员以及广大茶叶爱好者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必备参考书。 四、 特色与价值 《制茶学》第三版在继承前两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在内容上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与充实,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色: 内容全面深入:涵盖了从茶树栽培到茶叶深加工的整个产业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体系结构清晰:按照茶叶生产流程和逻辑顺序编排,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科学性与前沿性并重: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融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配以丰富的插图、表格和案例,使抽象的理论概念更加直观易懂。 强调质量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将食品安全、绿色生产、生态环保等理念贯穿全书。 本书的出版,对于提高我国茶叶生产技术水平,培养高素质茶叶专业人才,推动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书,特别是“制茶学第三版”,我立刻感受到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夏涛老师的名字,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我一直对茶叶的制作过程充满好奇,总觉得那是一门结合了自然、科学与艺术的学问。这本书,我想就是揭开这层神秘面纱的钥匙。我期待它能详细阐述茶叶的四大基本工艺:杀青、揉捻、发酵、干燥,并且深入剖析每一步的科学原理。例如,杀青过程中,为什么温度和时间如此关键?它如何影响茶叶中茶多酚的氧化?揉捻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通过不同的揉捻方式,塑造茶叶的外形和内质?发酵,又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过程,如何控制微生物的活动,才能让茶叶产生醇厚的滋味和独特的香气?干燥,又是如何保存茶叶的品质,并且避免其变质?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解,展示不同茶类的典型加工工艺流程,比如绿茶的清鲜,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馥郁,普洱茶的陈香。而且,书中是否会涉及茶叶的分类,以及不同分类的茶叶在制茶工艺上的显著差异?我渴望从这本书中,获得系统、扎实的制茶知识,能够真正理解一杯好茶是如何诞生的。

评分

当我拿到这套书,特别是“制茶学第三版”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字:专业、权威、深入。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样东西,就必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而对于茶叶来说,“制茶学”就是它的“前世今生”。夏涛老师的大名,在茶学界我早有耳闻,他的著作,自然是品质的保证。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系统地学习到从鲜叶采摘到成茶完成的每一个环节的科学原理和工艺要点。比如,对于绿茶,杀青的方式有很多种,炒青、蒸青、烘青,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最合适的杀青方式?又比如,红茶的发酵过程,是多么神奇的化学反应,如何精确地控制发酵的程度,才能获得醇厚甘甜的滋味,而不会产生苦涩感?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发酵过程中酶的活性变化,以及温度、湿度对发酵的影响?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会讲解不同茶树品种对制茶工艺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品种特性来设计和优化制茶流程。而且,我希望书中不仅有理论,更能结合实际案例,比如介绍一些名优茶的制作工艺,让我们能够窥探到大师们精湛的手艺。这套书,我想将是我未来深入了解和研究茶叶制作工艺的宝贵财富。

评分

拿到这套书,我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这几个大字,瞬间觉得这股专业气息扑面而来。要知道,品茶容易,评茶难,检验更是需要严谨的科学方法。第四版,说明这套书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不断的完善,一定汇集了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检验技术。我一直觉得,一个真正懂茶的人,不仅要能品出茶的好坏,更要能说出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这本书,正是我追求的“为什么”。我想了解,它会如何系统地介绍茶叶的感官审评,比如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这五个维度,会给出怎样具体、量化的标准?对于不同种类的茶叶,比如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它们的审评重点和要求会有什么显著的差异?还会涉及到哪些科学的检验方法,比如利用仪器进行成分分析,或者通过微生物检测来判断茶叶的安全性?我非常希望它能够讲解清楚,如何排除主观的个人喜好,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评。而且,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茶叶样本,来演示审评和检验的过程?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觉得,掌握了这些审评和检验的知识,我不仅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茶叶的品质,更能区分出不同等级、不同产区的茶叶,甚至还能识别出一些可能存在的次品或劣质茶。这对于我将来的饮茶体验,一定会带来质的飞跃。

评分

当看到这套“制茶学第三版+茶叶审评与检验 套装书籍”时,我立刻就被“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吸引住了。作为一名普通的茶爱好者,我常常觉得自己在品茶时,就像一个盲人摸象,只能感受到一部分,却无法全面理解。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导盲杖”。我非常期待它能够系统地讲解茶叶审评的整个流程,从茶叶的外形、色泽,到茶汤的香气、滋味、叶底,每一个环节都会有清晰的标准和描述。我尤其想知道,对于不同种类的茶叶,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它们的审评重点会有哪些不同?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审评案例,通过具体的茶叶样本,来演示如何进行感官审评?这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检验”这个部分,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加全面。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茶叶安全和品质的检验知识,比如如何识别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是否会讲解一些基本的茶叶成分分析方法,让我能够更科学地认识茶叶?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提升我对茶叶品质的辨别能力,不再轻易被商家的宣传所迷惑,而是能够自己做出明智的选择。

评分

拿到这套书,特别是“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这本,感觉它简直就是一本茶叶界的“百科全书”。我一直是个喜欢喝茶的人,但常常感到自己对茶叶的认知还停留在“好喝”和“不好喝”的层面,对于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不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茶盲”量身定做的“启蒙读物”。我迫切地想知道,它会如何系统地引导我认识茶叶的品质特点,比如,对于一杯茶,从它的外形到汤色,再到香气和滋味,都有哪些细致的描述和区分标准?书中是否会提供各种茶叶的典型审评表,让我在实际品鉴时有据可依?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检验”这个词,这说明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层面,更会触及到科学的检验方法。我很好奇,它会如何讲解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比如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等等,以及它们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是否会介绍一些常用的茶叶检验仪器和技术,比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仪器来分析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茶叶品鉴和评估体系,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发现和理解茶叶的美好。

评分

拿到这套书,尤其是“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我感觉它就像是我在茶叶世界里的一本“通关秘籍”。我一直是个爱喝茶的人,但总觉得自己的品鉴能力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这本书,我想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专业、更深入的境界。我迫切地想知道,它会如何系统地介绍茶叶审评的各个方面,比如,如何从茶叶的外形、色泽来初步判断其品质?汤色,是红、绿、黄、白,不同的颜色又代表着什么?香气,是否会详细讲解各种香型的辨别方法,比如清香、花香、果香、陈香等等?在滋味方面,是否会提供更精细的描述,比如回甘、喉韵、鲜爽度等等?我希望书中能有清晰的图文并茂的讲解,让我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检验”这个部分,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它会如何介绍茶叶中的一些关键成分,比如咖啡碱、茶多酚、茶氨酸,以及它们对茶叶品质和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是否会讲解一些基础的茶叶安全检验知识,让我能够更放心地选择茶叶?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茶叶品鉴和评估体系,让我的每一次品茶,都能成为一次充满发现和理解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厚实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里面内容一定非常扎实,光是“制茶学第三版”这几个字就透着一股严谨和深邃。我一直对茶叶的世界充满好奇,从最初的品茗爱好者,到现在想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工艺和科学,这本书无疑是我的首选。夏涛老师的名字,在茶学界也是响当当的,能读到他编著的第三版,更是让人充满期待。我尤其想知道,相比前两个版本,这次的“第三版”在制茶的理论和实践上,有哪些更新和突破?是加入了最新的科研成果,还是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更细致的阐述?比如,在绿茶的杀青环节,是会详细讲解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还是会介绍一些现代化的杀青设备和技术?又或者是在发酵工艺上,会详细分析微生物在茶叶发酵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控制发酵的进程以达到理想的香气和滋味?我对这些细节都充满了求知欲。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赏心悦目,这对于一本专业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提升阅读的体验,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专注。我预感,这套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可能包含了很多实践性的指导,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茶树品种、产地、季节来调整制茶工艺,以及在制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想到即将能够系统地学习到这些,我感到非常兴奋,这绝对是一次对自我知识体系的全面升级。

评分

这次入手了“制茶学第三版+茶叶审评与检验 套装书籍”,这绝对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图书购买!特别是“茶叶审评与检验(第四版)”这一本,它的内容涵盖了我一直以来非常想深入了解的领域。我常常在品饮茶叶时,发现自己只能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来形容,比如“好喝”、“香”、“顺”,却无法更精准地描述其风味特征。这本书,我相信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的框架,教会我如何从更专业的角度去审评茶叶。我非常期待它能够详细讲解茶叶审评的各个环节,比如外形、内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的感官评价体系。它会教我如何区分不同香型,比如花香、果香、栗香、药香等,并且知道这些香气是如何形成的吗?在滋味方面,除了甜、苦、涩、鲜,是否还有更细致的描述,以及如何评估滋味的醇厚度、回甘等?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审评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我提高审评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而且,“检验”这个部分,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它会如何讲解茶叶中的一些关键成分,比如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以及它们对茶叶品质和健康有什么影响?是否会介绍一些基础的茶叶检验方法,让我在选购茶叶时,能够更有底气,避免买到品质不佳的产品。

评分

这次购买的“制茶学第三版+茶叶审评与检验 套装书籍”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制茶学第三版”这部分,当我翻开它的时候,一种厚重的学术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便扑面而来。夏涛老师的著作,本身就带着一股让人信服的力量。我一直对茶叶的制作过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了解,比如知道有炒青、揉捻、发酵等步骤,却对其背后的机理和具体的工艺要求知之甚少。这本书,我想一定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特别期待它能详细讲解不同茶类的制茶工艺,比如绿茶的杀青,是如何通过高温迅速钝化酶的活性,从而保持茶叶的翠绿和鲜爽?红茶的萎凋和发酵,又是如何让茶叶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独特的红汤和浓郁的香气?乌龙茶独特的半发酵工艺,又有哪些关键的控制点,才能形成其花果香和醇厚滋味?书中是否会涉及茶多酚、氨基酸、芳香物质等关键成分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我希望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结合精美的插图和图表,将复杂的制茶原理呈现出来。此外,对于茶叶的采摘时机、鲜叶的等级要求,以及不同季节、不同产地茶叶的适应性调整,我想这本书也应该有所涉及。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致敬和传承。

评分

我这次选择购买这套“制茶学第三版+茶叶审评与检验 套装书籍”,完全是被“制茶学第三版”所吸引。我对茶叶的制作过程一直非常好奇,总觉得那是一门既需要科学知识,又需要精湛技艺的学问。夏涛老师的著作,无疑是这个领域的权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讲解各种茶叶的制作工艺,从鲜叶的采摘、萎凋、杀青,到揉捻、发酵、干燥,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学问。我特别想了解,为什么不同种类的茶叶,其制作工艺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比如,绿茶为什么不发酵,红茶为什么发酵?乌龙茶独特的半发酵工艺又是如何实现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工艺背后的化学原理和生物学基础?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茶多酚在不同加工过程中的氧化、转化,以及芳香物质的形成和变化等内容。此外,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所采摘的鲜叶,在制茶工艺上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制茶案例,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工艺?这套书,我想将是我深入理解茶叶世界,甚至是未来投身于茶叶行业的宝贵启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