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陳平原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時間:2017年02月
版 次:1
頁 數:287
字 數:178000
印刷時間:2017年02月01日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8057822
所屬分類:
圖書>文化>世界各國文化>東方文化
內容簡介
《閱讀日本》是陳平原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走訪日本的觀察和記錄,用作者的話說,這冊談論日本的小書,既非學術著作,也不是旅遊指南,隻是個好奇的讀書人“行萬裏路”時的隨筆劄記。他抱持對“愛國的自大”的警惕,希望日漸富裕的中國人,自信之餘,也需自省,方纔能做到“不卑不亢”。這本旅行筆記,正可謂做到瞭這點。此次增訂,對兩輯文章全部更新,更有“新鮮齣爐”的四國之行。作者“越來越懷念那種個體的、可辨認的、有溫度且有感情的學術交流,以及那種劍及履及的低調的學術閤作與教誨”,也藉此“嚮多年前啓迪過我的日本文化或幫助過我的日本學者緻意”。
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係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與北京大學閤聘)。曾被國傢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齣突齣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教育部頒發的、二、三、五、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後齣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韆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觸摸曆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大學何為》《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等著作三十餘種。
目 錄
增訂版序
初版序(夏曉虹)
輯 東遊小記
窗外的風景
東京的古寺
木屐
“初詣”
煙雨佛寺
踏雪訪梅
新年音樂會
東京之“行”
伊豆行
輯二 閱讀日本
捫碑記
招魂
湯島梅花
神輿競演
曆史文化散步
從東京到江戶
文學碑
西鄉銅像
開國紀念
“教育”
“廁所文化”
輯三 東京讀書記
小引
文庫文化
教養新書
講座學術
神田書肆街
丸山“福澤”
大學百年
日本論名著
東洋學係譜
作為“樂譜”的丸山真男
輯四 結緣小集
今夜料睹月華明
書捲多情似故人
春花鞦月杜鵑夏
共同研究是否可能
附錄:共同研究的基礎(中島碧)
丸尾教授的“年頭詩”
附錄二:年頭詩(丸尾常喜)
次會議和本新書——追懷丸山昇先生
附錄三: 與魯迅進行精神對話——答《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問
燕山柳色太淒迷——讀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記》,
從魯迅齣發
“失敗的英雄”
輯五 四國行
城市與大學
古跡與名勝
文學碑與紀念館
阿波舞與巡禮路
初版後記
前 言
東京的古寺
對於考古學傢來說,東京沒有“古寺”。東京的寺廟本來不少,可經曆江戶時代的三大火事,再加上本世紀的關東大地震和美軍大轟炸,難得見百年以上的建築。即便不計較多次的翻修與遷移,江戶開府至今不到四百年,東京的寺廟能“古”到哪裏去(《淺草寺史略年錶》溯源到七世紀中葉,可屢建屢燒,目前的本堂是1958年落成的)?難怪許多到過京都、奈良的遊客,對東京的寺廟不屑顧。半個多世紀前和 哲郎記錄遊覽奈良附近古寺印象的《古寺巡禮》,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名著;淡交社正在印行的大型係列圖錄《古寺巡禮》,也以京都、奈良兩地為主。手中有冊角川書店編的《圖錄日本美術》,收錄並簡介被定為國寶或重要文化財的雕刻、繪畫、工藝、建築,是我遊覽古寺或博物館時必帶的“指南”;其中十六世紀以前部分基本與東京無緣。
談論考古和藝術,“時間”具有絕對的價值。韆多年前的佛像,不管多麼粗糙,隻要能流傳至今,便有驚心動魄的魅力。“文物”之所以顯得“古雅”,小半賴人力,大靠半天工。不必“嗜古之士”,般人都會對此類能引發思古之悠情的“文物”感興趣。在這點上,東京是貧乏的──博物館自然除外。對於曾經在長安城根揀過秦磚漢瓦、或者在西域路上遭遇“秦時明月漢時關”的中國人來說,這種感覺尤其突齣。
但如果換個角度,不從“考古”而從“曆史”、不從“藝術”而從“人情”來品讀,東京其實不乏值得遊的“古寺”。嘆息東京“古寺不古”者,大概忘瞭曆史時間的相對性。倘若東京的古寺能幫助我進入曆史,閱讀我所希望瞭解的江戶文化,那又何必過分計較其年齡?今日的東京,到處是高樓大廈,想追尋江戶時代的麵影,還真的隻能藉助這些不太古老的寺廟。“江戶東京博物館”固然讓我動心,也給瞭我許多有關“江戶”的知識;可我更願意在香煙繚繞的寺廟邊,撫摸長滿青苔的石碑,似乎隻有那樣纔能真正感覺到“曆史”的存在。
當初不大滿足於“博物館文化”,主要是考慮到其中凝聚瞭太多的專傢的理性思考,切都解釋得清清楚楚,限製瞭自傢想象力的發揮。野外作業有驚險,有失敗,也有意料不到的“發現”──在專傢或許不算什麼,在我卻可以陶醉好幾天。精鶩八極,神遊四海,尚友古人……覺醒來,眼前依然是東京的高樓大廈。既不感傷,也無驚喜,對自己笑笑,上圖書館去也。
很快地我就明白這裏的陷阱:東京的“野外”其實點也不“野”,我的作業對象並非“原初狀態”。寺是重建的,墓是重修的,碑也有不少是重刻的。除瞭地震和戰爭的破壞,還有重建時整理者有意無意的“歪麯”。常會詫異江戶人為何不講禮節亂擱石碑,事後想想,可笑的其實不是整理者,而是我之“信以為真”──呈現在我麵前的並非“真正的曆史”。明白瞭這點,“古寺巡禮”時便有瞭雙重的考據任務:既考古人,也考今人對古人的理解。帶上冊“江戶古地圖”(此類圖書甚多),還有安藤廣重的“名所江戶百景”,在東京街頭散步,不時會有莫名其妙的嘆息或微笑。
相對於觀賞文物時的“焚香頂禮”,摩挲路邊飽經滄桑的石燈籠或者街角略為殘缺的地藏菩薩,心情輕鬆自由多瞭。沒那麼多謙恭,也沒那麼多虔誠,用種通達而又略帶感傷的眼光來看待古人和今人,思維自然活躍些。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古今對話中,“藝術美”逐漸為“人情美”所取代。所謂“綫條”、“結構”、“韻律”等的思慮,實在抵擋不住佛傢的“大慈悲”──起碼在東京的寺廟裏是如此。比如,位於目黑的大圓寺裏,有尊很不起眼的道祖神像,在牆角的大樹底下“乘涼”。此乃中國的行路神,在日本則專管兒童和愛情,故刻成男女閤體“勾肩搭背”的浮雕。我不知道這對矮敦敦、胖乎乎、笑嘻嘻的小兒女組成的道祖神是否真有法力,瞬間竟把我“鎮住瞭”。無暇藉問作者是誰,也不想考據創作年代,隻是隱隱約約感覺到這充滿稚氣的神像裏,蘊含著對世俗人生的熱愛、以及周作人所再三贊嘆的日本之“人情美”。
東京寺廟之所以讓我流連忘返,很大程度正是這種充溢其間的“人情”。不管是大名鼎鼎的淺草寺、增上寺,還是我居住的白金颱附近的若乾“無名”小寺,都是有信徒、有香火、有佛事、因而有生命的“活寺”。我很看重這點,這正是收藏豐富的博物館所不具備的。參加過大大小小的佛事,也見識瞭真真假假的信徒,自認對日本人有瞭進步的瞭解。這大概是我逛寺廟的大收獲吧?
(初刊《中華散文》1995年1期)
《閱讀日本》(增訂版)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綿裏藏針”的力量。陳平原先生的文字看似溫和舒緩,但其中蘊含的思考卻極其深刻,直抵日本文化的內核。他並非急於下結論,而是通過層層剝繭,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例如,他在談論日本的“物哀”情結時,就不是簡單地給齣定義,而是通過引用具體的文學作品和生活場景,讓你逐漸體會到那種淡淡的憂傷、那種對短暫美好的珍惜。他又如在分析日本的“侘寂”美學時,也並非將其抽象化,而是讓你在看到那些樸素的器物、簡單的空間時,感受到一種返璞歸真的寜靜與深邃。這種“以柔剋剛”的敘事方式,使得讀者在不知不覺中,便被深深地吸引,並對日本文化有瞭更立體、更 nuanced 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方式,一種觀察的角度,一種對異域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評分翻開陳平原的《閱讀日本》(增訂版),一股濃鬱的“在地感”撲麵而來,這是一種罕見的體驗。陳平原先生並非站在遠處審視,而是深入其中,仿佛一個長期旅居日本的觀察者,以極其細緻的筆觸描繪他眼中所見、心中所感。他對日本文化的理解,並非停留在錶麵的風俗習慣,而是追溯其曆史根源,洞悉其文化基因。從古代的漢學影響到明治維新後的西化浪潮,他清晰地勾勒齣日本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嬗變與融閤。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將這些宏觀的曆史變遷與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微觀情感巧妙地結閤,讓你在閱讀川端康成的小說時,更能體會到那種細膩入微的物哀之情;在欣賞安藤忠雄的建築時,更能感受到那種對自然光的極緻運用和對空間的獨特思考。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自己的閱讀體驗,將冰冷的史料轉化為溫暖的敘事,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與作者一同感受日本文化的獨特魅力。
評分《閱讀日本》(增訂版)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陳平原先生一次非常私人化的文化旅行記錄,卻又蘊含著極為深邃的學養。他不是以一個“他者”的姿態去評判,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好奇的、甚至帶有幾分親近的眼光去審視。這種平視的態度,使得他在談論日本文學的“和”與“寂”時,少瞭許多空泛的理論,多瞭許多感性的體悟;在解析日本社會中的一些現象時,也更能抓住其內在的邏輯和情感聯係。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一些細節的關注,比如日本的庭園藝術,他能從中讀齣哲學,讀齣禪意,讀齣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又比如他談論漫畫,並非僅僅將其視為一種通俗讀物,而是挖掘其背後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和國民情感。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從曆史到當下,從藝術到生活的全方位解讀,讓這本書的立體感和厚重感十足,讀起來既有智識上的滿足,也有情感上的觸動。
評分陳平原先生的《閱讀日本》(增訂版),讀來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治愈感。這本書並非那種需要你拿齣筆記本,一字一句硬啃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與一位見多識廣、談吐風趣的老友促膝長談,在不經意間,你便吸收瞭許多關於日本文化的知識和見解。他敘述的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是那些較為復雜的曆史背景或文學思潮,經由他的筆觸,也變得清晰易懂。我特彆欣賞他處理不同文化元素的方式,他能夠找到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相似之處,也能夠揭示其獨特性,從而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他似乎總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不尋常的意義,比如從一句簡單的問候,到一個日式庭院的布局,都能解讀齣背後所蘊含的文化邏輯。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刻的洞察力,讓這本書充滿瞭人文的溫度,讀起來讓人感到舒心而受益。
評分讀《閱讀日本》(增訂版)陳平原著,仿佛開啓瞭一扇通往鄰國深邃文化肌理的窗戶。陳平原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視角,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洪流,細細品味日本文學、藝術、曆史乃至社會思潮的點點滴滴。這本書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個人情感和人文關懷的文化漫遊。從古典的俳句意境到近代文壇的波瀾壯闊,從浮世繪的細膩筆觸到現代建築的冷峻綫條,陳平原先生總能捕捉到那些觸動人心的細節,並將它們巧妙地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幅幅生動而立體的日本文化圖景。閱讀過程中,你會驚訝於他對細節的敏銳洞察力,以及將宏大敘事與個體體驗融為一體的敘事能力。他筆下的日本,不再是遙遠而模糊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鮮活世界,引人深思,讓人迴味無窮。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而溫和的嚮導,引領著讀者在陌生的國度裏,發現熟悉的感動與共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